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甯馨
YANG, NING-SHING
論文名稱: 陳玉慧《CHINA》、《幸福之葉》研究:以物質與空間書寫為論述角度
A Study on Jade Chen's 《CHINA》 and 《The Merry Leaf》: Space and Object Perspectives
指導教授: 范宜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陳玉慧《CHINA》《幸福之葉》物質書寫空間書寫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CHINA》與《幸福之葉》為陳玉慧繼《海神家族》之後,再度向歷史回眸之作,兩書皆有以物質文化來觀照精神文明並建構歷史的雄心,除了逆溯時間的歷史也觀照空間的變遷,本論文以物質與空間書寫為討論核心來探究兩書的寫作內涵與特色,並觀察兩書在陳玉慧的小說創作中有何承繼與開展。
    在物質書寫方面,物在兩部小說中皆承載多重意涵,既是國族想像與文化符號,又是人物代碼及愛情象徵。並透過小說中的西方人,開啟了不同的觀物視角,在重重視角交疊下,使作為符號的物折射出更多元的詮釋。在空間書寫方面,兩部小說皆以空間變遷來符應人物的生命歷程及認同轉變,在瞬息改變的空間景觀中建構認同,孕育對家的想像。
    陳玉慧的創作從抒情到敘事,小說逐漸成為其創作的主要文類,作家不斷在其小說中演練敘事的技藝,嘗試不同的書寫策略。《CHINA》與《幸福之葉》透過物與空間建構多元化的想像與認同,可見其在寫作實踐中摸索前進的軌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一、 陳玉慧小說相關研究 3 二、 《CHINA》與《幸福之葉》相關研究 8 三、 物質書寫與空間書寫相關研究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2 一、 研究範圍 ..22 二、 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陳玉慧的生命觀照與藝文實踐 .25 第一節 文學創作:安頓身心的旅程 25 一、 寫作緣起:缺愛孤獨 25 二、 寫作關懷:愛與自我的追尋 27 第二節 戲劇之路:開發潛能的挑戰 32 第三節 記者生涯:求索真相的道路 35 第三章 《CHINA》中的物質書寫與空間意涵 40 第一節 《CHINA》中的物質書寫 41 一、 瓷與玉:兩種中國想像? .41 二、 瓷與玉:兩種愛情想像 .47 三、 造瓷與仿玉:文化思索與藝術體會 .52 第二節 《CHINA》中的空間意涵 57 一、 行旅起點:德勒斯登 58 二、 閉鎖的門戶:廣州 59 三、 歐洲的中國想像:景德鎮 ..61 四、 中國的自我形象:北京 .64 五、 帝國邊陲‧心靈歸鄉:富爾丹 .71 六、 行旅終站:張家口……………………………………………………...72 第四章 《幸福之葉》中的物質意象與空間詮釋 .75 第一節 《幸福之葉》中的物質意象 76 一、 茶的多方演繹 .76 二、 以茶喻人,以茶寫情 .84 第二節 《幸福之葉》中的空間詮釋 .90 一、 人物遷徙歷程及其意涵 .91 二、 從空間到地方 93 第五章 《CHINA》與《幸福之葉》之比較 109 第一節 物的多重意涵 109 一、 國族想像與文化符號 109 二、 愛情象徵與人物代碼 110 三、 從觀物到寫物 111 第二節 變動中的空間想像 114 一、 開放或閉鎖的門戶 114 二、 歧異的樂園 115 三、 家在何方? 116 第六章 結論……………………………………………………………………..119 第一節 小說如何再現歷史 119 一、 從女性家族史到物質文明史 119 二、 從家國認同到文化認同 121 第二節 愛與自我追尋的永恆課題 123 一、 從找尋歸屬到體認情愛無常 123 二、 從認識自我到自我實現 127 第三節 總結與展望 131 參考文獻 133

    參考文獻
    【陳玉慧作品】(依出版時間先後順序)
    陳玉慧:《失火》,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陳玉慧:《徵婚啟事:我與四十二個男人》,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陳玉慧:《戲螞蟻》,臺北:周凱劇場基金會發行,1993年。
    陳玉慧:《誰在吹口琴》,臺北:周凱劇場基金會發行,1993年。
    陳玉慧:《深夜走過藍色的城市》,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陳玉慧、李國修:《徵婚啟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陳玉慧:《獵雷--一個追蹤尹清楓案女記者的故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
    限公司,2000年。
    陳玉慧:《你是否愛過?》,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臺灣女子的德國日記》,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2002年。
    陳玉慧:《徵婚啟事》,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
    陳玉慧:《你今天到底怎麼了》,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陳玉慧:《海神家族》,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陳玉慧:《我不喜歡溫柔》,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陳玉慧:《遇見大師流淚》,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陳玉慧:《新世紀散文家:陳玉慧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陳玉慧:《我的抒情歐洲》,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陳玉慧:《德國時間》,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陳玉慧:《慕尼黑白》,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陳玉慧:《CHINA》,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陳玉慧:《徵婚啟事》,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陳玉慧、傅裕惠:《台灣文學音樂劇《海神家族》》,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
    版有限公司,2009年。
    陳玉慧:《書迷》,臺北:本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陳玉慧:《巴黎踢踏透》,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
    陳玉慧:《依然德意志》,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陳玉慧:《找回無條件的愛》,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
    陳玉慧:《幸福之葉》,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陳玉慧:《時代的摺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4
    年。
    陳玉慧:《徵婚啟事》(二十五週年紀念版),新北:漫步文化出版社,2014年。
    陳玉慧:《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走》,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15年。

    【中文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志弘等:《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臺北:群學出版社,2011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
    版社,1998 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年。
    王德威主編:《台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
    王璦玲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1999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
    年。
    古方:《冰清玉潔:中國古代玉文化》,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3年。
    朱裕平:《中國陶瓷綜述》,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6年。
    朱祖希:《營國匠意──古都北京的規劃建設及其文化溯源》,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
    仲偉民:《茶葉與鴉片:十九世紀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
    知三聯書店,2010年。
    那志良:《謙謙君子:玉器的欣賞與鑑定》,臺北:書泉出版社,1992年。
    李知宴:《中國陶瓷文化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李政亮:《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新北:《夏日出版社》,2011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
    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余舜德:《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年。
    汪榮祖著,鍾志恆譯:《追尋失落的圓明園》,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忻劍飛:《世界的中國觀》,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角山榮著,王淑華譯:《茶的世界史》,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 1945-2006》,臺北:印刻文學生
    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周重林、太俊林著:《茶葉戰爭:茶葉與天朝的興衰》,臺北:遠流出版社,2013
    年。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1997年。
    施雅軒:《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麗文
    文化出版社,2007年。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
    限公司,2005 年。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綜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 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出版社,
    2002年(增訂再版4刷)。
    夏鑄九:《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臺北:唐山出版社,2009年。
    畢恆達:《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1997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陳孔立主編:《台灣歷史綱要》,臺北:人間出版社,1996年。
    陳玨:《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陳芳明:《孤夜獨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陳明柔主編:《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臺北:女書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陳室如:《晚清海外遊記的物質文化》,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陳進海:《世界陶瓷藝術史》,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5年。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臺北: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陳慈玉:《近代中國茶業的發展與世界市場》,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2
    年。
    陳煥堂、林世煜:《台灣茶》,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常素霞:《中國玉器發展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黃文成:《空間與書寫:臺灣當代散文地方感的凝視與詮釋》,臺中:晨星出版社,
    2013年。
    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5年。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4 年。
    許秦蓁:《時/空的重組與再現─台灣文學與城市論述》,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初版。
    張京媛編:《後殖民主義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張明雄:《台灣茶文化之旅》,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張超:《家國天下──圓明園的景觀、政治與文化》,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程啟坤、姚國坤、王存禮著:《茶文化》,臺北:新視野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
    程庸:《國風西行:中國藝術品影響歐洲三百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
    廖炳惠等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文建會,2004年。
    熊秉真編:《睹物思人》,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年。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年。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
    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 : 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全新增訂版),臺北:麥田出版
    社,2014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薛雲峰:《椪風茶》,臺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譚鴻仁:《膨風茶的地理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9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台北空間權力運作模式的變
    遷》,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5年。

    【外文譯著】(依照作者姓名字母順序排列)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
    版),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
    化出版社,2000年。
    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0年。
    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 : 立緒文化出版社,2000
    年。
    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観: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
    北:商周出版社,2009 年。
    Friedman, Jonathan著,郭建如譯:《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年。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3
    年。
    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臺北 : 韋伯文化出版社,2006
    年。
    Linda Mcdowell 著,王志弘、徐苔玲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
    概說》,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 年。
    Lewis Hyde著,吳家綺譯:《禮物的美學:藝術經濟理論的新主張》,臺北:商周
    出版社,2008年。
    Marcel Mauss 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
    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Marco, Polo撰,A. J. H. Charignon註,馮承均譯:《馬可波羅行紀》,臺北:商務
    印書館,2000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
    2003年。
    Samuel Bedkett著,廖玉如譯:《等待果陀‧終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2008年。
    Satah Rose著,呂奕欣譯:《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中英
    貿易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
    Shu-mei Shih著,楊華慶譯:《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臺
    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
    出版社,2006 年。
    Tim Da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書林出版社,2009 年。
    Yi-Fu Tuan,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年。

    【期刊論文】(依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一)陳玉慧相關論文
    范銘如:〈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5
    期,2002年9月,頁93-95。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
    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 年 6 月,頁 1-29。
    李麗美:〈論《海神家族》裡的媽祖信仰〉,《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
    年3月,頁237-246。
    羅夏美:〈後現代思潮中的主體遊牧與世界觀察--論陳玉慧旅行散文集《你是
    否愛過?》〉,《台灣文學評論》第八卷第二期,2008年4月,頁77-95。
    唐瑞霞:〈《海神家族》之主體論〉,《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2期,2008年
    11月,頁15-35。
    劉思坊:〈從男人邦到女人國──論陳玉慧《海神家族》與黃碧雲《烈女圖》的
    女性家族書寫〉,《思辨集》第12集,2009年3月,頁51-67。
    林韻文:〈慕尼黑的藍光--陳玉慧的存在旅程與心靈的返鄉〉,《中國現代文學》
    第17期,2010年6月,頁293-317。
    曾若涵:〈碎解的人生--《海神家族》中的女性與空間〉,《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
    研究集刊》,2010年6月,頁71-93。
    盧柏儒:〈「CHINA」的想像—陳玉慧《CHINA》評述〉,《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
    究集刊》,2010年6月,頁71-113。
    李宜樺:〈論陳玉慧日記體散文《巴伐利亞的藍光》之書寫策略〉,《臺灣文學評
    論》第11卷2期,2011年4月,頁105-126。
    戴冠民:〈逃憶∕逸之「離」與逃譯∕繹之「返」──論《海神家族》身世圖譜
    的重構與倫理召喚〉,《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8期,2011年7
    月,頁39-66。
    唐瑞霞、傅佩琍:〈《徵婚啟事》兩性關係研究〉,《育達科大學報》第30期,2012
    年3月,頁181-206。
    趙嵐音:〈家、兩性關係與身分認同--陳玉慧的小說《海神家族》〉,《人文社會
    科學研究》第七卷第四期,2013年12月,頁67-84。
    徐禎苓:〈試論陳玉慧《CHINA》的帝國想像與文化辯證--從器物談起〉,《長
    庚人文社會學報》,第七卷第一期,2014年4月,頁167-189。
    李欣倫:〈在路上,我寫作--從陳玉慧日記體散文與小說的互文探索女作家的
    自我凝視與寫作辯證〉,《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6月,頁219-240。
    (二)物質文化與物質書寫相關論文
    余舜德:〈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第44卷第1期,
    2006年3月,頁5-47。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第17卷第4期,2006
    年12月,頁217-252。
    邱澎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第17卷第4期,2006年12
    月,頁1-14。
    Craig Clunas(柯律格):〈物質文化--在東西二元論之外〉,《新史學》第17卷第
    4期,2006年12月,頁195-213。
    陳珏:〈高羅佩與「物質文化」——從「新文化史」視野之比較研究〉,《漢學研
    究》第 27 卷第 3 期,2009 年 9 月,頁 317-346。
    鄭穎:〈自逃遁到身心安頓——沈從文、汪曾祺文學與文物書寫軌跡〉,《中國現
    代文學》第 16 期,2009 年12月,頁 225-246。
    邱澎生:〈消費使人愉悅?略談明清史學界的物質文化研究〉,《思想》第15期,
    2015年5月,頁129-147。
    陳玨:〈「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的新視野國際論壇暨研習營」研究計畫介紹〉,
    《漢學研究通訊》第29卷第2期,2010年5月,頁23-27。
    浦安迪:〈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中物體形象的象徵與非象徵作用〉,《中正大
    學中文學術年刊》第 17 期,2011 年 6 月,頁 257-266。
    黃宗潔:〈物質肉身搭建的巫者之境——論朱天文《巫言》中的物件書寫與主體
    認同〉,《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11 年 7 月,頁 199-227。
    鄒文律:〈人與物件的時光之旅──論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物(家)
    史書寫〉,《政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11年12月,頁231-268。
    高桂惠:〈「物趣」與「物論」:《聊齋誌異》物質書寫之美典初探〉,《淡江中文學
    報》第 25 期,2011 年 12 月,頁 69-94。
    高桂惠:〈《聊齋誌異》禮物書寫探析——細讀〈鳳仙〉與〈醜狐〉〉,《文化越界》,
    2012 年 3 月,頁 1-21。
    高桂惠:〈《金瓶梅》「禮物」書寫初探〉,《國文天地》,2012年11月,頁23-28。
    陳室如:〈王韜《漫遊隨錄》的物質文化〉,《東吳中文學報》第 25 期,2013 年
    5月,頁 239-260。
    鄭穎:〈物質不滅——《天香》,王安憶的上海繁華過眼錄〉,《中國現代文學》第
    23 期,2013 年 6月,頁175-186。
    范宜如:〈謝肇淛《五雜組》中的物質書寫與地域視野〉,《中正漢學研究》第22
    期,2013年12月,頁155-186。
    周思旻:〈《西遊記》火難中的物質書寫〉,《華文文學與文化》第3期,2014年6
    月,頁1-47。
    (三)空間書寫相關論文
    侯如綺:〈從書寫家園看原住民女作家的空間書寫--以白茲‧牟固那那、利格拉樂‧阿女烏、里慕伊‧阿紀為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5卷,2004年
    7月,頁329-352。
    劉盈秀:〈論《靈山》的追尋之路與空間書寫〉,《古今藝文》,2005年11月,頁
    50-59。
    陳伯軒:〈論周芬伶散文中房屋意象的雙重涵義〉,《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
    期,2006年3月,頁221-236。
    周芬伶:〈移民女作家的困與逃——張愛玲〈浮花浪蕊〉與聶華苓《桑青與桃紅》
    的離散書寫與空間隱喻〉,《台灣文學館研究學報》第二期,2006年4月,頁
    95-114。
    陳伯軒:〈別有天地──論鍾怡雯散文原鄉風景的構成與演出〉,《中國現代文
    學》,2006年6月,頁181-197。
    王文進:〈陶謝並稱對其文學範型流變的影響--兼論陶謝「田園」、「山水」詩
    類空間書寫的區別〉,《東華人文學報》第九期,2006年7月,頁69-110。
    陳伯軒:〈含蓄的解答──論《陳夫人》的空間隱喻與文化歸屬〉,《臺灣文學評
    論》316期,2007年4月,頁98-126。
    許惠玫:〈清代文人的生活空間書寫與在地認同──以道咸同時期為探討範圍〉,
    《中國文化月刊》第316期,2007年4月,頁98-126。
    陳伯軒:〈鄉音無改--論簡媜散文城鄉連結的時空思維〉,《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語文學報第十四期》,2007年12月,頁337-354。
    施曉筠:〈空間化的史詩──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空間運用〉,《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思辨集》第十一集,2008年3月,頁85-100。
    余育婷:〈試論章甫詩歌中的空間書寫與美感特質〉,《臺灣文學評論》,2009年1
    月,頁264-280。
    蕭水順:〈後現代社會裡「玄思異想」的空間詩學--以管管詩中「臉」與「梨
    花」的措置/錯置為主例〉,《臺灣詩學學刊》第十四期,2009年12月,頁
    11-47。
    陳秋宏:〈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有
    鳳初鳴年刊》第五期,2009年10月,頁249-266。
    蔣興立:〈論李渝小說中的庭園書寫〉,《國文學報》第十一期,2010年1月,頁
    119-137。
    吳翔逸:〈軍隊、封閉的原初與精神病院--論舞鶴「悲傷」的空間書寫〉,《景
    文學報》第二十卷第一期,2010年3月,頁87-98。
    林偉淑:〈《金瓶梅》家庭宅院的空間隱喻〉,《輔仁國文學報》第三十期,2010
    年4月,頁249-270。
    殷豪飛:〈帝國下的再現空間:日治時期淡水地景書寫〉,《中正台灣文學與文化
    研究集刊》第八輯,2011年7月,頁1-21。
    李嘉瑜:〈記憶之城‧虛構之城──《灤京雜詠》中的上京空間書寫〉,《文與哲》
    第十九期,2011年12月,頁261-290。
    曹淑娟:〈江南境物與壺中天地--白居易履道園的收藏美學〉,《臺大中文學報》
    第三十五期,2011年12月,頁85-124。
    嚴紀華:〈臺北城的文學地景——從殖民都市到現代都市〉,《中國文化大學中文
    學報》第二十四期,2012年4月,頁45-62。
    林怡伶:〈轉變是希望的開始?──論韓麗珠〈風箏家族〉身體與空間的變異意
    涵〉,《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一期,2012年12月,頁199-216。
    范銘如:〈劃界與定位——戰後小說再現的中華民國〉,《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
    一期,2012年12月,頁37-64。
    林玉茹:〈白居易詩歌中的蘇州空間書寫〉,《思辨集》十七集,2014年6月,頁
    224-244。
    郝譽翔:〈雙城漫遊:郁達夫小說中二○年代的東京與上海〉,《淡江中文學報》
    第三十一期,2014年12月,頁229-247。
    (四)其他
    姜道章:〈臺灣淡水之歷史與貿易〉,《台灣銀行季刊》第十四卷第三期,1963年
    9月,頁254-278。
    李則芬:〈馬可波羅遊記索隱(上)〉,《東方雜誌》第11卷第4期,1977年10月,
    頁71-76。
    李則芬:〈馬可波羅遊記索隱(下)〉,《東方雜誌》第11卷第5期,1977年11月,
    頁67-73。
    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歷史學報》第6期,1978年5月,
    頁245-270。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
    15卷3期,1986年8月,頁78-102。
    成耆仁:〈中國古代瓷器的外銷〉,《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4期,1997年3月,
    頁81-100。
    戴一峰:〈閩南海外移民與近代廈門興衰〉,《二十一世紀》第35期,1997年6
    月,頁47-56。
    林純如:〈廈門的地理環境及經貿概況〉,《台北銀行月刊》第322期,1997年8
    月,頁51-68。
    張榮國:〈服飾:一種隱喻的表述〉,《遼寧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頁22-24。
    劉瑞華、葉明憲:〈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織:台灣茶產業的長期變遷〉,《思與言》
    第41卷第1期,2003年3月,頁19-38。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四
    期,2003年8月,頁141-201。
    余珮瑾:〈北宋汝窯獨領風騷〉,《故宮文物月刊》286期,2007年1月,頁28-43。
    張弘毅:〈台北大稻埕的「市街風格」變遷:1853-1945〉,《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
    第25期,2007年7月,頁41-56。
    余佩瑾〈從御製詩看乾隆皇帝典藏的汝窯〉,《故宮學術月刊》第28卷第3期,
    2011年春季,頁61-107。
    黃頌文:〈寶順洋行的成立與北臺茶業經營之起源(1864-1867)〉,《史轍:東吳大
    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第七期,2011年7月,頁19-34。
    張哲翔、薄占宇:〈從中西交流論清代瓷器對外貿易之探討〉,《東亞論壇季刊》
    475期,2012年3月,頁73-96。
    趙春晨、陳享冬:〈論清代「十三行」名稱的雙重涵義與廣州商館區之形成〉,《文
    化雜誌》第82期,2012春,頁189-208。
    趙春晨:〈繁盛與危機——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30年代廣州十三行商館區〉,《文
    化雜誌》第89期,2013冬,頁19-30。

    【學位論文】(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一)陳玉慧相關論文
    黃千芳:《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5年。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 0 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臺中:靜宜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連培妏:《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臺北: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
    神家族》為分析對象》,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心怡:《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雅儒:《台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0年代八本小說為觀察
    對象》,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蔡文婷:《陳玉慧小說研究-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中心》,高雄:國立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信為:《游牧主體‧靈魂返鄉——陳玉慧書寫中存在意義之辯證》,臺中:靜宜
    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鄭翰琳:《旅行的女人——以鍾文音、陳玉慧、黃寶蓮的旅行書寫為觀察對象》,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韻文:《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旅行書寫的自我建構與空間》,台南:國立成功
    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唐瑞霞:《疏離與認同─以《海神家族》為主要探討文本》,宜蘭:佛光大學文學
    系博士論文,2009年。
    翁惠懿:《陳玉慧作品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方雅婷:《陳玉慧《海神家族》:家族、史觀與神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高珮芸:《女性主體性的建構--黃寶蓮、陳玉慧、鍾文音之散文研究》,花蓮: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陸芳瑜:《陳玉慧小說研究──以《海神家族》、《CHINA》、《書迷》為考察對象》,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1年。
    孫慈敏:《陳玉慧《海神家族》跨界展演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
    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1年。
    莊雯雅:《陳玉慧小說改編戲劇之比較─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例》,嘉
    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曾曉玲:《當代台灣女性散文的旅外書寫(1990-2011)》,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秀娟:《文學.劇場.電影的衍/延異:論《徵婚啟事》的多重改編》,臺中: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紀靜宜:《論陳玉慧《海神家族》生命史書寫》,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論文,2012年。
    曾皚芸:《陳玉慧《海神家族》、《書迷》研究――自傳‧女性‧迷宮》,屏東: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楊雅儒:《身世認知與宗教修辭:新世紀臺灣小說的終極關懷》,桃園:國立中央
    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游伊甄:《家園與自我的追尋--陳玉慧長篇小說研究(1992-2010)》,嘉義:國立中
    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依卿:《從《海神家族》與《睡眠的航線》論信仰於戰亂時代之必要性與關懷
    意義》,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二)物質書寫相關論文
    呂怡秀:《《金瓶梅》中的物質文化與頹廢風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周思旻:《《西遊記》的寶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3年。
    (三)空間書寫相關論文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李婷君:《空間與移動——論鍾文音作品中的原鄉意識和女性主體》,臺中:靜宜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
    許博凱:《帝國文化邏輯的展演——清代臺灣方志之空間書寫與地理政治》,新
    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究所,2007年。
    林美娟:《女性主體論述——臺灣現代女性小說的空間想像與身體書寫》,臺中: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
    陳伯軒:《台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盈妃:《台灣女性歷史小說中的空間敘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9年。
    胡秀蘭:《白先勇小說中的城市書寫》,高雄: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劉志宏:《一九五0、六0台灣軍旅詩歌的空間書寫─以洛夫、瘂弦、商禽為
    考察對象》,高雄: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許銘全:《唐前詩歌中「抒情空間」形成之研究──從空間書寫到抒情空間》,臺
    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沈曼菱:《現代與後現代——戰後台灣現代詩的空間書寫研究》,臺中:國立中興
    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千芬:《路遙小說的城鄉空間書寫》,高雄: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王韻涵:《小說中的空間研究——以蘇偉貞的作品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林銳:《徒然的追尋──零雨的空間詩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10年。
    梁鈺環:《曾焰的金三角書寫--跨越空間的衝突與融合》,桃園:元智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郭靜如:《動盪時代中的變異風景──日據時期台灣、「滿洲國」小說中「空間」
    描寫之比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吳依蒔:《空間賦格——鄭寶娟及其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
    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張惠君:《由空間探討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身份認同》,臺中:國立中興大學
    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邱郁棻:《陳雪小說中的空間書寫──以《橋上的孩子》、《陳春天》和《迷宮中
    的戀人為例》》,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
    士論文,2012。
    吳思穎:《地方的記憶與認同──林文月的「空間」書寫》,臺中: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申惠豐:《台灣地方意象的表現--明鄭與清領時期(1651-1895)來台文人的空間
    書寫》,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12年。
    賴恆毅:《清代臺灣地理空間書寫與文化敘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暨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賴彥伶:《《金瓶梅》空間書寫中的性別權力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
    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蔡明男:《找尋幸福的所在--邱坤良散文中的空間書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
    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報刊雜誌】(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謝敏聰:〈瓷都景德鎮〉,《故宮文物月刊》33期,1985年12月,頁102-107。
    王子林:〈紫禁城的心臟--養心殿〉,《歷史月刊》91期,1995年8月,頁14-21。
    吳曉芳:〈德國德勒斯登的瓷器〉,《藝術家》314期,2001年7月,頁507-519。
    周蘇琴:〈北京故宮(上)〉,《中國建築》第16期,2002年1月,頁1-33。
    梅青:〈鼓浪嶼〉,《中國建築》第33期,2002年6月,頁1-33。
    陳德富:〈論中國瓷器的崇玉傳統〉,《國文天地》第220期,2003年9月,頁42-49。
    何鴻:〈景德鎮千年風華話興衰〉,《典藏古美術》133期,2003年10月,頁89-96。
    黃錦珠:〈訪尋個人/族群的身世之謎──讀陳玉慧《海神家族》〉,《文訊》第
    231期,2005年1月,頁24—25。
    黃文成:〈不喜溫柔的海神之女――側寫作家陳玉慧〉,《幼獅文藝》613期,2005
    年1月,頁34-37。
    陳平浩:〈千里眼的凝視,順風耳的聆聽 ─ 如何書寫台灣歷史?評陳玉慧《海
    神家族》一書〉,《幼獅文藝》620期,2005年8月,頁102—103。
    陳明麗:〈風靡歐洲的明清外銷瓷〉,《典藏古美術》195期,2008年11月,頁
    134-137。
    榮芳杰、藍志玟:〈德國世界遺產現場—德勒斯登易北河谷〉,《世界遺產》第4
    期,2009年2月,頁82-89。
    張瑞芬:〈憂傷中國藍――我讀陳玉慧《China》〉,《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五卷第十期,2009年6月,頁154-157。
    陳思宏:〈說故事的旅者――專訪陳玉慧〉,《印刻文學生活誌》6卷1期,2009
    年9月,頁210。
    劉思坊整理,〈陳芳明v.s陳玉慧:《海神家族》與台灣歷史記憶的書寫〉,《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六卷第四期,2009年12月,頁155-159。
    施如芳:〈惘惘的威脅――陳玉慧文學劇場《海神家族》〉,《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64-167。
    陳玉慧口述,楊淇竹整理:〈向臺灣致敬的文學音樂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六卷第四期,2009年12月,頁160-163。
    周芬伶:〈《海神家族》永恆的神話魅力〉,《表演藝術》第204期,2009年12月,頁68-69。
    陳思宏:〈「家」就是現在書寫的那張桌子――專訪陳玉慧〉,《文訊》301期,2010年11月,頁37-43。
    周伶芝:〈《china》 最任性的一次愛情旅程〉,《表演藝術》第251期,2013年11月,頁24-25。
    陳芳明:〈茶與抒情──讀陳玉慧《幸福之葉》〉,《印刻文學生活誌》第拾卷第肆期,2013年12月,頁48-51。
    陳建忠:〈回顧新世紀以來的台灣長篇小說:幾點觀察與評論〉,《文訊》346期,2014年8月,頁68-81。

    【網路資料】
    陳玉慧部落格 http://blog.udn.com/jadechen123/article
    陳玉慧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jade.yuhui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