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哲安
Huang, Che-An
論文名稱: 《山海經》中的「死亡」研究
A Study of “Death” in《Shan Hai Jing》
指導教授: 鍾宗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山海經》死亡生命型態宇宙秩序精神不朽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山海經》保留了許多上古神話,這其中充滿了許多神或者是特殊人物死亡的故事。本論文對於這些死亡內容深感興趣,旨在探討他們為何會有著這許許多多離奇的死亡情形。因此,本論文的死亡研究,乃針對《山海經》裡面出現的死亡情事,進行個別的文本分析,從中梳理出每一種類的人事物其所反映出的死亡性質,以及《山海經》的作者對於他們的死亡觀。
    就神話的書寫對象而言,不見得只有訴說神的故事,而往往有著特殊的動植物,它們也會展現特殊的生命型態,反映出不同的死亡情形,或者是會影響到其他的人物,而改變他們原本的命運,這也會左右著死亡。這一部分,是《山海經》中實具特色的神異動植物之死亡內容。
    此外,《山海經》中有各種神話人物的死亡,有的是完全不死,有的是能死後復蘇,有的是死後變形,有的則是出現了其他特殊的情形,分別展現了他們不同程度的聖性表現,或多或少地抵抗了死亡的鐵則。這些聖性神話人物的死亡,其故事情節、死亡性質與展現的死亡觀,亦為重要之研究對象。
    在與死亡相關的神話人物中,有一類是特殊的人物,他們以「尸」為名,成為獨立的一群,而他們都可謂是神靈的屍體,均呈現了某些共通的死亡意象。總地而言,這些尸與巫術信仰息息相關,反映了神話信仰者相信這些尸能夠精神不朽,即便成為了尸,但亦能改變死亡的基本質性,而構成特殊的死亡想像。
    綜觀《山海經》的死亡內容,可以歸結出神話敘述者有其共同的心理傾向,乃有意地要講述這些特殊死亡內容,而傳達出不甘於死亡的宰制,建立起突破死亡的思維與可能。而神話中能夠出現這些特殊的死亡內容,其實與宇宙秩序相關。神話敘述者,基於相似的聯想,從宇宙秩序到神話之擬人化,創發出這些獨特的死亡神話。分析《山海經》的「死亡」,並進一步可得出敘述者對其書寫對象的死亡觀,從中便能找尋出這些內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的特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第四節 《山海經》性質概述 13 第五節 論文概要 18 第二章 影響生命樣態的各種靈物 21 第一節 靈物本身呈現的生命樣態 22 第二節 靈物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係 25 第三節 靈物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 27 (一) 招致個人的死亡 28 (二) 帶來群體的死亡 31 (三) 增加個人的壽命 34 (四) 保護群體的壽命 41 第四節 靈物所表現的死亡觀 43 第三章 聖性人物的死亡 47 第一節 聖性人物的定義與類型 47 第二節 超越死亡的人物 49 (一) 死亡與時間之神 49 1. 刑殺、死亡之神西王母 49 2. 帶來兵災之神 51 3. 吉神泰逢 51 4. 時間之神燭陰、燭龍 52 5. 時間之神噎、噎鳴 53 (二) 死後復蘇的顓頊 54 (三) 不死之國的樣貌 57 1. 不死之民 57 2. 軒轅之國 58 3. 顓頊之子 59 第三節 死後變形或化生的人物 60 (一) 鼓與欽䲹 60 (二) 精衛 61 (三) 刑天(形天) 62 (四) 女媧之腸 64 (五) 鯀 66 第四節 死後有其他情形的人物 67 (一) 具體的遺留物 68 1. 夸父 68 2. 蚩尤 71 (二) 帶來毀滅與破壞 72 (三) 留下崇拜與恩澤 73 第五節 聖性人物反映出的死亡觀 77 第四章 特殊的「死者」──某某之尸 81 第一節 尸之類別與性質 82 (一) 具變化能力的尸 82 1. 女尸 82 2. 窫窳之尸 84 3. 夏耕之尸 86 4. 戎宣王尸 87 (二) 沒有變化能力的尸 88 1. 女丑之尸 88 2. 貳負之尸 89 3. 相顧之尸 90 4. 王子夜之尸 91 (三) 文意簡略、資料不明的尸 91 1. 奢比之尸、肝榆之尸 92 2. 據比之尸 92 3. 犂𩵀之尸 92 4. 祖狀之尸 92 5. 黃姖之尸 92 第二節 尸的指涉對象之問題 93 (一) 尸是遠方異國之外族 93 (二) 尸為尸祭之尸 94 (三) 尸是神靈的屍體 94 第三節 尸所展現的死亡觀 98 第五章 《山海經》死亡觀之形成與特色 105 第一節 突破死亡的界線:死亡涵蓋的對象與性質 105 第二節 由宇宙秩序到生命規準:死亡觀的形成思維與死亡意義的擴大 109 第三節 巫術信仰、精神不朽與《山海經》的時代意義 115 第六章 結論 121 參考文獻 125 表次 表1:《山海經》中會帶來群體死亡的靈物表 31 表2:《山海經》中能治療疾病的靈物表 34 表3:《山海經》中可以抵禦火災之靈物表 41

    壹、古籍

    1. 山海經校注,袁珂,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初版,2004年2刷。
    2. 詩經注析,程俊英、蔣見元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初版。
    3. [周]周禮正義,佚名,[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清]孫詒讓正義,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1-14冊。
    4. [春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李耳著,[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初版。
    5. [春秋]春秋左傳注,舊題左丘明著,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初版。
    6. [戰國]莊子今註今譯,莊周著,陳鼓應註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初版,上、下冊。
    7. [戰國]孟子集注,孟軻著,收於[宋]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初版。
    8. [戰國]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佚名著,方詩銘、王修齡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初版。
    9. [西漢]淮南子集釋,劉安等著,[東漢]高誘注,何寧撰,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初版,第1輯,上中下3冊。
    10. [西漢]史記會注考證,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瀧川龜太郎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初版,1997年再版。
    11. [漢]禮記正義,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初版。
    12. [漢]楚辭補注,王逸注,[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初版。
    13. [漢]論衡校釋,王充撰,黃暉校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初版,第一輯。
    14. [晉]博物志校證,張華撰,范寧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初版。
    15. [晉]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葛洪著,王明校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第1輯。
    16. [晉]山海經箋疏,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臺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3年初版,四部刊要清瑯環仙館刻本。
    17. [晉]陶淵明集,陶潛著,祿欽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初版。
    18. [梁]文選,蕭統編,[唐]李善注,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初版。
    19. [北齊]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顏之推著,王利器撰,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初版。
    20. [唐]藝文類聚,歐陽詢等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類193,第887冊。
    21. [宋]周易本義,朱熹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初版。
    22.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初版,1-4冊。
    23. [清]繹史,馬驌撰,王利器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初版。

    貳、中文專著

    1. 神話研究,黃石,上海:開明書店,1927年初版。
    2. 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杜而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初版,1978年再版。
    3. 山海經神話系統,杜而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4. 中國神話研究,譚達先,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初版。
    5. 中國青銅時代,張光直,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初版。
    6. 中國古代宗教初探,朱天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初版。
    7. 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周策縱,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初版。
    8. 中國神話傳說,袁珂,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9. 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何新,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初版。
    10. 中國神話史,袁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初版。
    11. 英雄與太陽──中國上古史詩的原型重構,葉舒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初版。
    12. 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何星亮,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初版。
    13. 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詹鄞鑫,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初版,2000年初版2刷。
    14. 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康韻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初版。
    15. 中國靈魂信仰,馬昌儀,臺北:漢忠文化出版社,1996年初版。
    16. 山海經與古代社會,張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初版。
    17.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徐旭生,臺北:里仁出版社,1999年初版。
    18. 《山海經》的神話思維,邱宜文,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初版。
    19. 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初版,上、下冊。
    20. 中國神話哲學,葉舒憲,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初版。
    21. 中國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創世神話及其文化、(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王孝廉,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6年初版。
    22. 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鍾宗憲,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6年初版。
    23.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年初版。
    24. 神話與時間,關永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初版。
    25. 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高莉芬,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初版。
    26. 中國小說史略,魯迅,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9年初版。
    27. 中國神話與儀式,鄭志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初版。
    28. 神話與神話學,楊利慧,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初版。
    29. 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李豐楙,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初版。
    30. 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胡萬川,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初版。
    31.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丁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初版。
    32. 中國神話研究初探,茅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初版。
    33. 《山海經》學術史考論,陳連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初版。
    34. 神話的故鄉──山海經,李豐楙,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參、外文譯著

    1. [日]中國神話,白川靜著,王孝廉譯,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初版,1991年初版3刷。
    2. [法]原始思維,路先‧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初版。
    3. [美]神話(The Power of Myth),喬瑟夫‧坎伯著,朱侃如譯,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5年2版。
    4. [英]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詹姆士‧喬治‧弗雷澤著,汪培基、徐育新、張澤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初版,上、下冊。
    5. [德]國家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State),恩斯特‧卡西勒著,黃漢青、陳衛平譯,臺北:成均出版社,1983年初版。
    6. [德]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An Essay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初版,2005年再版。
    7. [德]語言與神話(Sprache und Mythas),恩斯特‧卡西勒著,于曉譯,臺北:久大、桂冠出版社聯合出版,1990年初版。

    肆、單篇論文

    1. 《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何觀洲,《燕京學報》,1930年第7期,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0年,頁1347-1375。
    2. 書後,鄭德坤,《燕京學報》,1930年第7期,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0年,頁1376-1380。
    3. 《山海經》研究,衛聚賢,《古史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初版,第二集,上冊,頁1-313。
    4. [日]穆天子傳地名考,小川琢治著,劉厚滋譯,《禹貢》1937年第7卷第6、7合期,頁125-139。
    5. 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蒙文通,《中華文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初版,第1輯,頁43-70。
    6. 《山海經》新證,史景成,《書目季刊》第3卷第1、2期合刊,1968年12月,頁3-79。
    7. 關於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于省吾,《文物》1973年第2期,頁32-35。
    8. 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樂蘅軍,收入陳慧樺、古添洪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1977年初版,1993年3版,頁150-185。
    9. 神的觀念與神話──神話基礎理論初探,郭精銳,《韶關學院學報》1985年Z1期,頁60-67。
    10. 《山海經》的神話思維,鄭志明,《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1993年12月,頁189-239。
    11. 「山海經」作者及其成書年代之重新考察,蒙傳銘,《中國學術年刊》第15期,1994年3月,頁243-286。
    12. 《山海經》所隱含的神話結構試論,蔡振豐,《中國文學研究》第8期,1994年5月,頁235-246。
    13. 《山海經》寫作的時地及篇目考,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初版,2004年2刷,頁497-521。
    14. 略論《山海經》的神話,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初版,2004年2刷,頁523-541。
    15. 說尸──兼論「夏耕之尸」與「鱉靈之尸」,任桂園,《三峽學刊》(四川三峽學院社會科學學報)第12卷1996年第4期,頁13-20。
    16. 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彭毅,《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6期,1997年6月,頁15-72。
    17. 《山海經》的神祇形象,毛文志,《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頁37-40。
    18. 聖域與沃土──「山海經」中的樂土神話,駱水玉,《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頁157-176。
    19. 生命樹、不死藥與巫的關係,李道和、韓光蘭,《楚雄師專學報》第16卷第1期,2001年1月,頁73-77、138。
    20. 何謂「女媧之腸」,王增勇,《民間文化》2001年第1期,頁100-102。
    21. 《山海經》中的生與死,鄭在書,《中文自學指導》2002年第3期,頁8-10、15。
    22. 論《山海經》中的神靈復活機制,王貴生,《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3期,2002年5月,頁31-35。
    23. 由山海經的醫藥觀探索中國人的生命態度,尤純純,《樹人學報》第1期,2003年7月,頁161-180。
    24. 「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鍾宗憲,《東華漢學》第2期,2004年5月,頁1-45。
    25. 試論《山海經》之水思維──神話與宗教兩種視野的綜合分析,陳忠信,《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2004年6月,頁249-281。
    26. 試探《山海經》不死思想,李永正,《問學》第10期,2006年6月,頁1-19。
    27. 山海經圖:尋找《山海經》的另一半,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初版,上卷,頁7-24。
    28. 永恆的探尋──試論《山海經》裡的不死神話,邱宜文,《北商學報》第11期,2007年1月,頁157-172。
    29. 〈精衛填海〉的神話學解讀,劉硯群,《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2-14。
    30. 《山海經》神話的身體思維,徐志平,《第二十三期興大中文學報 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2008年11月,頁55-93。
    31. 中國古代神話死亡讀解,閆德亮,《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117-120。
    32. 中國神話的語言構成初探,鍾宗憲,《第二十三期興大中文學報 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2008年11月,頁163-191。
    33. 失樂園──一個有關樂園神話的探討,胡萬川,收於《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初版,頁35-61。
    34. 顓頊與魚婦關係之蠡測──論先秦口傳神話的再創造性,鍾宗憲,《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10年初版,頁63-85。
    35. 死生相繫的司命之神──對於西王母神格的推測,鍾宗憲,《青海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9月,頁1-9。
    36. 《山海經》巫書説批判──重申《山海經》爲原始地理志,陳連山,《第二十七期興大中文學報 增刊—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2010年12月,頁295-312。
    37. 《楚辭》《山海經》神話趨同的文化學意義,紀曉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6月第2期,頁6-14。
    38. 論《山海經》所體現的生命意識,呂先瓊,《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6期,2011年6月,頁153-156。
    39. 《山海經》中人面蛇身的神聖書寫,陳妤諳,《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2期,2012年1月,頁33-75。
    40. 能量流轉的生死觀──從《山海經》中的死亡意識重塑變形神話與不死藥神話,陳重羽,《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14期,2012年6月,頁65-83。
    41. 《山海經》與《楚辭》中的「鯀」,楊書瑋,《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9期,2012年9月,頁1-12。
    42. 「顓頊死即復蘇」神話考釋,丁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12年9月,頁70-72。
    43. 《山海經》的性質與成書,王永,《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12年12月,頁62-69。

    伍、學位論文

    1. 《山海經》死生觀研究,陳琬菁,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 《山海經》中的「尸」文化,王永明,開封:河南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7年。
    3. 《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初探,張化興,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4. 《山海經》的神話思維──以空間、身體、食物、樂園為探討核心,王仁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5. 袁珂的《山海經校注》研究,鍾佩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6. 中國上古幽冥神話研究──以《山海經》為中心展開,王信元,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7. 《山海經》三經的神異世界,張佩珍,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8. 《山海經》的空間想像與秩序建構,郭佩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9. 《山海經》中的「尸」,周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3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