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宛真
Wu, Wan-Zhen
論文名稱: 隱形人:人性底層心境
Invisible Man: the Bottom and Depths of Man’s Heart
指導教授: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1
中文關鍵詞: 隱形人痛苦悲劇當代水墨
英文關鍵詞: Invisible Man, Suffering, Tragedy,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01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2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生命議題是每個人避不開的問題,無論在心理學、哲學領域都是重要議題,亦是存在主義的終極關懷,因為我們是人,關心自己為何而活?活得如何?怎麼生存下去?本是應當。如果痛苦是人類的本質之一,痛苦是平凡人的眼淚,卻是藝術家進行思想昇華、自我跳躍的一次可能性。本文以人生中歷經的苦難為主軸,呈現心境上的體悟和轉變,背後探討的是腹黑人性的相互堆疊。人從一出生後意味著面向痛苦的開始,成長的過程中交織伴隨著面向複雜,筆者在遭遇無常轉折,看盡現實的冷嘲熱諷後,創作實踐成為生存下去的理由,將底層潛意識意識化,除了是對自己的治癒,也是試圖更加接近藝術本質和本我的方式。「隱形人」是從中發想出的生存法則,透過幽靈這個形象,從中轉移身上的重重負荷。

    The topic of life is an unavoidable discussion. Whether it is in psychology or philosophy, it is always an important issue and is also existentialism ultimate concern. We are humans; we are always concerned about what we live for, how we must live and survive; as human beings, we ought to be. If suffering is part of life, pain is the tears of humans, something artist must continue to sublimate. This discussion is based on the sufferings of human experiences and the changes and cognizant of the mind, and to explore the endless scheming nature of humanity. The taste of hardship from the day we were born, the complications experienced during growth. The creator meets upon unexpected turn of events, and after seeing the reality of sneers, creating a practical reason for survival in the underlying subconscious; apart from creating a cure for oneself, it is also a way to connect with the nature of the arts and a way to pursue id. Being an “Invisible man” is our only way of survival. Through a ghostlike spirit can we turn away our troubles and burdens.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05 第二章 人類的本質之一:痛苦......07 第一節 人生本是一場邁向痛苦的歷程......07 第二節 極端環境下的人性黑暗面......11 第三節 不被命運無常傷害......15 第三章 現實環境下的隱形法則......20 第一節 生理意義的隱形......21 第二節 非生理意義的隱形......25 第三節 身份認同的隱形......27 第四節 科幻的隱形配方......29 第四章 創作思辨和方法分析......32 第一節 創作實踐的鋪陳和選擇......32 第二節 作品構成和操作方式分析......41 第五章 作品個別分析......51 第六章 結論......69

    中文專書:
    吳瑕、楊歡,《名演講錄》,遼寧:萬卷出版公司,2015。
    孫殿玲,《闡釋與探索︰中國美學的理論與踐行》,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張汝倫,《存在與時間》,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翻譯專書: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洪蘭譯,《思考,快與慢》,北京市:中信出版社,2018。
    丹.艾瑞利(Dan Ariely),趙德亮譯,《怪誕行為學2:非理性的積極力量》,北京市:中信出版社,2017。
    中沢新一(Nakazawa Shinichi),吳繼文譯,《看不見的人》,台北市:橡樹林文化、城邦文化,2011
    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廖月娟譯,《灰犀牛:危機就在眼前,為何我們選擇視而不見?》,台北市:天下文化,2017。
    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08。
    (波)彼得.什托姆普卡(Piotr Sztompka),林聚任譯,《默頓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林俊宏譯,《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臺北市:遠見天下,2014。
    迪耶特(Dieter),孫千淨譯,《隱形人》,台北市: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埃利森(Ellison R.),高晶譯,《隱形人》,天津市: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3。
    島田莊司,郭清華譯,《透明人的小屋》,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5。
    傑夫.科爾文(Geoff Colvin),張磊譯,《天才源自刻意練習:通向成功的高效學習法》,北京市:中信出版社,2017。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孫佩妏、陳雅馨譯,《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施奕如譯,《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台北市:玉山社,2013。
    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楊玉娘譯,《隱形人》,台北市: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呂娜譯,《活出生命的意義》,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10。
    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陳品秀、吳莉君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臉譜出版社,2013。

    期刊雜誌:
    安斯坦(Amy Arnsten)、馬蘇爾(Carolyn M. Mazure)、辛哈(Rajita Sinha),謝伯讓譯,〈壓力,讓你腦中一片空白〉,《科學人》第125期,2012年7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