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偉清 |
---|---|
論文名稱: |
國中小資優生與普通生休閒生活現況與關聯模式之比較研究 Comparison of Current Leisure Life and Relational Models between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of Taiwan’s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吳武典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0 |
中文關鍵詞: | 資優 、資優生 、休閒 、休閒生活 、休閒滿意度 |
英文關鍵詞: | gifted, gifted students, leisure, leisure life, leisure life satisfa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08 下載:7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資優生與普通生的「休閒生活」現況及關聯模式,並比較兩者在「休閒生活」七大面向(「休閒時間」、「休閒內容」、「休閒地點」、「休閒同伴」、「休閒選擇自由」、「休閒理由」和「休閒滿意度」)現況與影響模式上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以自編的「學生休閒生活現況調查問卷」,針對台灣本島國中小的資優生與普通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採分層隨機與叢集取樣合併的抽樣方式,共獲得有效問卷2,238份,依據分析的需要,將此一樣本隨機分成三等分。首先以第一組樣本作項目分析與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尋找最佳的理論建構及最適切的題目,結果顯示因素結構良好具有建構效度,且信度考驗均達到令人滿意的標準。其次,合併這三組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及變異數分析等,以了解資優生與普通生「休閒生活現況」之異同。再者,以第二組樣本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含驗證性因素分析),來評鑑蒐集的資料是否適配本研究所提出之理論模式,並以第三組樣本做此一模式的複核效化,結果顯示本研究的「休閒生活關聯模式」經修正後適配度良好,且修正模式具有穩定性與預測性,是一個有效的模式。最後,再進行多群組分析比較,結果發現資優生與普通生的「休閒生活關聯模式」並不相同。
本研究之重要結論臚列於下:
一、「學生休閒生活現況調查問卷」為一具有信效度之自陳問卷,可用以評量學生的「休閒生活現況」。
二、資優生和普通生在「休閒生活現況」的七大面向皆有顯著的不同,其中在「藝文類的休閒內容」、「藝文類的休閒地點」、「休閒時間量、休閒時段與休閒活動的休閒選擇自由」等方面,資優生均顯著高於普通生;但在「社交性與勝任熟練性的休閒理由」、「生理滿意的休閒滿意度」等方面,資優生均顯著低於普通生。
三、資優生和普通生的「休閒生活關聯模式」並不相同,造成兩者模式的差異,主要是源於資優生和普通生在「社交類」休閒參與的不同,其次依序是「體能類」休閒參與的不同和「週間」平均每天休閒時間量的不同所致。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wa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current leisure life and its relational models between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of the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wan. Seven aspects of leisure life and influenced models, including leisure time, leisure activities, leisure places, leisure buddies, freedom to choose leisure activities, reasons for leisure activities, and satisfac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life for students, was used to survey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of the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wan. 2,238 vali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y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d cluster sampling. The sampl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sets by a random procedure. The first sample set was analyzed by item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look for the best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most appropriate it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ctors had great structures and there were construction validities in this scale. The reliabilities of the data were satisfactory, too. The three samples were then combined and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analysis of varia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leisure life between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Moreover, the second sample set was analyzed by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 includ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goodness of fit between collected data and proposed theoretical model in this study. The cross-validation was tested by the third sample s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cted relational model of leisure life was a stable, predictive and valid model. Finally, the second sample set was analyzed by multi-group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al model of leisure life between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was different.
The major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1.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life for students, has good 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I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leisure life of students.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 of seven aspects of current leisure life between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Gifted students surpassed regular students in leisure activities and places of literature and art, freedom to choose leisure time and leisure time slots. Regular students surpassed gifted students in reasons for social intercourse and competence-proficiency,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about physical satisfaction.
3.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relational models of leisure life between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participation in of social intercourse activities. Other factors causing the differences were the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vigor activities, and the average daily leisure time during non-holidays.
壹、中文部分
丁秋娟(民93):臺北縣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三重區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民81):國民中學資優班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台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王金城(民93):大專甲級男子籃球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芬(民82):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建堯(民87):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素敏(民86):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梅香(民92):臺北市青少年休閒參與型態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敏華(民94):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富陽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未出版)。
王福生(民92):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鳳美(民92):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童休閒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禎祥(民93):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微茹(民96):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驗證。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震宇(民85):休閒體驗中之自由感對休閒活動參與情況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毛亞玲(民92):高職特教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與休閒教育需求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文崇一(民77):台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0,77-298。
文崇一(民79):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市:東大。
方淑儀(民95):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之體驗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孔令嘉(民85):台中市婦女休閒行為與場所選擇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文崇一(民70):青年工人的休閒行為及其類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輯刊,51,1-62。
江中皓(民89):城鄉學童休閒活動與親子間互動關係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2(2),61-75。
江書良(民91):台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聯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文建會(民81):中國休閒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主計處(民81):台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民84):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灣地區社會指標統計。
行政院(民91):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朱敬先(民85):健康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李乙明(民80):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三煌(民93):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世文(民91):台中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世邦(民80):從學校體育到休閒教育。教與愛,34,22-23。
李明榮(民86):從生活形態看休閒文化的演進。師友,366,4-9。
李宜靜(民82):由工作與遊憩態度探討勞工之休閒生活。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枝樺(民93):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茂能(民95):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製上之應用—Graphics & Basic。台北市:心理。
李思瑩(民93):休閒動機與休閒阻礙對休閒活動參與之影響—以高雄市三信家商學生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素馨(民86):都市女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李國華(民82):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313-332。
呂有仁(民95):嘉義地區青少年休閒參與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建政(民83):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21-28。
呂建政(民88):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公民訓育學報,8,181-195。
余明書(民95):國小學童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國小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嬪(民85):青少年之休閒活動狀況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0, 122-125。
辛晚教(民79):休閒、教育、人生。休閒教育研討會專輯,9-28。台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宋瓊瑛(民92):國中生家庭因素、休閒態度和休閒教育需求間關係之研究—以六所彰化縣立國中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一真(民81):休閒輔導。學生輔導通訊,21,4-13。
林生傳(民89):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林芝怡(民94):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金城(民94):國中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休閒活動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東泰(民81):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美玲(民89):有氧舞蹈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休閒滿意模式之驗證與應用。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民74):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輔大出版社。
林敬銘(民96):探究公務人員的生活型態與休閒運動參與之關係:以臺中市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應用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顯宗(民90):公務員休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昭芳(民95):國小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皓政(民9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市:雙葉書廊。
周何(民93):國語活用辭典。台北市:五南。
周維敏(民94):台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活動之阻礙與滿意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民9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坤璋、黃台豬、吳裕益(民95):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影響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理論模式。師大學報,51(1,2),83-106。
吳貴枝(民93):彰化縣國小學童假日休閒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採霞(民93):國中特殊才能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裕益(民88):漫談休閒生活。學生輔導,60,90-93。
吳裕益(民93):線性理論模式的理論與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線性理論模式上課講義。高雄市:未出版。
吳嫦娥(民84):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省思。學生輔導通訊,39,44-49。
胡信吉(民92):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俞筱鈞(民70):青少年休閒活動。中華百科全書第四冊。台北市: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
翁玉珠(民84):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孟君(民87):身體障礙青少年休閒自由、休閒偏好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俊雄(民82):休閒教育之理念、規劃與實現。學生輔導,60,8-19頁。
高俊雄(民83):休閒滿意模式。1994國際體育管理科學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高俊雄(民91):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徐國陽、王潔玲(民93):花東地區原住民部落發展休閒事業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36,93-104。
徐蒲玲(民75):台北市國小學童性別、年級、學業成績及家庭社經地位對其休閒活動類型影響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修慧蘭(民74):台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觀。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天瑞(民91):原住民國中生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民95):特殊教育學校暨國中小學特教班名冊(九十五學年度)。台北市:教育部。
郭文聰(民81):在學青少年午夜休閒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民66):從國民教育的功能談教育政策。國民教育與現代化。台北市:文景。
郭為藩(民7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
郭靜晃、羅聿廷、黃惠如、郭明麗(民91):青少年休閒阻礙分析及輔導策略之研究。華岡社科學報,16,11-47。
莊淑姿(民94):人文主義之休閒理念—現代人應有之休閒生活觀。公民訓育學報,16,19-36。
莊斐瑜(民80):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學習情況與休閒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坤茂(民89):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恒華(民95):新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愛玲(民84):臺北市雙薪家庭家庭休閒與家庭生命週期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振杰(民93):運動員休閒生活認知與參與體驗之研究—以南區大學院校慢速壘球校隊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民76):台北縣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在學期間校外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勝淵(民94):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遊客滿意度與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秀(民94):排灣族原住民休閒參與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玉鳳(民93):休閒類型選擇對國中生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志清(民95):高年級學童之性別角色特質、休閒態度和休閒參與之探討—以彰化縣國小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定雄(民83):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30。
陳泓任(民94):四健會少年之休閒態度、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冠惠(民92):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南琦(民89):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香菁(民94):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中學生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俊豪(民90):南投縣國小學童休閒態度及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熹(民82):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淑娥(民95):高雄市家事服務從業人員休閒參與、休閒動機、休閒阻礙及工作壓力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湘(民88):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未出版)。
陳琦媛(民95):大台北地區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萬結(民92):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彰儀(民73):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384,50-53。
陳彰儀(民77):休閒滿足之二因子理論驗證—工作滿足之二因子理論應用於休閒滿足之適切性探討。教育心理研究,11,89-112。
陳德海(民85):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之探討。台灣體育,87,52-58。
陳樹城(民91):國中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鴻雁、楊志顯(民88):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鴻雁(民89):台灣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8,75-81。
陳麗華(民80):台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鏡清(民81):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鏡清(民86):傳統體育與休閒活動。大專體育,33,115-121。
許志賢(民91):休閒活動介入生活的認知與技巧之探討。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1,51-59。
許健基(民94):桃園縣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調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瑛玲(民83):女性公務人員休閒商生活之研究—以某事業單位女性職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義雄(民69):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
許義雄(民8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傅立恆(民85):台灣地區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以台北市、宜蘭的國中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惠珍(民81):視覺障礙學生休閒生活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少熙(民83):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少熙(民89):台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市:漢文。
張少熙(民92):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少熙(民93):臺北市民參與休閒運動歷程模式之研究。台北市:漢文。
張文禎(民91):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孝銘、周宏室(民92):大學院校休閒教育課程實施之架構與規劃。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4(1),23-37。
張春興(民72):工作、休閒、娛樂—提昇生活品質心理探究。中國論壇,15,9,47-51。
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啟端(民71):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測驗與輔導,52,845-848。
張智遠(民90):休閒教育在生活中的實踐:以元宵節高雄燈會為例。師友,406,22-25。
張翠珠(民90):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慧美(民75):製造業未婚女性職工休閒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兩廠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馨文(民88):休閒遊憩學。新竹市:建都文化。
程紹同(民86):優質休閒、超值人生。師友月刊,336,15-19。
程紹同(民89):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研究。台北市:漢文。
曾正吉(民95):高年級學童之休閒自由感與其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海線鄉鎮地區國小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巧芬(民90):護理實習學生休閒.生活壓力及身心健康相關研究—以台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家球(民91):新竹縣尖石鄉國小原住民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需求之探討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
曾清芸(民85):從新新人類休閒生活問卷調查結果談起。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37,2821-2823。
曾淑容(民79):他們在想些什麼?從另一個角度認識資優學生。特教園丁,6(2),40-47。
曾誰芬(民77):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文真(民75):台北市國中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文祥(民87):足球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437-451。
黃立賢(民85):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秀香(民85):兒童休閒生活與家庭生活調查研究。社區發展季刊,37,140-161。
黃定國(民80):休閒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月刊,482,1-6。
黃芳銘、楊金寶(民91):國中生家庭階級影響偏差行為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7(2),203-230。
黃芳銘、楊金寶、許福生(民94):在學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標發展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0(2),97-119。
黃芳銘(民96):結構方程式: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黃振球(民59):休閒活動理論與實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報,1,545-693。
黃嘉宗(民75):高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錦照(民91)。田中森林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薇如(民95):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現況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聲威(民95):當前台灣海洋休閒教育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87-98。
黃瓊妙(民89):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麗蓉(民91):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董香欗(民91):中年女性家庭照顧者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文玲(民96):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智魁(民83):逍遙與Schole:莊子與Aristotle之休閒觀。戶外遊憩研究,7(3),79-90。
葉智魁(民84):工作與休閒—提升生活素質的反省。戶外遊憩研究,8(2),31-46。
葉憲清(民76):二十一世紀之我國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16(4),16-21。
楊世安(民93):家庭因素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影響模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秀芝(民77):一般少年與飛行少年休閒生活之比較—以西門町休閒活動為主的少年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賜(民66):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市:黎明文化。
趙富年(民69):影響國中學生生活適應的家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雍台(民94):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南與高雄地區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鄒宇翔(民92):雲林科技大學學生休閒教育需求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丞伸(民90):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對休閒行為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靜如(民94):原漢學童參與休閒文化活動的差別之探討—以台東縣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佳容(民80):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與休閒取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興漢(民81):台灣地區國民休閒需求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研究,15,215-240。
盧台華(民89):身心障礙資優生身心特質之探討。資優教育的全方位發展。台北市:心理。
盧慧怡(民79):女性勞工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以一個電子工廠的女作業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衍瑞(民91):休閒產業電子商務營運績效之研究—以台灣地區觀光旅館網站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哲民(民78):台北市國小兒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鮑敦珮(民91):中部地區青少年選擇休閒場所之相關因素實證研究—以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振(民87):台灣地區啟智學校國中高職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政諭(民7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幼獅文化。
謝倫煌(民95):國小學童休閒類型參與、休閒自我調整與休閒效益體驗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清秀(民93):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育青、蔡典謨(民94):國小資優生資優標記接受度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5(2),1-24。
魏良宇(民95):九年一貫課程國中階段能力指標與休閒教育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展聘(民96):臺北市國小資賦優異學童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士智(民90):國中音樂班學生職業興趣及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妙桂(民83):休閒與教育。台灣教育月刊,523,15-17。
顏妙桂(民97):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9(2),21-36。
韓惠華(民86):電子業女性勞工休閒參與及需求滿足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明訓(民88):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嚴祖弘(民90):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少年輔導委員會研究報告。
蘇芳賢(民95):探討青少年在學生至KTV營業場所休閒之動機、阻礙與健康影響。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振祥(民90):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瓊慧(民94):台北縣國中生休閒參與及情緒調整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英文部分
Allen, L. R., & Buchanan, T. (1982). Techniques for comparing leis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307-322.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於1992)。
Beard, J. G., & Ragheb, M.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Beard, J. G., & Ragheb, M.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Bishop, D. W. (1970). Stability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 Analyses of four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 160-170.
Bloland, P. A. (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6), 291-294.
Bollen, K. A. (1989).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rn variabl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rowne, M. W., & Cudeck, R. (1993). Alternative ways of assessing model fit. In K. A. Bollen & J. S. Long(eds.), 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pp.136-162). Newbury Park, CA: SAGE.
Burkart, A. J., & Medlik, S. (1982). Touris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2nd ed.). London: Heinemann.
Byrne, B. M. (200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AMOS: Basic concepts, applications, and programming.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aldwell, L. L., Baldwin, C. K., Walls, T., & Smith, E. (2004). Preliminary effects of a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to promote healthy use of free time among middle school adolesce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3), 310-335.
Clark, B. (2007). Growing up gifted. 啟迪資優: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花敬凱譯)。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2002)。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lley, A., Griffiths, D., Hugh, M., Landers, K., & Jaggli, N. (1996). Childhood play and adolescent leisure preferences: Associations with gender typing and the presence of siblings. Sex roles, 35(3-4), 233-245.
Crompton, J. L., Lamb, C. W., Jr., & Vedlitz, A. (1979). Age and sex difference among adolescent participants in nine outdoor recreation activities. Research quarterly, 50(4), 589-598.
Da Gama, G. (200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as a content area of transition planning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 review of five transition program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e Grazia, S. (1994). Of time, work and leisure. New York: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Dorfman, P. W. (1979).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 in camp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1(4), 483-510.
Du Cap, Marie-Claude (2003). The perceived impact of the acadia advantage program on the leisure lifestyle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ents at acadia universit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Acadia University.
Duncan, D. J. (1978). Leisure types: Factor analyses of leisure profil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0(2), 113-125.
Edginton, C. R. (2007). World leisure enhancing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華體育季刊,21(1),122-133。
Edginton, C. R., DeGraaf, D. G., Dieser, R. B., & Edginton, S. R. (2006).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Edginton, C. R., Jordan, D. J., DeGraaf, D. G., & Edginton, S. R. (1995).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 Madison,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Garton, A. F., Harvey, R., & Price, C. (2004). Influence of perceived family environment on adolescent leisure particip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6(1), 18-24.
Garton, A. F., & Pratt, C.(1991). Leisure activities of adolescent school students: Predictors of participation and interes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4(3), 305-321.
Godbey, G., & Robinson, J. (1997). The increasing prospects for leisure. Parks & recreation, 32(6), 74-82.
Guan, Y. (2003). Spare-time life of Chinese children.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 24(4), 365-371.
Gunn, C. A. (1988). Tourism planning.(2nd ed.).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5th ed.). NJ: Prentice-Hall.
Higginson, D. C. (1985). The influence of socializing agents in the female sport-participation process. Adolescence, 77, 73-82.
Hoff, A. E., & Ellis, G. D. (1992). Influence of agents of leisure socialization on leisure self-effic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2), 114-126.
Iso-Ahola, S. E. (1979). Basic dimensions of definitions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1(1), 28-39.
Iso-Ahola, S. E. (1986). A theory of substitutability of leisure behavior. Leisure sciences, 8(4), 367-389.
Kando, T. M. (1980). Leis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2nd ed.). St. Louis, MO: C. V. Mosby.
Kao, C. (1993). A model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Kaplan, M. (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Kay, T., & Jackson, G. (1991). Leisure despite constraint: The impact of leisure constraints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4), 301-313.
Kelly, J. R. (1990). Leisure.(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elly, J. R. (1996). Leisure.(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line, R. B.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Kraus, R. (1984).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3rd e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4th ed.). Glenview, IL: Harper Collins.
Lee, C. W. (1998). Significance of leisure in the lives of Korean colleg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Ma, X. (2004).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chool experiences on injury and leisure activities among Canadian children. McGill journal of education, 39(3), 261-282.
Mckechnie, G. E. (1974).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leisure: Past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6(4), 27-45.
Neal, L. L. (1983). Leisure: No enemy but ignorance. Reston, VA: The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Research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arker, S. (1971). 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Parker, S. (1976).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Pieper, J. (2003).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閒暇:文化的基礎(劉森堯譯)。台北縣:立緒文化。(原著出版於1947)。
Ragheb, M. G. (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2), 138-149.
Ritchie, J. R. B. (1975). 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 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2), 128-140.
Roadburg, A. (1983). Freedom and enjoyment: Disentangling perceived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1), 15-26.
Schmitz, K. H., Lytle, L. A., Phillips, G. A., Murray, D. M., Birnbaum, A. S., & Kubik, M. Y. (2002).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leisure habits in young adolescents: The teens eating for energy and nutrition at school study. Preventive medicine, 34(2), 266-278.
Shaw, S. M. (1985). Gender and leisure: Inequ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tim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7(4), 266-282.
Shaw, S. M., & Dawson, D. (2001). Purposive leisure: Examining parental discourses on family activities. Leisure sciences, 23(4), 217-231.
Siskind, J. B. (1983). Leisure and vocational interest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5(4-A), 1042-1043.
Smith, D. H. (1975). Voluntary action and voluntary groups. In A. Inkeles, J. Coleman, & N. Smelser (ed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pp.247-270). Palo Alto, CA: Annual Reviews.
Smith, T. E. C., Polloway, E. A., Patton, J. R., & Dowdy, C. A. (2004).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 特殊教育導論:應用在融合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程鈺雄主編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於2001)。
Stebbins, R. A. (2005). Choice and experiential definitions of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27(4), 349-352.
Tinsley, H. E. A., & Eldredge, B. D. (1995).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 taxono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based on their need-gratifying propert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2(2), 123-132.
Tinsley, H. E. A., & Johnson, T. L. (1984). A preliminary taxono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3), 234-244.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2). A holistic model of leisure counsel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100-116.
Tinsley, H. E.,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Torkildsen, G. (1992).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3rd ed.). London: E & FN spon.
Weissinger, E. (1995). Effects of boredom on self-reported health. Society and leisure, 18, 21-32.
Williams, W. C. (1958). The PALS tests: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6), 487-495.
Witt, P. A., & Bishop, D. W. (1970). Situational antecedents to leisure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 64-77.
Witt, P. A. (1971).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 for high school age youth in three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 21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