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俊堯
Huang, Chun-Yao
論文名稱: 其實我懂妳的心 男性社會工作者提供東南亞女性新住民家庭服務經驗初探
I Actually Understand Your Heart. An Exploratory Study Experiences of Male Social Workers in Providing Family Services for The New Female Residents from Southeast Asian.
指導教授: 潘淑滿
Pan, Shu-Man
口試委員: 廖美蓮
Liu, Mei-Lian
莊登閔
Chuang, Deng-Min
潘淑滿
Pan, Shu-Man
口試日期: 2021/09/2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性別多元文化新住民男性社會工作者
英文關鍵詞: Gender, Multiculturalism, New Residents, Male Social Workers
研究方法: 深度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55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9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透過六位服務滿一年以上之曾經或現職於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或相關據點之男性社會工作者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之蒐集,旨在研究男性社會工作者實際接觸東南亞女性新住民之服務歷程及其所面臨的性別與多元文化之衝擊,冀盼理解當面對不同性別、不同文化脈絡之服務個案時,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能因應之方式,以及與如何運用自身優勢及資源使服務順遂之過程。
    研究指出男性社會工作者在初入新住民社會工作領域時,仍會受到刻板印象之影響,而對新住民產生偏見,伴隨服務接觸後,遂能開始理解新住民之需求,而提供適切的處遇服務。然而卻在服務進行中面對質疑聲音時,產生自我的矛盾,最終看見當展現專業後,便不會在意性別的差異,甚至男性社會工作者亦可運用其性別優勢,與新住民的丈夫互動並同理其處境,讓新住民家中成員亦能夠接受服務。其次便是培養多元文化的敏感度,除了自身需敏感察覺文化差異造成的誤會,更需要陪伴新住民及其家人理解多元文化的差異性,促使跨國婚姻能更加和樂。最後便是覺察男性社會工作者在服務瓶頸時所運用的督導資源及繼續教育訓練,皆能夠持續精進專業,使服務圓滿。

    This research uses six male social workers who have served or are currently employed in the New Resident Family Service Center or related bases for more than one year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data is collecte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The service process of new female residents comes fro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impact of gender and multiculturalism they face. I hope to understand the ways and how social workers us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respond when facing service case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Our own advantages and resources make the process of service smooth.
    This study have pointed out that when male social workers first enter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for new residents, they will still be affected by stereotypes and have prejudice against new residents. After contact with services, they can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new residents and provide appropriate treatments. In case of service. However, when facing doubts during the service, self-conflict arises. Finally, after showing his profession, he will not care about gender differences. Even male social workers can use their gender advantages to interact and interact with new residents’husband. In the same way, the members of the new residents' households can also receive services. The second is to cultivate multicultural sensitivity. In addition to being sensitive to misunderstandings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we also need to accompany new resi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multiculturalism, so that transnational marriages can be more peaceful. Finally, the supervisory resources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used by male social workers when they are aware of service bottlenecks can continue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 and make the service complet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新住民的需求與困境 9 第二節 新住民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與功能 17 第三節 職業的性別刻板印象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設計 30 第一節 資料收集方法 30 第二節 資料蒐集過程 33 第三節 研究倫理 37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39 第一節 社會工作服務歷程 39 第二節 性別衝擊 49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的多元文化觀點 55 第四節 服務經驗的困境及因應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8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2 第四節 研究者的省思 83 參考文獻 85 中文文獻 85 英文文獻 91 附錄一 訪談研究同意書 93 附錄二 訪談大綱 95

    中文文獻
    PeoPo新聞網。作者,民108年1月19日。〈彰化卦山神廚賽異國料理大車拚新住民大秀廚藝〉,取自https://www.peopo.org/news/392671 (閱讀日期2019/2/11)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20)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閱讀日期 2020/4/8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2020)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sdate=201812&edate=201812 閱讀日期 2020/4/8
    內政部統計處(2020) https://www.moi.gov.tw/chi/chi_site/stat/news_detail.aspx?sn=17216 閱讀日期 2020/4/10
    台中市政府社會局(2020) 。閱讀日期:2020/11/20。取自:https://www.society.taichung.gov.tw/1225115/post
    台灣英文新聞網。作者,(日期)民108年1月19日。〈媽祖回鑾魅力無訪擋 新移民發展協會攜新住民大甲車站當志工〉取自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682215 (閱讀日期2019/4/29)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3(1),3-36。
    朱涵(2006)。台灣報紙再現「外籍新娘」之研究-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台北市。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91。
    江淑娟(2008)。一位女性諮商師諮商性侵害加害人經驗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何家瑋(2016)。當男性進入以女性為主的專業:男性社會工作者工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研究所,台北。
    何福田(2005)。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閱讀日期:2020/04/20。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1/pta_539_68679_58219.pdf
    吳俊憲(2006)。新臺灣之子的多元文化教養途徑。國教之友,5(2),9-20。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李易駿(2008)。當代社區工作:計畫與發展實務。台北市:雙葉。
    李詩媛(2016)。男性幼教工作者生活世界的探究:性別刻板印象的抵抗與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台北。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
    林玉雯(2006)。性別角色對中學男性教師的影響-以桃園縣某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台北。
    林育陞(2016)。東南亞外籍配偶來臺社會網絡發展與分析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53,426-439。
    林良穗(2007)。新移民家庭暴力個案防治網絡協調合作之經驗—以台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中。
    林家德(2007)。從組織文化觀點探討醫務社會工作人員之專業自主性~以企業型財團法人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南投。
    林萬億(2006)。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億玫、潘淑滿(2016)。跨越「雇」事:新移民女性微型創業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1),1-48。
    社會及家庭署網站(2021)。閱讀日期:2021/08/03。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VDetail.aspx?nodeid=148&pid=667
    邱獻輝(2017)。新移民親密暴力發生與停止之對偶敘說探究。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13(2),27-54。
    姜淑惠(2013)。東南亞新移民離婚女性的婚姻歷程和母職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南投。
    洪敏琬(譯)(2013)。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整合運用取向(原作者:Chris Beckett)。台北市:洪業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
    唐文慧、王宏仁(2011)。從「夫枷」到「國枷」:結構交織困境下的受暴越南婚移婦女,臺灣社會學,21,157-197。
    唐訢雅(2007)。年輕女性諮商師對諮商晤談中性別權力的覺察與重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研究所,彰化。
    夏曉鵑(2000)。資本主義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師豫玲、張美美、蕭舒云、王可欣 (2009)。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新移民照顧輔導措施與成效,社區發展季刊,127,18-41。
    徐子淇 (2012)。新移民女性就業困境與培力政策之評析:以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
    徐宗國(2001)。拓邊照顧工作:男護士在女人工作世界中得其所在,臺灣社會學刊,26,163-210。
    徐宗國(2016)。認出、認同與應用男性身份:男護士在女人行業中的工作策略。應用心理研究,65,129-196。
    桃園市政府社會局(2020)。閱讀日期:2020/11/20。取自:https://sab.tycg.gov.tw/home.jsp?id=30729&parentpath=0,30484,30724&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208310009&aplistdn=ou=data,ou=immigrant,ou=chsocial,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
    高于婷 (2011)。雇主僱用新移民女性之考量因素探討: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理論的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
    張信熙(2006)。從青澀到成熟的社工歷程-男性社工員之職場性別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
    張淑猜(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張雪君、劉由貴(2010)。從多元文化觀點探討來台女性新移民的文化衝擊-兼論苗栗縣政府的作法,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103-126。
    張朝琴(2012)。跨國灰姑娘另一章:臺灣外籍配偶勞動權益之探討,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13,51-82。
    張聖杰(2018)。男性國中輔導教師男性氣概建構之敘說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與諮商學研究所,台北。
    畢恆達、洪文龍(2006)。GQ 男人在發燒。臺北:女書。
    莫藜藜(2003)。社會個案工作的意義與發展。載於許臨高主編,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14-18)。台北市:五南。
    許家嘉(2017)。從性別看家暴服務處:女性社工服務男性相對人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許珠貝(2009)。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所。台東。
    許雅惠(2012)。女性移民性別暴力問題研究。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許德耀 (2003). 在台外籍懷孕婦女身心健康與週產期結果 流行病學調查以及相關危險 因素探討,國科會研究計畫案(1999~2000)。
    許臨高(主編)(2016)。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郭玉婷(2015):新住民女性婚姻暴力與諮商介入技術初探。諮商與輔導,360,9-12。
    郭道遠(2009)。「化」與「話」:男性彩妝師的職場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
    郭靜晃(2017)。友善新移民家庭福利服務輸送-以社會排除觀點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59,336-354
    陳正芬(2015)。外籍媳婦照顧者與聘僱外籍看護工的本籍媳婦:二者之照顧經驗與因應對策的比較。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8,101-134。
    陳志賢(2016)。新移民家庭諮商所需之多元文化諮商能力探討。輔導季刊,52 (2), 5-12。
    陳佩欣、林明傑(2016)。社會工作者協助新移民婚暴受暴婦女服務經驗之研究。家庭暴力與性侵害電子期刊,3(2)。
    陳芬苓(2014)。女性新移民生活狀況的轉變與政策意涵。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29-59。
    陳芬苓、黃翠紋、嚴祥鸞(2011)。家庭暴力防治政策成效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陳俊崑(2011)。特教男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柏彥(2010)。男性社會工作人員的性別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美妊(2008)。國民小學教師性別刻板印象知覺之實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基隆市。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學巖(2017)。性別刻板印象對於男性教保服務人員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研究所,台中。
    陳黛羚(2012)。新移民離婚女性單親處境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花蓮。
    曾華源、李自強(2006)。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第六版)。台北市:洪葉文化。
    游美惠(2018)。性別刻板印象與性暴力。婦研縱橫期刊,108,6-9。
    黃柔理、陳易芬(2014)。一位越南籍母親在臺灣的子女教養經驗探究。103 年度新移民子女教育方式研討會成果專輯,69-90。台中市政府教育局主辦。台中,
    黃柔理、陳易芬(2016)。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在臺灣中文學習之經驗探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第 28、29 輯,103-126。
    黃研庭、蕭至邦 (2019)。新移民女性婚姻困境之研究-異國婚姻下的結婚、失婚與重生。社會發展研究學刊,23,68-103。
    新竹市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2020) 。閱讀日期:2020/11/20。取自:https://www.hsfs.org.tw/about.php
    新住民培力發展資訊網(2020)。閱讀日期2020/05/12。取自:https://ifi.immigration.gov.tw/wSite/lp?ctNode=37292&CtUnit=19886&BaseDSD=7&mp=1#aC
    楊巧玲(2007)。學校中的性別政權:學生校園生活與教師工作文化之性別分析。臺北:高等教育。
    楊幸真(2012)。高中男生陽剛特質學習與實踐之民族誌研究。載於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特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 67-108)。臺北:巨流。
    楊愉安(2011)。我國新移民婦女的婚姻暴力求助與受助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
    楊駿北(2004)。性別化社會下的男性氣概:以男空服職場性別經驗與社會形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
    溫韋勛(2005)。三位幼稚園男性教師性別角色類型、職業態度與職業適配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研究所,台中。
    葉郁菁、鄭瑞隆、馬財專(2008),婚姻移民家庭之協力與暴力,論文發表於第五屆家庭法律社會學國際學術研討會,5月23日,嘉義:中正大學法律系。
    詹欣怡(2007)。一位男性幼教教師的新任經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研究所,新竹。
    彰化縣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2020) 。閱讀日期:2020/11/20。取自:http://chfamily.heart.net.tw/about.html#02
    劉仁傑(2014)。社會工作者的性別意識對不同性別單親家長需求預估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劉玉玲(2002) 。女性社工員性別意識對專業關係的影響-以婚姻暴力防治社工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台中。
    劉奕均(2013)。從性別觀點分析男保母與配偶之聯合托育工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劉惠純(2008)。誰可以成為空服員?–情緒勞動與性別化的生產政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
    劉鶴群、詹巧盈、房智慧(2015)。困境中生出的力量:以優勢觀點分析東南亞新住民女性對經濟與就業排除之回應。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6,1-2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
    潘淑滿(2004a)。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85-131。
    潘淑滿(2013)。新移民發展趨勢。載於潘淑滿(主編),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手冊(1-17頁)。高雄市:巨流。
    潘淑滿(2015)。跨國/境照顧圈的形成與隱喻:(東南亞)婚姻移民的照顧與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49,211-229。
    潘淑滿、楊榮宗(2013)。跨國境後之主體形成:婚姻移民單親母親的在地與跨境協商,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7,135-184。
    蔡榮貴、周立勳、楊淑朱(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教育部專案委託之研究報告,未出版。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0)。閱讀日期:2020/4/10。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667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閱讀日期:2020/04/14。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1-9432-113.html
    盧美秀(2009)。護理專業問題研討。台北,五南。
    蕭芸婷 (2007)。新移民女性就業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賴鈺城(2015)。新移民婦女的就業因素―以高雄市為例。華人前瞻研究,11(1),87-112。
    駱俊宏(2009)。男性護理人員角色衝突與醫療服務品質的相關性。聘職月刊,45(5),35-41。
    戴世玫(2013)。新移民社會工作方法。載於潘淑滿(主編),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手冊(64-91頁)。高雄市:巨流。
    謝臥龍、劉惠嬰、黃志中(2017)。解析跨國婚姻路上親密暴力的婚姻本質與權力關係。高雄師大學報,42,1-20
    謝政廷(2016)。暗夜裡哭泣的天使─從性平議題個案談學校輔導的系統合作。輔導季刊,52(3),11-17。
    顏芳姿(2019)。影響女性婚姻移民的醫病權力關係 —民族誌的評估。人文社會與醫療學刊,6,47-92。
    蘇筱柔(2016)。探究台越跨國婚姻男性施暴者親密關係之調適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鐘重發(2004)。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顧美俐 (2011)。新移民女性與經濟危機-以越南籍配偶為例,輔仁社會研究, 1,171-207。
    英文文獻
    Basow, S.A. (1992). Gender: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ograd, M. (2008). Female therapist/male client. Journal of Feminist Family Therapy, 2(3-4), 123-151.
    Bratter, J. L., & King, R. B. (2008). “But will it last?”: Marital instability among interracial and same-race couples. Family Relations, 57, 160–171. doi:10.1111/j.1741-3729.2008.00491.x.
    Bui(2003). Help-Seeking Behavior Among Abused Immigrant Women: A Case of Vietnamese American Women. Violence Against Women, 9(2): 207-239.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6).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Definitions. Retrieved on 2017/4/18 from http://www.cdc.gov/ViolencePre- vention/intimatepartnerviolence/definitions.html
    Cong, Z., & Silverstein, M. (2008).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among elders in Rural China: Do daughter-in-law matte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0(3), 599-612.
    Connell, R. W., & Pearse, R. (2014). Gender: In world perspective (3rd ed.). Cambridge,UK: Polity.
    Cross, S., & Bagilhole, B. (2002). Girls ’ jobs for the boys? Men, masculinity and non-traditional occupations. Gender, Work and Organization. 9(2), 204-226.
    Csizmadia, A., Leslie, L. A., & Nazarian, R. (2015).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interracial families. In S. Browning & K. Pasley (Eds.),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the contemporary family: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 (89-107). New York: Routledge.
    Fishbane, M. D. (2013). Loving with the brain in mind: Neurobiology and couple therap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FSW(2014)。閱讀日期:2020/02/27。取自:https://www.ifsw.org/what-is-social-work/global-definition-of-social-work/
    Ingersoll-Dayton, B., Neal, M. B., Ha, J.-H., & Hammer, L. B. (2003). Redessing inequity in parent care among sibling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1), 201-212.
    Paula, F., & Andrew, J. C. (2007). Family Instability and Child Well-Be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2, 181-204.
    Williams, C. L.(1995). Still A Man’s world : men who do women’s works. Bekr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orell, J., & Remer, P. (2002). Feminist perspectives in therapy: Empowering diverse women (2nd ed.).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Yang, W. S. and M. Schoonheim (2010). ‘Minority Group Status and Fertility: The Case of the “Foreign Brides” in Taiwan’, in W. S. Yang and M. Lu (eds.), Asian Cross-border Marriage Migration: Demographic Patterns and Social Issues, pp. 103-125.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