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令毅 Tseng, Lin-YI |
---|---|
論文名稱: |
近代臺灣航空與軍需產業的發展及技術轉型(1920s-1960s) The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Transition of the Aviation Sector and the Military Industry in Modern Taiwan(1920s-1960s) |
指導教授: |
蔡錦堂
Tsai, Chin-Ta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06 |
中文關鍵詞: | 飛行試驗 、軍需產業 、航空廠 、戰後接收 、軍援政策 、軍工體制 |
英文關鍵詞: | trial flight, arms industry, aviation arsenal, post-war takeover, military assistance policy,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H.005.2018.A0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8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10年代日本軍方開始陸續將航空科技引進臺灣後, 1920年代起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也開始在臺灣展開多次的飛行試驗與調查,這些經驗的累積對於日本航空科技的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貢獻與意義。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列強開始重返亞洲,為求更快速連結東亞的殖民地,列強各國無不開始進行長距離的飛行試驗,甚至是難度極高環球飛行。臺灣也在世界飛行試驗浪潮下扮演一定的角色,並逐漸成為東亞區域重要的航點,以及1930年代日本推動南方航線時,唯一的空中交通動脈。
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中日關係的變化則深刻地影響著日本在亞太航線的布局,連帶也影響著「日臺航線」設置的變更。由此得知國際政治與軍事行動之間的連動及變數,深刻左右著航線設置與區域航空網的形成,而這也是戰前日本民用航線開設的主要特色。其次,是詳細勾勒1930年代後日本陸海軍駐臺航空兵力的建置、組織、作戰行動與性質,並說明駐臺航空部隊在中日戰爭的角色。同時,考察海軍航空基地的設置與高雄工業地帶的關聯,並探討臺灣工業化下所設定的金屬原料初階加工對日本整體航空產業的貢獻評估,以及臺灣本地資源能提供的航空軍需原料類型、產量與實際效益。
另外,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臺灣因地理位置的關係,對於日本的空中運輸、開戰準備、航空作戰,以及後勤補修方面,均充分扮演重要的中繼角色。不過,臺灣所扮演的角色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戰時整體戰略,而產生不同的動態發展。其次,則是以臺灣的海軍航空廠為例,探析戰時該廠的性質、業務與角色功能,並評估該廠因戰時應急處理而躍升的技術能力與形成的「產、官、學」合作模式,以及其培養的數萬本地航空技術人才,對臺灣所帶來的整體歷史意義。
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華民國空軍於是在戰後中美體制之下與美方合作進行對臺共同佔領與接收。其後,空軍因接收松山機場及物資,導致與陳儀當局產生派系鬥爭,並因二二八事件而產生連動性的深遠影響。特別是事件發生後臺籍飛行員及留用空軍的技術人員之介入與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府的軍事綏靖行動,也因此導致後續政府對臺籍軍事人才的忌憚與防範,並直接影響戰後臺籍航空人才的流動與出路。
1948年9月,共軍於徐蚌會戰大敗國軍後,空軍率先遷臺。其遷往臺灣的主因,與戰後空軍接收後所留用的臺籍空軍技術人員在製造練習機時所發揮的能力,以及臺灣本身所具備的後方條件有關。由此,進而影響層峰最後決定將空軍先行遷臺的決策。其次,1950年代美國雖因韓戰而開始軍援臺灣,但美方為免臺灣反攻大陸,而開始藉由軍事援助來限制空軍獲取新式戰機,並對空軍後勤制度進行大幅改革,撤除空軍製造飛機的能力,改以後勤補修為主,故軍援政策與其說是援助,不如說是一種限制。而這些被裁撤的空軍飛機製造人才,則因此流向黨、公、民營單位,除成為政府在戰時軍事動員之下軍工體制的一環,也逐漸形成黨國裙帶政商關係為主的產業分工及發展構造。
Following the gradual introduction of aviation technology into Taiwan by the Japanese armed forces from the 1910s onwards, the Japanese army and navy conducted multiple experimental flights and studies in the 1920s. The accumulative results were significant and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aviation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European and American powers in the post-World War I era took on renewed interest in Asia, and conducted long-distance experimental flights and around-the-world challenges that were in part aimed to quicken the pace to connect their colonies in East Asia. Taiwan gained importance in East Asia under this wave of experimental aviation as a key intermediary node. In the 1930s, Taiwan became more important as it served as the only artery for Japan’s Southern Advance.
The 918 Incident in 1931 led to fundamental changes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Japanese authorities reshuffled its flight rout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the Japan-Taiwan route as well. Such background formed the primary trait of the Japanese civil aviation in the prewar period, namely that civilian air routes and regional aviation networks were largely defined by geopolitics and military actions. This paper delineates the position, structure, war plan, and nature of the Japanese land-naval air forces, and describe their roles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Also discussed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val air force base and the Kaohsiung industrial zone, and an assessment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Taiwanese industries to the Japanese aviation industry in respect to basic metallic materials processing. Also assessed are the significance of local resources from Taiwan to Japanese air force logistics, with consideration to their types, quantities of production, and actual impact.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in 1941, Taiwan was a critical waypoint for Japanese air transport, war preparations, aviation warfare, logistics, and maintenance due to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position. Taiwan’s role remained dynamic throughout the war period, as it had to align with ever-shifting wartime strategic planning. An analysis on the nature, task, and role of the Naval Air Technical Arsenal in Taiwan, for example, shows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upgrades in its technical capabilities during this time. The synergy between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that was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wartime urgencies also create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local aviation personnel. Such consequences have transformative and long-term significance to Taiwanese history.
Following the conclusion of the war in 1945, the the Republic of China Air Force took over Taiwa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a collaborative framework. The Air Force clashed with the interim authorities led by Chen Yi due to the takeover of the Songshan airport and associated resources. The feud intensified following the 228 incident, resulting in long-term consequences, particularly in matters concerning the retaining of Taiwanese pilots and technicians. The intervention and stance of the Air Force not only create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military pacification movement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but also generated wariness towards Taiwanese military personnel that became embedded within the national bureaucracy, and directly affected the circulation and upward mobility of Taiwanese aviation personnel.
In September of 1948, after a major defeat of the nationalist forces at Xuzhou, the Republic of China Air Force became the first government branch to transition to Taiwan.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nationalist leadership to initiate the transition is related to the successful results produced by Taiwanese aviation technicians in manufacturing training aircraft after the takeover, as well as Taiwan’s critical role as a home front. In the 1950s,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provide Taiwan with military assistance due to the Korean War, but also used the military assistance to prevent the Air Force from acquiring new fighter planes, and restructured its logistics system into a supply-and-support framework without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apabilities. Aircraft manufacturing personnel that were cut in the process migrated to the Kuomintang party as well as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forming a key part of the mobilized wartim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division of labor and developmental structure of industries that were dictated by party-country nepotism embedded within politico-economic relationships.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 未刊史料
“Memorandum by the Chief of the Division of Far Eastern Affairs, Washington, June 7, 1937,”in The U.S. Dep.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1937, The Far East: Japan Vol.5.
“Report Submitted by the Senior Defense Member of the NSC Staff (Nash) to the Steering Committee on NSC 128”, FRUS, 1952-1954, vol.14, China and Japan Part1.
“Reports on the situation in Formosa (Taiwan), particularly respecting Formosan dissatisfac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polici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 1947,The Far East: China.
”The Char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Rankin)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March 23, 1953,FRUS, 1952-1954, Vol.14, China and Japan, Part 1.
AGAS: Air Ground Aid Section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a Theater Recovered
Personnel Program, Nov 30, 1945, RG 319,box 27,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NARA).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 Probable Developments in Taiwan,” ORE7-50, Published, 20 March, 1950.
Leonard F. Clark. Maj. AC mail to Lt. Col. W. K. Lin, “Report on Tour of Formosa
24th October-14th November, 1945.”
ジェトロ・アジア経済研究所典藏,《満鉄資料》。
ジェトロ・アジア経済研究所典藏,《岸幸一コレクション》。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徐永昌日記》。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外交部檔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李國鼎檔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檔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檔案館典藏,《臺灣總督府時期林業檔案》 。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典藏《一般檔案》。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典藏,《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典藏,《公文類聚》。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典藏,《陸軍省大日記》。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典藏,《海軍省公文備考》。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典藏,《陸軍一般史料》。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典藏,《海軍一般史料》。
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典藏,《外務省記録》。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藏,《蔣中正日記》。
空軍司令林文奎先生遺存,〈林文奎先生文書〉(此資料為林中斌教授提供)。
高雄海軍航空隊,《榊、供花、供物奉呈者名簿》,1938年12月24日。
郭錫銘,〈自傳〉,時間不詳(此資料為郭錫銘外孫女鄭文嘉小姐提供)。
陳江定先生遺存,〈日本アルミ會社及臺鋁公司資料〉,1936至1950年。
雲鐸,《雲鐸回憶錄》(北京:未刊,2007年),(此為雲鐸孫女雲逸小姐提供)。
國史館典藏,《外交部檔案》。
國史館典藏,《戴笠史料》。
國史館典藏,《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檔案》。
國史館典藏,《蔣經國總統文物》。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省級資料檔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典藏,《國軍檔案》。
國防部,〈函覆臺端申請應用本部史政檔案事宜〉,發文字號:國辦文檔字第
1030002862號,2014年5月23日。
臺灣第82部隊編,〈臺灣軍檔案:臺灣軍研究部資料〉。
檔案管理局典藏,《國軍檔案》。
檔案管理局典藏,《臺灣省文獻會檔案》。
口述訪談歷史資料:
〈第61海軍航空廠東港分工場工員張傳錦先生訪問記錄〉,2011年8月9日於屏東縣東港鎮,筆者與郭婷玉共同訪談。
〈淡水耆宿林水木先生訪問記錄〉,2012年12月2日,新北市淡水區林宅,筆者與陳柏棕訪談。
〈空軍少將侯錫林先生訪問紀錄〉,2012年12月7日於新北市淡水侯宅,筆者與大石恵教授合作訪談,未刊稿。
〈吳正男先生暨吳光一先生(吳欽水先生長子)訪問紀錄〉,2013年4月17日,臺北市美僑協會,筆者訪談。
〈空軍第一供應區部葉炳盛先生訪問紀錄〉,2013年7月11日於屏東市崇仁新村葉宅,筆者訪談,未刊稿。
〈空三廠臺籍技術軍士曾金海先生訪問記錄〉,2014年1月10日於臺中市西屯區曾宅,筆者訪談,未刊稿。
〈日本陸軍少年飛行兵劉樹發先生訪問記錄〉,2014年8月22日於臺北市大安區劉宅,筆者訪談,未刊稿。
〈空三廠臺籍技術軍士巫乾龍先生訪問記錄〉,2014年9月24日於臺中市北區巫宅,筆者訪談,未刊稿。
(二)已刊史料
Collected Docum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n in Taiwan;蘇瑤崇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臺活動資料集》(臺北:臺北二 二八紀念館,2006年)。
Nancy Hsu Fleming著、蔡丁貴譯,《狗去豬來:二二八前夕美國情報檔案》(臺 北:前衛,2009年)。
Robert L. Jarman ed.,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1861-1960, Vol.5-7
(Archive Editions Limited, 1997)。
大久保達正等編,《昭和社会経済史料集成:海軍省資料(1)》(東京:大東文化 大学東洋研究所,1978年)。
大日本航空株式會社,《第九期營業報告書》,1943年4月1日至1943年9月30 日。
大和市役所管理部庶務課,《高座海軍工廠関係資料集:台湾少年工関係を中心 に》(神奈川:同編者,1995年)。
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一)》(臺北:同編者,1992年)。
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臺北:同編者,1992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何鳳嬌編,《臺灣土地資料彙編第一輯:光復初期土地之接受與處理(一)》(臺北:國史館,1993年)。
何智霖編,《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生來往函電(下)》(臺北:國史館, 2007年)。
林德龍輯註,《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浜井和史編,《復員関係史料集成(5)》(東京:ゆまに書房,2009年)。
浜井和史編,《復員関係史料集成(12)》(東京:ゆまに書房,2010年)。
吳淑鳳等編,《中美協防(一)》(臺北:國史館,2013年)。
吳淑鳳等編,《中美協防(二)》(臺北:國史館,2013年)。
吳淑鳳等編,《中美協防(三)》(臺北:國史館,2014年)。
周佛海,《周佛海日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春山明哲編,《十五年戦爭極秘資料集.第二十五集:台湾霧社事件軍事関係資 料》(東京:不二出版社,1992年)。
陳誠,《陳誠先生日記(二)》(臺北:國史館、中研院近史所,2015年)。
陳誠,《陳誠先生日記(三)》(臺北:國史館、中研院近史所,2015年)。
秦孝儀,《革命文獻(78)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交通建設》(臺北:中國國民黨 黨史會,1979年)。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6下)》(臺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 金會,1978年)。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8)》(臺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 金會,1978年)。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9)》(臺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2002年)。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11)》(臺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
會,2004年)。
國防部史編局,《俞大維先生年譜資料初編(一))》(臺北:同編者,1996年)。
國防部史編局,《俞大維先生年譜資料初編(二)》(臺北:同編者,1996年)。
張炎憲總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17):大溪檔案》(臺北:國史館,2008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臺中:同編者,1994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臺中:同編者,1991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臺中:同編者,1995年)。
臺灣省日產接收委員會,《臺灣省日產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結束總報告》 (臺北:同編者,1946年)。
錢大鈞,〈Friday, January 1, 1960〉,《千鈞重負:錢大鈞將軍民國日記摘要(三)》 (美國加州:中華出版公司,2015年)。
薛化元編,《臺灣地位關係文書》(臺北:日創社,2007年)。
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二)》(臺北:國史館,1998年)。
蘇瑤崇編,《臺灣終戰事務處理資料集》(臺北:臺灣古籍,2007年)。
二、專書
(一)中、日文
Albert C. Wedemeyer著、程之行等譯,《魏德邁報告》(高雄:華南,1959年)。
Christopher Shores、Brian Cull、伊沢保穗等著,《南方進攻航空戦》(東京:大日 本絵画,2002年)。
David Bergamini,《天皇の陰謀(後篇)》(東京:れおぽ-る書房,1973年)。
David Bergamini,《天皇の陰謀(後篇)》(東京:れおぽ-る書房,1973年)。
David Vine著,林添貴譯,《基地帝國:美軍海外基地如何影響自身與世界》(新 北:八旗文化,2016年)。
Donald G. Duke著、姚士宣譯,《航空站與航空路》(上海:商務書局,1936年)。
George H.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前衛,1991年)。
Kumu Tapas(姑目.荅芭絲),《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Ⅰ)》(臺北: 翰盧圖書出版,2004年)。
Michel Georges,楊常修譯,《穹蒼跡:1909至1949的中國航空》(北京:航空 工業出版社,1992年)。
Richard Aldrich著、会田弘継,《諜報機関の太平洋戦爭》(東京:光文社,2003年)。
Tim Luard著、章昌文,《香港大突圍》(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5年)。
マ航廠の会,《マニラ陸軍航空廠の栞》(東京:同編者,1981年)。
マ航廠之会,《會員名簿》(東京:同編者,1983年)。
『海軍施設系技術官の記錄』刊行委員会,《海軍施設系技術官の記錄》(東京: 同編者,1972年)。
「丸」編輯部,《陸軍重爆戦隊奮戦す:陸軍爆撃隊空戦記》(東京:光人社,2012
年)。
David Vine著、林添貴譯,《基地帝國:美國海外基地如何影響自身與世界》(新
北:八旗文化,2016年)。
七期雄飛会,《予科練のつばさ》(東京:光人社,1992年)。
三井一郎,《日本陸軍機キ番號カタログ》(東京:文林堂,1997年)。
川島真等著,《日台関系史945-2008》(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
上野長三郎追悼録刊行会,《上野長三郎さんを偲んで》(東京:同編者,1985 年)。
山口文之助,《航空燃料及潤滑油》(東京:工業圖書株式會社,1943年)。
山田朗,《軍備拡張の近代史:日本軍の膨張と崩壊》(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 年)。
山本弘文編,《交通・運輸の発達と技術革新:歴史的考察》(東京:東京大学出 版会,1986年)。
山本有造,《大東亜共栄圈経済史研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1 年)。
小原一二,《台湾における電気通信》(東京:小田国芳出版,1971年)。
小倉卯之助,《暴風の島》(東京:小倉中佐遺稿刊行會,1940年)。
小池駒吉、五十嵐石松,《霧社事件實記》(臺中:臺灣經世新報社埔里支局,1936 年)。
小池藤五郎編,《海軍技術戰士》(東京:山海堂出版部,1944年)。
小林英夫,《「大東亜共栄圈」の形成と崩壊》(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3年)。
小林正忠,《臺灣步兵第一聯隊史》(東京:帝國在鄉軍人會本部,1931年)。
小林茂,《外邦図:帝国日本のアジア地図》(東京:中央公論社,2011年)。
仁村俊,《航空五十年史》(東京:鱒書房,1943年)。
大久保武雄,《澄青回想録:霧笛鳴やまず》(東京:海洋問題研究会,1984年)。
大久保武雄,《大空を拓く》(東京:交通經濟社出版部,1941年)。
大久保武雄,《國際航空の話》(東京:平凡社,1940年)。
大阪朝日新聞社,《空中撮影禁止區域》(大阪:同編者,1936年)。
大竹文輔,《臺灣航空發達史》(臺北:臺灣國防義會航空部,1939年)。
大田嘉宏,《沖繩陸.海.空戦史》(東京:相模書房,1988年)。
大日本航空社史刊行会,《航空輸送の歩み》(東京:日本航空協会,1975年)。
大平幸男,《新竹航空隊雛鷲の悲劇:終戦間際に散った、第三十一期飛行練習 生たち》(東京:新風舎,2007年)。
下里猛,《満洲航空最後の機長》(東京:並木書房,2000年)。
久保義明,《九七重爆隊空戦記:サリーの防御はゼロだった》(東京:光人社, 1984年)。
土井新次,《燃料用無水酒精講話》(東京:西ヶ原刊行會,1936年)。
水沢光,《軍用機の誕生:日本軍の航空戦略と技術開発》(東京:吉川弘文館, 2017年)。
水路部創設八十周年記念事業後援会,《水路部八十年の歴史》(東京:同編者, 1952年)。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中國國民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工作報告》(臺北:同 編者,1963年)。
中川靖造,《海軍技術研究所: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王国の先駆者たち》(東京:日 本経済新聞社,1987年)。
中川勇,《陸軍気象史》(東京:陸軍気象史刊行会,1986年)。
中央公論社,《非常時國民全集(航空編)》(東京:同編者,1929年)。
中外新聞社,《躍進臺灣大觀》(東京:同編者,1940年)。
中曾根康弘著、王曉梅譯,《政治與人生》(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中國社科院、四川師範大學編,《一九四○年代的中國(上)》(: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9年)。
木村秀政監修,《航空学辞典》(東京:地人書館,1959年)。
木本氏房,《航空寫真測量》(奉天:滿洲航空株式會社,1938年)。
王開節,《我國民用航空事業發展簡史》(臺北:中國交通建設學會,1955年)。
王洸,《臺灣交通概論》(臺北:作者發行,1976年)。
元第8飛行師団第156嘉義飛行場大隊,《北回歸線標の追憶:昭和の戦爭責任論》(福島:同編者,1993年)。
台中空会,《台中海軍航空隊飛練39期生の歩み:あの日.あの時》(山口:同 編者,1996年)。
台南高等工業学校同窓会,《台南高等工業学校五十年の歩み》(東京:同編者, 1981年)。
台湾会,《あゝ台湾軍》(福島:同編者,1983年)。
台湾気象会,《台湾総督府気象台沿革史(1896-1948)》(和歌山:同編者,1997 年)。
台湾所在重砲兵連隊史編纂委員会,《臺灣所在重砲兵聯隊史》(東京:同編者, 1998年)。
日本放送協会編,《南方旅行記》(東京:同編者,1942年)。
日本アルミニウム工業株式会社,《最近二十年史:創業七十周年記念》(大阪: 同編者,1971年)。
日本アルミニウム工業株式会社,《社史:アルミニウム五十五年の歩み》(大阪: 同編者,1957年)。
日本海軍航空史編纂委員会,《日本海軍航空史(1)用兵編》(東京:時事通信 社,1969年)。
日本海軍航空史編纂委員会,《日本海軍航空史(2)軍備編》(東京:時事通信 社,1969年)。
日本海軍航空史編輯委員會,《日本海軍航空史(3)制度篇》(東京:時事通信
社,1969年)。
日本海軍航空史編纂委員会,《日本海軍航空史(4)戦史編》(東京:時事通信 社,1969年)。
日本航空学術史編輯委員会,《日本航空学術史(1910-1945)》(東京:同編者, 1990年)。
日本航空株式会社資料管理所,《航空政策史稿(戦前)》(東京:同編者,1968
年)。
日本航空協会,《日本の航空100年:航空‧宇宙の歩み》(東京:同編者,2010
年)。
日本航空協会,《日本航空史(明治大正編)》(東京:同編者,1956年)。
日本航空協会,《日本航空史(昭和前期編)》(東京:同編者,1975年)。
日本航空協会,《日本民間航空史話》(東京:同編者,1966年)。
日本航空史編纂委員会,《日本航空史(昭和戦後編)》(東京:財団法人日本航
空協会,1992年)。
日本航空輸送株式会社,《十年史》(東京:同編者,1938年)。
比島派遣軍報道部,《比島戰記》(東京:文藝春秋社,1943年)。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全集(續篇)》(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3年)。
方雄普,《華僑航空史話》(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
片岡源一郎編,《回想:第21海軍航空廠》(大阪:21空廠慰霊塔協賛会,1978 年)。
片岡直道,《航空五年》(東京:遞信學館,1937年)。
片岡直道,《南方經營と航空事業》(東京:南方經濟調查會,1936年)。
平和祈念事業特別基金,《軍人軍属短期在職者が語り継ぐ労苦(兵士編)第9
巻》(東京:平和祈念事業特別基金,1996年)。
加藤勇,《名古屋陸軍造兵廠史・陸軍航空工廠史》(名古屋:名古屋陸軍造兵廠 記念碑建立委員会,1986年)。
加藤陽子著、黃美蓉譯,《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新北:遠足文化,2016 年)。
加藤辨三郎,《日本のアルコールの歴史》(東京:協和醱酵工業株式会社,1976 年)。
古野直也,《臺灣軍司令部(1895-1945)》(東京:囯書刊行会,1991年)。
辻政信,《シンガポール攻略》(東京:每日ワンズ,2009年)。
田形竹尾,《飛燕対グラマン:戦闘機操縦10年の記録》(東京:今日の話題社, 1989年)。
田中耕二等著,《日本陸軍航空秘話》(東京:原書房,1981年)。
田中瑞穂編,《改正関税定率法及輸入品類別税表》(東京:明輝社,1911年)。
白先勇、廖彥博合著,《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臺北:時報,2014 年)。
白団顕彰会,《偷渡赴台捨命報恩之無名英雄:日本将校団白団》(臺北:同編者,
2014年)。
疋田康行,《「南方共榮圈」:戦時日本の東南アジア経済支配》(東京:多賀出版, 1995年)。
矢野暢,《「南進」の系譜》(東京:中央公論社,1975年)。
石橋五郎,《世界現勢地圖解說》(大阪:大阪朝日新聞社,1937年)。
石原莞爾著、郭介懿譯,《最終戰爭論.戰爭史大觀:帝國陸軍の異端兒》(新北: 遠足文化,2013年)。
石島紀之、久保亨編,《重慶国民政府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4 年)。
永石正孝,《海軍航空隊年誌》(東京:出版偕同社,1961年)。
交通部,《交通事業概況》(臺北:同編者,1954年)。
衣復恩,《我的回憶》(臺北:立青文教基金會,2011年)。
米村耿二,《上海.高雄國際夜話:雜草園》(高雄:高雄新報社,1937年)。
企画部社史編纂室,《日本曹達70年史》(東京:同編者,1992年)。
任治平,《這一生:我的父親任顯群》(臺北:寶瓶文化,2011)。
汪浩,《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臺灣政策1949-1958》(臺北:有鹿文化,2014 年)。
旭電化工業株式会社,《社史:旭電化工業株式会社》(東京:同編者,1958年)。
安藤信雄編,《海軍中攻史話集》(東京:海軍中攻史話集編輯委員會,1980年)。
安藤正,《あゝ台湾軍》(福島:台湾会,1983年)。
行政院新聞局,《我國怎樣自製飛機》(南京:同編者,1947年)。
行政院新聞局,《民用航空》(南京:同編者,1947年)。
西岡秀雄主編,《南の翼のもとで:ある野戦航空修理廠の記録》(東京:「南の 翼のもとで」編さん委員会,1976年)。
寺崎隆治編,《長谷川清傳》(東京:長谷川清伝刊行会,1972年)。
寺田近雄,《【完本】日本軍隊用語集》(東京:学習研究社,2011年)。
早川政之輔,《飛行隊見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0年)。
坂井三郎著、黃文範譯,《荒鷲武士》(臺北:九歌,1999年)。
坂本祐信,《近現代日本の軍事史(2)政軍関係混迷の果てに》(東京:株式会 社かや書房,2014年)。
沢井実,《近代日本の研究開発体制》(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2年)、 《帝国日本の技術者たち》(東京:吉川弘文館,2015年)。
谷浦孝雄等編,《臺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北:人間,1992年)。
谷元二,《大眾人事錄》(東京:帝國秘密探偵社,1940年)。
池田清,《海軍と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1981年)。
杜正宇、金智、吳建昇、謝濟全合著,《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臺北:新銳文 創,2014年)。
杜文田,《工業化與工業保護政策》(臺北: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0年)。
邱七七,《但求無愧我心:尹仲容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8年)。
防空知識普及會,《航空大寫真帖》(東京:同編者,1930年)。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11)》(臺北:國史館,2015年)。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9)》(臺北:國史館,2015年)。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下)》(臺北:國史館,2011年)。
呂芳上主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國史館,2015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海軍戦備(2)開戦以後》(東京:朝雲新聞社,1975 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本土防空作戦》(東京:同編者,1968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航空の軍備と運用(1):昭和十三年初期まで》 (東京:朝雲出版社,1971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航空の軍備と運用(2):昭和十七年前期まで》 (東京:朝雲出版社,1974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航空の軍備と運用(3):大東亞戦爭終戦まで》 (東京:朝雲出版社,1976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航空兵器の開發.生產.補給》(東京:朝雲出 版社,1975年)。
李永炤,《航空、航空五十年:七二億往》(臺北:道聲,1987年)。
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李明仁主編,《嘉大口述歷史:日治時代》(嘉義:嘉義大學,2007年)。
佐藤喜一郎,《危機に生きる:陸海軍航空秘録》(東京:凡人社,1935年)。
佐藤恭大,《南方飛行戰隊》(東京:富士書房,1953年)。
佐藤元英,《経済制裁と戦爭決断》(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17年)。
佐藤達男,《中島飛行機の技術と経営》(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16年)。
杉山伸也等編,《戦間期東南アジアの経済摩擦:日本の南進とアジア.欧米》 (東京:同文館,1990年)。
折口透,《自動車の世紀》(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
宋軒麟,《香港航空百年》(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沈志華,《中蘇關係史綱》(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
村田定男編,《碱:台南鐘淵曹達の思い出》(大阪:同編者,1968年)。
吳邦謀,《香港航空125年》(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
林玉茹、艾茉莉(Fiorella Allio)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臺南:臺南縣
政府,2008年)。
林玉茹,《國策會社與殖民地邊區的改造: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 (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1年)。
林玉萍,《臺灣航空工業史:戰爭羽翼下的1935年-1979年》(臺北:新銳文創, 2011年)。
林孝庭,《臺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臺灣史1948-1988》(臺北: 聯經,2015年)。
林曙光,《打狗瑣譚》(高雄:春暉,1994年)。
林中斌,《劍與花的歲月》(臺北:商訊文化,2009年)。
林呈蓉,《臺灣涉外關係史概說》(臺北:五南,2015年)。
林蘭芳,《工業化的推手:日治時期臺灣的電力事業》(臺北:政大歷史系,2011 年)。
林渭訪、薛承健,《臺灣之木材》(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50年)。
林炳炎、林身振、黃萬相等譯著,《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高雄:春暉出版社, 2013年)。
林炳炎,《保衛大臺灣的美援1949-1957》(臺北: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資料中心, 2004年)。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稻鄉,1995 年)。
近藤正己,《総力戦と台湾:日本植民地崩壊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6 年)。
近藤正己等編,《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京都: 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2年)。
近藤正己等編,《內海忠司日記1940-1945総力戦体制下の台湾と植民地官僚》(京 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4年)。
空軍司令部,《美空軍協防臺灣輯錄》(臺北:同編者,2010年)。
空軍總司令部,《空軍年鑑(三十五年度)》(南京:同編者,1946年)。
空軍總司令部,《空軍年鑑(三十六年度)》(南京:同編者,1947年)。
空軍總司令部,《空軍年鑑(三十七年度)》(臺北:同編者,1949年)。
空軍總司令部,《空軍年鑑(三十八年度)》(臺北:同編者,1950年)。
空軍總司令部,《空軍年鑑(四十四年)》(臺北:同編者,1955年)。
空軍總司令部,《空軍年鑑(四十五年)》(臺北:同編者,1956年)。
空軍總司令部,《空軍年鑑(五十年度)》(臺北:同編者,1961年)。
空軍總司令部情報署,《空軍沿革史初稿》第五輯第四冊(臺北:同編者,1954 年)。
空軍總司令部情報署編,《空軍使用飛機演進史》(臺北:同編者,1973年)。
空軍總部情報署編,《空軍沿革史初稿》第2輯第1冊(臺北:同編者,1957年)。
空軍總部情報署編,《空軍沿革史初稿》第3輯第1冊(臺北:同編者,1959年)。
空軍總司令部,《美軍在華工作紀實(空軍顧問組)》(臺北:同編者,1981年)。
雨宮觀造,《航空技術者の為の材料化學》(東京:高志書房,1943年)。
雨倉孝之,《海軍航空の基礎知識》(東京:光人社,2009年)。
妹尾末雄、松下通人等編,《貴様と俺の虎尾の空》(東京:虎尾空会,2002年)。
松本充豊,《中国国民党「党営事業」の研究》(東京:アジア政経学会,2001 年)。
松本多智男,《支那航空事情》(大連:滿鐵總務部資料課,1936年)。
周至柔,《至柔鴻爪(1)(2)(3)》(臺北;作者自印,出版年不詳)。
周至柔,《國防部參謀總長職期調任主要政績(事業)交代報告》(臺北:國防部, 1954年)。
周明德,《續.夕陽無限好》(臺北:作者自印,2001年)。
周明德,《兩袖清風耄》(新北:作者自印,2012年)。
周佛海,《往矣集:周佛海回憶錄》(臺北:秀威,2013年)。
周濟平,《航空科技一老兵》(臺北:大海文化,1987年)。
東英一,《飛行機操縱法》(東京:太陽堂,1931年)。
俞國興,《中國民航90年》(臺北:世界民航雜誌,2003年)。
洪紹洋,《戰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技術學習和養成:以臺灣造船公司為個案分析 (1948-1977)》(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洪致文,《不沈空母:臺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臺北:自費出版,2015年)。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1)》(臺北:軍事譯粹社,1978年)。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2)》(臺北:軍事譯粹社,1978年)。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3)》(臺北:軍事譯粹社,1978年)。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4)》(臺北:軍事譯粹社,1978年)。
望月伸介,《大東亞共榮圈の建設と臺灣の持つ使命》(臺北:興亞經濟研究所, 1941年)。
秋山紋次郎、三田村啟,《陸軍航空史》(東京:原書房,1981年)。
胡宗南著,蔡盛琦、陳世局編輯,《胡宗南日記(下)》(臺北:國史館,2015年)。
軍事情報局編印,《本局歷史精神》(臺北:同編者,1994年)。
荒川憲一,《戦時経済体制の構想と展開:日本陸海軍の経済史的分析》(東京: 岩波書店,2011年)。
荒川秀俊,《戰爭と氣象》(東京:岩波書店,1944年)。
前間孝則,《満洲航空の全貌 1932~1945:大陸を翔けた双貌の翼》(東京:草思
社,2013年)。
帝國航空協會,《航空要覧》(東京:同編者,1940年)。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下)》(臺北:時 報,2010年)。
畑野勇,《近代日本の軍産学複合体 : 海軍・重工業界・大学》(東京:創文社, 2005年)。
美國國際合作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臺灣之經濟發展:1951-1955》(臺北:同 編者,1956年)。
柳元麟,《滇緬邊區風雲錄:柳元麟將軍八十八回憶》(臺北:國防部史編局,1996 年)。
柳沢遊、岡部牧夫,《展望日本歷史20帝国主義と植民地》(東京:東京堂,2001 年)。
姜長英,《中國航空史》(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7年)。
姜長英,《中國航空史》(臺北:中國之翼出版社,1993年)。
姚峻,《中國航空史》(河南:大象出版社,1998年)。
屏東会編,《可児隊回想録(戦史)》(東京:同編者,1986年)。
海軍機関学校・海軍兵学校舞鶴分校同窓会編,《鎮魂と苦心の記録:同窓の友 と遺族のために》(神奈川:同編者,1981年)。
海軍飛行科豫備学生.生徒史刊行会《海軍飛行科豫備学生.生徒史》(東京:
同編者,1988年)。
烏鉞,《總司令烏上將講詞專輯(2):鵬摶萬里》(臺北:空總總司令辦公室,1979 年)。
高橋泰隆,《中島飛行機の研究》(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1988年)。
高橋龜吉,《現代臺灣經濟論》(東京:千倉書房,1937年)。
高玉樹,《高玉樹回憶錄》(臺北:前衛,2007年)。
高山正之,《飛行25000時間》(東京:文藝春秋,1983年)。
高淑媛,《成大八十‧再訪青春:頭冷胸寬腳敏:成大早期畢業生與工業化》(臺 南:成功大學,2011年)。
高淑媛,《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9)》(臺北:臺灣化學工程學會,2012 年)。
高淑媛,《臺灣工業史》(臺北:五南,2016年)。
高田馨里,《オープンスカイ・ディプロマシー:アメリカ軍事民間航空外交1938-1946年》(東京:有志舍,2011年)。
徐華江、翟永華,《天馬蹄痕:我的戰鬥日記》(臺北:中國飛虎研究會,2010 年)。
徐慶鐘,《臺灣特產講義》(臺北:臺灣省農會,1950年)。
徐瑞希,《政商關係解讀:臺灣企業實用政治學入門》(臺北:遠流,1991年)。
航空局,《極東方面二至ル歐米諸國ノ航空路》(東京:同編者,1939年)。
航空碑奉賛会,《陸軍航空の鎮魂》(東京:同編者,1978年)。
航空幕僚監部,《日本航空の回顧(初期の実相):航空自衛隊教材》(東京:同 編者,1959年)。
特攻隊慰霊顕彰会,《特別攻擊隊》(東京:偕行社,1992年)。
飛行第五十戦隊戦友会戦史編纂委員会編,《航跡飛行第五十戦隊 飛行第50戦 隊誌(上)》(愛知:同編者,1992年)。
飛行第五十戦隊戦友会戦史編纂委員会編,《航跡飛行第五十戦隊 飛行第50戦 隊誌(下)》(愛知:同編者,1993年)。
飛八会,《飛行第八戦隊、第十九飛行場大隊戦記(四)紺碧の空轟々と》(和歌山:飛八会,1991年)。
翁臺生,《西方公司的故事:CIA在臺工作秘辛》(臺北:聯合報,1991年)。
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譯,《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年)。
郡義武,《台南空戦鬪日誌:最強零戦隊330日の全戦歷》(東京:潮書房光人社, 2013年)。
後藤乾一,《近代日本と東南アジア:南進の「衝擊」と「遺產」》(東京:岩波書店,1995年)。
後藤乾一,《東ティモール國際關係史1900-1945》(東京:みすず,1999年)。
神野正美,《台湾沖航空戦:T攻撃部隊陸海軍雷撃隊の死闘》(東京:光人社, 2004年)。
秦郁彥,《太平洋囯際関係史:日米および日露危機の系譜1900-1935》(東京: 福村出版,1972年)。
秦郁彥,《八月十五日の空:日本空軍の最後》(東京:文藝春秋,1978年)。
秦郁彦編,《日本陸海軍総合事典》(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年)。
茶園義男編,《十五年戦争重要文献シリーズ(8)俘虜情報局・俘虜取扱の記録》
(東京:不二出版社,1992年)。
唐啟華,《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唐耐心(Nancy B. Tucker)著,林添貴譯,《1949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美中臺 三邊互動關係大揭秘》(臺北:黎明文化,2012年)。
唐澤信夫,《模擬議會速記錄》(基隆:新高新報社,1931年)。
能仲文夫,《松江春次と南洋》(東京:時代社,1941年)。
能都一男,《北京の鳩》(東京:公人社,1972年)。
袁嘯星,《臺灣工業巡禮》(臺北:臺灣工業巡禮出版委員會,1960年)。
堀經夫,《外地經濟の研究》(東京:巖松堂,1944年)。
堀和生、中村哲編,《日本資本主義與臺灣‧朝鮮:帝國主義下的經濟變動》(臺 北:博揚文化,2010年)。
國史館,《賴名湯先生訪談錄(上)》(臺北:同編者,1994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大本營陸軍部(二)南進或北進之抉擇》(臺北:同編者, 198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大本營陸軍部(三)開戰與前期陸戰指導》(臺北:同編者, 198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關內陸軍航空作戰:陸軍航空作戰(二)》(臺北:同編 者,1988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大本營海軍部(一)戰前之大本營海軍》(臺北:同編 者,1990年)。
國防部史編局,《何應欽上將紀念集》(臺北:同編者,1990年)。
國防部史編局,《大陳轉進與砲擊黃岐》(臺北:同編者,1980年)。
國防部史編局,《美軍在華工作紀實(顧問團之部)》(臺北:同編者,1981年)。
國防部史編局,《北平軍分會三年》(臺北:同編者,1982年)。
國防部史編局,《國軍建軍備戰工作紀要》(臺北:同編者,1980年)。
國防部史編局,《國軍後勤史(6)》(臺北:同編者,1992年)。
國防部史編局,《戡亂時期東南沿海島嶼爭奪戰史(一)》(臺北:同編者,1997 年)。
國防部史編局,《戡亂時期東南沿海島嶼爭奪戰史(二)》(臺北:同編者,1997 年)。
國防部編,《國軍簡明美華軍語辭典》(臺北:同編者,2009年)。
陳永發主編,《兩岸分途:冷戰初期的政經發展》(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6 年)。
陳鴻獻,《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臺北:國史館,2015年)。
陳鴻瑜,《越南近現代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年)。
陳鴻瑜,《菲律賓的政治發展》(臺北:商務書局,1980年)。
陳師孟等著,《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臺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臺北:澄社,1991 年)。
陳翠蓮,《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臺北:衛城,2017年)。
陳翠蓮,《二二八事件與青年學生》(臺北:檔案管理局,2005年)。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出版,1995年)。
陳政宏,《鏗鏘已遠:臺機公司獨特的一百年》(臺北:文建會,2007年)。
陳立文主編,《蔣中正與民國外交 II》(臺北: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3年)。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2006年)。
許高陽編,《國防年鑑(第一次)》(香港:中國史學研究會,1969年)。
許瑞浩等編,《蔣經國手札(1950-1963)》(臺北:國史館,2015年)。
許瑞浩等編,《嚴家淦與國際經濟合作》(臺北:國史館,2013年)。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記錄,《藍敏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5年)。
許雪姬訪問,《民營唐榮公司相關人物訪問紀錄1940-1963》(臺北:中研院近史 所,1993年)。
許文棗,《穿梭時空談人、事/物:臺機人回憶錄》(高雄:回憶錄出版基金會,
2011年)。
郭洋春、關智一編,《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と東アジア資本主義》(東京:立教 大学出版社,2012年)。
笠原十九司,《日中全面戦爭と海軍:パナイ号事件の真相》(東京:青木書店, 1997年)。
鹿屋同學會,《日本鹿屋航空學術專科班52週年紀念特刊》(臺中:同編者,1991 年)。
戚崇光主編,《美空軍協防臺灣輯錄》(臺北:空軍司令部,2010年)。
裕隆企業集團,《緬懷中國汽車工業的先驅:嚴慶齡先生九十誕辰特刊》(臺北: 同編者,1998年)。
裕隆汽車製造公司,《裕隆二十週年》(臺北:同編者,1974年)。
陸軍航空本部第二課,《陸軍航空輸送部に就いて》(東京:同編者,1941年)。
陸軍航空本部第二編纂班,《最新世界航空大觀》(東京:厚生閣,1931年)。
冨永謙吾編,《現代史資料(39):太平洋戦爭(5)》(東京:みすず書房,1991 年)。
富塚清,《航研機:世界紀録樹立への軌跡》(東京:三樹書房,1996年)。
黃華昌,《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臺北:前衛,2004年)。
黃玉齋主編,《臺灣年鑑(2)》(臺北:海峽學術,2001年)。
黃金島,《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臺北:前衛,2004年)。
黃慶秋編,《日本軍事顧問(白團)教官在華紀要》(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70 年)。
黃孝慈,《中華民國飛機百年尋根》(臺北:高手,2012年)。
黃克武主編,《重起爐灶: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臺灣》(臺北:中正紀念堂管理 處,2014年)。
黃智偉,《全島要塞化:二戰陰影下臺灣的防禦工事》(臺北:大雁出版,2015 年)。
黃有興,《日治時期馬公要港部:臺籍從業人員口述歷史專輯》(澎湖:澎湖縣文 化局,2003年)。
張濰斌,《空襲福爾摩沙》(臺北:前衛,2015年)。
張維安、劉大和主編,《客家映臺灣:族群產業與客家意象》(臺北:桂冠,2015 年)。
張維斌,《快刀計畫揭密:黑貓中隊與臺美高空偵察合作內幕》(臺北:新銳文化, 2012年)。
張興民,《從復員救濟到內戰軍運:戰後中國變局下的民航空運隊(1946-1949)》(臺北:國史館,2013年)。
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1985年)。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臺北:衛城,2011年)。
張世瑛等編,《臺海危機(一)》(臺北:國史館,2014年)。
張靜宜,《戰時體制下臺灣特用作物增產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2007年)。
森山康平、田藤博等著,《陸軍師団総覧》(東京:近現代史編纂会,2000年)。
森田俊介,《內臺五十年》(東京:伸共社,1979年)。
雲程,《佔領與流亡:臺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臺北:憬藝企業,2005年)。
菊池隆一著、袁廣泉譯,《中國抗日軍事史1937-19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2011年)。
最所文二,《民間航空事業の大勢》(東京: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1930年)。
進藤誠一,《逓信事業と逓信人》(東京:逓信文化社,1955年)。
曾明財,《臺灣人在眷村》(臺北:允晨,2016年)。
曾藝,《滇緬地區游擊戰爭史(上)》(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64年)。
曽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東京:青弓社,2004年)。
創設八十周年記念事業後援会,《水路部八十年の歴史》(東京:同編者,1952 年)。
創立五十周年社史編纂委員会,《ブリヂストンタイヤ五十年史》(東京:ブリヂ ストンタイヤ株式会社,1982年)。
第六海軍燃料廠史編輯委會編,《第六海軍燃料廠史》(東京:高橋武弘,1986 年)。
第六十一海軍航空廠工員養成所,《機械工作法》(高雄:同編者,1943年)。
渡邊源一郎,《南方圈の交通》(東京:國際日本協會,1943年)。
野島剛,《ラスト・バタリオン:蒋介石と日本軍人たち》(東京:講談社,2014 年)。
葉建青,《航空史料》(臺北:國史館,1991年)。
葉振輝譯,《半世紀前的高雄煉油廠與臺鋁公司》(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 年)。
傅鏡平,《空軍特種作戰秘史:第卅四中隊及其他單位的壯烈故事》(臺北:高手, 2009年)。
彭大年,《封塵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口述歷史》(臺北:國防部史編室,2005 年)。
發動機製造廠文獻編輯委員會,《航空救國:發動機製造廠之興衰》(臺北: 河中文化,2008年)。
黑野耐,《帝国国防方針研究:陸海軍国防思想の展開と特徵》(東京:総和社, 2000年)。
溫曼英,《吳舜文傳》(臺北:天下,1993年)。
桑園虎雄,《海軍航空回想録(草創編)》(東京:航空新聞社,1964年)。
新竹市政府編,《新竹市志人物志》(新竹:同編者,1997年)。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臺北:遠流,1992年)。
碇義朗,《海軍空技廠(全)》(東京:光人社,1991年)。
碇義朗,《日本の軍事テクノロジー:技術者たちの太平洋戦争》(東京:光人社, 2007年)。
電波監理委員會,《日本無線史(10)》(東京:電波監理委員會,1951年)。
楠井隆三,《戰時臺灣經濟論》(臺北:南方人文研究所,1944年)。
鈴木正一,《蒼穹萬里:陸軍飛行隊戦史》(埼玉:陸軍飛行隊戦史刊行委員会, 1976年)。
零戦搭乘委員会編,《海軍戦鬪機隊史》(東京:原書房,1987年)。
經濟部人事處編印,《經濟部暨所屬機構單位主管以上人員通訊錄》(臺北:同編 者,1966年)。
満洲航空株式會社,《航空寫真測量》(東京:川流堂,1939年)。
満洲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草案》(奉天:同編者,1932年)。
満洲航空史編纂委員会,《満洲航空史話》(東京:同編者,1972年)。
満洲航空史編纂委員会,《満洲航空史話(續編)》(東京:同編者,1981年)。
満鐵弘報課,《満洲の交通》(奉天:同編者,1942年)。
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東京支社調查室,《臺灣ノ新興工業ト立地條件ノ概要ニ就テ》 (東京:同編者,1940年)。
滿鐵總務部資料課,《支那航空業研究》(大連:同編者,1934年)。
滿鐵總務部資料課,《支那航空事情》(大連:同編者,1936年)。
源田孝,《アメリカ空軍の歴史と戦略》(東京:芙蓉書房,2008年)。
廖欽福口述,《廖欽福回憶錄》(臺北:前衛,2005年)。
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臺北:中研 院、聯經,2011年)。
鄧克雄主編,《美軍顧問團在臺工作口述歷史》(臺北:國防部史編室,2008年)。
臺南專修工業學校,《會員名簿》(臺南:該校報國同窓會,1943年)。
臺歩二会編,《軍旗と共に幾山河》(熊本:同編者,1977年)。
臺北市政府,《臺北市志人物志》(臺北:同編者,2014年)。
臺灣化學工程學會臺灣化工史編輯小組,《臺灣化工史(精簡版):一百五十年來 臺灣化工產業發展、研發與教育回顧及展望》(臺北:臺灣化學工程學會, 2014年)。
臺灣銀行,《臺灣之工業論集卷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之工業論集(三)》(臺北:同編者,1965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之纖維資源》(臺北:同編者,1949年)。
臺灣軍第四十八師團臺灣南星會,《復員五十周年記念誌》(雲林:同編者,1996 年)。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辦公室編,《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沿革史(一)》(臺北:同編者,1963年)。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編,《專題研究集:第四輯》(臺北:同編者,1965年)。
臺灣警備總部,《臺灣省軍事接收總報告書》(臺北:同編者,1946年)。
臺灣高座會編輯委員會,《難忘高座情》(臺北:同編者,1999年)。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編,《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事接收總報告書》(臺北:同編者, 1946年)。
臺灣省警備總部司令部編,《日軍佔領臺灣期間之軍事設施史實》(臺北:同編者,1948年)。
臺灣省工業研究所,《臺灣省經濟調查初稿》(臺北:同編者,1946年)。
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結束總報告》(臺北:同編者,1947年)。
臺灣新民報社,《臺灣人士鑑》(臺北:同編者,1934年)。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資料課,《雲母》(臺北:同編者,1945年)。
臺灣日日新報社,《產業臺灣の一轉機》(臺北:同編者,1930年)。
臺灣歩兵第一聯隊史編輯部,《臺灣歩兵第一聯隊史:軍旗はためくところ》(福 岡:同編者,1988年)。
臺灣經濟年報刊行會編,《臺灣經濟年報(4)》(臺北:同編者,1945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及南支南洋の航空》(臺北:熱帶產業調查會,1935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治概要》(臺北:同編者,1945年)。
臺灣總督府企劃部,《東亞共榮圈の要衝としての臺灣工業化計畫私案》(臺北:
同編者,1942年)。
臺灣鐵路管理局,《臺北機廠工作員手冊》(臺北:同編者,1974年)。
臺灣鐵路管理局,《臺灣鐵路管理局職員通訊錄》(臺北:同編者,1974年)。
臺灣鐵路管理局員工訓練所,《鐵路員工訓練所發展史》(臺北:同編者,198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之木材問題》(臺北:,同編者1967年)。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北:新化圖書公司,1994年)。
鄭麗玲、楊麗祝,《臺北工業生的回憶》(臺北:臺北科技大學,2009年)。
鄭麗玲,《臺灣第一所工業學校:從臺北工業學校到臺北工專(1912-1968)》(臺 北:稻鄉,2012年)。
鄭祺耀、許淑玲總編,《機械工業六十年史》(臺北:臺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 2005年)。
劉永尚、黎邦亮編,《驀然回首感恩深:羅中揚將軍回憶》(臺北:中華民國航空史研究會,2006年)。
劉益昌、林祝菁,《林挺生傳》(臺北:商訊文化,2008年)。
劉士永,《光復初期臺灣經濟政策的檢討》(臺北:稻鄉,1996年)。
劉進慶、涂照彥、隅谷三喜男,《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臺北: 人間,1993年)。
劉忠勇,《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1945-1953》(臺北:經綸天下,2011年)。
劉超凡主編,《虎躍鷹揚:空軍高階將領訪問紀錄》(臺北:國防部史編室,2009 年)。
劉鳳翰訪問、李郁青紀錄,《溫哈熊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 年)。
劉文孝編,《中國之翼(二)》(臺北:中國之翼出版社,1991年)。
熊谷直,《帝国陸海軍の基礎知識:日本軍隊の徹底研究》(東京:光人社,2007 年)。
樋口秀実,《日本海軍から見た日中関系史研究》(東京:芙蓉書房,2002年)。
廣岡治哉,《近代日本交通史》(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87年)。
蔡龍保,《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臺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6年)。
橋口義男,《翼》(東京:明治書房,1943年)。
燃料懇談會編,《日本海軍燃料史(上)》(東京:株式會社原書房,1972年)。
聯勤總司令部,《聯勤年鑑(四十三年)》(臺北:同編者,1954年)。
聯勤總司令部,《聯勤年鑑(四十四年)》(臺北:同編者,1955年)。
聯勤總司令部,《聯勤年鑑(四十五年)》(臺北:同編者,1956年)。
橫井勝彥,《航空機產業と航空戦力の世界的転回》(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16年)。
橫山保,《あゝ零戦一代:横山保空戦始末記》(東京:光人社,1969年)。
賴樹明,《臺灣棒球曾紀恩》(臺北:知道出版,1991年)。
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科所,1997年)。
謝國興主編,《改革與改造:冷戰初期兩岸的糧食、土地與工商業變革》(臺北: 中研院近史所,2010年)。
謝熹林,《裕隆四十年》(臺北:裕隆月刊雜誌社,1993年)。
鍾逸人,《此心不沉:陳篡地與二戰末期臺灣人醫生》(臺北:玉山社,2014年)。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上)》(臺北:前衛,1993年)。
鍾堅,《臺灣航空決戰》(臺北:麥田,1996年)。
嚴慶齡,《國家現代化芻議》(臺北:帕米爾書店,1969年)。
嚴慶齡先生治喪委員會編,《嚴慶齡先生紀念集》(臺北:同編者,1981年)。
濱口芳吉,《中央亞細亞經由歐亞聯絡航空路ニ就テ》(大連:南滿洲鐵道株式 會社調査部,1940年)。
濱口芳吉,《東亞航空圈確立ニ關スル一考察》(大連: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調 査部,1941年)。
濱口榮次郎,《大東亞戰爭と南方糖業》(屏東:製糖研究會,1943年)。
齋藤外男,《航空輸送の現狀》(橫濱:橫濱貿易協會,1940年)。
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編,《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臺北:總 統府,1958年)。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臺北:國史館,2005年)。
駿河昭,《ノンフィクション戦後民間航空史:大空の証言I終戦》(東京:株式 会社日刊航空,1992年)。
藤澤忠雄,《満洲國要覽》(新京:滿洲國通信社出版部,1940年)。
瀬名波栄編,《太平洋戦爭記録:石垣島方面陸海軍作戦》(沖縄:沖縄戰史刊行 会,1996年)。
饒世和(Malcolm Rosholt),戈叔亞譯,《飛翔在中國上空:1910-1950年中國航 空史話》(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
(二)西文
“The Maurice Farman Biplane ”, FLIFHT, No.184, July 6, 1912.
A. L. Zapanta, 100yeas of Philippine Aviation 1909-2009 (Taytay, ALZ Publishing, 2005).
Akira Iriye,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UK Longman, 1987).
Anne M. Lindbergh, North to the Orient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nc., 1963).
Christer Jönsson, International Avi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Regime Change (Palgrave Macmillan, 1987).
Douglas MacArthur, Charles Andrew Willoughby, Reports of General MacArthur: Volume II Part I Japanese Operations in the Southwest Pacific Area (Washington, DC :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1994).
Enrique B. Santos ed., The Madrid- Manila Flight (Manila, Eres Printing Corp., 2010).
Enrique B. Santos, Trails in Philippine skies: A History of Aviation in the Philippine form 1909 to 1941,(Manila: Philippine Airline, 1981 ).
Francesco de Pindo, Un volo di 55,000 chilometri (Milano, Mondadori, 1927).
George H. Kerr, Formosa Betrayed, (Houghton Mifflin, 1965).
Grant. K. Goodman, Four Aspects of Philippine-Japanese Relations, 1930-1940 (New Haven: Southeast Asia Studies, Yale University, 1967).
Gregory Crouch, China's Wings: War, Intrigue, Romance, and Adventure in the Middle Kingdom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Flight (Random House LLC, 2012).
Guangqiu Xu, War Wings: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ese Military Aviation, 1929-1949(Greenwood Press, 2001).
Joaquim da Costa Leite, "Neutrality by Agreement: Portugal and the British Alliance in World War II". Americ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14:1,1998.
John Lewis Gaddis,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Postwa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during the Cold W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Kohli, A., State-Directed Development- Political power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Global Peropher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Lennart Andersson , A History of Chinese Aviation. Encyclopedia of Aircraft and Aviation in China until 1949 (AHS of ROC, 2008).
Maochun Yu , OSS in China: Prelude to Cold War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xi-xv.
R. E. G. Davies, Airlines of Asia - Since 1920 (London, Putnam Aeronautical, 1997).
Rene J. Francillon , Japanese Aircraft of the Pacific War (US Naval Inst Pr, 1987).
Robert Mikesh & Shorzoe Abe, Japanese Aircraft, 1910-1941(Brassey's: Putnam
Aeronautical. 1990).
Robert Gandt ,China Clipper: The Age of the Great Flying Boat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Roy Allen, The Pan Am Clipper - The History of Pan American's Flying-Boats 1931 to 1946 (Barnes & Noble, 2000).
Stan Cohen, Wings to the Orient - Pan American Clipper Planes 1935 to 1945 (Montana: Pictorial Histories Publishing Pictorlal, 1985).
Tony Dedal, Wings over the Philippines, (Quezon City: New Day Publishers, 2008).
William C. Kirby,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 Foreign Rel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Republican. Era." China Quarterly, no. 150 (June 1997).
William Leary, Dragon's Wings: 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viation i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76).
William Leary, Perilous Missions: Civil Air Transport and CIA Covert Operations in Asia (University Alabama Press, 2006).
三、期刊論文
〈大陸航空を語る(座談會)〉,《航空朝日》,2:12,1941年12月。
〈共匪空軍建立經過及其組織之研究〉,《匪情研究》,3:7,1950年9月。
〈航空機用桐材ノ確保二關スル件〉,《臺灣農業》,1:8,1944年9月。
〈雲鐸:二戰中為駝峰航線保駕護航〉,《發現週刊》,2013年12月26日, 31版。
凡甯,〈鉄鳥之母:飛機製造廠介紹〉,《中國的空軍》,第125期,1950年6月。
大石恵,〈中台分断前後の民間航空〉,《高崎経済大学論集》,51(3),2008年 12月。
大石恵,〈中華民国交通部編『台湾交通事業設備及人力統計報告』にみる航空 事業〉,《産業研究》,48(1),2012年10月。
大石恵,〈台湾における外資航空会社の存続問題:外国人投資条例(1954年)の施 行をめぐって〉,《産業研究》,46(2),2011年3月。
大石恵,〈台湾政府文書からみた冷戦期台湾の民間航空:米台関係を中心に〉, 《高崎経済大学論集》52(4),2010年3月。
大石恵,〈冷戦期台湾の民間航空市場をめぐる米華関係〉,《産業研究》47(2), 2012年3月。
大石恵,〈財務資料から見える民航空運隊の姿:台湾での運航初期の史料を手 がかりに〉,《高崎経済大学論集》,58:3,2015年12月。
大谷東平,〈氣象と航空〉,《航空朝日》,2:3,1941年3月。
井上敏孝,〈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における日本航空輸送株式会社の活動に関する 一考察〉,《東洋史訪》19号,2012年3月。
井上敏孝,〈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における台北飛行場建設〉,《建設の施工企画》, 748号,2012年6月。
井上敏孝,〈台湾総督府の航空政策について〉,《現代台湾研究》41号,2012 年3月。
井上敏孝,〈戦時下における大日本航空株式会社の航空輸送業務に関する一考 察:1939~1945年を中心に〉,《東洋史訪》20号,2013年3月。
氏家康裕,〈旧日本軍における文官等の任用について:判任文官を中心に〉,《防 衛研究所紀要》,8:2,2006年2月。
王御風、陳慧鐶,〈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地區的建立〉,《高雄文獻》,5:2,2015 年8月。
北波道子,〈戦前台湾におけるアルミニウム製錬業について〉,《関西大学経済論集》,64(1),2014年6月。
平川勝,〈臺灣に於ける黄麻産業に就て〉,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學校卒業 報文,1941年12月。
正田十吉,〈我國の工業と航空機材〉,《機械學會誌》,32(148),1929年8月。
石田研,〈臺灣に於ける酒精に就いて〉,《東京帝國大學航空研究所雜錄》,第3期,1922年10月。
池上隆,〈葡萄牙領チモ-ルの石油資源〉,《日本鑛業會誌》,58(685),1942年5月。
何鳳嬌,〈戰後初期臺灣軍事用地的接收〉,《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7期,2008年9月。
何鳳嬌,〈戰後初期臺灣軍事用地的處理〉,《國史館館刊》,第19期,2008年12月。
吳欽水,〈綾波号と山本五十六長官〉,《榕樹文化》,第29號,2010年夏季號。
吳餘德,〈抗戰時期淪陷區敵僞的民航事業:「中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收錄於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辦,「『1940年代的中國』國 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北京:2007年8月18日)。
宍倉恒孝,〈日葡航空協定成る:パラオ.デイリー間海洋定期開始〉,《航空朝日》,2:11,1941年11月。
李依陵、黃建中、何幸霖,〈林務局所藏日治與戰後林業檔案簡介〉,《臺灣史研
究》,17:2,2010年6月,頁217。
李南海,〈戰時中國航空工業的關鍵性發展:貴州大定發動機製造廠營運之研究 (1939-1949)〉,《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2期,2014年12月。
李雲漢,〈冀察政委會成立前後的宋哲元〉,《傳記文學》,第110號,1971年7 月。
邱正武口述、鄭義編注,〈《反攻大陸 空降青海》書摘〉,《傳記文學》,99:6,
2011年12月。
沙鷗,〈殘破了的東北航空工業〉,《中國的空軍》,第97期,1946年11月。
卓文義,〈八二三臺海戰役前空軍的建設〉,《中華軍史協會會刊》,第四期,1998 年12月。
卓文義,〈中國空軍在臺接收與轉進臺灣〉,《筧橋學報》,第1期,1994年11月。
卓文義,〈臺海戰役前我空軍的建設(1949-1958)〉,《筧橋學報》,第5期,1998 年9月。
坪谷英五郎,〈臺灣の感想〉,《航空事情》,第130卷,1935年8月。
念吉成,〈《恆春測候所沿革史》初探〉,《臺灣文學評論》,11:3,2011年7月。
服部金太郎,〈航空機材料としての臺灣木材(森林利用)〉,《日本林學會誌》,26(4),1944年4月。
松野誠編,《屏航会報》,No.31,2003年1月。
林文奎,〈臺灣見聞錄:林文奎的二二八見聞錄〉,《臺灣史料研究》,第18號,2002年3月。
林正義,〈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及其對蔣介石總統的限制〉,國史館主辦,「中美共 同防禦條約簽訂六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2014年12月3 日)。
林玉茹,〈2007年臺灣經濟史的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通訊》28:4,2008年 11月。
林果顯,〈戰後臺灣的戰時體制(1947-1991)〉,《臺灣風物》,58:3,2008年9月。
林鐘雄,〈臺灣之鋁業〉,《臺灣工業論集(4)》(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年)。
岩見敏二,〈油桐ニ関スル調查〉,臺中高等農林學校卒業報文,1943年。
河野彥慶,〈航空機增產に鬪ふ人々〉,《新建設》,第28號,1945年2月。
金智,〈中華民國空軍在遷臺初期的整建與發展(1949-1958)〉,《中華軍事史學 會會刊》,第16期,2011年10月。
金智,〈臺灣航空決戰與戰後空軍在臺灣的接收〉,收於中國社科院臺灣史研究中 心主編,《臺灣光復六十年暨抗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九州,2012 年)。
洪致文,〈二戰時期日本海陸軍在臺灣之飛行場〉,《臺灣學研究》,第12期,2011年12月。
洪紹洋,〈近代臺灣石油業發展之初探:日治時期臺灣石油的探勘及煉製〉,「第 二屆 STS 年會暨研討會」,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2010年5月。
洪紹洋,〈戰後臺灣機械公司的接收與早期發展(1945-1953)〉,《臺灣史研究》, 17:3,2010年9月。
洪紹洋,〈戰時體制下臺灣機械工業的發展〉,收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第六 屆臺灣總督府檔案研討會》(南投:同編者,2011年)。
紀榮松,〈跨海西征的駐臺日本海軍鹿屋航空隊〉,《淡江史學》,第18期,2007 年9月。
胡光麃,〈早期航業人物(下)〉,《傳記文學》,第169號,1976年6月。
唐立宗,〈林煶灶(尚智)先生與「協志商號」〉,《臺北文獻直字》,第126期, 1998年12月。
益喜,〈臺中小簡:第三飛機製造廠生活一斑〉,《中國的空軍》,第109期,1947 年12月。
秦大智,〈政府遷臺後軍需工業動員重建之研究〉,《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19 期,2014年11月。
高淑媛,〈臺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之實施成效:以工業為中心之分析〉,《成大歷 史學報》,第29期,2005年6月。
高智揚,〈未凌空的戰翼:失落的噴射戰鬥機研發案CXP-1001〉,《全球防衛雜誌》, 第330期,2012年2月。
堀内義隆,〈日本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機械市場の形成と機械工業の発展〉,《現 代台湾研究》,第35号,2009年3月。
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1950年代中美結盟之探討〉,《歐美研究》, 24:2,1994年6月。
張淑雅,〈無礙反攻?中美共同協防條約簽訂後的宣傳困境〉,國史館主辦,「中 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六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2014年12 月3日)。
張維斌,〈評「論二戰時期的臺灣大空襲(1938-1945)」之錯誤與矛盾〉,《國史 館館刊》,第54期,2017年12月。
張興民,〈民航空運隊成立之研究(1945-1946)〉,《史匯》11期,2007年9月。
張靜宜,〈台灣拓殖株式會社與日本軍國主義〉,(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 所博士論文,2003年)。
許煥儀,〈建立航空工業的主題〉,《中國的空軍》,第104期,1947年7月。
陳世芳,〈太平洋戰爭下臺灣拓植株式會社在菲律賓之開發以五年棉花增產計畫 為例〉,《第一屆台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復文,2013年)。
陳世嵐等著,〈臺灣地區高空測風氣球觀測之初探〉,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主辦, 「2014年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2014年9月17日。
陳冠任,〈日華斷交後的雙邊航權交涉(1972-1975)〉,《政大史粹》,第16期, 2009年6月。
陳思宇,〈2008年臺灣經濟史的回顧與展望(三):經濟制度與政策、交通、財政 金融等領域〉,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 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11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2009年12月17日)。
陳柏棕,〈臺灣囡仔造飛機:臺灣少年工〉,《臺灣學通訊》,第81期,2014年5
月。
陳秋坤訪問,〈我與東元電機公司:林長城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二期, 1991年2月。
陳慈玉,〈一九四○年代臺灣的軍需工業〉,《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9期,2004 年4月。
陳慈玉,〈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台湾輸出産業の発展と変遷(上)〉,《立命館経済 学》,60(5),2012年1月。
陳慈玉,〈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台湾輸出産業の発展と変遷(下)〉,《立命館経済学》,61(1),2012年5月。
陳慈玉,〈斷裂與連續:戰時到戰後初期臺灣重要軍需工業的變遷〉,《兩岸發展 史研究》,第7期,2009年6月。
陳儀深,〈臺灣主體、中國屬島、或其他?—論葛超智《被出賣的臺灣》所揭露的美國對台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3期,2014年3月。
陳繼善,〈百年來中華民國空中交通運輸事業的回顧(1912-2011)〉,《國立政治 大學歷史學報》,第36期,2011年11月。
陸軍航空本部,〈臺灣飛行〉,《偕行社記事》,第663號,1929年12月。
曾令毅,〈「航空南進」與太平洋戰爭:淡水水上機場的設立與發展〉,《臺灣文獻》,63:2,2012年6月。
曾令毅,〈二次大戰前日軍在臺航空兵力發展之初探(1927-1945)〉,《臺灣國際研究季刊》,8:2,2012年6月。
曾令毅,〈口述歷史:戰火下的生活境況〉,《臺灣學通訊》,第76期,2013年7 月。
曾令毅,〈日治時期臺灣的「空中理蕃」:以警察航空班為討論中心〉,《臺灣史學 雜誌》,第16期,2014年6月。
曾令毅,〈日治時期臺灣的學生航空教育〉,《臺灣文獻》,58:3,2007年9月。
曾令毅,〈日治時期臺灣航空發展之研究(1906-1945)〉,淡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 文,2008年6月。
曾令毅,〈植「油」報國:蓖麻栽培與戰時臺灣社會〉,《臺灣史學雜誌》,第7 期,2009年12月。
曾令毅,〈殖民地臺灣在日本帝國航空圈的位置與意義:以民航發展為例〉,《臺灣文獻》,63:3,2012年9月。
曾令毅,〈臺灣軍事史史料介紹:臺灣軍研究部檔案〉,《國史研究通訊》,第12 期,2017年6月。
曾令毅,〈戰後初期中國空軍在臺灣的接收與派系鬥爭〉,《臺灣文獻》,66:3, 2015年9月。
曾令毅,〈戰時家庭防空演習〉,《臺灣學通訊》,第90期,2015年11月。
森千年,〈臺灣ニ於ケル黄麻ノ栽培二就テ〉,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卒業報文,1928 年3月。
森正男,〈航空機の非金屬材料について〉,《航空朝日》,3:6,1942年6月。
渡辺錠太郎,〈軍用氣象に就いて〉,《臺灣氣象研究會誌》,第2號,1930年。
黃有興、林麟祥,〈日治時期馬公要港部初探〉,《臺灣文獻》,55:3,2004年9 月。
會田軍太夫,〈ガラスと航空〉,《航空朝日》,3:6,1942年6月。
楊晨光,〈國軍來臺初期的重整與美國軍援(1949-1953)〉,《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第16期,2011年10月。
萩原充,〈「空のシルクロード」の再検証 : 欧亜航空連絡をめぐる多国間関係〉,《釧路公立大学紀要‧社会科学研究》19号,2007年3月。
萩原充,〈1930年代日中航空連絡問題〉,《現在中国》,第76号,2002年。
萩原充,〈中国の民間航空政策と対外関係:日中戦爭前後の対外連絡を中心に〉,《国際政治》,第146号,2006年11月。
肇維,〈航空發動機銹蝕原因及今後防裝之改進〉,《航空機械:空軍機校十八週 年校慶紀念特刊》,第7期,1954年3月。
臺灣山林會,〈卷頭言:飛行機と林業〉,《臺灣の山林》(臺北:臺灣山林會,1935年3月)。
褚填正,〈戰後臺灣石化工業之濫觴:中油公司嘉義溶劑廠研究(1946-1972)〉,
《臺北文獻》直字163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8年3月。
褚填正,〈戰時『台拓』的嘉義化學工場之研究(1938─1945)〉,(嘉義:國立中 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劉維開,〈「救總」的成立與初期發展〉,政大臺史所主辦,「冷戰史與臺灣國際工 作坊會議論文」(臺北:2012年12月15日)。
劉維開,〈從南京到臺北: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經過〉,《晉陽學刊》, 第2期,2012年。
樋口秀実,〈日中航空協定締結問題〉,《日本海軍から見た日中関係史研究》(東 京:芙蓉書房,2002年)。
樋口秀実,〈日本海軍の対中国政策と民間航空事業〉,《国史学》155号,1995 年5月。
調查局,〈中美締結共同防禦條約的意義〉,《政治通報》,第104期,1955年1 月。
蕭灌恩,〈臺灣之民用航空事業〉,《臺灣銀行季刊》,20:3,1969年9月。
薛化元,〈國民黨經濟政策與臺灣發展的再思考:從土地改革談起〉,《臺灣風物》, 66:1,2016年5月。
謝國興,〈1949年前後來臺的上海商人〉,《臺灣史研究》,15:1,2008年3月。
謝國興,〈本省、外省與外資:戰後初期臺灣民營企業的資本形成,1946–1971〉, 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戰後臺灣歷史的多元鑲嵌與主體創 造學術研討會」,2013年8月30–31日。
鍾淑敏,〈二戰時臺灣的盟軍戰俘〉,《臺灣學通訊》,第76期,2013年7月。
藤元一矢,〈出会と別れ(我が苦難の人生)〉,《鳳木会会報》,創立七十周年記 念特別号,2002年4月。
顧超光,〈近代日本海軍無線電通信技術發展與三大無線電信所之設置:以臺灣 鳳山無線電信所為中心的探討〉,《臺灣文獻》,66:2,2015年6月。
四、報刊
《大阪朝日新聞》、《中央日報》、《中國的空軍》、《民報》、《兵器戰術圖解》、《航空と文化》、《經濟日報》、《新華澳報》、《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臺灣總督府官報》、《聯合報》、《榕樹文化》、《鳳木会会報》、《徵信新聞》。
五、網站資訊及資料庫
CIA- FOIA : http://www.foia.cia.gov.
Internet Archive:https://archive.org/index.php.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s://www.jacar.go.jp/
アジア経済研究所:https://d-arch.ide.go.jp/asia_archive/
デジタル大辞泉:https://kotobank.jp/dictionary/daijisen/.
中華民國空軍全球資訊網:
http://air.mnd.gov.tw/Publish.aspx?cnid=1732&p=27667&Level=1.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2013年度史料介紹コーナー:
http://www.nids.mod.go.jp/military_archives/siryo.html.
李英妹,〈我所經歷的戰後臺灣及其教育〉,「臺北市立大學–校史室」: http://archive.utaipei.edu.tw/files/15-1036-13452,c16-1.php?Lang=zh-tw
林文凱,〈想像與認識日治時代的臺灣經濟史:晚近臺灣工業史研究對於傳統歷 史解釋典範的修正〉,「歷史學柑仔店」: 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7/05/想像與認識日治時代的臺灣經濟 史:晚近臺灣工業史研究對於傳統歷史解釋典範的修正.html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http://dl.ndl.go.jp/
國立清華大學科學儀器中心簡介:http://instrum.web.nthu.edu.tw/bin/home.php.
曾令毅,「高雄飛行場小考」: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曾令毅/高雄飛行場 小考/1448036315228379/.
張維斌,〈第一代高雄飛行場(苓雅寮)空照圖〉、〈罕為人知的苓雅寮飛行場 part.1-3〉,「TIAWANAIRBLOG」:http://taiwanairpower.org/blog/.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資料庫: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