研究生: |
張逸萱 |
---|---|
論文名稱: |
高中職視覺障礙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 |
指導教授: | 杞昭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7 |
中文關鍵詞: | 高中高職視覺障礙學生 、休閒活動 、北部地區 |
英文關鍵詞: |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leisure activities, northern reg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7 下載:5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中高職視覺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的現況及分析不同背景變項高中高職視覺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的情形、休閒態度以及休閒阻礙,最後並探討休閒態度、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自編之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北部六縣市高中高職視覺障礙學生的休閒活動的現況,經由資料整理與分析,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所得結果如下:
一、 高中高職視覺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的程度介於「很少參與」到「偶爾參與」之間;類型仍偏向「室內」或「靜態」。休閒態度的看法傾於積極正面,休閒阻礙的程度介於「偶爾阻礙」到「很少阻礙」之間。
二、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於高中高職視覺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的現況無顯著差異。
三、 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對於高中高職視覺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的情形與休閒阻礙程度達顯著性差異。
四、 不同家庭背景變項中的家長教育程度對於高中高職視覺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的情形達顯著性差異,其餘則未達顯著差異。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可行建議,對於學校教育、家長、社會及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方向。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for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Furthermore, the study also analyzed the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the attitude and the obstacl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joined by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t last, w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ttitude, obstacle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tool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northern region, including six counties, in Taiwa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of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joining leisure activities was between seldom and occasionally. The type of leisure activities biased toward indoor and static. The attitude was basically positive. The obstacle frequency of leisure activities was between occasionally and seldom.
2. When we compared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joining leisure activities.
3. However, comparing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chool background variables, both their participation frequencies and the obstacl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4. In family background variable,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with parents of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participation frequenci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In other family background variabl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bove,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for educational schools, parents, society and researches.
中文部分
王育瑜(1997)。台北市視障者生活狀況及福利需求調查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愛盲文教基金會。
王保進(2000)。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鳳美(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童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儷儒(2003)。台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王淑仙(2005)。高職特教班休閒知覺、偏好及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毛亞玲(2003)。高職特教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與休閒需求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5)。青少年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主計處(199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116-117,126-127。
行政院主計處(2003)。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呂建政(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21-28。
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523,18-20。
何福田、蔡培村(1989)。青少年的休閒教育。師友,266,2-3。
何福田、蔡培村、周甘逢、黃顯政(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杞昭安(1991)。視覺障礙學生智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教園丁,6(4), 9-21。
杞昭安(1994)。視覺障礙之教育-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余嬪(1995)。青少年之休閒活動狀況調查。學生輔導通訊,40,122-125。
余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學報,9,119-147。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通訊,60,20-31。
宋瓊瑛(2003)。國中生家庭因素、休閒態度和休閒教育需求間關係之研究-以六所彰化縣立國中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美萱(2004)。護理人員休閒參與、工作無聊感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三煌(2004)。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採霞(2004)。國中特殊才能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東泰、楊國賜(1988)。國民文化與休閒喜好調查。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佳蓉 (2002)。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周桂鈴(2002)。視覺障礙學生就讀普通學校的學習經驗與需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逸揚(2004)。台北市中等學校視覺障礙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雅各(1992)。談智能不足者休閒活動之輔導。特教園丁,8(2),9-11。
胡文婷(1994)。淺談智能障礙兒童的休閒生活。社教資料雜誌,193,16-19。
胡信吉(2002)。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榮照(1995)。特殊學校、教養機構休閒教育及障礙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台中師範學報,9,27-60。
洪文卿(2001)。身心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中小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翁玉珠(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孟君(1997)。身體障礙青少年休閒自由、休閒偏好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孫懋麟(1997)。國中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休閒活動之比較研究。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莊慧秋(1994)。樂在工作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張老師。
莊惠玲(2001)。中部地區國民中學聽覺障礙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五福(1983)。淺論視障者的休閒活動。特殊教育季刊,9,41-43。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台北:淑馨。
陳彰儀(1989)。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384,50-53。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佩菁(2002)。高雄市中等學校肢體障礙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雪燕(2003)。視覺障礙成人參與休閒社團活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萬結(2003)。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冠米(2004)。台北地區視覺障礙大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1992)。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黃嘉宗(1986)。高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黃立賢 (1996)。專科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意文(2004)。台中縣市國小教師休閒覺知自由、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曹天瑞(2001)。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曹菁菱(2002)。台北市成年視障者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曹以樂(2004)。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連婷治 (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君寶(2004)。公務體系會計人員休閒參與類型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傅惠珍(1992)。視覺障礙學生休閒生活現況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少熙(1994)。青少年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酒雄、邱祖賢、鍾蔚起、郭丁熒、羅瑞玉、楊景堯等人(1995)。青少年對休閒活動看法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1,107-144。
張照明(1999)。高職身心障礙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239-279。
張文禎(2001)。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素珠(2003)。休閒活動指導對國小自閉症學生同儕互動成效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耿介、陳文長(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新文京。
葉立群、朴永馨主編(1995)。特殊教育學。福州:福州。
萬明美(1991)。視覺障礙者從事按摩業之現況及影響其收入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6,1-47。
萬明美(2001)。視障教育。台北,五南。
楊登雅(2003)。休閒阻礙階層模式之驗證-以Crawford & Godbey之休閒阻礙三因子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淑娟(2003)。在網路上做模範公民。天下雜誌,287,104-106。
蔡素琴(1998)。在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子利(2001)。休閒教育的歷史發展。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30,183。
鄭淑文(2004)。台灣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教育態度與進修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建志(2003)。不同視覺障礙程度學生身體組成、肌力肌耐力與柔軟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
謝明材(2000)。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文真(2001)。公務人員休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清秀(2004)。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書得(1997)。台北市高職聽障學生休閒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顏倩霞(2004)。大學視障學生生活品質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廣華 (2001)。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關係研究一以國立台南護專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嚴祖弘、黃世明、賴志超(2001)。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究。(編號:GPN1009001559)。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西文部分
Beard,J., & Ragheb, M.(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Bender,M.,Brannan, S. A., & Verhoven, P. J.(1984).Leisure education for the handicapped : Curriculum goals, activities, and resources. San Diego, California: College-Hill Press.
Black,B.C.(1983). The effect of an outdoor experiential adventure Program on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balance and Spatial veering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adolesceat.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17(3),19-39.
Brightbill,C.K.(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rock,B.J.(1988). Effect of therapeutic horseback riding on physically disabledadults. Theraputic Recreation Journal.22(3),34-43.
Carr,Theresa, Ed.(1992). Recreation for youth with Deaf Blindness. KNC-TAC News; v6 nl Win-Spr.
Clayne,R.J.(1977).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by Henry Kimpton publishers.
Crawford, A. W.&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Dodds,A.G.,Bailey,P.,Pearson,A.,& Yates,L.(1991).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acquired visual impairment:The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adjustment.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Blindness,85,306-310.
Fishbbein,M.,I.Ajzen (1975).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Reading,Mass:Addison-Wesley.
Heinemann,Allen W.(1988).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of elderly individuals with low vision. Gerontologist 28(2),181-184.
Henderson,K.A.,Bialeschki,M.D.,Hemingway,J.L.,Hodges,J.L.,H,J.S.,Kivel,B.D.&Sessoms,H.D.(2001).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ervices.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Inc.
Heyne&Schleien(1999).Leisure and recreation programming to enhance quality of life,217.
Iso-Ahola,S.E.(1980).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Dubuque,Iowa:Wm.C.Brown Company.
Jackson, E.L.(1993).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Results from alternative analys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5, 129-149.
Karn, P. A.(1989). Social development of handicapped and Nonhandicapped children in an intergrated program.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Kelly,J.R.(1990). Leisure(2n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Kelly,J.R.(1990). Leisure and Aging:A Second Agenda. Society and Leisure, 13(1),145-167.
Kennedy, D. W., Austin, D. R. & Smith, R. W. (1987). Special recreation: Opportunitie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BS College.
Kraus,R.(1990).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owenfeld,B.(1981).Berthold Lowenfeld on blindness and blind people.New York. N.Y.: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Inc.
Maynard, M.(1983). Cross-national issues related to labor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Revised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Personnel and Guidance Association on Leisure and Work Continuum for Special Population Group.(ERIC, NO ED238210)
Modell,S.J.&C.H.Imwold.(1998)Parental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ve recreation and leisure.A qualitative analysis.Parks& Recreation,33(5),88-93.
Neulinger, J.,(1982).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 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
Neumayer, R., Smith, R.W. & Lundegren, H.M.(1993). Leisure-Related peer preference choices of individuals with Down Syndrome.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31(6), 396-402.
Olson E.G.(2001).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Discovery through Leisure.Iowa: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Ragheb, M.G.,& Beard, J.G.(1983).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4(2), 155-167.
Ross(2001)http://www.rbff.org/educational/BPE10.pdf
Sherrill,C.;Rrainbolt,W.;Ervin,S.(1984).Physical recreation of blind adults: present practices and childhood memories.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78(8), 367-368.
Scholl,G.T(1986).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blind and visu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youth(2nd ed.). New York: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Tinsley, E. 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 , 1-45.
Tribe,J.(1995).The Economics of Leisure and Touris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Ltd.
Troster,H;&Brambring,M(1994).The play behavior and materials of blind and sighted infants and preschooler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Blindness ,88(5), 421-432.
Neulinger,J.(1974).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Research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eisure. IL: Charles C. 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