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甯馨 YANG, NING-SHING |
---|---|
論文名稱: |
陳玉慧《CHINA》、《幸福之葉》研究:以物質與空間書寫為論述角度 A Study on Jade Chen's 《CHINA》 and 《The Merry Leaf》: Space and Object Perspectives |
指導教授: | 范宜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6 |
中文關鍵詞: | 陳玉慧 、《CHINA》 、《幸福之葉》 、物質書寫 、空間書寫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9 下載:3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CHINA》與《幸福之葉》為陳玉慧繼《海神家族》之後,再度向歷史回眸之作,兩書皆有以物質文化來觀照精神文明並建構歷史的雄心,除了逆溯時間的歷史也觀照空間的變遷,本論文以物質與空間書寫為討論核心來探究兩書的寫作內涵與特色,並觀察兩書在陳玉慧的小說創作中有何承繼與開展。
在物質書寫方面,物在兩部小說中皆承載多重意涵,既是國族想像與文化符號,又是人物代碼及愛情象徵。並透過小說中的西方人,開啟了不同的觀物視角,在重重視角交疊下,使作為符號的物折射出更多元的詮釋。在空間書寫方面,兩部小說皆以空間變遷來符應人物的生命歷程及認同轉變,在瞬息改變的空間景觀中建構認同,孕育對家的想像。
陳玉慧的創作從抒情到敘事,小說逐漸成為其創作的主要文類,作家不斷在其小說中演練敘事的技藝,嘗試不同的書寫策略。《CHINA》與《幸福之葉》透過物與空間建構多元化的想像與認同,可見其在寫作實踐中摸索前進的軌跡。
參考文獻
【陳玉慧作品】(依出版時間先後順序)
陳玉慧:《失火》,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陳玉慧:《徵婚啟事:我與四十二個男人》,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陳玉慧:《戲螞蟻》,臺北:周凱劇場基金會發行,1993年。
陳玉慧:《誰在吹口琴》,臺北:周凱劇場基金會發行,1993年。
陳玉慧:《深夜走過藍色的城市》,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陳玉慧、李國修:《徵婚啟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陳玉慧:《獵雷--一個追蹤尹清楓案女記者的故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
限公司,2000年。
陳玉慧:《你是否愛過?》,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臺灣女子的德國日記》,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2002年。
陳玉慧:《徵婚啟事》,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
陳玉慧:《你今天到底怎麼了》,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陳玉慧:《海神家族》,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陳玉慧:《我不喜歡溫柔》,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陳玉慧:《遇見大師流淚》,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陳玉慧:《新世紀散文家:陳玉慧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陳玉慧:《我的抒情歐洲》,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陳玉慧:《德國時間》,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陳玉慧:《慕尼黑白》,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陳玉慧:《CHINA》,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陳玉慧:《徵婚啟事》,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陳玉慧、傅裕惠:《台灣文學音樂劇《海神家族》》,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
版有限公司,2009年。
陳玉慧:《書迷》,臺北:本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陳玉慧:《巴黎踢踏透》,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
陳玉慧:《依然德意志》,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陳玉慧:《找回無條件的愛》,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
陳玉慧:《幸福之葉》,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陳玉慧:《時代的摺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4
年。
陳玉慧:《徵婚啟事》(二十五週年紀念版),新北:漫步文化出版社,2014年。
陳玉慧:《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走》,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15年。
【中文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志弘等:《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臺北:群學出版社,2011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
版社,1998 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年。
王德威主編:《台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
王璦玲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1999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
年。
古方:《冰清玉潔:中國古代玉文化》,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3年。
朱裕平:《中國陶瓷綜述》,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6年。
朱祖希:《營國匠意──古都北京的規劃建設及其文化溯源》,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
仲偉民:《茶葉與鴉片:十九世紀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
知三聯書店,2010年。
那志良:《謙謙君子:玉器的欣賞與鑑定》,臺北:書泉出版社,1992年。
李知宴:《中國陶瓷文化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李政亮:《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新北:《夏日出版社》,2011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
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余舜德:《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年。
汪榮祖著,鍾志恆譯:《追尋失落的圓明園》,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忻劍飛:《世界的中國觀》,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角山榮著,王淑華譯:《茶的世界史》,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 1945-2006》,臺北:印刻文學生
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周重林、太俊林著:《茶葉戰爭:茶葉與天朝的興衰》,臺北:遠流出版社,2013
年。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1997年。
施雅軒:《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麗文
文化出版社,2007年。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
限公司,2005 年。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綜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 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出版社,
2002年(增訂再版4刷)。
夏鑄九:《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臺北:唐山出版社,2009年。
畢恆達:《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1997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陳孔立主編:《台灣歷史綱要》,臺北:人間出版社,1996年。
陳玨:《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陳芳明:《孤夜獨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 年。
陳明柔主編:《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臺北:女書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陳室如:《晚清海外遊記的物質文化》,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陳進海:《世界陶瓷藝術史》,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5年。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臺北: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陳慈玉:《近代中國茶業的發展與世界市場》,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2
年。
陳煥堂、林世煜:《台灣茶》,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常素霞:《中國玉器發展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黃文成:《空間與書寫:臺灣當代散文地方感的凝視與詮釋》,臺中:晨星出版社,
2013年。
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5年。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04 年。
許秦蓁:《時/空的重組與再現─台灣文學與城市論述》,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初版。
張京媛編:《後殖民主義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張明雄:《台灣茶文化之旅》,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張超:《家國天下──圓明園的景觀、政治與文化》,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程啟坤、姚國坤、王存禮著:《茶文化》,臺北:新視野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
程庸:《國風西行:中國藝術品影響歐洲三百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
廖炳惠等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文建會,2004年。
熊秉真編:《睹物思人》,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年。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年。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
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 : 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全新增訂版),臺北:麥田出版
社,2014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薛雲峰:《椪風茶》,臺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譚鴻仁:《膨風茶的地理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9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台北空間權力運作模式的變
遷》,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5年。
【外文譯著】(依照作者姓名字母順序排列)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
版),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
化出版社,2000年。
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0年。
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 : 立緒文化出版社,2000
年。
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観: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
北:商周出版社,2009 年。
Friedman, Jonathan著,郭建如譯:《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年。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3
年。
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臺北 : 韋伯文化出版社,2006
年。
Linda Mcdowell 著,王志弘、徐苔玲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
概說》,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 年。
Lewis Hyde著,吳家綺譯:《禮物的美學:藝術經濟理論的新主張》,臺北:商周
出版社,2008年。
Marcel Mauss 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
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Marco, Polo撰,A. J. H. Charignon註,馮承均譯:《馬可波羅行紀》,臺北:商務
印書館,2000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
2003年。
Samuel Bedkett著,廖玉如譯:《等待果陀‧終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2008年。
Satah Rose著,呂奕欣譯:《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中英
貿易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
Shu-mei Shih著,楊華慶譯:《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臺
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
出版社,2006 年。
Tim Da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書林出版社,2009 年。
Yi-Fu Tuan,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年。
【期刊論文】(依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一)陳玉慧相關論文
范銘如:〈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5
期,2002年9月,頁93-95。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
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 年 6 月,頁 1-29。
李麗美:〈論《海神家族》裡的媽祖信仰〉,《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
年3月,頁237-246。
羅夏美:〈後現代思潮中的主體遊牧與世界觀察--論陳玉慧旅行散文集《你是
否愛過?》〉,《台灣文學評論》第八卷第二期,2008年4月,頁77-95。
唐瑞霞:〈《海神家族》之主體論〉,《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2期,2008年
11月,頁15-35。
劉思坊:〈從男人邦到女人國──論陳玉慧《海神家族》與黃碧雲《烈女圖》的
女性家族書寫〉,《思辨集》第12集,2009年3月,頁51-67。
林韻文:〈慕尼黑的藍光--陳玉慧的存在旅程與心靈的返鄉〉,《中國現代文學》
第17期,2010年6月,頁293-317。
曾若涵:〈碎解的人生--《海神家族》中的女性與空間〉,《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
研究集刊》,2010年6月,頁71-93。
盧柏儒:〈「CHINA」的想像—陳玉慧《CHINA》評述〉,《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
究集刊》,2010年6月,頁71-113。
李宜樺:〈論陳玉慧日記體散文《巴伐利亞的藍光》之書寫策略〉,《臺灣文學評
論》第11卷2期,2011年4月,頁105-126。
戴冠民:〈逃憶∕逸之「離」與逃譯∕繹之「返」──論《海神家族》身世圖譜
的重構與倫理召喚〉,《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8期,2011年7
月,頁39-66。
唐瑞霞、傅佩琍:〈《徵婚啟事》兩性關係研究〉,《育達科大學報》第30期,2012
年3月,頁181-206。
趙嵐音:〈家、兩性關係與身分認同--陳玉慧的小說《海神家族》〉,《人文社會
科學研究》第七卷第四期,2013年12月,頁67-84。
徐禎苓:〈試論陳玉慧《CHINA》的帝國想像與文化辯證--從器物談起〉,《長
庚人文社會學報》,第七卷第一期,2014年4月,頁167-189。
李欣倫:〈在路上,我寫作--從陳玉慧日記體散文與小說的互文探索女作家的
自我凝視與寫作辯證〉,《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6月,頁219-240。
(二)物質文化與物質書寫相關論文
余舜德:〈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第44卷第1期,
2006年3月,頁5-47。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第17卷第4期,2006
年12月,頁217-252。
邱澎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第17卷第4期,2006年12
月,頁1-14。
Craig Clunas(柯律格):〈物質文化--在東西二元論之外〉,《新史學》第17卷第
4期,2006年12月,頁195-213。
陳珏:〈高羅佩與「物質文化」——從「新文化史」視野之比較研究〉,《漢學研
究》第 27 卷第 3 期,2009 年 9 月,頁 317-346。
鄭穎:〈自逃遁到身心安頓——沈從文、汪曾祺文學與文物書寫軌跡〉,《中國現
代文學》第 16 期,2009 年12月,頁 225-246。
邱澎生:〈消費使人愉悅?略談明清史學界的物質文化研究〉,《思想》第15期,
2015年5月,頁129-147。
陳玨:〈「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的新視野國際論壇暨研習營」研究計畫介紹〉,
《漢學研究通訊》第29卷第2期,2010年5月,頁23-27。
浦安迪:〈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中物體形象的象徵與非象徵作用〉,《中正大
學中文學術年刊》第 17 期,2011 年 6 月,頁 257-266。
黃宗潔:〈物質肉身搭建的巫者之境——論朱天文《巫言》中的物件書寫與主體
認同〉,《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11 年 7 月,頁 199-227。
鄒文律:〈人與物件的時光之旅──論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物(家)
史書寫〉,《政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11年12月,頁231-268。
高桂惠:〈「物趣」與「物論」:《聊齋誌異》物質書寫之美典初探〉,《淡江中文學
報》第 25 期,2011 年 12 月,頁 69-94。
高桂惠:〈《聊齋誌異》禮物書寫探析——細讀〈鳳仙〉與〈醜狐〉〉,《文化越界》,
2012 年 3 月,頁 1-21。
高桂惠:〈《金瓶梅》「禮物」書寫初探〉,《國文天地》,2012年11月,頁23-28。
陳室如:〈王韜《漫遊隨錄》的物質文化〉,《東吳中文學報》第 25 期,2013 年
5月,頁 239-260。
鄭穎:〈物質不滅——《天香》,王安憶的上海繁華過眼錄〉,《中國現代文學》第
23 期,2013 年 6月,頁175-186。
范宜如:〈謝肇淛《五雜組》中的物質書寫與地域視野〉,《中正漢學研究》第22
期,2013年12月,頁155-186。
周思旻:〈《西遊記》火難中的物質書寫〉,《華文文學與文化》第3期,2014年6
月,頁1-47。
(三)空間書寫相關論文
侯如綺:〈從書寫家園看原住民女作家的空間書寫--以白茲‧牟固那那、利格拉樂‧阿女烏、里慕伊‧阿紀為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5卷,2004年
7月,頁329-352。
劉盈秀:〈論《靈山》的追尋之路與空間書寫〉,《古今藝文》,2005年11月,頁
50-59。
陳伯軒:〈論周芬伶散文中房屋意象的雙重涵義〉,《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
期,2006年3月,頁221-236。
周芬伶:〈移民女作家的困與逃——張愛玲〈浮花浪蕊〉與聶華苓《桑青與桃紅》
的離散書寫與空間隱喻〉,《台灣文學館研究學報》第二期,2006年4月,頁
95-114。
陳伯軒:〈別有天地──論鍾怡雯散文原鄉風景的構成與演出〉,《中國現代文
學》,2006年6月,頁181-197。
王文進:〈陶謝並稱對其文學範型流變的影響--兼論陶謝「田園」、「山水」詩
類空間書寫的區別〉,《東華人文學報》第九期,2006年7月,頁69-110。
陳伯軒:〈含蓄的解答──論《陳夫人》的空間隱喻與文化歸屬〉,《臺灣文學評
論》316期,2007年4月,頁98-126。
許惠玫:〈清代文人的生活空間書寫與在地認同──以道咸同時期為探討範圍〉,
《中國文化月刊》第316期,2007年4月,頁98-126。
陳伯軒:〈鄉音無改--論簡媜散文城鄉連結的時空思維〉,《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語文學報第十四期》,2007年12月,頁337-354。
施曉筠:〈空間化的史詩──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空間運用〉,《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思辨集》第十一集,2008年3月,頁85-100。
余育婷:〈試論章甫詩歌中的空間書寫與美感特質〉,《臺灣文學評論》,2009年1
月,頁264-280。
蕭水順:〈後現代社會裡「玄思異想」的空間詩學--以管管詩中「臉」與「梨
花」的措置/錯置為主例〉,《臺灣詩學學刊》第十四期,2009年12月,頁
11-47。
陳秋宏:〈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有
鳳初鳴年刊》第五期,2009年10月,頁249-266。
蔣興立:〈論李渝小說中的庭園書寫〉,《國文學報》第十一期,2010年1月,頁
119-137。
吳翔逸:〈軍隊、封閉的原初與精神病院--論舞鶴「悲傷」的空間書寫〉,《景
文學報》第二十卷第一期,2010年3月,頁87-98。
林偉淑:〈《金瓶梅》家庭宅院的空間隱喻〉,《輔仁國文學報》第三十期,2010
年4月,頁249-270。
殷豪飛:〈帝國下的再現空間:日治時期淡水地景書寫〉,《中正台灣文學與文化
研究集刊》第八輯,2011年7月,頁1-21。
李嘉瑜:〈記憶之城‧虛構之城──《灤京雜詠》中的上京空間書寫〉,《文與哲》
第十九期,2011年12月,頁261-290。
曹淑娟:〈江南境物與壺中天地--白居易履道園的收藏美學〉,《臺大中文學報》
第三十五期,2011年12月,頁85-124。
嚴紀華:〈臺北城的文學地景——從殖民都市到現代都市〉,《中國文化大學中文
學報》第二十四期,2012年4月,頁45-62。
林怡伶:〈轉變是希望的開始?──論韓麗珠〈風箏家族〉身體與空間的變異意
涵〉,《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一期,2012年12月,頁199-216。
范銘如:〈劃界與定位——戰後小說再現的中華民國〉,《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
一期,2012年12月,頁37-64。
林玉茹:〈白居易詩歌中的蘇州空間書寫〉,《思辨集》十七集,2014年6月,頁
224-244。
郝譽翔:〈雙城漫遊:郁達夫小說中二○年代的東京與上海〉,《淡江中文學報》
第三十一期,2014年12月,頁229-247。
(四)其他
姜道章:〈臺灣淡水之歷史與貿易〉,《台灣銀行季刊》第十四卷第三期,1963年
9月,頁254-278。
李則芬:〈馬可波羅遊記索隱(上)〉,《東方雜誌》第11卷第4期,1977年10月,
頁71-76。
李則芬:〈馬可波羅遊記索隱(下)〉,《東方雜誌》第11卷第5期,1977年11月,
頁67-73。
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歷史學報》第6期,1978年5月,
頁245-270。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
15卷3期,1986年8月,頁78-102。
成耆仁:〈中國古代瓷器的外銷〉,《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4期,1997年3月,
頁81-100。
戴一峰:〈閩南海外移民與近代廈門興衰〉,《二十一世紀》第35期,1997年6
月,頁47-56。
林純如:〈廈門的地理環境及經貿概況〉,《台北銀行月刊》第322期,1997年8
月,頁51-68。
張榮國:〈服飾:一種隱喻的表述〉,《遼寧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頁22-24。
劉瑞華、葉明憲:〈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織:台灣茶產業的長期變遷〉,《思與言》
第41卷第1期,2003年3月,頁19-38。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四
期,2003年8月,頁141-201。
余珮瑾:〈北宋汝窯獨領風騷〉,《故宮文物月刊》286期,2007年1月,頁28-43。
張弘毅:〈台北大稻埕的「市街風格」變遷:1853-1945〉,《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
第25期,2007年7月,頁41-56。
余佩瑾〈從御製詩看乾隆皇帝典藏的汝窯〉,《故宮學術月刊》第28卷第3期,
2011年春季,頁61-107。
黃頌文:〈寶順洋行的成立與北臺茶業經營之起源(1864-1867)〉,《史轍:東吳大
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第七期,2011年7月,頁19-34。
張哲翔、薄占宇:〈從中西交流論清代瓷器對外貿易之探討〉,《東亞論壇季刊》
475期,2012年3月,頁73-96。
趙春晨、陳享冬:〈論清代「十三行」名稱的雙重涵義與廣州商館區之形成〉,《文
化雜誌》第82期,2012春,頁189-208。
趙春晨:〈繁盛與危機——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30年代廣州十三行商館區〉,《文
化雜誌》第89期,2013冬,頁19-30。
【學位論文】(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一)陳玉慧相關論文
黃千芳:《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5年。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 0 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臺中:靜宜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連培妏:《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臺北: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
神家族》為分析對象》,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心怡:《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雅儒:《台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0年代八本小說為觀察
對象》,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蔡文婷:《陳玉慧小說研究-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中心》,高雄:國立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信為:《游牧主體‧靈魂返鄉——陳玉慧書寫中存在意義之辯證》,臺中:靜宜
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鄭翰琳:《旅行的女人——以鍾文音、陳玉慧、黃寶蓮的旅行書寫為觀察對象》,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韻文:《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旅行書寫的自我建構與空間》,台南:國立成功
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唐瑞霞:《疏離與認同─以《海神家族》為主要探討文本》,宜蘭:佛光大學文學
系博士論文,2009年。
翁惠懿:《陳玉慧作品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方雅婷:《陳玉慧《海神家族》:家族、史觀與神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高珮芸:《女性主體性的建構--黃寶蓮、陳玉慧、鍾文音之散文研究》,花蓮: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陸芳瑜:《陳玉慧小說研究──以《海神家族》、《CHINA》、《書迷》為考察對象》,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1年。
孫慈敏:《陳玉慧《海神家族》跨界展演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
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1年。
莊雯雅:《陳玉慧小說改編戲劇之比較─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例》,嘉
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曾曉玲:《當代台灣女性散文的旅外書寫(1990-2011)》,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秀娟:《文學.劇場.電影的衍/延異:論《徵婚啟事》的多重改編》,臺中: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紀靜宜:《論陳玉慧《海神家族》生命史書寫》,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論文,2012年。
曾皚芸:《陳玉慧《海神家族》、《書迷》研究――自傳‧女性‧迷宮》,屏東: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楊雅儒:《身世認知與宗教修辭:新世紀臺灣小說的終極關懷》,桃園:國立中央
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游伊甄:《家園與自我的追尋--陳玉慧長篇小說研究(1992-2010)》,嘉義:國立中
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依卿:《從《海神家族》與《睡眠的航線》論信仰於戰亂時代之必要性與關懷
意義》,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二)物質書寫相關論文
呂怡秀:《《金瓶梅》中的物質文化與頹廢風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周思旻:《《西遊記》的寶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3年。
(三)空間書寫相關論文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李婷君:《空間與移動——論鍾文音作品中的原鄉意識和女性主體》,臺中:靜宜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
許博凱:《帝國文化邏輯的展演——清代臺灣方志之空間書寫與地理政治》,新
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究所,2007年。
林美娟:《女性主體論述——臺灣現代女性小說的空間想像與身體書寫》,臺中: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
陳伯軒:《台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盈妃:《台灣女性歷史小說中的空間敘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9年。
胡秀蘭:《白先勇小說中的城市書寫》,高雄: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劉志宏:《一九五0、六0台灣軍旅詩歌的空間書寫─以洛夫、瘂弦、商禽為
考察對象》,高雄: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許銘全:《唐前詩歌中「抒情空間」形成之研究──從空間書寫到抒情空間》,臺
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沈曼菱:《現代與後現代——戰後台灣現代詩的空間書寫研究》,臺中:國立中興
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千芬:《路遙小說的城鄉空間書寫》,高雄: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王韻涵:《小說中的空間研究——以蘇偉貞的作品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林銳:《徒然的追尋──零雨的空間詩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10年。
梁鈺環:《曾焰的金三角書寫--跨越空間的衝突與融合》,桃園:元智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郭靜如:《動盪時代中的變異風景──日據時期台灣、「滿洲國」小說中「空間」
描寫之比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吳依蒔:《空間賦格——鄭寶娟及其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
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張惠君:《由空間探討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身份認同》,臺中:國立中興大學
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邱郁棻:《陳雪小說中的空間書寫──以《橋上的孩子》、《陳春天》和《迷宮中
的戀人為例》》,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
士論文,2012。
吳思穎:《地方的記憶與認同──林文月的「空間」書寫》,臺中: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申惠豐:《台灣地方意象的表現--明鄭與清領時期(1651-1895)來台文人的空間
書寫》,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12年。
賴恆毅:《清代臺灣地理空間書寫與文化敘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暨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賴彥伶:《《金瓶梅》空間書寫中的性別權力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
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蔡明男:《找尋幸福的所在--邱坤良散文中的空間書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
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報刊雜誌】(按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謝敏聰:〈瓷都景德鎮〉,《故宮文物月刊》33期,1985年12月,頁102-107。
王子林:〈紫禁城的心臟--養心殿〉,《歷史月刊》91期,1995年8月,頁14-21。
吳曉芳:〈德國德勒斯登的瓷器〉,《藝術家》314期,2001年7月,頁507-519。
周蘇琴:〈北京故宮(上)〉,《中國建築》第16期,2002年1月,頁1-33。
梅青:〈鼓浪嶼〉,《中國建築》第33期,2002年6月,頁1-33。
陳德富:〈論中國瓷器的崇玉傳統〉,《國文天地》第220期,2003年9月,頁42-49。
何鴻:〈景德鎮千年風華話興衰〉,《典藏古美術》133期,2003年10月,頁89-96。
黃錦珠:〈訪尋個人/族群的身世之謎──讀陳玉慧《海神家族》〉,《文訊》第
231期,2005年1月,頁24—25。
黃文成:〈不喜溫柔的海神之女――側寫作家陳玉慧〉,《幼獅文藝》613期,2005
年1月,頁34-37。
陳平浩:〈千里眼的凝視,順風耳的聆聽 ─ 如何書寫台灣歷史?評陳玉慧《海
神家族》一書〉,《幼獅文藝》620期,2005年8月,頁102—103。
陳明麗:〈風靡歐洲的明清外銷瓷〉,《典藏古美術》195期,2008年11月,頁
134-137。
榮芳杰、藍志玟:〈德國世界遺產現場—德勒斯登易北河谷〉,《世界遺產》第4
期,2009年2月,頁82-89。
張瑞芬:〈憂傷中國藍――我讀陳玉慧《China》〉,《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五卷第十期,2009年6月,頁154-157。
陳思宏:〈說故事的旅者――專訪陳玉慧〉,《印刻文學生活誌》6卷1期,2009
年9月,頁210。
劉思坊整理,〈陳芳明v.s陳玉慧:《海神家族》與台灣歷史記憶的書寫〉,《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六卷第四期,2009年12月,頁155-159。
施如芳:〈惘惘的威脅――陳玉慧文學劇場《海神家族》〉,《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64-167。
陳玉慧口述,楊淇竹整理:〈向臺灣致敬的文學音樂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六卷第四期,2009年12月,頁160-163。
周芬伶:〈《海神家族》永恆的神話魅力〉,《表演藝術》第204期,2009年12月,頁68-69。
陳思宏:〈「家」就是現在書寫的那張桌子――專訪陳玉慧〉,《文訊》301期,2010年11月,頁37-43。
周伶芝:〈《china》 最任性的一次愛情旅程〉,《表演藝術》第251期,2013年11月,頁24-25。
陳芳明:〈茶與抒情──讀陳玉慧《幸福之葉》〉,《印刻文學生活誌》第拾卷第肆期,2013年12月,頁48-51。
陳建忠:〈回顧新世紀以來的台灣長篇小說:幾點觀察與評論〉,《文訊》346期,2014年8月,頁68-81。
【網路資料】
陳玉慧部落格 http://blog.udn.com/jadechen123/article
陳玉慧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jade.yu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