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啟原
Huang, Chi-Yuan
論文名稱: 學思達教學應用在技術型高中會計課程之實驗研究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to Accounting Courses in Technical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 宋修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學思達自我導向學習問題解決能力
英文關鍵詞: Share-Start Teach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Problem Solv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IE.038.2018.E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思達教學應用在技術型高中會計課程之實驗研究」對學生的會計學業成就、自我導向學習及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研究者以「學思達教學法」作為主要理論依據,來設計教學活動,以比較傳統講述式教學法之成效。本研究採取準實驗研究法,以單組前、後測設計研究模式,將「自我導向學習量表」、「問題解決能力自我檢核表」為研究工具,,進一步分析探究實驗組學生在實驗處理後,學業成就、自我導向學習及問題解決能力改變之情形。
    歸納本研究之結論:(1)學思達教學法應用於技術型高中會計課程對學生學業成就有顯著之影響;(2)學思達教學法的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效率學習」、「獨立學習」、「創造學習」有正向效果;(3)學思達教學法的學生在問題解決能力「釐清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策略」、「按照策略採取行動」、「評鑑行動的效能」有正向效果。(4)學思達教學法下,「低分組」的後測學業成就有明顯提高。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to Accounting Course in Technical High Schools”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Researchers used the "Student Learning Method" as the main theoretical basis to design teaching activities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is study adopted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ok the pretest and the posttest in the scale of the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self-checking method for problem-solving abilit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fter the experiment.
    Inductiv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1)The application of 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to technical high school accounting course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2)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self-directed learning, "efficient learning",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creative learning".; (3)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Students in learn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on "solving problems", "probably solving strategies", "acting according to strategy" and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ctions". (4)Under the Share-Start Teaching Method, the post-test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the "low group"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待答問題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高職會計教育 11 第二節 學思達教學法 16 第三節 自我導向學習 30 第四節 問題解決能力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9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2 第五節 資料處理和分析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1 第一節 學思達教學法對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 71 第二節 學思達教學法對學生自我導向學習之影響 74 第三節 學思達教學法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 79 第四節 學思達教學法對不同學業成就、自我導向學習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 8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97 附 錄 109 附錄一 專家效度審查名單 109 附錄二 學思達教學應用在高職會計課程實驗研究預試量表 111 附錄三 學思達教學應用在高職會計課程實驗研究正式量表 115 附錄四 教學活動設計 119 附錄五 學思達學習單 123

    中文部分

    丁慕玉(2007)。自我導向學習與學業成就及相關因素的探討--以虎尾科技大學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6(1),97–108。
    方炳林(1983)。小學課程發展(二版)。臺北市:中正。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怡心(2001)。美國會計教育的變革。內部稽核季刊。16-20。
    王保進(2004)。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台北市:高等教育。
    王素琴(1995)。成人學生學習參與動機取向與教育產品利益知覺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佐藤學、黃郁倫譯(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臺北市:天下雜誌。
    余政賢、李欣憶、陳哲銘、張政亮 (2008)。問題導向學習的理論與應用,創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余雅屏(2003)。人格特質、自我導向學習以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余雅婷(2008)。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介入籃球教學隊五年級學童籃球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桃園縣。
    吳天方、陳鎮潦、張訓臣(2003)。二十一世紀高職學生能力指標。技職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6,40-43。
    吳秀娟(2006)。主題統整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和張毓仁 (2010)。結構方程模式-實務應用秘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青蓉(2005)。建構取向的教學在國中英語課堂實施之研究。育達學院學報,9,131-149。
    吳勇宏(2015)。可以說話的國文課─學思達教學法的操作與應用。中等教育,66(2),16-29。
    吳國聖(2010)。問題解決步驟融入國小電腦課程對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李柏璋(2013)。國小資優生學習風格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然堯、林聰明(1993)。四十年來我國商業教育政策、目標與課程發展之檢討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8,17-34。
    李震甌(2002)。高低學習成就學童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曉菁(2004)。「問題探討式」班會模式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李燕坪(2008)。高職商業類科教師對會計教育與會計實務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齊武、杜榮瑞、顏信輝(2001)。從會計專業科目之期中與期末考試探索我國會計教育強調的學習層級。會計研究月刊,187,148-152。
    林浩明(2006)。我國高職工業類科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自我導向學習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淑娟(2014)。學習共同體融入國小低年級教學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邱妍馨、莊蕎安(2009)。迎接IFRS,會計教育改革刻不容緩。會計研究月刊,285,86-92。
    邱孟德(2010)。以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數學成就低落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姜岱妏(2010)。接軌IFRS我國會計教育訓練之探討-以查帳人員和在校學子之認知差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洪若烈(2007)。Vygotsky 近側發展區(ZPD)的理論意涵及其在教學研究上的啟示。國小主任儲訓班專題研究集,105,307-310。
    洪榮昭(1998)。創意領先-如何激發個人與組織的創造力。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紀詩瑩(2002)。企業員工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其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唐偉成、江新和(1998)。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與模式。科學教育,9,12-27。
    孫志麟(1992)。近側發展區理論對教學上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24-31。
    徐英傑(2004)。公務人員職場自我導向學習、工作調適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嘉義縣公務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翁麗雀(2007)。問題解決的涵義、測量與影響之概述。護理雜誌,54(4),83。
    馬秀如(2005)。會計師教育、考試制度與國際相互認許之研究。94年度會計師之教育、考試、訓練、職業管理制度與國際接軌研討會。
    馬陳興(2007)。成人自助旅行者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高毓秀、游竹薇、郭淑宜、廣怡秀(2013)。不同背景因素之護生自我導向學習之探討。護理雜誌,60(4),53–64。
    康龍魁(1993)。四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與商業教育的關係之剖析與檢討 。教育資料集刊,18,1-16。
    張志豪(2000)。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 (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美玉、吳玉明(1999)。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表現的探討-解釋推理及問題解決能力。科學教育學刊,7(3),255–280。
    張淯喬(2016)。自我導向學習、主管教練行為與無疆界職涯滿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張輝誠(2015a)。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張輝誠(2015b)。推廣學思達教學法的十年策略。中等教育,66(2),6-15
    張輝誠(2016)。台東學思達教學工作坊~共創美麗的教室風景。台東市。
    張靜嚳(1996)。建構與教學 傳統教學有何不妥?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4,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科學教育中心。
    張藝馨(2016)。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 領域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 -以我們「視」新聞網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9)。技職教育再造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
    教育部(2014b)。高級中等學校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2015)。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宣導研習會議手冊。教育部,61-64。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商業與管理群課程綱要(草案)。教育部。
    粘金玉(2004)。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在高職進修學校學生會計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麗玲(2000)。自我導向學習理論與模式。社會教育學刊,29,1-34。
    陳幼梅(2016)。高雄市中年女性自我導向學習與幸福感關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旭耀(2006)。管理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管理才能、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知覺組織支持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定邦(2004)。鷹架教學概念在成人學習歷程上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美芳(1994)。「學生因素」與「題目因素」對國小高年級兒童乘除法應用問題解題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茂祥(2001)。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及其在成人教育上的啟示。朝陽學報,6, 65–89。
    陳貞夙(1995)。空中大學學生成年前家庭成長經驗與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惠美(2000)。合作學習。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588/
    陳雅紋(2014)。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成就表現及問題解決能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靜怡(2003)。組織氣候認知,員工自我導向學習與工作投入之關係研究:以某國際快遞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陸正威(1999)。同儕交互指導教學。教學實習輔導季刊,4(4),24-29。
    彭明輝(2014)。釐清「把教室還給學生」的三大疑慮。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取自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7.html
    曾玉芷(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湯誌龍、黃銘福(2006)。問題解決模式應用在高職汽車實習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9(3),461-488。
    黃立元(2004)。實施動作分析模式課程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
    黃春金(2009)。探索教育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茂在、陳文典(2004)。“問題解決”的能力。科學教育月刊,273,21–41。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3-486。
    黃琡惠(2015)。問題本位學習之統整設計模式。國民教育,55(2),103-111。
    黃鈺涵(2015)。不同程度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大學生於數位教學媒體之創作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淑容(2016)。學習共同體教學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楊朝祥(2007)。台灣技職教育變革與經濟發展。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 post/2/1733
    葉丙成(2015)。翻轉教室@台灣。取自http://www.fliptw.org/bts。
    葉安琦(2000)。促進國小學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個案研究--發展問題表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詹秀美(1989)。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與評量。資優教育季刊,32,13-16。
    詹秀美、吳武典(1992)。問題解決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杰(2008)。e-Learning 2.0環境中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與網路學習動機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世尊(2002)。教學上的鷹架要怎麼搭。屏東師院學報,16,263-294。
    蔡文榮、蔡佩君(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教育科學期刊,11(2),69-91。
    蔡明佑(2009)。爭論性科學議題閱讀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批判思考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秉恆(2002)。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網路數位學校學習柱體與錐體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鄧運林(1992)。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鄭復源(2010)。人格特質、自我導向學習、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盧素碧(1986)。幼兒教育課程理論與單元活動設計(增訂版)。臺北市:文景。
    蕭愉靜(2012)。以探究教學提升國中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賴永裕、籃梅瑛、傅鍾仁(2013)。採用國際會計準則對臺灣高職會計教育之影響。商管科技季刊,14(1),31-62。
    賴坤宏(2009)。教學中的鷹架作用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州恩(2013)。鷹架理論的發展、類型、模式與對科學教學的啟示。科學教育,364(11),2-16。
    鍾宜智(2001)。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對非同步遠距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國文(2000)。自我導向學習概念及其在成人教育上之蘊義。南亞學報,20,221–236。

    英文部分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 (1990) .“AECC Urges Priority for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330-331.
    Allen, D. E., Duch, B. J., &Groh, S. E. (1996). The power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eaching introductory science course.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 43-52.
    Barrows, H. S., & Tamblyn, R. H. (198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Brandsford,J.& Stein,B(1984).The Ideal Problem Solver.N.Y.W.H. Freeman.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Bentley, D., & Watts, M.. (1992). Communi- cating in school science.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Bodrova, E. & Leong, D. J.(1996). Tools of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hio:Merrill.
    ComeniusA.J. (1632). Magna didactica. Farnborough, UK: Gregg.
    Candy, P. C. (1991). 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 Bass.
    Coles, M. J. & Robinson, W. D. (Eds) (1989).Teaching Thinking. Bristol: The Bristol Press.
    DeVellis(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zurilla, T.J. & Nezu, A.M.(1987).The Heppner and Krauskopf approach:A model of personal solving or social skills?Counseling Psychologist,15(3), 463-470.
    Doll, R. C. (1996). Curriculum improvement . Boston, MA: Allyn & Bacon.
    Dyson, A. (1990).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 concept of change.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6(1), 55-66.
    Forman, Ellice A., & Cazden, Courtney B. (1985). Exploring Vygotskian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The cognitive value of peer interaction. In James V. Wertsch (Eds.),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Vygotskian perspectiv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sher, R. (1990). Teaching children think. Oxford: Basil Blackwell.
    Guglielmino, L. M.(1977). Development of the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scale. Doctoral Dissertation, Athens, 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Gallas, K. (1995). Talking their way into science: Hearing children’s questions and theories, responding with curricula.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row(1991).Teaching learner to be self-directed learning model.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1(3), 125-149.
    Hill-Briggs, F.(2003). Problem solving in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A model of chronic illness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5(3), 182-193.
    Hunt, E.(1994). Problem solving. In R.J.Sternberg (Ed.),Teach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215-232
    Kahney, H.(1986). Problem-solving: A Cognitive approach. Bristol,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Kelley, T.L. (1939). The selection of upper and lower groups for the validation of tes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0, 17-24.
    Knowles, M. S.(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Cambridge Book.
    Long, H. B. (1990).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Self-Directed Learning. Oklahoma Research Center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 McCarter Hall, University of Oklahoma, Norman.
    Mayer, R. E.(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cognitio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Norris, S. P. & Ennis, R. H.(1989). 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 CA.:Midwest Publications.
    Oliva(1992). A catastrophe model for develop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Marketing.
    Oddi, L. F. (198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to identify self-directed continuing learner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36(2), 97-107.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1993).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Piaget, J. (1974).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Quantitie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Pomerans,A.J.,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Pintrich, P. R. (1995). Understand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3, 3-12.
    Sternberg, R. J., & Spear, S. L.(1996). Harcourt teaching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tyle, D. (2001). Class meetings:Building leadership, problem-solving and decicion-making skills in the respectful classroom. Markham: Pembroke.
    Schunk, D. H., & Zimmerman, B. J. (1998).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ro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 practice. NY: Cuilford Press.
    Jones, M. G.&Carter, G. (1998). Small groups and shared constructions. 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Tough, A.(1966). The assistance obtained by adult self-teachers. Adult Education, 17, 30–37.
    Taylor, P. H., & Richards, C. M. (1989).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studies. NFER-NELSON Publishing. Company Ltd.
    Tharp, R. and Gallimore, R. . (1988). Rousing minds to life: teaching, learning, and schooling in social context.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S. (1986).Thought and language.(A. Kozulin ed. and tran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Wood, Bruner, & Ross.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7, 89-100.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