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震南 HUANG , Chen-Nan |
---|---|
論文名稱: |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研究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primer materials |
指導教授: | 許俊雅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1 |
中文關鍵詞: | 啟蒙教材 、蒙書 、古典文學 、民間文學 、私塾 |
英文關鍵詞: | basic primer materials, primers, classical literature, folk literature, private schoo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04 下載: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雖然臺灣文學之根源,自先民從中國傳播而來;然而由於臺灣特殊的族群組成、風土、地理、歷史因素,產生了與中國文學不同的色彩,無論新舊文學皆然。在臺灣的傳統文學中,傳統啟蒙教材不但繼承了漢文的精華,亦突顯出臺灣本土的特色,經歷時代更迭而保存了不同的樣貌;況且這些傳統蒙書孕育了無數臺灣舊文人,乃是傳統文人文學、人格與品味的基礎養成教材,蒙書撰作者也大多具有傳統文人的身份,因此臺灣傳統啟蒙教材應列入臺灣古典文學的一環。然而由於文獻散佚,蒐羅匪易,因此鮮獲學界重視,相關的研究論文數量較少,尚處於起步階段。
本論文將筆者蒐集、寓目的臺灣傳統啟蒙教材分為六大類論述,分別是三字經體、千字文體、韻對類、詩歌類、尺牘類、雜字類。各種類型之下的蒙書依時代順序介紹,最早成於清代,最晚則出版於二十世紀末,歷時三朝百年,藉以縱向觀察同類型教材中,不同時代反映的思想與特色;並將不同蒙書並列比較,橫向參照以釐清各種教材的撰作動機、內容釋義等。筆者再融合田野調查與文獻蒐藏的經驗,舉出傳統文人對傳統啟蒙教材的回憶,佐以《鶯雛學囀集》、《練習
對帖》等私塾手抄本,試圖再現臺灣早期在私塾的文人養成訓練過程;訪問舊書業者,多方蒐集文獻孤本,由版本考證各種傳統教材的源流演變。
經過各類文本的考察、析論、比較後,筆者提出臺灣傳統啟蒙教材具有傳統文學與民間文學的美感,並有見證不同時期的教育方針、國族觀念、事物演變等歷時性特色。這些教材並保存了臺灣語言的發音和語料,由於教學上使用閩南、客家話,延續了臺灣語言的生命。論文最後則試圖找出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研究方向與出路,期望先賢之心血結晶在時間長流裡不致湮沒消失,反而得以在新時代中,洗練出璀璨的光芒。
Although its roots originated from our ancestors from China, Taiwanese literature have transformed differently from Chinese literature due to the factors of Taiwan’s specific ethnic groups, local customs, geography, and history, both old and new.In traditional Taiwanese literature, basic primer materials have inherite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highlighted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and also preserved different types through the generations.In addition, these traditional primers not only nurtured numerous Taiwanese traditional scholars, but also were the basic materials to develop literature, personality, and taste of traditional scholars. Most of the authors of these materials also had the identity of scholars.Therefore, traditional Taiwanese primer materials should be classified under Taiw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However,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vailable documents and the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the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about traditional Taiwanese primer materials is not high. The research about this issue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is essay categorizes and expounds traditional Taiwanese primer materials collected by the author into six types: San Zi Jing (Three-word Chant), Chien Zi Wen (One-thousand-character Primer), rhyming couplets, poetry, letter, and miscellaneous words.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primer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 in time sequence. The earliest ones were written in Ching Dynasty, while the latest ones were published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Through the three dynasties of a century, different thoughts and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within the same type of materials can be observed vertically. In the meantime,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materials would be compared horizontally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writing motivation and explanation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would also be used to give proof of the traditional scholars’ memories of primer materials. Moreover, with the manuscripts of private schools, such as Ying Chu Hsueh Chuan Chi (The Book of How a Young Oriole Learn to Twitter) and Lien Hsi Tui Tieh (The Practice of Couplet), the process of how to cultivate a scholar in private schools in early Taiwan is trying to be restored. Through interviewing old books merchants and collecting data and only copies in many way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raditional materials can be researched via various versions.
After the inspecting,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of these materials, this essay suggests that the traditional Taiwanese primer materials have the beauty of both traditional literary and folk literary. They also have som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witness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ie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the perceptions of nation and rac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ings. These materials have not only preserved the pronunciation and corpus of Taiwanese language, but also kept the life of Taiwanese language going because of the practical usage through ages. At the end of this essay, the potential directions and ways to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Taiwanese primer materials are provided. Hope that the efforts of sages would not be lost in time but shine their bright light in modern ages.
參考文獻
一、出土文獻
佚名:《新撰對類》,油印本,未署年代。
簡永田:《練習對帖》,手抄本,1926年抄。
劉鉅篆:《雜漢和文集》,手抄本,1969年抄。
佚名:《鶯雛學囀集》,手抄本,未署年代。附七張漢文三復學堂信箋。
佚名:《嘉義佚名信札》,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往來批信》,手抄本,未署年代。
曾文新:《柬札手抄》,手抄本,未署年代。
寬懷:《僧俗寫信通用摘要》,手抄本,未署年代。
林啟烈:《寫信集文》,手抄本,未署年代。
蔡培火:《書信抄本》,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四言雜字》殘本甲種,手抄本,1913年抄。
佚名:《四言雜字》殘本乙種,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四言雜字》,手抄本,未署年代。
紀金坔:《鹿港大街市》,手抄本,1971年抄。
佚名:《臺灣明治分類雜字》,手抄本,1906年抄。
佚名:《為人最要敬爺娘雜字》,手抄本,未署年代。
林寬柔:《最便淺學》,手抄本,1950年抄。
佚名:《分類七言雜字》,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鹽油米穀四言雜字》,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七言雜字》甲版,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七言雜字》乙版,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讀書子三言雜字》甲版,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讀書子三言雜字》乙版,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讀書子三言雜字》丙版,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士子何用先五言雜字》,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天地日月星五言雜字》,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正月是新年五言雜字》,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選抄分類雜字》,手抄本,未署年代。
佚名:《切要雜字》,手抄本,未署年代。
二、專著
大東道永:《迷津寶筏》,員林:蕭敦仁,1941年。
仇德哉:《雲林縣志稿卷二人民志宗教篇》,雲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78年。
仇德哉:《雲林縣志稿卷七人物志》,雲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78年。
方炳林:《教學原理》,臺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92年。
王乃信等譯:《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三冊,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年。
王石鵬:《臺灣三字經》,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印刷,1904年。
王石鵬:《臺灣三字經:史蹟、地誌、風土、人情》,臺南:經緯出版社,1964年。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王行恭:《臺灣傳統版印》,臺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99年。
王虞輔:《三民主義通俗四字經》,自印,1953年。
甘為霖原著,許雅琦、陳珮馨譯:《福爾摩莎素描:甘為霖牧師臺灣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2005年。
朱恪超:《再話古今巧聯妙對》,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3年。
朱漢民:《智育志》,上海:上海人民,1998年。
吳九河:《四字雜錄》,虎尾:自印,1927年。
吳延環:《國民生活四字經》,臺北:國立編譯館,1972年。
吳延環:《四字經》,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吳祖銘:《1930-1990年代的臺灣活版印刷發展之研究》,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1999年。
吳紉秋:《鐵道全線行吟集》,高雄:自印,1946年。
吳美雲總編輯:《中國童玩》,臺北:漢聲雜誌社,1982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出版社,1992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李開章:《天上聖母經》,苗栗:斐成堂,1921年。
李開章校正:《四言雜字》,苗栗:斐成堂,1934年六版。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李筱峰、劉峰松:《臺灣歷史閱覽》,臺北:自立晚報,1999年。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上)》,臺北:玉山社,2006年。
李懷、桂華:《文學臺灣人》,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汪德軒編輯,黃習之集註:《中華國民必讀三字經》,臺北:聯發興業公司,1945年。
周璽:《彰化縣志》卷十一,彰化:彰化文獻委員會印行,1969年。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7年。
林本元:《臺灣白話三字文》,臺北:慈善社圖書部,1952年。
林玉体:《臺灣教育史》,臺北:文景書局,2003年。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
林珠浦:《新撰仄韻聲律啟蒙》,嘉義:蘭記書局,1930年。
林緝熙:《荻洲墨餘仄韻聲律啟蒙》,收錄於賴柏舟編《詩詞合鈔》,嘉義:自印本,1955。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第九卷,臺北:中研院近史所、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0年。
邱奕松:《朴子市志》,嘉義:朴子市公所,1998年。
邱春美:《客家童蒙視野中的雜字謠探討》,臺北:行政院客委會,2006年。
南進社:《和註譯釋指南尺牘》,嘉義:玉珍書店,1942年。
姜宏效:《成語集對》,高雄:慶芳書局,1967年。
洪炎秋:《淺人淺言》,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
洪炎秋:《閑話閑話》,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范勝雄:《選輯「新聲律啟蒙」一六○則》,臺南:臺南市文獻委員會,1985年。
凌淨嫆、高雪芬:《勸世詩選》,臺中:笠雲居;南投:玉風詩樂社,2002年。
徐南號:《臺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1996年。
秦修好:《兵役法三字歌圖》,秦仲璋發行,1965年。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編:《淡新檔案》第二十九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張淑子:《精神教育三字經》,嘉義:蘭記書局,1935年。
張淑子:《和漢寫信不求人》,臺中:瑞成書局,1937年。
張鐸嚴:《臺灣教育發展史》,蘆洲:空中大學,2005年。
梁羽生:《名聯觀止(上)》,臺北:臺灣書房,1996年。
許天奎:《鐵峰山房唱和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年。
許金波:《呂蒙正勸世文小學千家詩選合刊》,臺中:瑞成書局,1934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5年。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許嘉樂:《書翰初步》上下冊,嘉義:捷發漢書部,1934年。
郭立誠:《小四書》,臺北:號角出版社,1983年。
郭立誠:《小兒語》,臺北:號角出版社,1985年。
郭克仁:《新體白話商業書信前編》,臺南:崇文書局,1945年。
陳正茂:《臺灣經濟發展史》,中和:新文京開發,2003年。
陳百忍:《新編士農工商手抄利便來往書信不求人》,臺中:顏福堂,1935年。
陳炎正:《大雅鄉志》,臺中:大雅鄉公所,1995年。
陳俊儒:《文化傳承詩集》,竹南:自印,1997年。
陳添壽、蔡泰山:《揭開致富面紗:臺灣經濟發展史略》,臺北:立得出版社,2006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陳懷澄:《媼解集》,嘉義:蘭記書局,1934年。
莊萬生:《皇民奉公經》,臺中:瑞成書局,1943年。
曾永義校閱,馮作民音註:《國語注音白話語譯:四言雜字、七言雜字、訓蒙教兒經》,臺北:永安出版社,1978年。
曾逸昌:《客家概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臺北:曾逸昌,2002年。
費德廉、羅孝德:《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年。
辜尚賢:《嘉義文獻:新百家姓與詩譯進德錄》,嘉義:嘉義縣文獻委員會,1969年。
黃來成:《救苦真經》,臺南:昌仁堂,1921年。
黃和平:《新三字經及其他》,臺北:自印,1999年。
黃哲永(醉月樓主):《醉月樓雜鈔》,嘉義:自印,1972年。
黃哲永:《臺灣三字經》,嘉義:自印,1997年。
黃富三、陳俐甫編輯:《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1991年。
黃錫祉:《新編二十四孝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7。
黃錫祉:《千家姓》,嘉義:蘭記書局,1936年。
楊永智:《版畫臺灣》,臺中:晨星出版社,2004年。
楊永智:《明清時期臺南出版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楊仲佐:《網溪詩集》,臺北:自印,1937年。
楊仲佐:《網溪詩文集》,臺北:自印,1955年。
楊仲佐:《網溪詩文集》,板橋:龍文出版社,2009年。
楊向時:《新三字經》,朝陽,未署年代。
經典雜誌:《臺灣教育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2006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再版。
廖啟章:《光復新編臺灣三字經》,臺南:白玉光發行,1945年。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稿》卷十〈文徵篇.雜錄〉,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79年。
臺南市文化中心編印:《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全國文藝季臺南市全臺首學系列活動成果專輯》,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臺灣寫真帖》,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書課,1908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劉秉南:《國音七字歌》,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1年。
劉青雲:《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臺南:新樓書房,1925年。
劉還月:《臺灣歲時小百科》上冊,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年。
蔣廷黻英文口述,謝鍾璉譯:《蔣廷黻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1984年。
鄭天挺:《清史探微》,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2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文選樓刊[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本。
鄭政誠:《日治時期臺灣客家族群人口動態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年。
興直公學校:《鄉土教授資料》,新莊:興直公學校,1921年。
鮑雨林:《常用字歌訣》,臺北:三民書局,1976年。
賴彰能:《嘉義市志卷七人物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4年。
韓嘉玲:《播種集—日據時期臺灣農民運動人物誌》,臺北:簡吉陳何文教基金會,1997年。
羅剛:《三民主義三字經》,青年軍出版社,1946年。
佚名:《千金譜》,臺南:臺郡松雲軒,1852年。
佚名作,張春音翻譯:《圖解日臺千金譜》,員林:寶文堂書店,1942年。
佚名:《新版監本千金譜》,上海:沈鶴記圖書局,未署年代。
佚名:《新版監本千金譜》,嘉義:蘭記書局,1945年。
佚名作,邱文錫、陳憲國編註:《千金譜》,臺北:樟樹出版社,1997年。
佚名作,世峰出版社編輯:《千金譜》,臺南:世峰出版社,1998年。
佚名作,吳坤明校註,呂理組注音:《正字千金譜》,桃園:呂理組出版,2005年。
佚名:《四言雜字》,新竹:竹林書局,1997年。
佚名:《列聖寶經合冊》,斗六:善修堂,未署年代。
三、報刊
王石鵬:〈送蔡君汝修赴大阪序〉,《臺灣日日新報》第1489號(1903年4月21日),第4版。
張良澤:〈臺灣光復初期的小學國語教本-兼談當時臺胞的「國語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7年10月26日),第12版。
黃錫祉:〈訓蒙集格言〉,《臺灣日日新報》第7708號(1921年11月16日),第6版;第7717號(1921年11月25日),第6版;第7720號(1921年11月28日),第3版。
楊元胡:〈新聲律啟蒙〉,《三六九小報》第413號(1935年1月23日),第4版。
臺灣日日新報:〈千家姓註解〉,《臺灣日日新報》第13160號(1936年11月20日),第12版。
佚名:〈新聲律啟蒙〉,《臺灣民報》第2卷第4號(1924年3月11日),第14版。
四、期刊、研討會、專書論文
中外雜誌編輯:〈中外名人傳〉,《中外雜誌》第70卷第1期,2001年7月。
王順隆,野間晃:〈《識丁歌》與《千金譜》—兩本閩南語識字蒙書的比較〉,《臺灣風物》第45卷第2期,1995年6月。
王順隆:〈從近百年的臺灣閩南語教育探討臺灣的語言社會〉,《臺灣文獻》第46卷第3期,1995年9月。
江林信:〈漢文知識的散播者:記蘭記經營者黃茂盛〉,《文訊》第255期,2007年1月。
何義麟:〈祝融光顧之後:蘭記書局經營的危機與轉機〉,《文訊》第255期,2007年1月。
吳延環治喪委員會:〈吳延環先生行述〉,《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4期,1998年6月。
吳登神:〈千金譜考釋〉,《南瀛文獻》第29卷,1984年6月。
吳福助:〈臺灣傳統童蒙教育中的「對偶」教材〉,《中國文化月刊》第273期,2003年9月。
吳福助:〈《唐詩對》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90期,2009年3月。
吳福助:〈《羅狀元對彙》點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11期,2010年12月。
吳蕙芳:〈清代民間生活知識的掌握-從《萬寶元龍雜字》到《萬寶全書》〉,《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2003年5月。
吳蕙芳:〈日治時期臺灣的雜字書〉,《海洋文化學刊》第1號,2005年12月。
李西勳:〈臺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臺灣文獻》第46卷第3期,1995年9月。
李雄揮:〈臺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語言人權語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東: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04年。
林隆盛:〈敦煌所藏的童蒙讀物〉,《國文天地》第6卷第4期,1990年9月。
周兆良:〈日治時期臺灣廣播產業之研究〉,《2003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臺交流センター歴史筆者交流事業報告書》,臺北:財團法人日臺交流協會,2004年。
河原功著,張文薰譯:〈臺灣出版會與蘭記書局〉,《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2007年。
施玲玲:〈鹿港普度歌〉,《社教資料雜誌》第278期,2001年9月。
柯喬文:〈漢文知識的建置:臺南州內的書局發展〉,《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1期,2008年4月。
洪炎秋:〈臺灣教育演進史略〉,《中原文化與臺灣》,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72年。
郭立誠:〈保存本省民俗的千金譜〉,《藝術家》第10卷第6期,1980年5月。
郭立誠:〈傳統童蒙教材敘錄一〉,《國文天地》第2卷第11期,1987年4月。
陳維慶口述,陳長城紀錄:〈日據時期佃農與私塾生活追憶〉,《臺北文獻》直字106期,1993年12月。
單文經:〈日據時代鹿港地區的教育活動〉,《教育研究集刊》第42集,1999年1月。
曾永義:〈民間文學、俗文學、通俗文學命義之商榷〉,《國文天地》第13卷第4期,1997年9月。
游子安:〈敷化宇內:清代以來關帝善書及其信仰的傳播〉,《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0期,2010年1月。
黃美娥:〈童蒙教育的新頁-王石鵬及其《臺灣三字經》〉,《臺灣教育史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新竹市教師會,2001年。
黃美娥:〈帝國魅影-櫟社詩人王石鵬的國家認同〉,《重層現代性鏡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黃美娥:〈從蘭記圖書目錄想像一個時代的閱讀/知識故事〉,《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2007年。
黃哲永:〈清代臺灣傳統文學作家「童蒙教育」的養成教材〉,《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第六次會議-明清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臺中:東海大學,2000年。
黃哲永:〈臺灣鄉土文化的寶典-千金譜〉,《中國文化月刊》第252期,2001年3月。
葉石濤:〈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收入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編者出版,1978年。
鄒宗德:〈車萬育與《聲律啟蒙》〉,《歷史》第139期,1999年8月。
劉潔:〈一代勇士吳延環〉,《歷史》第133期,1999年2月。
蔡依伶:〈臺灣日治時期階級意識的形塑—以〈三字集〉為例〉,《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蔡盛琦:〈戰後初期臺灣的圖書出版-1945至1949年〉,《國史館學術集刊》第5期,2005年3月。
蔣為文:〈臺灣日治時期階級意識的形塑—以〈三字集〉為例:講評〉,《文訊》第232期,2005年2月。
盧嘉興:〈任教南縣撰「改良三字經」的林人文〉,《臺灣研究彙集》第14期,1974年6月。
盧嘉興:〈著「仄韻聲律啟蒙」的林珠浦〉,《臺灣研究彙集》第14期,1974年6月。
瞿海源:〈追求高等教育成就—清代及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制度與價值的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3卷第2期,2003年12月。
佚名:〈法律用語新聲律啟蒙〉,《民眾法律》第2卷第1號,1938年1月。
五、學位論文
王玉輝:《日據時期高雄市詩社和詩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昭文:《日治時期臺灣基督徒知識份子與社會運動(1920-2930年代)》,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9年。
江昆峰:《三六九小報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淑美:《清代臺灣客家子弟教育研究(168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青霞:《臺灣三大民變書寫研究—以古典詩文為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吳淑娟:《臺西、麥寮地區文學發展之研究》,嘉義:華南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宋健行:《我國傳統啟蒙教材研究-以臺灣地區為觀察重心》,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尚穎:《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明興:《臺灣地區《三字經》及「三字經體」發展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洪瑋君:《王石鵬《臺灣三字經》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凃禎和:《我國民法子女稱姓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2006年。
徐碧霞:《臺灣戰後客語詩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惠芳:《張淑子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思宇:《《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人文現象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進德:《明清啟蒙教材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鴻麒:《晚明尺牘文學與尺牘小品》,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曾蕙雯:《清代臺灣啟蒙教育研究(168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溫如梅:《近代蒙學的蛻變與傳播》,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詹玉娟:《清末民初著名學人童蒙語文教育之研究》,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碩士論文,2005年。
六、網路資料
http://www.chinese-classics.com.tw/handbook/Default.aspx?actionV=&PageNow=0&mode=dbView&sysid=091012032(華山書院:讀經手冊),2010年4月14日查詢。
http://content.edu.tw/local/changhwa/dachu/lanhouse/book/index/home4.htm(彰南風情畫:書院授課表),2010年9月15日查詢。
http://www.geocities.jp/nakanolib/rei/rt08-1.htm(1919年臺灣總督府臺灣教育令),2010年9月27日查詢。
http://blog.kaishao.idv.tw/?p=1152(陳凱劭的BLOG :サヨンの鐘(Sayon no kane),1943),2010年9月29日查詢。
http://www.ntm.gov.tw/tw/public/public.aspx?no=399(國立臺灣博物館官方網站),2010年9月30日查詢。
http://hakka.ncu.edu.tw/Hakka_historyTeach/abstract_detail.php?sn=192(中央大學臺灣歷史教學資料網),2010年9月30日查詢。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93(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總督府社會教育制度),2010年9月30日查詢。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en/content?ID=20403(臺灣大百科:林人文),2011年1月4日查詢。
http://www2.ylccb.gov.tw/from/index-1.asp?m=2&m1=10&m2=32&keyword=&id=688(雲林縣政府文化處),2011年1月24日查詢。
http://blog.roodo.com/hotown/archives/4127865.html(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中正橋),2011年1月24日查詢。
http://www.community.tpc.gov.tw/html/cabtc/03detail.jsp?pagenum=1&exid=9(臺北縣政府文化局:永和網溪別墅),2011年1月24日查詢。
http://www.laijohn.com/works/aleaf/12.htm(青葉通訊:劉青雲先生略歷),2011年2月26日查詢。
http://140.133.9.112/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947(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陳宗賦),2011年2月26日查詢。
http://huangzheng1958.blog.163.com/blog/static/48651678200810239151420/(江浙散人黄征教授日志),2011年3月12日查詢。
http://www.hokkienese.com/?p=96(鷺水薌南閩南語部落格:《千金譜》),2011年3月13日查詢。
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54298-1-1.html(客家風情:民間珍藏客家四言雜字),2011年3月17日查詢。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17360091/b-5.htm(東勢鎮開發史),2011年3月20日查詢。
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54298-1-1.html(客家風情:民間珍藏客家四言雜字),2011年3月17日查詢。
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article-877-1.html(客家風情:客家民謠—齊昌節景歌),2011年3月25日查詢。
http://www.jzxn.com/read.php?tid=36663(家在興寧:齊昌節景歌),2011年3月25日查詢。
http://cls.hs.yzu.edu.tw/TFL2010/cht/cht_About2_4.aspx(臺灣民間文學館:何謂民間文學?),2011年4月1日查詢。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84.htm(臺灣人的臺灣史—郭弘斌編著),2011年5月24日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