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榕瑜
Lin, Jung-Yu
論文名稱: 福澤諭吉《勸學》與張之洞《勸學篇》中的學問觀
The Learning perspective of YuKichi Fukuzawa's Gakumon-no-susume and Zhang Zhidong's Quanxuepian
指導教授: 藤井倫明
Michiaki Fujii
張崑將
Chang, Kun-Ch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福澤諭吉張之洞勸學勸學篇學問觀西學儒學
英文關鍵詞: YuKichi Fukuzawa, Zhang Zhidong, Quanxuepian, Gakumon-no-susume, Learning perspective, Confucianism, Western Ideolog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31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6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九世紀中葉西學東漸,日本明治時期福澤諭吉(1834-1901)在1872至1876年間陸續發表《勸學》(学問のすすめ)篇章,提倡實學。無獨有偶,中國晚清張之洞(1837-1909)於1898年上書《勸學篇》,提出中體西用。二人生卒年相近,為該國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二書亦同在論述如何會通西學,書中二人對於學問的典型與近代化指標的看法,可視作一種隔空對話。
      福澤諭吉與張之洞皆認為學問必須與時俱進,將西學納入本國學問體系,重視學用的實用性,期待知識份子成為文明的推動者。由於國家背景與個人經歷,二人在中西學問的優先次序與範圍界定上有所差異。張之洞著重現實面,依照本國現況引導社會進步,期待國家在穩定中改革成長。福澤諭吉偏向從理論上去實踐,以西方現況來指導日本國民,期待國家盡快達到文明開化。但二人最終目的都希望藉此保住國權,使國家獨立不受侵擾威脅。
      意料之外的是,日後中日兩國卻走上與二人理想交錯的道路。因此本文試圖探析福澤諭吉與張之洞在面對相似的國家困境時所提出的近代化學問結構之理想型態,呈現二人將其學問思想進行改革以回應時代需求下,二人學問觀與權力結構的互動樣貌。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Western Ideology was gradually evolving. During the Meiji period in Japan, YuKichi Fukuzawa(1834-1901) published the chapter of " Gakumon-no-susume" from 1872 to 1876 to promote practical learning. Coincidentally, Zhang Zhidong(1837-1909) of the Late-Qing Dynasty in China published the book " Quanxuepian" in 1898, proposing the us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y. They are representative and influential intellectual of the country. Two books also discusse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Western Ideology.
      Both YuKichi Fukuzawa and Zhang Zhidong believe that learning must advance with the times, incorporate Western learning into the national academic system, pay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ity of learning, and expect intellectuals to become the promoters of civilization. Due to the nation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two have different priorities and scoping i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y. Zhang Zhidong focuses on the reality and guides social progr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 YuKichi Fukuzawa prefers to practice in theory, to guide Japanese national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West. However, the ultimate goal of both of them is to hope to preserve national power and protect the country from intrusion.
      Unexpectedly, in the future, China and Japan have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intertwined with the ideals of the two. Therefor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ideal type of modern chemistry structure proposed by YuKichi Fukuzawa and Zhang Zhidong in the face of similar national predicaments, and presents the two people to reform their academic ideas 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The interactive appearance of the power structure.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進路 22 第二章 福澤諭吉《勸學》與張之洞《勸學篇》的成書背景 24 第一節 福澤諭吉與幕末到明治的社會與學術 24 第二節 張之洞與晚清的社會與學術 30 第三節 西學衝擊下的中日差異 40 第三章 福澤諭吉《勸學》與張之洞《勸學篇》中的學問觀 45 第一節 知識的範式 45 第二節 近代化的指標 69 第三節 近代中日學問觀典型 96 第四章 時人評價及其社會影響 104 第一節 福澤諭吉《勸學》的時人評價及其社會影響 104 第二節 張之洞《勸學篇》的時人評價及其社會影響 112 第三節 中日知識份子追求的學問結構 124 第五章 結論 131 參考文獻 137

    一、古籍
    〔西周〕佚名:《易經》(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春秋〕左丘明:《左傳》(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戰國〕韓非著,張素貞校注:《新編韓非子》(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1年)。
    〔漢〕班固:《白虎通》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中華書局,1985年)。
    〔南北朝〕范曄:《後漢書》卷八十二(中華書局,1965年)。
    〔宋〕程頤著,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明〕王守仁:《傳習錄》(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林樂知編,《萬國公報》第十七卷(華文書局,1968年)。
    張之洞,何啟,胡禮垣著,馮天瑜,肖川評注:《勸學篇.勸學篇書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之洞著,范希曾編:《書目答問補正》(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張之洞著,龐堅校點:《張之洞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卷七(香港:廣智書局,1902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全編》第一冊(上海:廣益書局,1948年)。
    植木枝盛:《民権自由論》(福岡:集文堂,1880)。
    辜鴻銘、陶菊隱著:《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一輯(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福沢諭吉:《学問のすゝめ》(東京:岩波書店,2014年)。
    福沢諭吉著,富田正文校訂:《新訂 福翁自伝》(東京:岩波書店,2009年)。
    福澤諭吉著,黃玉燕譯:《勸學》(聯合文學:臺北,2003年)。
    薛福成著,丁鳳麟、王欣之編:《薛福成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嚴復:《嚴復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嚴復:《嚴復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蘇輿編:《翼教叢編》(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0年)。

    二、專書
    (一)中文
    丸山真男著,區建英譯:《福澤諭吉與日本近代化》(上海:學林,1992年)。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精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干春松:《保教立國:康有為的現代方略》(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王中江:《嚴復與福澤諭吉:中日啟蒙思想比較》(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史革新:《晚清學術文化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永熾:《日本近代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1992年)。
    李永熾:《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臺北:稻鄉,2009年)。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依田熹家:《日本通史》(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
    依田熹家著,卞立強等譯:《日中兩國近代化比較研究》(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年)。
    周漢光:《張之洞與廣雅書院》(臺北:文化大學,1983年)。
    林正珍:《近代日本的國族敘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臺北:桂冠,2002年)。
    林呈蓉:《福澤諭吉與《學問之勸》》(臺北:五南,2017年)。
    胡朝陽選編:《清代中後期儒者的儒教意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張禮恒:《何啟、胡禮垣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景彥、王玉強:《江戶時代日本對中國儒學的吸收與改造》(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陸胤:《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近代學術史上的張之洞學人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渡邊浩著,區建英譯:《東亞的王權與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馮天瑜:《「封建」考論》修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台大出版,2011年)。
    黃俊傑:《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做為「方法」的中國》(臺北:編譯館,1999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福澤諭吉著,楊永良譯:《福澤諭吉自傳:一個影響日本近代化至鉅の頑童》(臺北:商周出版,2005年)。
    蔡振生:《張之洞教育思想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年)。
    錢曼倩、金林祥主編:《中國近代學制比較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商務,1972年)。
    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1995年)。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形態的西化體論》(臺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
    韓東育:《從「脫儒」到「脫亞」:日本近世以來「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羅茲曼(Rozman, Gilbert),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中國的現代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蘇雲峰:《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6年)。

    (二)日文
    高橋誠一郎:《福澤諭吉:人と学說》(東京:長崎出版,1979年)。
    鹿野政直:《福沢諭吉》(東京都:平凡社,1978年)。
    渡辺徳三郎:《福沢諭吉.家庭教育のすすめ》(東京:小学館,1985年)。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1.中文
    方炳林:〈張之洞教育思想〉,《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6期(1963年12月),頁19-87。
    王中江:〈福澤諭吉和張之洞的「勸學篇」〉,《二十一世紀》第14期(1992年12月),頁27-36。
    王松溪:〈張之洞教育思想研究〉,《教育文粹》第11期(1982年06月),頁78-84。
    王宮田:〈張之洞「勸學篇」之教育思想〉,《女師專學報》第10期(1978年06月),頁281-294。
    王家儉:〈由漢宋調和到中體西用:試論晚清儒家思想的演變〉,《歷史學報》第12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民73),頁179-196。
    王晴佳:〈中國近代「新史學」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學」〉,《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191-236。
    王爾敏:〈晚清實學所表現的學術轉型之過渡〉,《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2006年06月),頁19-51。
    任光敏:〈近代中日兩《勸學篇》之比較研究〉,《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頁84-91。
    何雲鵬:〈張之洞與福澤諭吉政治法律思想管窺〉,《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6期,頁265-267。
    李永熾:〈近代日本的自由主義者福澤諭吉〉,《當代》第9期(1998年03月),頁72-80。
    李永熾:〈福澤諭吉與日本近代思想解放〉,《歷史月刊》第184期(2003年05月),頁58-65。
    李國祁:〈清季自強運動前期國人對西方的認識與其改革思想〉,《歷史學報》第17期(1989年06月),頁175-240。
    林正珍:〈福澤諭吉社會思想的研究──以其人性觀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第2期(1992年03月),頁135-160。
    林景淵:〈江戶時代之教育制度與轉型期之日本〉,《國立中興大學共同學科期刊》第3期(1994年6月),頁77-93。
    林景淵:〈嚴復、福澤諭吉對於促進中、日近代化之比較〉,《國立中興大學共同學科期刊》第1期(1989年06月),頁27-40。
    林遠澤:〈禮治與正名-論儒家對於政治正當性之倫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學構想〉,《漢學研究》第31卷第1期(2013年03月),頁255-284。
    林麗雪:〈白虎通「三綱」說與儒法之辨〉,《中國書目季刊》第17卷第3期(1983年12月),頁105-117。
    區建英:〈丸山真男與福澤諭吉思想中的「獨立自尊」與「他者感覺」〉,《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3卷第1期(2016年06月),頁107-127。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第52期(1999年4月),頁29-39。
    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檢討〉,《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1978年06月),頁475-484。
    梁忠銘:〈日本道德教育理念的理論結構與儒家思想作用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第48卷第3期(2002 年09月),頁93-118。
    陳國球:〈文學立科──〈京師大學堂章程〉與「文學」〉,《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06月),頁375-377。
    陳強立:〈論近百年來儒家的文化發展構想──從「體用」範疇的理論涵蘊看睌清「中體西用」的思想困局〉,《鵝湖》第17卷第10期(1992年04月),頁25-31。
    傅榮賢:〈中西學術之爭與晚清書目分類的歷史演進〉,《中國學術年刊》2015年第37期(秋季號),頁1-31。
    勞悅強:〈從《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章〉論朱熹的詮釋學〉,《漢學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12月),頁131-163。
    彭忠德:〈完整理解郭店楚簡「尊德義」後,再說「民可使由之」章〉,《孔孟月刊》第39卷第9期(2001年05月),頁26-32。
    景海峰:〈「三綱五常」辯義〉,《鵝湖》第32卷第11期(2007年5月),頁46-58。
    曾德雄:〈兩種「勸學」,兩條道路〉,《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8期,頁89-94。
    曾麗華:〈從「輶軒語」到「勸學篇」看張之洞的思想〉,《史學會刊》第34期(1990年06月), 頁29-43。
    黑田秀教:〈日本古代祖先祭祀之形成-外來思想之影響與特色〉,《台大日本語文研究》第27期(2014年06月),頁257-281。
    楊肅獻:〈從張之洞的「勸學篇」看晚清的保守主義〉,《食貨月刊》第9卷第10期(臺北:民69),頁399-412
    葉國文:〈中日《勸學篇》西學思想比較〉,《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7期,頁127-130。
    葛榮晉:〈明清實學簡論〉,《哲學與文化》第16卷第8期(1989年08月),頁44 -53。
    鄔昆如:〈清代社會哲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年06月),頁97、99-137。
    劉悅斌:〈從兩部《勸學篇》看中日近代文化發展方向的不同選擇〉,《學術界》2011年第2期,頁167-173。
    劉龍心:〈從科舉到學堂-策論與晚清的知識轉型(1901-1905)〉,《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2007年12月),頁105-139。
    鄭燕虹:〈張之洞的《勸學篇》與福澤諭吉的《勸學篇》之比較〉,《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年第6期,頁25-28。
    閻鴻中:〈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以君臣關係為主的考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七期(1999年12月),頁56-75。
    聶友軍:〈收養養子習俗與傳統日本倫理觀〉,《日本研究》2017年第01期,頁67-73。
    蘇雲峰:〈張之洞的中國官僚系統民主化構思──對張之洞的再認識〉,《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8期(1989年09月),頁181-184。
    蘇雲峰:〈張之洞的教育思想〉,《新知雜誌》第3卷第4期(1973年08月),頁18-38。

    2.日文
    佐藤貢悦:〈「脱亜論」の思想的地平--福沢諭吉の儒教観再考〉,《倫理学》第20期(2004年3月),頁51-60。
    坂本慎一:〈福沢諭吉と亀井学の思想:福沢における「縦に慣れたる資力」とは何か〉,《近代日本研究》第20期(2003年),頁175-203。
    山本忠士:〈福沢諭吉と張之洞:―中日近代化と二つの『勧学編』―〉,《国際情報研究》第5卷第1期,(2008年),頁44-57。
    小泉仰:〈福沢諭吉の学問論〉,《哲学》第91期(1990年12月),頁163-180。
    飯田鼎:〈自由民権思想における福沢諭吉と加藤弘之〉,《三田学会雑誌》第95卷第3期(2002年10月),頁457-491。
    崔淑芬:〈福沢諭吉の『学問のすすめ』と張之洞の『勧学篇』〉,《筑紫女学園大学紀要》第14期(2002年),頁156-161。

    (二)論文集論文
    吳龍燦:〈風雲際會的晚清新經學轉型:張之洞與廖平的師生交往及其學術史意義〉,收入陳廷湘編:《川大史學(第二輯)·文化史卷》(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494-504。
    周育民:〈重評《勸學篇》〉,收入河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編:《張之洞與中國近代化》(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頁53-54。
    張崑將:〈佐久間象山と張之洞〉,《朱子學と近世˙近代の東アジア》(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頁415-446。
    戚其章:〈全面評價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文化觀〉,收入馮天瑜、陳鋒主編:《張之洞與中國近代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頁36-43。
    馮天瑜:〈近代化方略之辯──《勸學篇》與《〈勸學篇〉書後》評析〉,收入馮天瑜、陳鋒主編:《張之洞與中國近代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頁13-15。
    龔書鐸:〈略談張之洞的儒學〉,收入河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編:《張之洞與中國近代化》(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三)學位論文
    江燕媚:《張之洞「通經致用」教育思想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史學組碩士論文,2012年)。
    周絹艷:《張之洞的洋務思想》(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張鎧麟:《文明的逆反-福澤諭吉文明論的流變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黃琬柔:《古存則道存──晚清存古學堂學人的學術思想與經世的追求》(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四、電子資料
    (一)中文
    王人博:〈中國的民權話語〉,《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六期(2002年9月)網址: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online/0206050.pdf(搜尋日期:2019/06/15)
    梁啟超:〈西學書目表序例〉,《時務報》第8期卷(1896年),取自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網址:http://140.122.127.137/search/detail/b649460d836b2a977355f9afa08e1757/7/85791(搜尋日期:2019/05/20)

    (二)日文
    〈学制発行ノ儀伺〉国立公文書館公文資料照片,網址:http://www.archives.go.jp/ayumi/kobetsu/m05_1872_02.html(搜尋日期:2019/06/10)
    〈教育ニ關スル勅語(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文部科學省網站網址: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others/detail/1317936.htm(搜尋日期:2019/06/12)
    〈徳教ニ関スル勅諭ヲ宣布セラル〉:国立公文書館網站公文資料掃瞄檔,網址:http://www.archives.go.jp/ayumi/kobetsu/m23_1890_02.html(搜尋日期:2019/06/12)
    《大日本帝國憲法》:國立國會図書館網站,網址:https://www.ndl.go.jp/constitution/etc/j02.html(搜尋日期:2019/06/10)
    《明六雑誌》第2号(東京:報知社,1874年3月):国立国語研究所所藏日本語史研究資料網址:https://dglb01.ninjal.ac.jp/ninjaldl/bunken.php?title=meirokuzassi (搜尋日期:2019/06/08)
    亘理章三郎:《五箇条之御誓文解釈の考拠》(東京:斯の道学会,1929年),國立國會図書館網站,網址: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080498?tocOpened=1(搜尋日期:2019/06/10)另國立公文書館網站亦可見此公文,網址:http://www.archives.go.jp/ayumi/kobetsu/m01_1868_02.html(搜尋日期:2019/06/10)

    (三)英文
    Chang, Chih-tung, Translated By Samuel I. Woodbridge, “China's only hope: An Appeal” (Edingurgh and London: Oliphant, Anderson and Ferrier, 1901)來自Internet Archive(網際網路檔案館)網址:https://archive.org/details/chinasonlyhopea00woodgoog/page/n24(搜尋日期:2019/06/0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