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采青
CHEN TSAI-CHING
論文名稱: 質感之象徵意象在視覺傳達設計創作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reation of the Symbolic Imagery of Texture within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指導教授: 張柏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質感象徵象徵意象視覺意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質感(texture),或稱肌理、質地、物肌,是決定材料表面主要特徵之一,是視覺藝術媒體之一,與形狀、色彩同為造形的要素。除了物體本身的形態外,肌理是操縱視覺心理最直接的一種因素。
    綜觀今日生活環境中充斥著各式各樣之物品,每者皆有其特殊之肌理,因為材質與肌理互為表裏,各種材質都藉著質感來顯露其面貌,也透過肌理來表達材質的特性,使人們在視覺、觸覺上擁有不同的感覺;因此人類的視覺經驗,並不需要依賴觸覺,而直接藉由視覺就可以感覺到重量、溫度以及乾濕等物體表面的性質;此外,不同的肌理亦有其特殊之象徵,其象徵意象會隨著時空環境、個人感受情緒等因素而有截然不同之詮釋。
    象徵(symbol)是抽象情感最好的表達方式,是藝術品重要的表現方式之一,亦是常見的創作手法,如竹子象徵志節、獅子象徵勇敢;適度的象徵表現,可增添藝術創作的深度與廣度,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境。藉著象徵具有的表意、濃縮、標示美的本質之功能,創作者可用來指涉事物的內涵。
    故本研究主旨在透過不同肌理之構成與象徵意象,作為設計創作的取材,將腦中奔騰的圖像,輔以電腦繪圖工具的操作,重現創作的精髓,傳達設計者的創作意念及深層心理感受。

    Texture is one of the crucial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appearance of material along with shape and color. Other than the shape, it is the one that most impacts the visual psychology.
    As our environment is bombarded with all kinds of material, each possessing its unique texture, material and texture become integrated to create our experience of sight and touch .Our experience of sight does not necessary depend on touch, but rather we can directly feel the weigh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f the surface quality of the object through sight. Besides, different textures have their unique symbols, and the symbols will be interpreted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 feeling.
    Symbol is the best expressing of abstract feeling. It is a significant expression of art, and is common in artistic creation. As the bamboo symbolize perseverance, and the lion, courage; an appropriate symbolic expression may enhance the depth and width of artistic creation. Art is marking of human creation in showcasing th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beauty in the objects by using the foot of a symbol. Although the symbol is external, it expresses the reality of the inner worl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project the vision in motion in our mind by using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symbolic meanings of texture. It is to be the design material to be assisted by computer tools in refocusing on the essence of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deepest feeling of the designer.

    第一章 緒論 0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1.2 研究範圍與限制 02 1.3 研究方法與架構 03 1.4 論文內容說明 0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05 2.1 質感之探討 05 2.1.1 材質的分類 05 2.1.2 質感的定義 06 2.1.3 質感的類別 08 2.1.4 質感的辨識 09 2.1.5 質感的構成表現 10 2.1.6 質感特性於藝術領域之探討分析 12 2.2 象徵與意象之探析 19 2.2.1 象徵的意義 19 2.2.1.1 符號學論象徵 20 2.2.1.2 圖像學論象徵 21 2.2.2 象徵、符號、記號之區分 21 2.2.3 構成象徵的基本條件 23 2.2.4 象徵的作用 25 2.2.5 象徵主義之理念特徵 25 2.2.6 意象之探究 29 2.3 視覺傳達概說 33 2.3.1 視覺傳達 33 2.3.2 電腦藝術 34 2.4 象徵在視覺傳達應用之分析 38 2.4.1 象徵應用的類型 38 2.4.2 常見的象徵 38 2.4.3 色彩的象徵 40 第三章 創作研究表現 43 3.1 創作內容 43 3.2 表現手法與風格形成 44 3.2.1 創作的碎形結構 44 3.2.2 後現代的解構 45 3.3 創作主題 49 3.4 創作流程 49 3.5 作品解說 54 3.5.1 質感象形研究 54 3.5.2 質感構成研究 56 3.5.3 城市印象系列 62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72 參考書目 7

    1.王林(1993),美術形態學。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2.王彥文譯(1993),John Briggs & F. David Peat 著,渾沌魔鏡,台北:牛頓出版社
    3.王秀雄譯(1969),大智浩著,美術設計的基礎,台北:大陸書局
    4.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5.王秀雄(1994),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6.王秀雄譯(1971),義庭Itten, Johannes 撰,造形藝術的基礎:包浩斯的造形原理及展開,台北:大陸書局
    6.丘永福(1989),造形原理,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7.朱光潛(1982),西方美學史 下卷,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9.呂清夫(2000),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10.呂靜修譯(1996),Charles Wallschlaeger、Cynthia Busic-Snyder 著,設計基礎(下冊),台北:六合出版社
    11.何慧芬(1995),視覺藝術的象徵性─象徵之意義與表現,藝術學報,84年6月號第56期,103-112頁
    12.吳瑪俐譯(1995),Kandinsky著,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3.李瑋、周水濤譯(1993),J.J.德盧西奧─邁耶Fisual aesthetics 著,視覺藝術設計,台北:地景企業
    14.李長俊(1980),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15.李長俊譯(1985),安海姆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16.李江山等著(1999),視覺與認知:視覺知覺與視覺運動系統,台北:遠流出版社
    17.吳瑪俐譯(1993),J urgen Schilling著,行動藝術,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8.吳鼎武‧瓦歷斯(1999),電腦空間與人文論文集,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吳承儒(2000),『論象徵與直覺』-我的創作風格探討,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台北
    20.林品章(1993),設計與視覺環境,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1.林群英(1994),藝術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印行
    22.林書堯(1991),色彩認識論,台北:三民書局
    23.林欽賢(1993),論繪畫中寫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的調和,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台北
    24.雨云譯(1991),E. H. Gombrich著,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社
    25.胡澤民(1998),論中國傳統色彩的象徵意識,「色彩與人生」學術論文集,233-253頁,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26.姚一葦(1985),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27.姚一葦(1996),1996,藝術批評,台北市:三民書局發行
    28.高楠(1993),藝術心理學,台南:復漢出版社有限公司
    29.馬超周、段鍊譯(1994),紐曼(Erik Newman),藝術創造與潛意識,台北:洪葉文化
    30.馬英哲(1974),現代視覺設計,台北:大陸書店
    31.陳美芳、李少華(1988),國際傑出服裝設計師專輯,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32.陳從周等著(1985),美學與藝術,台北:木譯出版社
    33.陳曉冏譯(1969),大智 浩著,設計的色彩計劃,台北市:大陸書局
    34.陳秋瑾(1989),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藝風堂
    35.陳琪華(1997),繪畫情境的象徵性-《獨處、山水》系
    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台北
    36.張弘毅(1995),視覺的祕密花園,台北:方智出版社
    37.張恬君(2000),電腦媒體之於藝術創作的變與不變,美育雜誌第115期,38-47頁
    38.張恬君,電腦輔助藝術教學之研究,藝術家雜誌第237期
    39.張繼文(1995),影像文化與視覺藝術教育,一九九五年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 文化、社會、藝術教育論文集(下),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043-1057頁
    40.黃麗娟(1997),當代纖維藝術探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41.黃衍明(2000),論材料的天性、人性與詩性,室內雜誌第91期:184-185頁
    42.湯永成(1988),色彩的象徵性與視覺語言之探討,台灣美術雜誌,87年4月號第40期,31-39頁
    43.楊裕富(2000),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4.楊大春(1995),德希達,台北:生智出版社
    45.楊大春(1996),解構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46.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 : 設計、符號、溝通,臺北:亞太圖書
    47.漢寶德(1995),建築與文化近思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48.黎惟東譯(1983),卡爾˙榮格等著,人類及其象徵,台北:好時年出版社
    49.魯西(1995),藝術意象論,廣西:廣西教育
    50.滕立平譯(1991),Suzi Gablik 著,現代主義失敗了嗎? ,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51.劉大基等譯(1991),Susanne K. Langer著,《情感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52.劉其偉(2000),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
    53.劉昌元(1986),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54.劉文潭(1984),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台北:環宇出版社
    55.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56.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圖書
    57.羅慧明主編(1988),基礎造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58.蘇茂生(1971),商業美術設計海報設計篇,台北:一文
    英文
    1.Ernst Cassirer(1962),An Essay on Man,U.S.A.:Yale University Press
    2.Erwin Panofsky(1972),Studies in Iconology,NY:Harper & Row,Publisher
    3.Patric D. Prince(1986),Computer Aesthetices-New Art Experience or The Seduction of the Masses,New York:ACM SIGGRAPH
    4.W. Eugene Kleinbaur(1971),Modern Perspective in Western Art History,U.S.A.: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