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幼文
論文名稱: 《天理與人情的衝突與平衡─明代大禮議的禮義研究》
指導教授: 林素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大禮議嘉靖明世宗為人後張璁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4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天理與人情的衝突與平衡─明代大禮議的禮義研究》,以明代大禮議為研究主題,藉著明人對明世宗之父在禮法上歸屬的討論,了解大禮議所展現的禮學思想,並從中體會禮對人間世事的意義。
    第一章為序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範圍與限制、路徑與架構。
    第二章〈明代皇室的繼承制度〉,將大禮議的禮學根源上溯到明初,由明太祖制定的封建、宗法制度,了解明宗室有「大宗嫡系」與「小宗旁支」的區別,並從祖訓得出明代皇室有「嫡長制」的繼承原則與「兄終弟及制」的變例。經由對明代國家制度的認識,進而理解大禮議發生的背景、內容與立論點。
    第三章〈統嗣合一的考孝論〉,從明武宗無嗣駕崩,朝臣迎立興世子入京即位一事說起,討論考孝派的理論依據:宋濮議與明祖訓。濮議,為宋英宗入繼宋仁宗後,朝臣對英宗生父濮王與宋仁宗之間的名分討論。《皇明祖訓》,則存有明太祖為大宗無嗣所設計的變通辦法。二者為考孝派的禮論依據,後者為朝臣迎立世宗的法律保障,前者則成為考孝派人士要求世宗「過繼」的前例。
    第四章〈統嗣二分的考獻論〉,則按時間順序,將世宗與考獻派的行動分為尊親、加皇、稱考三階段。再從奏議中歸納出考獻論的核心思想:禮緣人情、入繼非為人後、統與嗣不同,最後藉著世宗在大禮議結束後,將生父稱睿宗、入太廟的行為,得出考獻論在實踐上有其不足處。
    第五章〈天理與人情的權衡〉,大禮議雖於嘉靖三年結束,然而終止於暴力的手段,對「議禮」來說總是缺憾。於是藉清人對大禮議的評論,尋找大禮議可能的解決辦法。由《明史》對大禮議相關人物的論贊,見清人試圖以「事功」做標準給予議禮雙方評價,進而了解禮義的論辯並非空言,而是要透過禮儀實踐才能證明。再從毛奇齡〈辨定嘉靖大禮議〉中「京師立廟」的提議,與段玉裁〈世宗論〉要求世宗「為武宗後」等說法,了解明代當時議禮人士的理想與顧慮。
    第六章〈結論〉,經由前四章的討論,得知大禮議的「禮」的意義,並非在世宗「考孝宗」或「考興王」的爭論上,關鍵在世宗「個人想法」與朝臣「眾人意見」是否能取得共識,達成情與理的平衡上。武宗及其親屬、考孝派與考獻派三方,在面對大禮一事時都有疏失,以至於大禮議的結果走向失禮的狀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01 一、研究動機-------------------------------001 二、研究目的-------------------------------003 第二節 文獻探討--------------------------------005 一、禮學思想的情理平衡---------------------006 二、明嘉靖朝的政治秩序---------------------009 三、明嘉靖朝的制度變革---------------------011 第三節 研究的取材範圍與限制-------------------014 一、研究的取材範圍-------------------------014 二、研究限制-------------------------------015 第四節 研究路徑與論文組織架構------------------015 一、研究路徑-------------------------------016 二、論文組織架構---------------------------017 第二章 明代皇室的繼承制度 第一節 明初的封建制度--------------------------021 一、明太祖法周行封建-----------------------021 二、明洪武朝內外分封的局面-----------------025 三、明初封建制度的意義---------------------026 第二節 明代的宗法制度--------------------------027 一、祖訓與宗人府---------------------------027 二、明代的宗室-----------------------------034 三、嫡長子繼承制---------------------------043 第三節 明代繼承制度的實踐----------------------045 一、太子朱標早薨與燕王奪嫡-----------------046 二、土木堡之變與景帝即位-------------------048 第三章 統嗣合一的考孝論 第一節 理自天出的考孝論------------------------050 一、濮議的天理人情之辨---------------------050 二、大禮議中考孝派對濮議的引用與繼承-------056 第二節 明代繼承制度對大宗無嗣的安排------------062 一、《祖訓》中「大宗無嗣」的處理辦法--------063 二、明代嚴格的嫡庶之分與以庶繼嫡的特殊情況-073 第四章 統嗣二分的考獻論 第一節 緣情制禮的考獻論------------------------077 一、第一階段尊親之議-----------------------078 二、第二階段加皇之議-----------------------078 三、第三階段稱考之議-----------------------081 第二節 考獻論的內容與理論----------------------081 一、禮緣人情-------------------------------082 二、入繼非為人後---------------------------089 三、統與嗣不同-----------------------------101 第三節 考獻派對統嗣二分的實踐------------------108 一、統嗣二分的理論建構---------------------109 二、統嗣二分的實踐程度---------------------113 第五章 天理與人情的平衡 第一節 張廷玉《明史》大禮論贊------------------117 一、考孝派人士-----------------------------118 二、考獻派人士-----------------------------122 第二節 毛奇齡《辨定嘉靖大禮議》----------------126 一、首論武宗遺詔---------------------------126 二、次論濮議-------------------------------129 三、三論京師立廟---------------------------131 第三節 段玉裁〈世宗論〉------------------------133 一、為人後之禮-----------------------------133 二、統嗣合一之制---------------------------136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大禮議中見「議」與「禮」的本質----------140 一、大禮議的根源問題-----------------------140 二、大禮議中禮的意義-----------------------144 第二節 未來的研究展望---------------------------146 一、明代禮制--------------------------------147 二、明代與禮相關的特殊事件------------------147 附錄:明朝帝系表------------------------------------148 參考文獻--------------------------------------------149

    一、書籍部分
    (一)古籍類(依經史子集分類)
    1.經部
    (1)《禮》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左傳》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3)《公羊傳》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4)《論語》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2.史部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8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86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宋‧蘇轍撰,俞宗憲點校:《龍川別志》,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明‧朱元璋著:《明朝開國文獻》,台北市:學生書局,1966年3月。
    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台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
    明‧李東陽等、申時行重修:《明會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17冊。
    明‧范守己撰:《皇明肅皇外史》,收於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續編》,成都市:巴蜀,2000,第18冊。
    明‧鄧士龍輯,許大齡、王天有點校:《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明‧王圻撰:《明萬曆續文獻通考》,台北縣:文海,1979年。
    明‧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編撰:《禮部志稿》,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何喬遠撰:《名山藏》,台北市:成文書局,1971年。
    明‧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
    明‧談謙:《國榷》,台北市,鼎文書局,1978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
    清‧毛奇齡纂:《辨定嘉靖大禮議》,收於《叢書集成》,台北市:台灣商務,1966年。
    清‧段玉裁:《明史十二論》,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徐松輯,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標點校勘、中研院史語所王德毅校訂:《宋會要輯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
    3.子部
    漢‧劉向撰:《說苑》,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95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
    (二)近人研究論著
    田樹:《嘉靖革新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吳雁南等著:《中國經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何:《禮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1月。
    林延清:《嘉靖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林素英:《從《郭店簡》探究其倫常觀念─以喪服思想為討論基點》,台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胡吉勛:《「大禮議」與明廷人事變局》,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8月。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南港: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年12月。
    趙克生:《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祭禮改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1996年。
    二、學位論文
    朱鴻:《「大禮」議與明嘉靖初期的政治》,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77年。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文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三、期刊部分
    尤淑君:〈公與私:明代大禮議的名分意義〉,《明代研究》第8期,2005年12月),頁67-98。
    吳智和:〈明代祖制釋義與功能試論〉,《史學集刊》第3期,1993年,頁20-29。
    張立文:〈論「大禮議」與朱熹王陽明的思想衝突〉,《南昌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1999年6月,頁51-68。
    張立文:〈論張璁的「大禮議」與改革思想〉,《浙江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2年7月,頁12-19。
    張璉:〈從大禮議看明代中葉儒學思想的轉向〉,《明清史集刊》第4期,1998年,頁51-68。
    許振興:〈論明太祖的家法──《皇明祖訓》〉,《明清史集刊》第3卷,1997年6月,頁69-96。
    萬揆一:〈「議大禮」與楊升庵〉,《昆明師院學報》,1981年第1期,頁53-57。
    廖鴻裕:〈從大禮議看嘉靖時期對《儀禮》「為人後」的解釋〉,《東方人文學誌》第3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117-132。
    羅輝映:〈論明代「大禮議」〉,《明史研究論叢》第3期,1985年,頁167-188。
    鄭克晟、傅同欽,〈王陽明與嘉靖朝政治〉,《明史研究專刊》第11期,1994年12月,頁19-39。
    譚家齊:〈從《太祖皇帝欽錄》看明太祖修訂《祖訓錄》的原因〉,《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4期,2004年,頁83-10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