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麥欣瑜
論文名稱: 女性籃球社群的形構——一個社群主義的觀點
指導教授: 劉一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女性籃球社群敘說流動性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對於已經踏入社會卻熱愛籃球的女性,若無籃球專業背景與技術,想在街頭籃球場佔有一席之地,必須有其生存之道。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籃球社群的形成、維繫及流動之過程,研究者以完全參與者的身份進入田野觀察與訪談,以敘說研究為方法,藉由六位主要報導人生命故事中的線索,逐步拼湊出女性籃球社群的樣貌。研究結果發現女性籃球愛好者,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下之所以形成社群,實有其必要性。但是女性籃球社群不易形成,形成後也不易維持,在先天環境受限且非制度化的關係中,女性籃球社群會進入固定的生命循環模式。社群內外的不穩定與流動性,不僅考驗著社群也考驗著社群成員,一旦社群意識不足,團隊將走向分裂,成員們對籃球的態度,關係著社群生命逐漸消逝或是再生成為新社群。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一、研究範圍 4 二、研究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女性主義與運動 7 第二節 女性籃球 12 一、女性籃球之爭 12 二、台灣女性籃球 14 第三節 社群主義 22 一、社群 22 二、社群意識 23 三、虛擬社群與實踐社群 27 四、社區與社群 28 五、社群主義與自由主義 3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考量 33 一、敘說研究 35 二、觀察研究法 35 三、深度訪談 36 第二節 田野初描 38 一、球場介紹: 38 二、賽事介紹: 39 三、主要報導人 40 四、研究場地被迫改變 41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2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3 第肆章 緣起不滅 44 第一節 故事一:宜~生命的存在感 44 第二節 故事二:娟~做自己VS.當女人 48 第三節 故事三:鬼~成為歐巴桑還要打球 53 第四節 故事四:胖~奔跑在球場上的滋味 56 第五節 故事五:賽~熱血沸騰的生命伴侶 58 第六節 故事六:花~生命中的永恆 60 第伍章 女性籃球社群的形構 64 第一節 社群成形 64 第二節 社群的生存之道 69 一、社群存活的關鍵——佔球場 69 二、佔球場之後 71 三、流浪中尋求穩定 74 第三節 社群的維繫 75 一、突破個人,走向社群 75 二、維繫社群的活動 76 第四節 社群的流動、分裂與消逝 79 一、社群流動性 80 二、社群意識 81 三、社群的分裂與消逝 83 四、社群的生命循環 86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9 一、研究結果概述 89 二、女性籃球社群的生命循環——代結論 9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1 一、實務方面的建議:設置女性優先使用場 91 二、後續研究的建議 91 參考文獻 93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瑞香(2000)。基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21-158。臺北市:女書文化。
    王淑慧(2003)。臺灣女性文學中女性角色與意識覺醒之研究-以女性主義觀點論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揚智文化。
    江彥廷(2007)。Etienne 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儀羚、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文化(Michele L. Crossley)。
    林玠良(2003)。人、運動、流行文化與城市的光合作用─街頭籃球運動的深層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林錫銓(2004)。搭建一座連結社群的橋--「新黃金定律」評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1, 73-79。
    俞可平(1998)。社群主義。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徐元民(譯)(2002)。婦女體育史。臺北市:師大書苑。(Allen Guttmann, 1991)
    徐耀輝(2004)。臺灣籃球發展過程與社會變遷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硏究。臺北市:五南。
    張小虹(2006)。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市:時報文化。
    張君玫(譯)(1999)。解釋性互動論。臺北市:弘智文化。(Norman K. Denzin,1989)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臺北市:巨流圖書。
    黃東治、邱金松(譯)(2008)。運動世界的社會學。臺北市:學富文化。(Sport World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2002)
    黃宜萍(2002)。徘徊在社會體制的十字路口- 十八名女性運動員運動社會化與身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縣: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黃郁婷(2005) 。運動閱聽人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以第20屆亞洲女子籃球錦標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臺北市:五南。
    曾郁嫻(2006)。臺灣地區社會甲組女子籃球運動現況之研究—以亞東女籃解散事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郭金芳(2007)。「碧濤女子籃球隊」的出征:身體經驗的敘說女語與另類生命的歷史圖像(1951∼1967)。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廖家宏(2008)。當運動遇上性/別:五名男同志運動員的認同與處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劉襄儀(2008)。社群時代的博物館教育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2(2),97-123。
    劉俊卿、王信良(1999)。時光隧道:臺灣籃運六十年。臺北市:民生報。
    劉芝音(2007)。近代台灣體育運動與女性(1895-2006)。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鄭稼棋(2008)。「球場?還是我的家?」:女性教練角色衝突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D.J. Clandinin & F.M. Connelly, 2000)
    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
    謝怡玲(2001)。女兒當自強。臺北:漢藝色研。(D.B. Carlson, 2001)
    謝小岑(2001)。外國性別平等教育立法與實施經驗。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15-24。
    應奇(1999)。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台北市:揚智。

    Coakley, J.(2001).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 controversies (7 editions). NY: McGraw-Hill.
    Kretchmar, R.S.(2007). Basketball purists. Jerry L. Walls & Gregory Bassham (Eds.) Basketball and Philosophy, pp.31-43. Kentucky:Lexington.
    Mcmillan.&Chavis,D.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pp.6-23.
    Wallace, D. A. & Wallace, J. M.(2007). She got game. Jerry L. Walls & Gregory Bassham (Eds.) Basketball and Philosophy. pp.168-181. Kentucky :Lexington.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