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侯雅玲 |
---|---|
論文名稱: |
戊戌風潮下的《格致新報》 |
指導教授: | 吳志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4 |
中文關鍵詞: | 戊戌維新 、格致新報 、晚清西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7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格致新報》是一部在戊戌年間發行,具有時代特色的科學類雜誌,辦報目標是傳播西學以開民智,力圖富國強民。本論文第二章討論《格致新報》的創刊與出版。該報刊的編譯群有中國人與法國傳教士,國籍與文化背景中西交互影響。該書除了介紹西方科學知識外,還報導了中國與西方的時事,並且提供答問專欄及論說專欄,讓讀者與編輯群有互動的空間。本論文第三章討論《格致新報》在戊戌年間主張西學強國的風潮中,關注的焦點集中於算學、實業、醫療、語文,當時大眾認為這四項主題,西方表現優於中國。第四章討論中國面臨存亡危機,中國知識分子提出大量的時務建言,表現在考試、教育、外交與經濟上的討論,呈現了當時中國人民的憂心、關切與期許,在整個改革中國的浪潮下,《格致新報》成為推動中國進步的眾多推手之一。
史料
1.方豪編,《馬相伯先生文集.續編.新編》,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2年。
2.方豪編錄,《英斂之先生日記遺稿》,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4年。
3.《申報》
4.(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91年。
5.朱恩源,《朱志堯事跡(補充)》,《朱志堯檔案》,卷80,上海檔案館。
6.(清)朱志堯,〈求新製造廠序〉,《朱志堯檔案》,卷80,上海檔案館。
7.《上海求新製造機器輪船廠(創辦-1911)成績圖說樣本》,《朱志堯檔案》卷80,上海檔案館。
8.朱兆和,《樂在居筆記》,家藏稿本。
9.佚名輯,《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1822-1911)》,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4年。
10.佚名輯,《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6年。
11.汪康年,《汪穰卿筆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
12.求是齋校輯,《皇朝經世文編》,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87年。
13.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中國早期科技期刊彙編》,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年。
14.《益聞錄》
15.格致新報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格致新報》,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87年。
16.馮桂芬,〈採西學議〉,《校邠廬抗議》,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67年。
17.《國聞報》
18.楊家駱編,《戊戌變法文獻彙編(二)》,台北市:鼎文書局,1973年。
19.楊家駱編,《戊戌變法文獻彙編(四)》,台北市:鼎文書局,1973年。
20.鄭觀應,《鄭觀應集(下冊)》,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21.翦伯贊等編,《戊戌變法(二)》,上海市:神州國光出版社,1952年。
22.鄭觀應,《盛世危言》,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2年10月。
23.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1年。
專書
1.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市:上海書局,1990年。
2.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方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1月。
4.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領域(1895-1911)》,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王萍,《西方曆算學之輸入》,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8月。
6.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
7.王汎森,〈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自我形象的轉變〉,《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3年。
8.王美秀,《中國基督教史話》,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4年5月。
9.史式微,《江南傳教史》,第2卷,北京市:北京 中國圖書館學會高校分會委託中獻拓方電子製印公司複印,2007年。
10.何烈,《釐金制度新探》,台北市 :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2年。
11.汪林茂,《晚清文化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12.李國祁,《張之洞的外交策略》,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13.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5年12月。
14.李喜所,《譚嗣同評傳》,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
15.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5月。
16.宋路霞,《上海望族》,上海市:文匯出版社,2008年8月。
17.金國寶,《中國幣制問題》,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28年。
18.卓遵宏,《中國近代幣制改革史(1887-1937)》,台北縣:國史館出版,1986年。
19.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2年。
20.柯保安,《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郝延平著,李榮昌、沈祖煒、杜恂誠譯,《十九世紀的中國買辦-東西間橋樑》,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
22.馬敏,《官商之間-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23.徐矛主編,《中國十買辦》,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4.張哲郎,《清代的漕運》,台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25.張后銓主編,《招商局史》,北京市: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
26.陳銀崑,《清季民教衝突的量化分析(1860-1899)》,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1991年。
27.陳玉堂編著,《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28.楊天宏,《口岸開放與社會變革-近代中國自開商埠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7月。
29.程麗紅,《清代報人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4月。
30.許雪筠等,《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1822-1931)---〈海關十年報告〉譯編》,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
31.許紀霖,《近代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32.湯志鈞,《戊戌時期的學會和報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2月。
33.葛壯,《宗教與近代上海社會的變遷》,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9月。
34.(法)榮振華、(法)方立中、(法)熱拉爾.穆賽等著,耿昇譯,《16-20世紀入華天主教傳教士列傳》,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35.熊月之,《西風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36.鄧鐵濤主編,《中國防疫史》,南寧市: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11月。
37.蕭清,《中國近代貨幣金融史簡編》,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38.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論文
1.王爾敏,〈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期,1969年8月,頁19-46。
2.王爾敏,〈清季知識份子的自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1971年.6月,頁1-46。
3.王爾敏,〈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期,1976年6月,頁1-91。
4.王雪梅,〈播灑科學種子的《格致新報》〉,《文史雜誌》,1996年6月,頁62-63。
5.王鵬,〈《大公報》的資金與股份變動情況〉,《百年潮》,2001年,第8期,頁62。
6.王慶安,〈晚清外債的籌還〉,《湘潭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4年7月,頁82-85。
7.王偉,〈《格致新報》與戊戌啟蒙〉,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
8.王東杰,〈清末官紳推行切音字的努力與成效〉,《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1年,頁36-55。
9.方平,〈清末上海民辦報刊的興起與公共領域的體制建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1年3月,頁44-51。
10.任雲仙、牛杰,〈清末報刊評論與中國外交論析〉,《安徽史學》,2005年,第6期,頁34-38。
11.杜源芳,〈戊戌維新與我國新教育發展之研究(上)〉,《輔仁大學人文學報》,1978年6月,頁1-30。
12.呂厚軒、張偉,〈清末基督教在華傳教策略改變論述〉,《暨南大學學報》,第14卷,第6期,2004年,頁34-38。
13.何志虎,〈戊戌維新與「近代救亡的中國觀」的中級型態〉,《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8年4月,頁36-43。
14.汪熙,〈關於買辦和買辦制度〉,《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頁171-318。
15.汪林茂,〈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義與文化運動(上)〉,《學術月刊》第39卷,11月號,2007年11月,頁140-146。
16.汪維真,〈棄中擇西:清人吳汝綸醫學觀的轉變及原因分析〉,《安徽史學》,第2期,2009年,頁68-74。
17.余郁,〈清末時期的兩個算學社〉,《中學數學教學參考》,第4期,1994年,頁47-48。
18.李國祁,〈一八九五年列強對中國償日戰爭借款的競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1971年6月,頁151-175。
19.李順民,〈清代漕運「制度變遷」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20.李瑾、王玲娟,〈語言接觸與詞義演變-以「格致」為例〉,《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9年,頁29-31。
21.李婧、姚遠,〈《格致新報》及其理化知識傳播新探〉,《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報)》,第40卷,第4期,2010年8月,頁742-746。
22.李婧、姚遠,〈《格致新報》及其天地之學傳播〉,《商洛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11年8月,頁62-66。
23.李敏玲,〈《申報》廣告初探(1872-1905年前後)〉,《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頁45-50。
24.邱凱彬,〈甲午戰後清政府的聯俄外交〉,《中興史學》,第十二期,2006年6月,頁83-108。
25.周武,〈論晚清上海的洋商與傳教士〉,《史林》,第2期,1999年,頁24-35。
26.周奇、趙建國,〈近代中國報人群體的興起與社會變遷〉,《學術月刊》,第40卷,10月號,2008年10月,頁147-154。
27.洪萬生,〈同文館算學教習李善蘭〉,《近代中國科技史論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5月,頁215-259。
28.洗玉珍,〈戊戌變法之教育改革〉,《史學》,第18期,1992年,6月,頁85-108。
29.姚歡雲,〈清季教會人士與自然科學入傳──以《格致新報》為例〉,香港浸會大學學士學位論文,1997年。
30.馬洪林,〈近二十年來戊戌維新研究述評〉,《文史知識》,1998年,第6期,頁119-126。
31.胡成,〈戊戌變法是一個多重系列的歷史發展〉,《文史哲》,1998年,第5期,頁18-19。
32.胡浩宇,〈簡論晚清科學雜誌的發展歷程及其影響-以《格致新報》為例〉,《讀與寫雜誌》,第6卷,第10期,2009年10年,頁65-66。
33.高旭東,〈戊戌變法與中國的近代文化衝突〉,《文史哲》,1998年,第5期,頁15-17。
34.郝先中,〈晚清中國對西洋醫學的社會認同〉,《學術月刊》,2005年5月,頁73-79。
35.郝先中,〈西醫東漸與中國近代醫療衛生事業的肇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2005年1月,頁27-33。
36.孫兆揚,〈近代報人群體的興起及困境探析〉,《濱州職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4期,2006年11月,頁10-13。
37.孫兆揚,〈近代報人群體在建構公共領域中的角色探析〉,《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0年7月,頁80-82。
38.陳進金,〈晚清教育的現代化-以制度面為中心的探討〉,《近代中國》,第118期,1979年4月,頁115-129。
39.陳旭麓,〈戊戌與啟蒙〉,《學術月刊》,1988年,第10期,頁43-49。
40.陳永舜、郝國鈞,〈清末切音字的理論貢獻〉,《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四期,1995年,頁17-19。
41.陳永標,〈論戊戌維新與近代人文精神及文學感悟〉,《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頁35-41、67。
42.深澤秀男,〈變法運動與格致新報〉,岩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部,第46號,1990年,頁19-33。
43.黃運喜,〈清末民初廟產興學運動對近代佛教的影響〉,《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1991年12月,頁293-303。
44.馮炳奎,〈宋明理學的主流〉,《宋明理學研究論集》,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頁1-31。
45.張灝,〈再認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二十一世紀》,第45期,1998年2月,頁15-23。
46.張偉,〈清末數學教育之變遷〉,《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月,第29卷,頁194-196。
47.張國輝,〈晚清貨幣制度演變述要〉,《近代史研究》,第5期,1997年,頁14-33
48.楊立強,〈民族覺醒的一塊里程碑-關於戊戌變法評價的若干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5期,頁64-69。
49.楊明哲,〈李鴻章與近代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布〉,《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2期,2009年,頁299-340。
50.賈熟村,〈李鴻章與馬建忠弟兄〉,《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頁77-84。
51.董輝、王菠,〈略論晚清商戰思潮的興起及其社會效應〉,《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4期,2010年7月,頁98-101、129。
52.趙玉華、劉凌霄,〈清末天主教和新教再華傳教活動的異同〉,《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3年,頁13-17。
53.蔣含平,〈清末知識分子報刊論政的三種型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9年3月,頁110-115。
54.黎志剛,〈輪船招商局經營管理問題1872-1901〉,《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頁67-108。
55.劉世龍,〈試析天主教和新教清末在華活動的區別〉,《社會科學研究》,1985年,4月,頁56-59。
56.聶好春,〈器惟求新的朱志堯〉,《檔案與史學》,1995年,第3期,頁58-62。
57.聶好春,〈朱志堯美歐之行考〉,新鄉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4期,1995年,頁17-18。
58.聶好春,〈從買辦到民族資本家的朱志堯〉,《殷都學刊》,第3期,1996年,頁57-60。
59.聶好春,〈青年朱志堯〉,新鄉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3期,1997年,頁25-31。
60.聶好春,〈近代企業家朱志堯企業經營特色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6年7月,頁87-90。
61.聶好春,〈論近代實業巨擘朱志堯〉,《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19-25。
62.魏燁,〈1897-1898年清代武舉制度的變革〉,《體育學刊》,第16卷,第1期,2009年1月,頁91-94。
網路資料
1.網路資料:許洪新,〈朱志堯兄弟家族百年紀實〉, http://33francis.pp.blog.163.com/blog/static/4786612720086232345882/,2011年6月24日。
2.網路資料:許洪新,〈英斂之,朱志堯軼事〉,http://qkzz.net/article/04ce1aae-4048-4fb5-88c0-4fcc530118ab.htm,2011年6月24日。
3.網路資料:「藝徒學堂」,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608403.htm,2011年6月22日。
4.夏清貽網路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1ae9cd0100e7wo.html,2011年6月22日。
5.網路資料:林曉著,〈弘一法師與瑞安(上)〉,《瑞安日報》,http://rarb.zjol.com.cn/epaper/html/2010-11/24/content_58936.htm,2011年6月22日。
6. 網路資料:「黃銘功」,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81357.html?fromTaglist,2011年6月23日。
7. 網路資料:關於姜顓
〈印書報館一事該主教已飭封閉就此了結銷案教民姜顓不安本分已飭司詳革請查照由〉,見網路資料: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807368.2010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