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譚欣婷
Tam, Hsin-Ting
論文名稱: 偏鄉國小教師實施低年段英語科混齡教學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a Multi-Age Classroom at th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簡淑真
Chien, Shu-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6
中文關鍵詞: 混齡教學英語教學偏鄉教育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multi-age teaching, English teaching, rural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33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7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的方法,逐步實踐偏鄉小校國小教師須兼顧學科知識的架構與內容和混合低年段年齡學生學習需求的混齡教學,在課堂中所遭遇的困境並尋求改善之道的歷程。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學校之一、二年級學生,男生三位、女生三位,共六位,及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對象。透過現場錄影的方式,並蒐集教師教學日誌、每單元課程計畫、學生作業與作品、省思札記等文件資料,進行分析。混齡教學轉變歷程共分為五個階段,依據課程進行方式、課程實施所遭遇的問題、研擬改善策略並施行,三個面向的轉變而進入不同的研究階段。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班級經營規劃: 從失去專用英語教室為始,對教室課桌椅等硬體設備的適應與持續地調整,並在班級教室中尋找適當空間進行英語相關佈置。為吸引學生的專注力,以扭蛋機選取座位號碼並使用代幣制;為增加學生實際使用問候語的機會,製作名牌卡輔助。從每節課由教師點名至每位學生輪流擔任點名者,到代幣制度逐漸退場,以非物質的鼓勵取代物質性的獎賞,最終學生展現熱烈參與並樂在學習的風貌。二、成績評量規劃:配合校內行政系統仍以量化為主的成績計算,輔以質性的文字記錄學生日常學習表現,將成績等第與學習評語並陳,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與進步,而不是採單一的評量標準。三、教材設計規劃:教師除了以混齡課程地圖為學習依據,按部就班地設計教學課程計畫之外,隨著學生的學習表現,教學信心逐漸增加,進而嘗試將各學習單元內容界線打破,融合與獨立並存。文末,依據本研究歷程與結果進行討論,並對未來欲進行混齡教學的偏鄉小校提出實務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This research aims to improve a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multi-age teaching skills in a class of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by using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er, as a teacher who has never been trained to teach in a multi-grade class, has to considerd not only the English subject curriculum but also the differences of children’s learning development. Moreo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other difficulties to overcome. Six children (3 boys and 3 girls) and the researcher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Data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video-recording, teacher’s teaching diary, teaching plans, students’ pieces of work, assignments, and teacher’s reflective teaching journal. There are five stages of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three main problems including the class management, the assessment, and the design of teaching plan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o begin with, without the English classroom, researcher’s teaching strategy started from the desks arrangements, the physical surroundings, and children grouping, all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lass atmosphere. The token economy was used at the beginning but faded away eventually. Furthermore, not being able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searcher tried to focus on children’s individual learning progress qualitatively. Finally, researcher had successfully designed the new multi-age teaching plans with the textbook and made a transformation by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each unit. Moreover, the research provides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ers who also need to teach in an English multi-age classroom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重要性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混齡教學 9 第二節 英語教學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參與者 49 第三節 研究歷程 5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0 第五節 資料檢核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7 第一節 山重水複疑無路 67 第二節 柳暗花明又一村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7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84 參考文獻 191 附錄 197

    壹、中文部分
    Bruner, J. (1996/2001)。教育的文化(宋文里譯)。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2017年1月9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E19AB7C8990F4CD
    王曉芬、劉晶波(2007)。論幼兒混齡教育的必要性。幼兒教育,11,9-11。
    丘愛鈴(2001)。勇闖愛麗絲仙境-跨年級協同教學之設計與實施。師友月刊,409,54-60。
    吳佩旻、張錦弘(2017)。費時費力!混齡教學讓偏鄉生更沒競爭力!聯合報。下載於https://udn.com/news/story/11319/2852951
    吳清山(2016)。教育名詞-混齡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8。
    吳寶珍(2016)。為偏鄉小校培育優秀教師。師友月刊,584,20-25。
    李明芳(2009)。幼稚園混齡班級中的同儕鷹架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建彥(2018)。實施混齡素養導向課程教師教學觀點轉化之研究-以一所偏鄉國小教學團隊為例。雙溪教育論壇,7,135-171。
    李嘉莉(2014)。幼兒園實施混齡教學之班級經營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欣毅、鄭章華、廖素嫻(2016)。混齡教學於國中小階段之實施方式與支持措施­多重個案探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9(2),1-32。
    林彥佑(2017)。特偏學校語文混齡教學。師友月刊,595,44-48。
    林柏寬(2016)。偏鄉混齡教學,見樹不見林!取自: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353
    林書伶、蕭夏玉、萊素珠(2010)。混齡編班幼兒教師運作課程之研究。醫護科技期刊,12(3),212-222。doi:10.6563/TJHS.2010.12(3).5
    林瑞雲(2006)。全美語音樂教學及雙語音樂教學之初探研究~以兩個混齡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邱志鵬、謝友文(1985)混齡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家政教育,9(6),58-65。
    侯天麗(1993)。當我們同在一起-從蒙氏混齡編班談起。國教之友,45,33-35。
    施承宏(1996)。無年級小學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儷瑜(2018)。跨年級教學概論。載於梁雲霞、陳淑麗(主編),跨年級教學實務手冊(3-12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偉慈(2018)。新北市偏遠地區國民小學英語混齡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高敬文(1976)。開放的教育-中國化之展望。臺北:東益。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2017年12月6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Content.aspx?LawID=A040080030016000-1061206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淑媚(2016)。評析德國教育學者P. Petersen (1884-1952)耶納計畫學校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研究集刊,62(2),35-65。
    張臺隆(2017)。偏鄉學校推動跨年級教學的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77-182。
    敖韻玲(1991)。幼稚園混齡編班的教學實施。國民教育,32,3-4。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 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統計處(2016)。偏遠地區國中小名錄。取自http://eps.ntpc.gov.tw/peolab/people01.htm#3
    許湘茹(2014)。偏鄉地區公立幼兒園混齡教學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宜瑩(2007)。角落情境中幼兒合作遊戲歷程的混齡與同齡互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聖謨(2013)。教育政策與學校對策-偏遠小學轉型優質計畫實施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7(1),19-38。
    陳聖謨(2015年11月)。偏鄉迷你小學推展混齡教學的理路與出路。中小學教師教育與課程改革。2015海峽兩岸教育學術研討會,嘉義大學。
    陳聖謨(2016)。混齡教學:偏鄉小校新風貌。臺北:華騰文化。
    陳黎娟(2018)。非主科混齡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一所實驗小學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20。doi:10.3966/160683002018010113008
    曾玉華、鄭溫暖(2001)。蒙特梭利混齡教學中的幼兒身體運動學習概論。 北體學報,9,267-276。
    游佳璇(2014)。三歲幼兒於混齡班中的互動特色初探。國民教育,54(4)。
    萊素珠(1996)。混齡幼教方案下幼兒合作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怡雯(2008)。偏遠地區國中學生基測成績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58,60-75。
    黃意舒(2008)。教師的專業思考:「觀察與省思」的探討與實踐。臺北市:華騰文化。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106年度偏遠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混齡教學課程發展導引手冊。新北市。
    葉若瑩(2009)。幼稚園教師帶領混齡班進行團體討論之幼兒語言表達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怡君(2012)。戲劇教學運用於幼兒園混齡班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劉貞誼(2005)。推動搖籃的手-混齡班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歐用生(1999)。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潘淑琦(2016)。跨越偏鄉教育紅海困境-從非主科跨年級混齡教學開始。學校行政雙月刊,106,10-26。
    潘瑋婷(2016)。幼兒園混齡班級常見困擾及其改善策略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錦桂(2006)。國小英語教科書之內容探究與省思。國教新知,53(3)。
    簡至悅(2014)。嘉義縣小型國民小學混齡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簡良平(2012)。弱勢者教育的觀察反省與行動改進。臺北:心理。

    貳、外文部分
    Benveniste, L. A., & McEwan, P. J. (2000). Constraints to implementing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The case of multigrade school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46(1/2), 31-48.
    Broome, J. L. (2009). A descriptive study of multi-age art education in Florida.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50(2), 167-183.
    Dowling, D. C. (2003). The multi-age classroom. The Science Teacher, 70(3), 42-46.
    Mason, D. A., & Burns, Robert B. (1996). Simply no worse and simply no better may simply be wrong: A critique of Veenman's conclusion about multigrade class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3), 307-322.
    Smit, R., Hyry-Beihammer, E. K., & Raggl, A. (2015). Teaching and learnig in small, rural schools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Introduction and synthesis of mixed-/multi-age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aearch, 74, 97-103.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Veenman, S. (1995).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effects of multigrade and multi-age classes: A best-evidence synthe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5(4), 319-381.
    Veenman, S. (1996). Effects of multigrade and multi-age classes reconsidered.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3), 323-34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