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承翰 Tsai Cheng-Han |
---|---|
論文名稱: |
文字.圖像 — 蔡承翰水墨創作探討 Writing.Image –In the creation of ink painting |
指導教授: | 程代勒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6 |
中文關鍵詞: | 水墨 、文字 、圖像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56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嘗試從文字與圖像的角度,切入水墨發展之脈絡,梳理了解兩者在水墨文本中的組構方式,發現文字與圖像在水墨發展上主要可分為三大模式:一是純圖像的構成,以文人畫以前的水墨畫為主;二是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組構形式,北宋之後到文人畫發展成熟為這段期間之代表;三則是明末清初金石學盛行之後,才偶有文字為畫面主軸,圖像為輔助角色的畫面形式出現。主要的畫面形式以及觀者的觀看習慣,是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畫面構成,雖然型塑出中國水墨畫長久以來的經典形式,卻也無形中喪失文字在水墨畫中的發展可能。
現代主義興起直至後現代思潮湧現,藝術無論在表現形式與內容上均產生巨大的變化,水墨的傳統與現代在二十一世紀中不應是爭論的問題,而應是水墨轉化的活水,以此角度重新再看文字在水墨中的構成,便是本研究所欲釐清與辨證的重點。結合後現代藝術表現的手法,嘗試性的將文字與圖像同時置放在一平衡面上,實踐所得不僅在畫面構成上能有不同以往的形式,更顛覆傳統既定的視覺觀看習慣,從圖像的挪用與反諷,再到文字與圖像的拼貼互文,尋求辯証性的實踐與實驗精神。地球村語境下的水墨藝術,除了存有其媒材特性外,對於自身的回顧與審視更為重要;不僅切合當代思潮之走向,更可結合各領域之元素重新詮釋水墨與發揚水墨精神。
一、 專書
1.《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
2.《中國美術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6年11月。
3.余建華,《游雲驚龍-書法藝術鑑賞》,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4.王壯為,《書法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4月。
5.《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
6.巫義堅,〈論當代藝術中的「藝術介入」課題〉,收錄於世安文教基金會,《文字行動:2001-2003 世安美學論文獎作品集》,台北,世安文教基金會,2005 年1月。
7.李幼蒸,《人文符號學》,台北,唐山論叢,1996年。
8.楊式昭,(中國文字的藝術表現),《文字形意象-中國文字的藝術表現形式特展》,台北:史博館,1999年。
9. 陳振濂,《書法美學》,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10. 徐渭,《徐渭》,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第一刷。
11. 蔣勳,《美的沉思頁: 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市,雄獅出版社,2004年。
12. 高名潞,《藝術大視野叢書 另類方法另類現代》,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1月。
13. 揚大春,《解構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1994年。
14. Herbert Read,《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6年。
15. 高名潞,《世紀烏托邦 大陸前衛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5月。
16.魯虹,《現代水墨二十年》,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17.培德.布爾格,《前衛藝術理論》,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98年。
18.D﹒C﹒Muecke,《反諷》,台北市,黎明文化,1973年。
19.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月。
20.李家祺等,《帕洛克 Jackson Pollock》,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12月。
21.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3月。
22.李可染,《李可染畫論》,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23.盧輔聖 徐建融 谷文達,《中國畫的世紀之門》,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二、期刊
1.《朵雲,中國會畫研究總第四十六期》,上海,中華印刷,1997年6月。
2.王南溟,〈寫意與構成的對抗:從中國畫到現代水墨畫〉,《朵雲,中國畫研究》。
3.杭春曉,〈知識眼光 傳統派之命運〉,《中央美術學院學報》。
4.谷文達,〈文化翻譯與文化誤讀—黃專與谷文達對話錄〉,《中央美術學院學報》。
5.呂松穎,〈當代水墨「材料學」初探〉,《書畫藝術學刊》,第五期,台灣藝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