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魏鈺玲 |
---|---|
論文名稱: |
綠色學校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環境議題知識、環境敏感度及環境行為表現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小為例 |
指導教授: | 葉國樑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5 |
中文關鍵詞: | 環境敏感度 、環境議題知識 、環境行為 、綠色學校 |
英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Sensibility, The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Topic, Environmental Behavior, Green School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2 下載: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綠色學校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環境議題知識、環境敏感度及環境行為表現之情形。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採用目的性配對取樣的方式,選取台北縣綠色學校一所之六年級學生為樣本,共得有效樣本201人。得到重要結果如下:
一、綠色學校的學生雖然都能覺察環境變化,且在環境議題知識方面皆明顯足夠,但是在環境行為未有正向積極的表現,亟需加強。
二、環境保護活動,普遍來說顯得單調不夠多樣化。
三、學童之環境行為表現會因性別、過去環保經驗、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學童的環境敏感度、環境議題知識與環境行為皆達顯著相關。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分別針對環境教育實務應用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nvironment sensibility,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for the sixth graders of one elementary school of Taipei County. In order to reach the purpose, the samples were included 201 students of sixth grade of Taipei County, and researcher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 .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students of green schools being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was sufficient for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but the positive behaviors was insufficient, so the behavior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2.The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of green schools were not diversified.
3.Th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towards on gender,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and social-economic status.
4.Ther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oth environmental se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with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was also submitt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n educ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studies.
中文文獻
王佩蓮(1995)。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與教學法。教育資料集刊,
20,113-145。
王懋雯、黃乾全(1998)。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台北。國
立教育資料館編印。
王鑫、Steve Simpson、李淑媛(1995)。發展教師環境教育哲學之研
究。環境教育,26,1-16。
王順美、梁明煌(2000)。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推展先驅計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王順美、梁明煌(2004)。綠色學校夥伴網站計畫。教師天地,132,
22-28。
王順美(2004)。台灣地區國高中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現況探討。師
大學報,49(2),87-106。
石明卿(1989)。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3,
263-318。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興全(1990)。環境教育研究的啟示-環境教育和情意教育。環境
教育,7,8-15。
吳文財(1990)。國小六年級兒童的環境行動策略調查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靜明(2001)。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43,18-34。
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畫與設計。環境教育,16,17- 25。
周儒(1997)。推動環境教育的關鍵-教師環境教育能力的提昇。廣州
師範學院學報,1,62-69。
周儒(2000)。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教育能力之發展。台灣教育,589,
22-28。
林慶榮(2001)。泛論環境倫理。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9,69-83。
柯淑婉(1992)。日本環境教育概述。環境教育,第14 期,8-18。
葉國樑(1996a)。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分類行為意圖之研究。衛生
教育雜誌,16,1-19。
葉國樑(1996b)。鹿谷地區國中學生紙張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衛
生教育論文集刊,9,81-95。
葉國樑(1998)。城鄉地區國中學生資源回收信念、行為意圖差異研
究。學校衛生,第33期,16-41。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
育,589期,12-21。
張春莉(1994)。美國環境教育課程簡介之二Project wild。環境教育
季刊,22,56-61。
陳思利(2002)。環境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木龍(1991)。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容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1988)。台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之調查研
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楊冠政(1988)。台灣地區推行環境教育之規劃研究。台北:行政院
環保署。
楊冠政(1989a)。愛護環境,尊重自然。環境教育季刊,1,5。
楊冠政(1989b)。環境教育概述(上)。環境教育季刊,1,6-17。
楊冠政(1989c)。環境教育概述(下)。環境教育季刊,2,4-12。
楊冠政(1989d)。聯合國國際環境教育計劃。環境教育季刊,2,52-62。
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20 輯,1-33。
楊冠政(1992a)。環境教育發展簡史。博物館學季刊,6,3-9。
楊冠政(1992b)。世界環境教育發展動向。台灣教育,499,1-8。
楊冠政(1995)。聯合國未來環境教育之規劃。環境教育,24,22-30。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7,82-86。
靳知勤(1994)。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第二十
一期,47-59。
蘇宏仁(1997)。環境教育-教學法及學習方案之介紹。國教世紀,
175,48-52。
蘇宏仁(1999)。國小職前與在職教師的環境行為認知、技能及表現
之調查研究。新竹師院學報,第十二期,369-388。
蘇賢錫譯(1989)。各國環境教育實施概況(下)。環境教育季刊,2,
46-51。
英文文獻
Eyers,V.G.(1975).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beliefs among tenth grades students in Australia.PH.D.Dissert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Hines, J.(1985)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8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6(3),655A
Hounshell, P. B.& Liggett, L.(1973).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5(2), 28-30.
Hovart, R. E.(1974).Fifth and eight grade students’ Orientations to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