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燦穩
ZHANG,CAN-WEN
論文名稱: 蘭嶼椰油村雅美族人漁場利用形態
指導教授: 陳憲明
Chen, Hsien-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1991
畢業學年度: 7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8
中文關鍵詞: 蘭嶼椰油村雅美族人漁場利用形態生態環鏡洄游魚資源儀式性漁橯活動漁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透過地理學的人地關係的觀點,探討蘭嶼椰油村雅美族人之漁撈活動形態,及其
    與生態環境及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層面之蘭係、所得結論如下:
    1.就生態環境而言,椰油村雅美族人所面對的是一多強風,水深,及有強勁黑潮流
    經的海域。風向及風的強度,每每左右族人對於漁場空間的選擇。在黑潮的影響下,
    為顧及生命安全,村民因而畫定了到外海作業的極線,大大地限制著村民的空間行為

    2.蘭嶼附近海域有豐富的洄游魚資源,受到漁法,及族人對魚類價值分類等之影響
    ,村民對飛魚及隨之而來的其他洄游魚頗為重視。
    3.本文稱捕撈飛魚等活動為儀式性漁撈活動。在外來宗教仍未傳入,及對外接觸缺
    乏下,族人一直沿用傳統的漁法,其漁場的時空利用型態、受到禁忌、漁場領域制度
    、漁法、價值觀及魚類生態所操從。隨著在外來宗教的進入及對外接觸日增漁法也隨
    之改變,同時改變漁場之時空利用型態,但禁忌,漁場領域制度等,仍具有左右力量
    。在大船(大型雅美拼板船)相繼消失,老人影響力下降,機動船導入,商品經濟導
    入,價值觀改變,使得儀式性之漁撈活動,日益世俗化,也引致其漁場時空間利用型
    態產生不同型態的變化。
    4.非儀式性活動,是指飛魚汛期以外的漁撈活動。在日本殖民政治力量未導入以前
    ,其漁法較為單調。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的變遷、漁法日漸雜異。在大船仍
    未消失前,非儀式性漁撈活動之漁場時空間利用型態,每每受到生態環境、魚類生態
    、漁場領域制度、農事生產等左右。在大船消失後,加上商品經濟、外來政治及宗教
    力量的影響,打破了昔日的漁場領域制度,改變了人們的經濟及成就價值觀,使得整
    個漁場之時空利用型態也為之改變。在有利可圖之下,年青一代改變了昔日在非儀式
    漁撈活動時,以陸地為重、海洋為輔的空間行為,而變成以海為重,陸為輔的空間行
    為,成為真正的「討海人」。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