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李崗
Lee Kang
Thesis Title: 尼采人類圖像之教育意義
A Study on Nietzsche's Human Picture and its implication
Advisor: 崔光宙
Tsui, Kuang-Chou
Degree: 碩士
Master
Department: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00
Academic Year: 88
Language: 中文
Keywords (in Chinese): 尼采人類圖像教育文化批判
Keywords (in English): Nietzsche, Human Picture, education, cultural critic thought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377Downloads: 0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摘 要
論文名稱:尼采人類圖像之教育意義
研 究 者:李 崗
指導教授:崔光宙教授
所屬學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業年度:民國89年6月
關於尼采人類圖像的教育意義,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 尼采人類圖像的根源為文化精神,包括對基督教文化與亞歷山大文化的批判。
二、 尼采人類圖像的內涵為生命主體,包括強壯的人、偉大的人和高貴的人三個面向。
三、 尼采人類圖像的落實為教育實踐,包括解放生命、創造文化等目的,價值重估、自我教育等方法,古典陶冶、生命展現、神話想像、歷史創造等內容。
四、 尼采的文化批判喪失教育實踐的可能性,尼采的人類圖像缺乏教育理想的整全性,若從「文化學習」和「群體生命」重新出發,可匡其弊。
五、 尼采的生命力與批判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A Study on Nietzsche’s Human Picture and 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Lee Kang
Abstract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1. The origin of Nietzsche’s human picture is his cultural critic thought, especially to the Christian culture and the Alexander culture.
2. The essence of Nietzsche’s human picture is the life-subject, including three dimensions which are the strong men, the great men, and the noble men.
3. The realization of Nietzsche’s human picture is an educational praxis: the educational aims are emancipation of life and creation of culture;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are revaluation and self-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contents conclude classical cultivation, life revelation, mythical imagination, and historical recreation.
4. Nietzsche’s cultural critic thought led him lose the possibility of educational praxis. His human picture made him lack the completeness of educational ideal as well. If we start from culture-learning and collective life, we would have a new insight.
5. Nietzsche’s life power and critic spirit always deserve to be learned forever.

尼采人類圖像之教育意義 目 次 緒 論 …………………………………………………………1 第一章 尼采人類圖像的文化根源 ……………………………7 第一節 對基督教文化的批判 ………………………………8 第二節 對亞歷山大文化的批判 ……………………………26 第二章 尼采的人類圖像 ……………………………………36 第一節 強壯的人 ……………………………………………36 第二節 偉大的人 ……………………………………………43 第三節 高貴的人 ……………………………………………52 第三章 尼采人類圖像的教育意義 …………………………63 第一節 教育的目的 …………………………………………64 第二節 教育的方法 …………………………………………68 第三節 教育的內容 …………………………………………78 結 論 ………………………………………………………87 參考書目 ……………………………………………………103

參考書目
(一)中文
王文俊,陶冶理想與教育動力,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之教育研究所集刊,第十六輯,民國63年。
田培林著,教育與文化(賈馥茗編),台北:五南,民國65年。
尼采原著,悲劇的誕生(李長俊譯),台北:三民,民國77年。
尼采原著,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北京:三聯書店,1996。
尼采原著,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周國平譯),台北:商務,民國83年。
尼采原著,歷史對於人生的利弊(姚可昆譯),北京:商務,1998。
尼采原著,歷史之用途與濫用(淦克超譯),台北:水牛,民國57年。
尼采原著,快樂的知識(黃明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尼采原著,歡悅的智慧(余鴻榮譯),台北:志文,民國81年。
尼采原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林建國譯),台北:遠流,民國80年。
尼采原著,蘇魯支語錄(徐梵澄譯),北京:商務,1997。
尼采原著,善惡的彼岸(朱泱譯),台北:水牛,民國88年。
尼采原著,瞧!這個人(劉崎譯),台北:志文,民國85年。
尼采原著,上帝之死(劉崎譯),台北:志文,民國85年。
尼采原著,偶像的黃昏(周國平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尼采原著,偶像的黃昏(陳芳郁譯),台北:水牛,民國?年。
尼采原著,權力意志(張念東、凌素心譯),北京:商務,1994。
哲學雜誌,尼采─在哲學的邊緣,哲學雜誌季刊,第10期,台北:業強,民國83年。
陳文團,政治與道德,台北:臺灣書店,民國87年。
陳鼓應,尼采新論,台北:唐山,民國78年。
陳懷恩,尼采的藝術形上學,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民國83年。
賈馥茗,教育研究與教育問題,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之教育研究所集刊,第十七輯,民國64年。
鄭重信,文化教育學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之教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輯,民國67年。
歐陽教,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民國84年。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