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沈奐均 |
---|---|
論文名稱: |
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第一階段歷程及其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分析 |
指導教授: |
汪靜明
Wang, Ching-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3 |
中文關鍵詞: | 石門水庫 、集水區保育治理 、環境教育參與者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6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石門水庫集水區生態保育之推動,緣起於立法院業於民國95年1月13日三讀通過「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並於民國95年1月27日公告實施(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500012581號令),引起政府、學界及在地的關切及後續發展課題。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石門水庫集水區生態保育發展歷程(2006年迄今),有關生態保育推動議題及參與者角色功能。研究者於一年半間(2006.1~2007.6)以參與的觀察者角度,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環境教育議題相關事件資料蒐集。本研究藉由文件分析、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關鍵參與者等方式,以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背景資訊、關鍵事件訪談、環境教育議題、集水區生態保育等四大層面進行訪談分析。
本研究經由三角檢核分析顯示,「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第三條中指出「中央主管機關應先依環境、生態保育、地貌維護、集水區整體環境復育、必要時危險地區產業活動之禁止、補償、居住照顧等要素,擬訂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而政府加以執行,是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推動的主要助力。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推動歷程分析顯示,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中環保役(水利維護)的對治理方面認知仍以工程手段為主,對於生態保育方面完全沒有概念,即使在相關生態專家學者底下學習,在短時間內觀念仍無法完全改變。而民眾參與方面尚處於告知階段,民間團體積極成立監督聯盟,想要主動參與政府決策,目前才剛起步,後續如何發展民眾參與與協商機制,環境教育參與者在人力及資訊上,扮演著關鍵影響。
本研究參與者角色分析結果顯示,石門水庫集水區生態保育推動參與者分為「政府機關」、「專家學者」、「民間團體」等三類職群,生態專家之供給者、中介者及接受者會出現角色轉移及功能調整的現象,其中重要角色在於專家學者在歷程中發揮之生態專業及環境教育統籌規劃、策略研究、專業諮詢及溝通協調功能,而其中關鍵因素在於完全參與的持續功能,而在第二階段發展中,專家學者預計提供相關環境教育資源,並鼓勵政府支持在地學校及民眾透過相關教育宣導,形成石門水庫永續經營之參與機制。
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順美、楊冠政(1991a)。〈台灣河川環境教育活動的發展研究〉。《台灣環境教育》。223-232。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周昌弘)。
王順美、楊冠政(1991b)。〈全球河川環境教育網絡在台灣的發展〉。《環境教育季刊》。10,64-70。
汪靜明(1988)。〈社會教育機構推行環境教育之理念基礎〉。《第二屆自然保育研習會論文集暨會議紀要》,129-13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汪靜明(1992)。《河川生態保育》。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汪靜明(1995a)。〈河川環境教育理念-建構臺灣河川環境教育計畫〉。《環境教育季刊》。25,19-37。
汪靜明(1995b)。〈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季刊》。20,213-235。
汪靜明(1996)。〈河川生態保育原理〉。《環境教育季刊》。31,27-53。
汪靜明(1998a)。〈河川生態基流量設計及魚類棲地改善之理念〉。《環境教育季刊》。35,49-69。
汪靜明(2000a)。《大甲溪水資源環境教育》台北市:經濟部水資源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汪靜明(2000b)。《後龍溪河川生態教育計畫》台北市:經濟部水資源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汪靜明(2001a)。〈河川治理與管理的生態觀〉。《水資源管理季刊》。3(4),30-39。
汪靜明(2001b)〈環境生態觀與河川希望工程—大屯溪〉。《美的困境—生態工法執行問題座談會會議資料集》。63-69。公共電視台、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主辦。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汪靜明(2004)。《生態教室-台灣溪流生態保育》。台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汪靜明(2005)。《河溪生態資源解說圖冊-北區篇》。南投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汪靜明(2006)。〈集水區水土生態保育的新思維〉。《水土保持思維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水土保持學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主辦
汪靜明、賴仟定、薛加湧、黃嘉龍、曾郁娟(2005)。〈河溪棲地生態資訊整合分析方法及示例〉。《第二屆生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20。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工程學系主辦、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工程研究中心協辦。
汪靜明、黃國鋒、莊棋凱、陳儀玲(2005)。〈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的SWEET教育推廣〉。《水與土通訊》。66,16-20。
汪靜明、莊棋凱(2005)。〈台灣河川生態保育參與者角色分析與其發展策略-以大屯溪為例〉。《2005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99-307。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為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時報文教基金會(2006)。時報文教基金會半年刊第15期。台北市:時報文教基金會。
許世璋(2001)環境議題與行動導向的環境教育。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彙編:51-5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春莉(1996)。《河川環境教育內涵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棋凱(2002)。《大屯溪河川生態保育之環境行動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家宏(2005)。《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民眾參與機制之研究-以國道東部公路蘇澳花蓮段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冠政(1993)。〈環境教育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1-14頁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台灣:培生出版社。
外文文獻
AFC. (1975) Project. Learning tree-supplementary activity guide for K through 6.The American Forest Council. USA. 185.
Allman, S.A.1972.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s for inclusion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Bailey, K. and Grossardt, T. (2006 February) Addressing the Arnstein gap: Improving public confidence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through structured public involvement (SPI). CORP 2006 & Geomultimedia 06. Vienna. 337-340.
Bailey, K. and Grossardt, T. (2007 May) Culture, Justice and the Arnstein Gap: The impact of structured public involvement on U.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REAL CORP 007. Vienna. 283-290.
Cherrrtt, J. M. (1989) Key concepts: the results of our members’ opinions. 29th symposium of the British Ecological Society,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Oxford London, England.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Roth, R. 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umbus. Ohio.51.
Stapp, W. B. (1989)。〈全球河川環境教育網絡〉。《環境教育研討會專輯》。49-51。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UNESCO. (1977).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 Paris.
UNESCO/UNEP. (1992) Biodiversity: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m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onnect17 (4) 1-3.
Wreec, (1989) PROJECT Wild-Elementary activity guide, revised ed. Western Regi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uncil. USA.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