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瑩暖
Huang, Ying-Nuan
論文名稱: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思想——以心性意涵與修持工夫為討論中心
The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u-Hsi--- Based on reflecting original spirit and inner mind cultivating
指導教授: 戴璉璋
Dai, Lian-Zha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16
中文關鍵詞: 朱子佛學心性工夫格物致知
英文關鍵詞: Chu-Hsi, Buddhism, Neo-Confucianis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8下載:10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
      由於文化上的落差與思想上的歧異,儒釋之間的諍論,自佛教傳入中國後即未曾間斷。而由外在形◆的比較,以至思想層面的進一步交涉,是宋代儒釋論議的發展實況。宋儒在交遊禪僧、出入禪門的經歷中,對佛教思想有所了解,也促成儒釋論議的蓬勃與深化,而儒釋論議又對宋儒的思想產生有形無形的影響,因此宋代儒學的興起與佛教思想有密切的關係,已是眾所公認的事實。儒釋兩家均重自我生命的提昇與完美人格的圓成,因此實踐工夫與工夫所依的主體概念——亦即心性意涵,便自然成為兩家思想交涉的重點。在宋儒的儒釋論議中,以朱子對佛教心性意涵與修行工夫的論議最多;根據陳榮捷先生的考察,朱子無論所讀的佛經或所接觸的佛教思想層面,均居當時宋儒之冠,因此朱子所論可以作為當時儒者對佛教思想理解的代表。再者,朱子對佛教心性意涵與修行工夫方面的探究,較諸其他的儒釋議題,觀點更為深入,因此最能表現他對佛教思想理解的深度,也最能凸顯其間的誤差。尤其朱子在這兩方面的理解內容,更對他工夫理論的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以是朱子對佛教心性意涵與修行工夫的理解內容,實有研究的必要與價值。本文即由朱子的儒釋論議中,整理出他在上述兩方面的理解情形,並嘗試舉出佛教相關範疇的原義以為比對,從中探究朱子理解的相應程度與誤差所在,而且找出誤差原因,試加說明;進而討論朱子的佛教理解在他思想形成過程中所造成的影響,旁
    及這份理解與朱子對儒家道統認定的關係,期能對朱子所理解的佛教心性意涵與修行工夫有更完整而全面的認識。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的省察
      朱子思想的研究著作,足以汗牛充棟。目前對朱子思想解析得最為深入者,當屬牟宗三先生的《心體與性體》一書。牟書體大思精,以三系說分判宋明思想,而視朱子係「別子為宗」,確為前人未發之論;不過在朱子理解佛教的問題上,只以「對逆覺義理型態的不契」和「對禪佛的心理忌諱」簡單帶過,未有詳論。(見牟氏該書第三冊,頁一二七。)劉述先先生《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一書則對朱子之闢佛有專節討論,他認為朱子「可能是當時儒者對於佛氏比較有理解者」,而且肯定朱子的嚴分儒釋確實有一基本的慧識為其背景;不過篇幅中多為原典資料的引述,沒有系統性的闡論;對於朱子所理解的佛教心性意涵與修行工夫,除了在第一、二、三章討論朱子的思想演變時
    ,隨順文章主題而提帶之外,亦未深論。
    (見劉氏該書一~三章,頁一~一三八。劉氏亦有類同牟氏之論斷,見前揭書
    ,頁九五。)錢穆先生《朱子新學案》五大冊,資料蒐羅詳備,其中「朱子論禪學(上)(下)」、「朱子論禪學拾零」、「朱子從遊延平始末」、「朱子論敬」、「朱子論格物」等章,對相關資料的蒐集令人歎服,在義理的說釋上亦有可采,可惜俱屬隨文的疏通,未有體系的建構,而其云「朱子於禪學,亦所探玩,其於禪,則實有極真切之瞭解。」亦與實情不符。(錢氏之語見《朱子新學案》第三冊,頁四八九。又上述相關篇章見錢氏前揭書第二、三冊。)
    熊琬先生《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一書,算是討論宋代儒學與佛學關係最引人注目者;其副標題「朱子理學與佛學之探討」,也標明了該書重點在於朱子思想與佛學的交涉上。書中從韓愈、李翱、周、張、二程思想談起,探討朱子理氣、太極、心性、工夫等各方面的思想所受佛學的影響,並對朱子之闢佛有詳細的討論,引述豐富,用心至深,誠屬不易;但是偏於佛教本位,將上述宋代諸儒之思想淵源概歸佛學,又從佛教的觀點來反駁朱子闢佛之諸般論議(包括心性及工夫方面),立場有失客觀,最後判定朱子「所以論斷佛氏為非者,固亦佛氏之所非;其所以為是者,固亦佛氏之所是也。」而言「(儒佛)二者之異在◆,而彼(朱子)所以攻排之(指佛教)者,亦在◆。」(見熊琬該書,頁三六五。)的結論,尤見偏頗,誠屬可惜。金春峰先生《朱熹哲學思想》一書有「朱熹思想與佛禪」專章,從「明心見性」、「一心開二門」及「漸修與頓悟」三方面取角,可謂掌握了儒釋思想交涉中之「心性」與「工夫」二大重點;不過三方面的論述均主張朱子思想乃吸收消化佛教、或受禪宗說法啟迪而來,有類熊琬先生之見,而無法展示朱子佛教理解與其思想的真實關係。(見金氏該書,頁三七九—四○八。)蔣義斌先生《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一書,雖有「大慧宗杲禪法之特色及其對朱熹之影響」一節,亦提醒朱子之不能接受李侗靜中工夫,可能有來自宗杲反默照的影響(見蔣氏該書,頁一四五。),不過該書著重歷史脈絡的追蹤與討論,對於思想內容未有深入的闡釋,蔣氏另一本著作《宋儒與佛教》特點亦同。此外,陳師郁夫〈南宋新儒對禪佛的闢評〉一文,在朱子闢佛的觀點上有言簡意賅的釐清,對於朱子闢佛的影響亦有所提點,足為本文參考。(陳師該文載於台灣師大《國文學報》第十二期,一九八三年六月,頁一○一—一二五。)馮耀明先生〈朱熹對儒佛之判分〉一文,融合了牟宗三、錢穆與劉述先諸人的觀點,對朱子在佛教「性空」、「作用是性」與「心」等方面的理解上有所比對與論述。(馮文原載於《漢學研究》第六卷第二期,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今收入馮氏著《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一書(台北市:允晨文化公司,一九八九年九月),頁一
    一七—一五七。)蔣義斌先生〈朱熹排佛與參悟中和的經過〉一文對朱子何以在經歷思想曲折後才有「敬」之主張提出質疑,的確抉發出問題所在,足見觀察力之入微與思考之敏銳,可惜並未針對所提問題作切當解答。(蔣文見《史學彙刊》第十四期,一九八六年九月,頁八三—一○二。又轉載於《東方宗教研究》第一期。)以上所舉為前人研究成果中較重要的部份。諸人研究各有所長,對於本文多有啟迪與助益;本文即以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來展開論述,期能對相關領域的研究略有補充。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are two very different identidy. The Confucianism is originates from China and has been guiding and influencing Chinese for quite a long period tiime. While the Buddhism is from outside Chinese but it is accepted widely and deeply by Chinese. The Buddhism however, is changed a lot by Chinese through our traditional discipline of Confucianism.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a very fameous Sung Dynasty scholar-Chu-Hsi. Based on his very well-cultivated and profound knowledge stand for both Confucianism and Neo-Confucianism. It is to explore the perspective from this fameous Chinese master's point of view. It also dealing with the impact and change toward Buddhism later on. In a word, Buddhism is intrinsically changed thu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a Chinese Buddhism too.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一 第一節 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一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的省察二 第二章 宋代的儒釋交涉六 第一節 習俗的佛化傾向九 一、禮儀的佛教化九 二、火葬的漸趨普一八 第二節 士人的從學生活二八 一、儒釋不分的學習環境二八 二、士人與僧侶的問學交遊三六 第三節 學界的儒釋論議六○ 一、排佛六二 二、儒釋調和八二 第三章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心性意涵一○七 第一節 朱子所謂空虛無理之性及知覺運動是性一○八 一、「空虛無理」之性一○八 二、「知覺運動」是性一四八 第二節 朱子所謂心理為二之人心一九五 第四章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修持工夫二一八 第一節 觀心、識心與見性二一九 第二節 頓悟與漸修二六六 第三節 看話禪與默照禪三○四 第五章 朱子的佛教理解與其思想形成的關係三三三 第一節 就朱子「敬貫動靜」的主張言三三六 第二節 就朱子「格物致知」的思想言三六三 第六章 結論三八一 主要參考資料三八八 一、參考書目三八八 二、期刊論文四○五

    一、參考書目
    朱子研究方面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100卷,續集11卷,別集10卷,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四川省: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
    (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台北市:啟明書局,不著出版年月。
    (宋)朱熹,《論語精義》,景正保四年刊本,(日)中文出版社,影印和刻近世漢籍叢刊,不著出版年月。
    (宋)朱熹,《論語或問》,景正保四年刊本,(日)中文出版社影印和刻近世漢籍叢刊,不著版年月。
    (宋)朱熹,《中庸或問》,(日)中文出版社影印和刻近世漢籍叢刊,不著出版年月。
    (宋)朱熹,《大學或問》,(日)中文出版社影印和刻近世漢籍叢刊,不著出版年月。
    (宋)朱熹,《孟子或問》,(日)中文出版社影印和刻近世漢籍叢刊,不著出年月。
    (清)王懋竑,《朱子年譜》,台北市:世界書局,1984年3月三版。
    錢穆,《朱子學提綱》,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2月三版。
    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市:三民書局,1989年11月三版。
    陳榮捷,《朱子門人》,台北市:學生書局,1982年3月初版。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市:學生書局,1988年4月增訂再版。
    陳榮捷,《朱熹》,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2月初版。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市:學生書局,1988年4月初版。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台北市:學生書局,1992年8月初版。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二刷。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市:學生書局,1984年8月增訂再版。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5月初版。
    (宋)朱熹編,(清)張伯行集解,《近思錄》,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5月台一版。
    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5月。
    林慶彰主編,《朱子學研究書目》,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市:允晨文化公司,1996年5月初版。
    黃瑩暖,《朱子對孟子心性觀及工夫論的理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戴師璉璋指導。又收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九號,1995年6月。
    劉樹勛主編,《閩學源流》,杭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宋明理學方面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市:正中書局。第一冊:1989年5月初版八刷,第二冊:1989年6月初版八刷,第三冊:1990年8月初版九刷。
    (宋)陸九淵,《象山全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初版。
    (宋)李侗著(宋)朱熹編,(明)周木補錄,《延平答問》,(日)中文出版社出版,影印和刻近世漢籍叢刊(思想編),台北市:廣文書局印行,1980年7月再版。
    (宋)謝良佐,(宋)朱熹編,《上蔡語錄》,中文出版社出版,影印和刻近世漢籍叢刊,台北市:廣文書局印行,1980年7月再版。
    (宋)謝良佐著(宋)朱熹編,《上蔡語錄》;(宋)李侗,(宋)朱熹編,《延平答問》,二書合刊本)(日)中文出版社出版,廣文書局發行,1980年7月再版。
    (宋)張載著(明)王夫之注,《張子正蒙注》,台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初版。
    (宋)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1968年3月台一版。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市:里仁書局(新校排印本),1982年3。
    (宋)胡宏,《胡子知言》,(日)中文出版社出版,影印和刻近世漢籍叢刊思想續編,台北市:廣文書局印行,不著出年月。
    (宋)胡寅,《崇正辯》,(日)中文出版社出版,和刻本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思想續,編台北市:廣文書局印行,不著出年月。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金)李純甫,《鳴道集說》,中文出版社,影印和刻近世漢籍叢刊思想三編,不著出版年月。
    (元)脫脫,《宋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80年1月新校本。
    (明)陳建,《學蔀通辨》,台北市:廣文書局,1971年4月初版。
    (明)黃綰,《明道編》,劉厚祐、張豈之標點,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59年11月初版二刷。
    (明)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宋元學案》,台北市:世界書局,1991年9月五版。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馮炳奎等,《宋明理學研究論集》,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7月初版。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初版。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6月初版。
    張永◆,《二程學管見》,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1月初版。
    黃公偉,《宋明清理學體系論史》,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9。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4月修訂重版。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吳萬居,《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王開府,《胡五峰的心學》,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4月初版。
    祝瑞開主編,《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儒家思想方面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宋)紹熙建安余氏萬卷堂校刊本,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
    蘇軾,《蘇東坡全集》,台北市:世界書局,1974年12月初版。
    (宋)胡寅,《斐然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珍本初集)。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台一版。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0月五版。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11月初版。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11月初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台北市:鵝湖出版社,1994年3月五版。
    王師開府,《四書的智慧》,台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佛學方面
    (梁)釋慧皎,《高僧傳》,台北市:文殊出版社,1988年初版。
    (梁)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卷,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3年版。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十四卷,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版。
    (印)龍樹著(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第三十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版。
    (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版。
    (唐)宗密,《原人論》,《大正藏》第四十五版,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唐)宗密,《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續藏經》第一一○冊,1967年版。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卍續藏》第十四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版。
    (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唐)永嘉玄覺,《永嘉證道歌》,《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唐)慧然輯,《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藏》第四七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道元纂,《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永明延壽,《宗鏡錄》,《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永明延壽,《萬善同歸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普濟編,《五燈會元》,《卍續藏》第一三八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宋)契嵩,《鐔津文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契嵩,《輔教篇》,冠註本,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10月。
    (宋)頤藏主集,《古尊宿語錄》,《卍續藏》第一一八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藏》第四十九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宋)祖詠,《大慧普覺禪師年譜》,《中華大藏經》第二輯第四冊,台北市:中華大藏經編輯委員會。
    (宋)張商英,《護法論》,《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明)心泰編,《佛法金湯煸》,(16卷),《卍續藏》第148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明)朱時恩輯,《居士分燈錄》,《卍續藏》第147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明)玄極,《續燈錄》,《卍續藏》第一四二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
    印順,《性空學探源》,台北市:正聞出版社,1992年4月修訂一版。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台北市:正聞出版社,1981年12月初版。
    潘桂明,《中國禪宗思想歷程》,北京市: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11月第一版。
    何國銓,《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宗密禪教一致理論與判攝問題的之探討》,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初版。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
    郭朋,《中國佛教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
    藍吉富,《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2月初版。
    釋聖嚴、釋恆清、李志夫、藍吉富、楊惠南編,《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台北市:法光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
    周紹賢,《佛學概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5月初版。
    洪修平,《中國禪宗思想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初版。
    鄧克銘,《大慧宗杲之禪法》,台北市:東初出版社,1990年7月三版。
    《大慧禪師語錄》,《佛光大藏經‧禪藏‧語錄部》,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開濟,《華嚴禪——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一刷。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8冊,台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4月初版。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二刷。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初版。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7月增訂版。
    (日)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二版。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5月修訂版六刷。
    (日)中村元等,《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市:天華出版公司,1984年5月初版。
    魏道儒,《宋代禪宗文化》,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任繼愈、季羨林、蔡尚思等,《中國佛學論文集》,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初版。
    陳沛然,《佛家哲理通析》,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0月初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7月初版。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2月再版。
    印順,《中國禪宗史》,台北市:正聞出版社,1992年10月八版。
    呂徵,《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市:里仁書局,1985年1月初版。
    (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冉雲華,《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95年11月初版。
    魏承思,《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1版1刷。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6月初版。
    藍吉富編,《中國佛教史料初編》,《現代佛學大系》第十二冊,台北縣:彌
    勒出版社,1983年2月初版。
    藍吉富,《中國佛教泛論》,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8月台一版。
    趙樸初、任繼愈等,《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3月初版。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初版。
    (日)湯次了榮,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台北市:天華出版公司,1981年10月初版。
    印順講,演培,續明記《大乘起信論講記》,《妙雲集》,上編之七,台北市:正聞出版社,1992年2月修訂一版。
    法海集記,《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卷》,《大正藏》第四八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版。
    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八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版。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下),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10月初版五刷。
    冉雲華《宗密》,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5月。
    李幸玲,《六朝神滅不滅論與佛教輪迴主體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高柏園教授指導,1994年7月。
    吳汝鈞編,《佛教思想大辭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7月初版。

    ◆儒佛會通方面
    (明)詹陵,《異端辨正》,(日)中文出版社出版,廣文書局印行(據日本江戶年間和刻本影印),未著出版年月。
    華梵大學哲學系主編,《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華梵大學哲學系,1997年12月15日。
    華梵大學文學院哲學系主編,《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華梵大學文學院、哲學系,1998年12月。
    華梵大學哲學系主編,《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華梵大學哲學系,2000年5月。
    華梵大學哲學系主編,《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華梵大學哲學系,2001年4月。
    張清泉,《北宋契嵩的儒釋融會思想》,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初版。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9月初版。
    林科棠,《宋儒與佛教》,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第26冊,彌勒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4月初版。
    曾錦坤,《儒佛異同與儒佛交涉》,台北市:谷風出版社,1990年4月初版。
    鄧克銘,《張九成思想之研究》,台北市:東初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
    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市:東大出版,三民總經銷,1990年初版。
    (日)道端良秀,釋慧嶽譯,《佛教與儒家倫理》,台北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出版,1973年6月再版。
    吳耀玉,《三教蠡測》,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6月初版。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11月初版。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其 他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市:世界書局(影印1881年浙江書本),1974年6月三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初。
    (宋)俞文豹,《吹劍錄》,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十七),1989年7月台一版。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10月。
    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8月初版。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全集校訂版。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7月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10月初版六刷。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初版二刷。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76年9月初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三版。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市:允晨文化公司,1989年9月初版。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四刷。
    中國孔子基金會編,《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市:三聯書店,1992年5月初版一刷。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6月第4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書局,第一冊第二冊:1987年9月增訂三版,第三(上)冊:1987年2月增訂三版。
    吳怡,《生命的轉化》,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10月初版。
    張立文主編,《心》,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
    張立文主編,《性》,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二刷。
    鄧廣銘、漆俠主編,《中日宋史研討會 中方論文先編》,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鄧廣銘、漆俠主編,《國際宋史研討會文選集》,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4月初版。
    台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3月初版。
    (日)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台北縣:雲龍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國際宋史研討會祕書處編輯,《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史研所出版,1988年9月。
    湯用彤,《玄學‧文化‧佛教——湯錫予先生文集》,台北市:廬山出版社,1978年1月初版。
    陶晉生,《宋史論文選集》,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5年初版。
    樊克政,《中國書院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楊布生、彭定國,《書院文化》,台北市:雲龍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1983年7月初版。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三版。
    莊耀郎,《原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戴師璉璋指導,1984年5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