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歐世華 Ou Shih-hwa |
---|---|
論文名稱: |
吳國楨與臺灣政局(1949-1954) Wu Kuo-chen an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aiwan(1949-1954) |
指導教授: |
賴澤涵
Lai, Jeh-H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1999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吳國楨 、陳誠 、蔣經國 、臺灣政局 、彭孟緝 、蔣中正 、蔣宋美齡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4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政治風氣的開放、中外檔案和政界人士的回憶錄、日記等資料的陸續公諸於世,使得研究民國38年之後的臺灣政壇人物與臺灣政治發展的潮流開始成風,並且已經可以見到初步的研究成果,譬如高淑媛的〈吳三連與臺灣光復初期政治發展(1945-1954)〉與張文隆的〈郭雨新與戰後臺灣黨外民主運動〉等 。可是,對於臺灣第三任省主席吳國楨及其與臺灣政局的研究,至今卻仍尚未看到一種比較有系統的學術研究面世。
從民國38年政府遷都臺北後的臺灣政治發展上,吳國楨可說是一個頗具重要地位,但卻又刻意被遺忘的人。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在政府處於風雨飄搖之時,在受到美國青睞及政府極需美援的情形下,出任政府遷都臺北後的首任臺灣省主席。雖然美援因為美國的既定政策,在他上任後並沒有如期來到,而一直要到韓戰爆發,美國才又重新對政府恢復軍事援助,但他在省政建設的進行上,例如推動地方自治選舉與改革稅制等措施上,不僅加快省民享受民主政治的時程,而且增加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經費來源,亦使當時浮動的人心得到穩定。然而,吳國楨卻由於自身所信仰的民主與法治觀念,使得他對於主持全國情治系統的蔣經國,以及實際負責保安工作的彭孟緝在執行任務時的觀念與態度上頗有微辭,並曾多次進勸蔣中正。在得不到正面回應的情形下,吳國楨只好求去,在42年離開他做了3年4個月主人的臺灣省政府。
之所以被刻意遺忘,甚至可說是在絕大多數的(親)官方的出版品中被除名,是因為受到「吳國楨事件」的影響。他在辭職前往美國後,政府不願澄清他與民國42年11月政壇上所傳套匯謠言之間的關係,導致他在美國發表對政府而言是非常有損國家形象的言論。在政府與輿論的抨擊下,吳國楨也和共產黨、叛國者等字眼劃上等號。事件平息後,吳國楨再也沒有回到臺灣;在太平洋彼岸的政府,則將他視為叛黨賣國的最佳例子,在各種有關記述臺灣發展的(親)官方出版品上不是多為有失客觀的描述,就是有意疏忽,避而不談。
在當年的政治環境下,吳國楨的言行的確有無法見容於政府的因素,但是在政治氛圍與社會風氣已經較40多年前開放,且中外檔案和相關人士憶述紀錄紛紛解密與出版的今天,能夠藉由解讀這些檔案與憶述紀錄的內容,來修正政府多年來加諸在吳國楨身上的負面形象,還給他一個接近歷史真相的面貌,正是本論文撰寫的主要目的所在。為此,本論文所欲究明的問題有:
一、 吳國楨出任臺灣省主席的經過與美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二、 吳國楨在省主席任內的人事布局、省政建設及其因為對民主理念的認知問題,進而與彭孟緝、蔣經國等人的互動過程;
三、 詳細探究「吳國楨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政府與吳國楨雙方在因應此一事件上的態度與策略。
本論文是以吳國楨與臺灣政局為研究主題,所以時間斷限是以吳國楨於民國38年出任臺灣省主席開始,直至43年「吳國楨事件」結束為止。在章節的安排上,除了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4章。
第一章〈求學與從政〉。在本章中,將說明吳國楨從國內的南開中學與清華學校,到美國的格林奈爾學院與普林斯頓大學的求學生活,以及他在接任臺灣省主席之前的22年裡,從事公職與擔任國民黨黨職的經過。
第二章〈入主臺灣省〉。吳國楨能夠出任臺灣省主席,除了他自己對該職的積極意願外,政府的寄望能夠因為他的接長臺灣省,而使美援可以盡快來到,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本章將從民國38年的美國對國民政府的援助政策開始談起,探究美國援助國民政府的條件與底限、陳誠和蔣中正對美國援助政策的反應,以及吳國楨最後為何能脫穎而出,成為臺灣省主席的過程。
第三章〈戰戰兢兢的三年〉。吳國楨在被發布為省主席後,他的省府團隊卻有少數成員不得各界認同,偌大的反對聲浪更因此興起。民國39年1月,吳國楨撤換遭到非議的成員,人事風波才告停歇。省府再改組後,吳國楨開始進行各項省政建設,其中尤以推動地方自治選舉與進行稅制改革最為時人所稱許。然而,雖然省政建設頗受讚賞,但吳國楨卻因為不甚贊同蔣經國和彭孟緝在執行情治與保安工作時的觀念與方法,數次向蔣中正提出辭呈。42年4月,吳國楨終於請辭獲准。在本章中,即以吳國楨的省府人事布局、省政建設的進行,以及他與彭孟緝、蔣經國、蔣中正對保安與情治工作執行上的觀念,進而展開的互動過程為敘述重心。
第四章〈喧騰一時的「吳國楨事件」〉。吳國楨在辭職後,隨即與黃卓群前往美國定居。未料,臺北政壇卻在民國42年11月傳出吳國楨涉嫌非法套取鉅額外匯的流言。在要求政府出面澄清未果的情形下,次年2月,吳國楨在美國發言批評政府,「吳國楨事件」就此開始。事件發生期間,吳國楨不僅與政府展開內容頗為犀利的對話,為了要讓次子吳修潢出國,更在期刊上撰文指責蔣中正父子。最後,吳修潢在7月出國,事件也在吳國楨和胡適打完筆戰後落幕。本章的論述焦點,即在探討「吳國楨事件」的發展歷程,並且以吳國楨和政府雙方對事件的應對方式,來對此一事件做個評析。
徵引書目
中文部分
一.檔 案
(一)臺北.國史館
1. 《蔣中正總統檔案》
(1) 革命文獻拓影本.戡亂時期-對美外交.一般交涉
(2) 革命文獻拓影本.戡亂時期-政治.政經重要設施
(3) 特交檔案.分類資料-政治.中央政府人事
(4) 特交檔案.分類資料-政治.臺閩政情
(5) 特交檔案.分類資料-軍事.中央情報機關
(6) 特交檔案.整編資料(一般資料)
(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民國43年
2. 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報告》上篇,臺北:中央改造委員會,未載出版時間
3. 《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伍.81-100次》,檔號:7.3/639
4. 《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柒.121-140次》,檔號:7.3/641
5. 《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紀律委員會-18-21次會議》,檔號:7.3/6
6.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紀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民國41年,檔號:7.1/38
7.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工作會議紀錄》,檔號:7.4/76
二.政府單位出版品
1. 《上海市政府公報》,民國35年-37年
2. 《立法院公報》,民國43年
3. 《國民政府公報》,民國17年-21年、25年、26年、28年、29年、31年、32年、35年
4. 《總統府公報》,民國37年-40年、42年、43年
5.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38年、39年、41年、42年
6. 《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民國39年6月、40年6月、41年12月
7.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第二編,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民國50年
8.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提案》第二、三、四、五輯,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民國43年
9.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中華民國臺灣省統計提要(35年-56年)》,臺北:臺灣省政府主計處,民國60年
三.報 紙
1. 《中央日報》,民國38年-40年、42年、43年
2. 《公論報》,民國38年
3. 《全民日報》,民國38年、39年
4. 《自由時報》,民國83年、84年
5. 《臺灣新生報》,民國38年-43年
6. 《聯合報》,民國42年、43年
7. 上海《申報》,民國17年、21年、24年、35年-38年
8. 天津《大公報》,民國24年、37年、38年
9. 重慶《大公報》,民國28年-30年
10. 重慶《中央日報》,民國28年-30年
11. 紐約《民氣日報》,民國43年
12. 香港《華僑日報》,民國43年
四.憶述書文
(一)自傳、回憶錄、口述歷史
1. 王萍訪問,官曼莉紀錄,《杭立武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9年
2. 王雲五,《岫廬八十自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
3. 何智霖、蔡慧瑛訪問,蔡慧瑛紀錄、整理,《劉達人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民國86年
4. 何鳳山,《外交生涯四十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年
5. 吳國楨手稿,黃卓群口述,劉永昌整理,《吳國楨傳》上、下冊,臺北: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6. 李先聞,《李先聞自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9年
7.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下冊,臺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
8. 沈雲龍訪問,賈廷詩、夏沛然、周道瞻、陳存恭紀錄,《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
9. 谷正文口述,許俊榮、黃志明、公小穎整理,《白色恐怖秘密檔案》,臺北:獨家出版社,1995年
10. 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臺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1. 許伯埏,《許丙、許伯埏回想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
12.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4年
13. 郭廷以、王聿均訪問,劉鳳翰紀錄,《馬超俊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1年
14. 陳三井訪問,李郁青紀錄,《熊丸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7年
15.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民國83年
16. 陳存恭、潘光哲訪問,潘光哲紀錄,《劉象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7年
17.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8年
18.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中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
19. 雷震,《雷震回憶錄-雷案回憶(一)》,收錄於傅正主編,《雷震全集》第十一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20. 遲景德、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先雲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民國84年
21. 謝漢儒,《(1948-1952)關鍵年代的歷史見證-臺灣省參議會與我》,臺北:唐山出版社,1998年
22. 顧維鈞原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十一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23. 顧維鈞原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十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24. 王文田,〈張伯苓先生與南開〉,收錄於王文田等,《張伯苓與南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57年
25. 江南,〈吳國楨口中的蔣氏父子-吳國楨八十憶往〉,收錄於李敖,《蔣經國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87年
26. 吳水平,〈我所知道的吳國楨〉,《湖北文史資料》1988年4輯,湖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89年3月
27. 吳錫澤,〈我追隨陳辭公的回憶〉,《傳記文學》74卷3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88年3月10日
28. 沈雲龍、謝文孫訪問,謝文孫紀錄,〈獻身國民革命-湖北省主席何成濬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0年2月
29. 袁方,〈任顯群的故事〉,《傳記文學》69卷5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85年11月
30. 徐福鐘,〈憶吳國楨先生為政二三事〉,《湖北文史資料》1988年4輯,湖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89年3月
31. 陳平景,〈漂泊隨筆-憶殷海光老師之三〉,收錄於李敖、孟絕子、金一、陳平景等,《喇叭.喇叭.吹喇叭》,臺北:天元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
32. 張伯苓,〈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收錄於王文田等,《張伯苓與南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57年
33. 陳誠口述,吳錫澤筆記,〈陳誠主臺政一年的回憶(二)〉,《傳記文學》63卷6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82年12月
34. 陳誠口述,吳錫澤筆記,〈陳誠主臺政一年的回憶(全文完)〉,《傳記文學》64卷2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83年2月
35. 陳誠口述,吳錫澤筆記,〈陳誠主臺政一年的回憶〉,《傳記文學》63卷5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82年11月
36. 馮世欣,〈政海秘聞-陳誠臨危受命〉,《中外雜誌》51卷2期,臺北:中外雜誌社,民國81年2月
37. 黃卓群,〈吳國楨的履歷〉,《鄂西文史資料》8輯,鄂西自治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鄂西自治州第二屆文史資料委員會,1989年4月
38. 廖碩石,〈追懷王世杰先生-渺小浮生中遇到的巨人〉,《傳記文學》52卷1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77年1月
39. 蔡孟堅,〈吳國楨與我在武漢任職七年及其後一些回憶〉,《傳記文學》45卷1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73年7月
40. 蔡孟堅,〈追念鄭為元將軍儒將風範-仁和寬厚.週到謙沖〉,《傳記文學》67卷1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84年7月
41. 鮑亦榮,〈慶四十.懷故人-任顯群先生功在國家〉,《稅務旬刊》1441期,臺北:稅務旬刊社,民國80年10月10日
(二)日記、年譜
1.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民國51年5月-56年12月)》第七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9年
2. 雷震,《雷震日記(1948-1949)-第一個十年(一)》,收錄於傅正主編,《雷震全集》第三十一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3. 雷震,《雷震日記(1951)-第一個十年(三)》,收錄於傅正主編,《雷震全集》第三十三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4. 雷震,《雷震日記(1953-1954)-第一個十年(五)》,收錄於傅正主編,《雷震全集》第三十五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5. 蔣經國,〈滬濱日記〉,收錄於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一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0年
6. 吳錫澤編著,〈陳辭修先生年譜簡編初稿(二)〉,《傳記文學》62卷6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82年6月
7. 蘇瑩輝,〈張君勱(一八八七-一九六九)〉,收錄於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名人傳》第一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3年
五.專 著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傳(1898-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
3. 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第一、二冊,臺北: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編纂委員會,民國43年
4. 王紹齋、章君穀,《俞鴻鈞傳》,臺北:聖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5年
5. 朱文原主編,《蔣中正總統檔案目錄》籌筆一、籌筆二,臺北:國史館,民國87年
6. 江南,《蔣經國傳》,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7.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8.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82年
9. 汪士淳,《千山獨行-蔣緯國的人生之旅》,臺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0.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編纂,《國軍政工史稿》下冊,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民國49年
11.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
12.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13. 張朋園、沈懷玉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1925-1949)》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6年
14. 許介鱗,《戰後臺灣史記》,臺北:文英堂出版社,1996年
15.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年
16.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7. 陳紀瀅,《常春藤盟校及其他-美國的學校》,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民國54年
18. 黃嘉樹,《國民黨在臺灣(1945-1989)》,臺北:大秦出版社,民國83年
19. 董翔飛編著,《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下篇,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民國73年
20.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83年
21. 蔣公侍從人員史編纂小組編纂,《蔣公侍從見聞錄-侍從人員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6年
22. 蔡省三、曹雲霞,《蔣經國系史話》,香港:利通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
23. 鄭喜夫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八職官志.文職表篇武職表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
24.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
六.學位論文暨書刊文章
1. 高淑媛,〈吳三連與臺灣光復初期政治發展(1949-195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2. 張文隆,〈郭雨新與戰後臺灣黨外民主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3. 〈內外時報-清華學校紀略〉,《東方雜誌》14卷10號,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6年10月5日
4. 〈胡適與吳國楨、殷海光的幾封信〉,《中華月報》695期,香港:中華月報社,1973年8月
5. 〈記事-學事一束〉,《教育雜誌》13卷4號,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0年4月20日
6. 〈臺灣省政府稅制改革委員會名單〉,《稅務旬刊》9期,臺北:稅務旬刊社,民國40年12月31日
7. 土行孫,〈臺灣省政府改組流水帳〉,《新聞觀察》164期,臺北:新聞觀察週刊社,民國42年4月25日
8. 弓冶短,〈徹查吳國楨案胎死腹中記〉,《新聞觀察》201期,臺北:新聞觀察週刊社,民國43年1月9日
9. 王康,〈陳副總統與記者〉,收錄於何定藩主編,《陳誠先生傳》,臺北:反共出版社,民國54年
10. 王清風,〈張道藩質詢吳國楨,絃外之音引起「研究」〉,《新聞天地》317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民國42年3月13日
11. 左舜生,〈由「吳案」、「孫案」到「雷案」〉,收錄於陳正茂主編,《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
12. 朱重聖,〈國史館現藏《蔣經國總統檔案》介紹〉,《國史館館刊》復刊24期,臺北:國史館,民國87年6月
13. 朱啟葆,〈吳國楨事件發展中的平議〉,《自由中國》10卷6期,臺北:自由中國社,民國43年3月16日
14. 汪武,〈吳國楨之子好色記〉,《鈕司》24卷5期,臺北:鈕司週刊社,民國43年7月29日
15. 幸君,〈黃泉魂歸賀新貴,誰與蔣渭川開玩笑〉,《鈕司》革新51期,臺北:鈕司週刊社,民國39年1月15日
16. 社論,〈再論經濟管制的措施〉,《自由中國》4卷12期,臺北:自由中國社,民國40年6月16日
17. 社論,〈政府不可誘民入罪〉,《自由中國》4卷11期,臺北:自由中國社,民國40年6月1日
18. 胡可,〈立法院長張道藩聲討吳國楨內幕〉,《鈕司》22卷9期,臺北:鈕司週刊社,民國43年3月11日
19. 馬有岳,〈稅改一年,顧前瞻後〉,《稅務旬刊》9期,臺北:稅務旬刊社,民國40年12月31日
20. 陳立文,〈抗戰時期日軍對重慶的轟炸暴行〉,《近代中國》72期,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民國78年8月
21. 陳進金,〈國史館典藏「蔣中正總統檔案」始末〉,《國史館館刊》復刊21期,臺北:國史館,民國85年12月
22. 陳嘉驥,〈陳誠與瀋陽會戰〉,《東北文獻》14卷4期,臺北:東北文獻季刊社,民國73年5月
23. 陳憶華輯錄,〈「蔣中正總統檔案」(原名:大溪檔案)〉,《漢學研究通訊》16卷2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民國86年5月
24. 陶英惠,〈王世杰與兩航案真相-王雪艇先生百年冥誕紀念〉,《傳記文學》56卷4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79年4月
25. 黃沙滾,〈OK俞接長省府OK記〉,《新聞觀察》164期,臺北:新聞觀察週刊社,民國42年4月25日
26. 趙虛吾,〈我為陳辭公編寫「石叟叢書」〉,《傳記文學》64卷3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83年3月
27. 潘公展,〈有涯室夢痕錄(十二)-我所見的吳國楨〉,《新聞天地》319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民國43年3月27日
28. 潘公展,〈有涯室夢痕錄(十四)-顧維鈞聲討吳國楨〉,《新聞天地》323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民國43年4月24日
29. 蔣國雄,〈看臺灣省政府改組〉,《時文精華》18期,臺北:臺灣春秋雜誌社,民國38年12月21日
30. 蔣經國,〈以開闊的胸懷推動革新,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收錄於行政院新聞局輯,《蔣總統經國先生七十五年言論集》,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6年
31. 鄭年,〈吳國楨日月潭休養生活片斷〉,《鈕司》18卷9期,臺北:鈕司週刊社,民國42年4月2日
32. 韓道誠,〈吳國楨案有關資料彙輯〉,《傳記文學》45卷3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73年9月
33. 魏明珠,〈吳國楨活躍美京〉,《新聞天地》285期,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民國42年8月1日
34. 羅久芳,〈從先父羅家倫日記及家書看王世杰免職案〉,《傳記文學》57卷3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79年9月
35. 關國,〈吳國楨其人其行〉,《傳記文學》45卷1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73年7月
外文部分
I. Official Documents(1-4 are collected by Academia Historica, Taipei)
1.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China: Internal Affairs, 1930-1939. (microfilm) Frederick, M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Inc., 1984. File number: 2040.12-1.
2.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China: Internal Affairs, 1945-1949. (microfilm) Frederick, M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Inc., 1984. File number: 2040.12-3.
3.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Taiwan: Internal Affairs, 1945-1949. (microfilm) Frederick, M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Inc., 1985. File number: 2040.12-6.
4.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Formosa(R.O.C.): Internal Affairs and Foreign Affairs, 1950-1954. (microfilm) Frederick, M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Inc., 1986. File number: 2040.12-7.
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8, Vol. VII.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3.
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9, Vol. VIII.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8.
7.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9, Vol. IX.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4.
8. U.S.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Public Affairs, 1949.
II. Books and Articles
1. Acheson, Dean.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69.
2. Boorman, Howard L. & Howard, Richard C., e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ian China, Vol. III.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 1970.
3. Eastman, Lloyd E. Seeds of Desrt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atndford, Calif.: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Grasso, June M. Truman's Two-China Policy.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1987.
5. White, Theodore H. & Jacoby, Annalee I. Thunder out of China. New York: Da Capo Press, Inc., 1980.
6. “Man on the Dike,” Time, Vol. LVI, No. 6, New York: Time Inc., August 7,1950.
III. Newspapers
1. China Post, 1954.
2. New York Times, 1953,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