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素貞 LIN, SU-CHEN |
---|---|
論文名稱: |
社區發展協會建構社會資本之研究-以台北市富洲社區為例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apital b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aipei Shihlin district Fu Chou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
指導教授: |
林振春
Lin, Jenn-Chu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 、社會資本 |
英文關鍵詞: |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7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區發展協會建構社會資本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區發展協會建構社會資本之研究-以台北市士
林區富洲社區發展協會為例,且以協會的領導者、幹部與協會會員、
志工,作為研究為對象,描述自2006 年至2013 年社區工作者如何在
自1970 至今被禁建的困境中,針對社區需求提供服務,進而建構社
會資本的歷程,藉由自編的調查問卷,針對富洲社區發展協會的會員、
志工,共計實施3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0 份,經統計分析,獲
得如下的結論:
1. 台北市士林區富洲社區發展協會擁有相當好的社會資本,在五點
量表上平均得分皆在4 分以上。
2. 富洲社區綠美化、社區觀光與社區聯誼有助社會資本建構。
3. 富洲社區需要重視社區關懷、參與公共事務與強化幹部能力。
4. 志工和會員雙重身分者比會員對社區更認同與支持社區發展。
本研究對富洲社區發展協會提供如下建議:
1.協會應活化和外部資源的互動關係。
2.協會應培育有能力、有見識、有遠見的社區領導人才。
3.協會應開創社區產業。
關鍵字:社區、社會資本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apital b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on how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constructs social
capital. We take Fu Chou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t Taipei Shihli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leader, managements, members, and
volunteers of the association. Under a difficult situation of the prohibition of
construction since 1970s, we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how community workers
provide their services for the community and how they further construct the social
capital for the community form year 2006 to 2013. Base on the statistic results of 300
valid questionnaires by members and volunteers of Fu Chou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we conclude as fallow:
1. The social capital of Fu Chou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t Taipei
Shihlin district is above average, it scores 4 points in the Likert five-point scale.
2. Environmental greenification, sightseeing, and associations between
communities by Fu Chou community all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apital.
3. Fu Chou community need to focus on community care,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affai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ies of managements.
4. Those being both members and volunteers are more willing to approve and
support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an those being just members.
We provide advices to take Fu Chou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s
follow:
1. The association should improve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external resources.
2. The association should provide trainings for leaders with capability, knowledge,
and vision.
3. The association should initiate a new community industry.
Key word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卜長莉(2005)。社會資本與社會和諧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中天(2003)。 社會資本:概念、緣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 42(5):139-163。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甘炳光(編)(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生態村為例。
東吳政治學報,26(1),87-142。
江明修(1996)。社區活動參與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刊,51,41-52。
江明修(2001)。建立學習型的公民社會。社區大學全國通訊,2011 年10 月15
日取自http://apcu.taconet.com.tw/html/report/special/special12.htm。
江明修(2004)。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江明修、陳欽春(2004)。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收錄於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
研擬‧專題研究系列三,177-251。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江岷欽(1993)。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變遷測量。公共政策學報。第15 期,27~82 頁。
吳清山、林天佑(2005)。公共關係。教育研究月刊。131,155-155。
李力(2007)。淺析城市社區資源的整合。理論界,77-78。
李小雲、邱國軍(2000)。社會資本、社會組織與公民社會。第三屆國際民間
組織合作研討會論文集,113-118,北京: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
李金桂(2009)。運用社會資本自組都市更新會實施更新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其芳(2006)。社區方案推動對社會資本創造之影響─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國
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宛蓉(譯)(1998)。Fukuyama 著。信任。台北:立緒文化。
李易駿 (2008)。當代社區工作-計畫與發展實務。台北:雙葉。
李宗憲(2012)。由觀光資源整合探討地方產業發展策略-以北八卦山為例。亞洲大
117
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建興(1994)。運用社會資源協助社區發展可行途徑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第28
期,頁 104-117。
李惠彬、楊雪冬(主編) (2000)。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瑋琪(2006)。單車旅遊者之社會資本與深度休閒關係研究。逢甬大學景觀與
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寶鳳(2011)。新北市社大學員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及其相關性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汪浩(2003)。網絡性邊緣組織的社會資本--以台灣儲蓄互助社的經驗研究。台灣社
會學年會暨『邁向新世紀的公帄社會—族群、風險與不帄等』研討會」。
周紅雲 (2007)。社會資本與中國農村治理改革。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
周麗芳(2003)。關係與人際網絡,載於鄭伯壎、姜定孙、鄭弘岳主編:組織行
為研究在臺灣:三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桂冠圖書。
周新富、王財印(2006)。社會資本在家庭付際人力資本傳遞作用之探討。國立
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9(2),281~306。
周駿憲(2006)。從資源整合的觀點探討社區永續發展嘉義縣山美社區個案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玉燈(2007)。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營造與其社會資本關係之研究—以宜蘭蘇澳白米社
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林南(2001)。社會資本:爭鳴的範式和實證的檢驗。香港社會學學報,2,1-38。
林南(2007)。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社會科學論叢,1(1), 1-32。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林振春(1992)。社會調查。臺北市 : 五南。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臺北巿 : 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5b)。社區教育的基本理念。社會建設季刊,90,19-25。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
118
林振春(1999)。臺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市 : 師大書苑出版發行。
林振春(2008)。社區學習。臺北市 : 師大書苑。
林振春(2011)。社會教育專論。臺北市 : 師大書苑。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Nan Lin(2001)原著。社會資本。台北:弘智文化。
邱兆台(2012)。社區組織社會資本的建構與累積-以台北市奇岩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姜振華(2008)。論社會資本的核心構成要素。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84,70-74,
中國。
姚克明、王慧娣(譯)(1990)。社區組織的理論與實際(原作者:Ross )。台北:台灣
省公共衛生研究所。
姚瀛志 (2011)。社區組織理論與實務技巧。台北:揚智。
紀貝臻(2011)。領導風格與社區參與之關聯性研究: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國立中
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家楓(2006)。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
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震(1998)。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區文化建設,台北: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
公益基金會。
洪貞玲(2008)。當偏鄉社區遇見科技資源:以社會資本檢視九二一重建區數位機會
中心的運作。新聞學研究,951,45-182。
孫秀蕙譯(2009)。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原書Public
Relations-Theories and Practices)。
張宏林(2012)。台灣非營利組織之公共關係運作現況探討-以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為
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惠(譯)(2000)。跨越斷層:人性與社會秩序重建(原作者:Fukuyama )。台北:
時報文化。
119
張德永(2003)。社區成人學習:從社會資本論探討成人學習。收錄於中華民國
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文化,1-20,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永(2008)。社區學習的成效評估----社會資本的觀點探討。載於中華民國社區
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方法,27-45。台北:師大書苑。
張慧東、姚莉、劉倫、吳京芳、申小玲(譯)。Dasgupta & Serageldin 著。社會資本
-一個多角度的觀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張磊譯(2005)。Nan Lin 原著。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中國:
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
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為例。公共事務評論,8(2),97-129。
郭瑞坤、徐家楓(2008)。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
都市與計畫,5(3),253 -268。
陳名揚(2013)。社區發展協會在社區營造中的角色與功能-以嘉義縣明華社區發展
協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志維(2010)。從社會資本觀點論白土社區營造動力之積累與消耗。國立暨南大學公
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其南(1996)。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春季號,1:109。
陳其南(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4,台北:文建會。
陳其南(1996)。社區營造與終身學習。仰山社區營造與終身學習資源中心計畫書。
宜蘭仰山基金會。
陳姿月(2010)。社會資本與社區組織/社區發展:以苗栗縣南庄鄉東河社區發展協
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欽春(2004)。民主治理與社會資本:台灣地區公民信任實證研究。台北大學公共
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恆均,(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台北:商鼎文化。
許榮宗(1991)。蘊國力於基層,添溫馨於里鄰-台灣省社區發展之展望。社會福利月
刊。94,9-10。
120
陶蕃瀛(1991)。社區發展與社區報紙。社會福利月刊。94,35-39。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五南圖書。
曾冠球(2004)。從「代理」到「合夥」:組織建立社會資本的理論分析。中國行政,
74,107-133。
黃光廷、黃舒楣(譯)(2009)。社區力量-西雅圖的社區營造實踐(原作者:J.Dier )。
台北:洪葉。
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社會資本(原作者:David Halpern)。國立編譯館與
巨流圖書合作翻譯,台北。
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會資本對台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
48,155-192。
黃源協、蕭文高 (2010)。社區工作。台北:空大。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
與社會工作學刊,11(2),1-33。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貣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
造。左岸文化,13-16,台北。
楊舜涵(2008)。公民參與社區發展之實踐-以台北市績優社區發展協會為對象。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楊賢惠(2008)。非營利組織領導藝術之研究-以五位女性領導人為例。南華大學非營
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桂勇、黃榮貴(2008)。社區社會資本測量:一項基於經驗數據的研究。社會學
研究, 2008 ( 3 )。2012 年2 月28 日。取自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
(www.sachina.edu.cn)。
劉少杰(2002)。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感性選擇。江蘇社會科學,2,中國。
劉巧玲(2011)。都市型社區永續發展之社區資源整合分析研究-以新竹市東區科園
社區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劉逸雅(2008)。社區營造與社會資本關係之探討—以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
121
區都市再生計畫案為例。淡江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北。
蔡必焜、王俊豪(2003)。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概念探討與研究議題。台
灣大學,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
蔡必焜、王俊豪、卓正欽(2004)。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台灣鄉村研究,
3,53-76。
蔣玉嬋(2004)。社區發展季刊。107,頁243。
蔣玉嬋、林振春(2006)。社區學習體系的內涵與推動策略。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
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19-43。台北:師大書苑。
燕繼榮(2006)。投資社會資本--政府發展的一種新制度。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
盧禹總(2005)。社會資本之分散與整合。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顧忠華(1999)。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信任研
討會,中研院社會所與政治大學社會系。
謝俊義(2002)。社會資本、政策資源與政府績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
6.87-22。
鍾瑞騰(2007)。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拔仔庄社區為例。國立臺東大
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貞禧(1972)。社區發展的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122
二、 外文部分
Banks, J. A. (1981). Multiethn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Massachusetts:Allyn & Bacon.
Brehm,J.,(2003).Ssocial capital and Poor Community , Contemporary Scilology.
C 132(3),pp.345-346.
Bourdieu, P.(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L. C.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ullen. P. & Onyx. J.(2000).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in five communities,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36(1), 23-42.
Coleman, J.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h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ress, Daniel M.and David A Snow(1996).Mobilization at the Margins:
Resources,Benefactors,and the Viability of Homeless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1089-1109.
Fukuyama, F. (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Free Press.
Henderson, P. (2005).Including the Excluded. Bristol: Policy Press.
Hall, R. H.(1974).Organizations: Struture and Porcess.New Jersey:Prentice
-Hall.
Harlow R. F.(1976).Precision Public Relations.NY: Long man.
Hvinden,B.(1994),Divided Against Itself A Study of Integration in Welfare
Bureaucracy,Oslo: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Kay, A.(2006). Social capital the Social econom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41(2): 160-173.
Malone, T. W.(1987) Modeling 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s,
123
Management science,33,10,pp.1317-1332.
MacGillivray, A., &Walker, P. (2000). Local social capital: Making it work
on the ground.New York: Haworth Press
Marcus, C. C. (1992). Environmental memories. In I. Altman, & S.M. Low (Eds.),
Place Attachment, 87-112, New York, NY:Plenum Press.
Mckechnie, J. L.(1976).Webster's New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 2nd ed.,
Collins, New York.
Moore, R.J., & Graefe, A. R. (1994). Attachments to recreational settings:
The case of rail-trail users. Leisure Sciences, 16, 17-31.
Nahapiet, j.Ghoshal,S.(1998).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2),242-266.
Olson, Maneur.(1971).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 and he
Theory of Group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utnam,R.D.(1993a).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Italy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tnam,R.D.(1993b).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and Public
Life.The American Prospect, 4(13),35-42.
Passey,A.& M.Lyons.(2006).Nonprofits and social capital: Measerement
tgrough organizational surveys.
Rogers, D.L.and Whetten,D.A.(1982),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Ames,I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ilverman, D. 1971,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s: A Sociological Gramework.
London: Heinemann.
Twelvetrees,A.C.(1998)。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Retoric or
reality.Lond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
Lin, Nan.(2004).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12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G., & Baldassare, M. (1996). Overall.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suburban
region the effects of localism, privacy, an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8(1), 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