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純如
論文名稱: 從聯考到學測----高中入學招生考試歷史試題與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研究
指導教授: 廖隆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3
中文關鍵詞: 聯考基本學力測驗歷史教育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歷史試題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75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尋課程標準、教學目標與史觀轉變之理念與脈絡,並透過聯考與基本學力測驗之歷史試題,觀察此理念與脈絡的轉變,對於試題的形式、內容、認知層次等的影響,並且探究課程標準是否藉由教材與評量落實其教學目標的傳達。據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分析聯考與基本學力測驗試題之異同、聯考與基本學力測驗試題內容與歷史科教學目標之關係。並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聯考與基本學力測驗之歷史試題,以達到上述之研究目的。而所得之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聯考與學測在試題認知層次分布上有所不同,但理解與高層次的試題皆有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由於聯考與基本學力測驗所設定的評量目的的不同,聯考試題會有難度較高的試題出現,以作為學校選擇學生時的依據;而基本學力測驗則將通過率控制在50%-75%之間,試題難易度適中,且多為中間偏易,以便了解學生在國中三年內的學習總成效。因此在試題的認知領域的呈現上,聯考以歷史資料與歷史解釋類等理解與高層次批判思考試題為多,基本學力測驗則以歷史事實等記憶與理解層次的題目占多數。此外,聯考與基本學力測驗在理解與高層次批判思考層次的題目,就試題的形式與轉化其所要測驗的概念,其試題呈現的層次對於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其正增強的效果。

    二、聯考與學測在部分命題原則上有所差異
    在試題題型方面,聯考試題分為選擇題與整合測驗題兩種,而基本學力測驗則皆為單一選擇題。聯考為求鑑別學生,試題中會出現連鎖式以及四道是非題式的題目。基本學力測驗則主張於每道試題中只考單一概念,同一測驗之中,每個試題需彼此獨立,不可互相牽涉。因此聯考試題會以多重概念進行命題,而學測則堅持以「一個明確」的問題為主。

    三、學測在試題題型上延續了聯考試題特色
    基本學力測驗延續了聯考生活化試題與題型多樣化的設計。但是由於聯考重在選擇的功能,因此,無論是在史料題、漫畫題、圖表題、地圖題等題型,聯考試題所採用的比例皆高於基本學力測驗,此乃由於這幾類試題的命題在認知領域上多為理解與高層次批判思考層次的題目偏多。基本學力測驗唯有在情境題的命題比例上高於聯考試題,此種題型已成為近年來基本學力測驗的基本形式。

    四、聯考與學測在冊次與主題分布上皆有不均衡之處
    在冊次分布上,聯考與基本學力測驗皆有不均衡之處。聯考中國史第三冊的比例明顯較其他冊次高,而基本學力測驗則是有關外國史第四冊內容的試題比例相當低,此部份可能與學測的考試在國三下學期的學期中施測有關。在取材重點與主題分布方面,由於受到教科書設計的影響,一般而言,政治軍事部分的比例向來都是偏高的,聯考與學測在此部份的分布也是具有相同的趨勢。

    五、聯考試題有助於民族精神教育的落實
    由於華民國政治的發展、兩岸關係的演變與國際局勢的變化,國家認同成為整體教育目標的終極關懷。教科書中固定價值的傳輸、國家政治的認同,透過教學目標在教科書與聯考試題中的落實,形成其強化的作用。聯考試題以第三冊中國近現代史之命題比例偏高,即是由於第三冊教材內容多為中國近現代的內憂與外患,足以刺激學生的民族情感,頗能符合七十二年版教學目標之一「培養民族精神」的達成。

    六、聯考與學測試題有助於臺灣主體性意識的抬頭
    聯考與基本學力測驗試題在臺灣史試題部分,每年皆維持在五題左右。顯見,臺灣主體性意識在八十六至八十八年以七十二年版施測的聯考試題已然展現,此印證了自八○年代開始臺灣主體意識的抬頭。至八十三年版開始出現「認識臺灣」課程標準,其目標即在於「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天下」理念之達成。

    七、聯考與學測試題在達成情意教學目標方面有其侷限性
    雖則所有的試題皆可以達成某一條教學目標,但是無論是聯考還是基本學力測驗試題,仍然不見有試題可以使學生達成所有的教學目標,特別是在情意目標的部分,可見課程目標並無法完全以聯考或基本學力測驗試題來實踐。

    本研究針對基本學力測驗命題與組題、教科書編輯、教師教學、政府政策、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下列建議:

    一、建議基本學力測驗命題時應注意題幹的完整敘述、測驗內容需多樣化與能力化;在組題方面,宜注意能力指標的適當分配,並能發揮考試引導教學的正面意義;並且應該公佈基本學力測驗最低門檻,以為補救教學之依據。

    二、建議教科書的編輯在編寫時應多採不同的論述,讓學生從中了解不同立場、觀點的人物在不同的社會結構條件下的活動。

    三、建議教師在教學時,宜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並可模仿學測以重要學科知識概念的命題方式命題,且能教導學生史學方法的運用,進而能達到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在政府政策方面,建議應落實多元入學方案,以導引國中教學正常化。並且增加學生的學習時數與降低教師的授課時數,以便教師有更充裕的時間來達成國家課程所賦予的目標。

    五、未來可再持續進行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試題命題趨勢之分析與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人與時間」軸能力指標之分析等研究。

    目 次 …………………………………………………………………………… I 圖 次……………………………………………………………………………III 表 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架構………………………………………………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9 第二章 高中入學招生考試政策與制度變革的理念探討……………………… 10 第一節 變革之緣起…………………………………………………………… 10 第二節 文化的宰制與再製…………………………………………………… 13 第三節 教育控制與教育鬆綁………………………………………………… 18 第四節 從聯考到學測………………………………………………………… 23 第三章 聯考到學測歷史試題之命題研究……………………………………… 31 第一節 聯考與學測試題形式分析…………………………………………… 31 第二節 聯考與學測試題內容效度分析……………………………………… 54 第三節 聯考與學測試題認知層次分析……………………………………… 62 第四節 期許與改變…………………………………………………………… 69 第四章 歷史教育與教學目標的演變…………………………………………… 73 第一節 歷史教育與歷史意識………………………………………………… 74 第二節 歷史課程教學目標與試題命題目標關係之探討…………………… 81 第三節 從正統與道德史觀到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91 第五章 試題內容與歷史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 ……………………………… 111 第一節 86-88 年聯考試題與歷史課程教學目標之分析……………………112 第二節 89 年聯考試題與歷史課程教學目標之分析……………………… 132 第三節 90-93年學測試題與歷史課程教學目標之分析…………………… 141 第四節 從聯考到學測試題與歷史課程教學目標關係之分析………………17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80 第一節 結論……………………………………………………………………181 第二節 建議……………………………………………………………………186 參考書目……………………………………………………………………………191 附錄一:86年省聯歷史試題表列…………………………………………………200 附錄二:87年省聯歷史試題表列…………………………………………………204 附錄三:88年省聯歷史試題表列…………………………………………………208 附錄四:89年省聯歷史試題表列…………………………………………………212 附錄五:90年基本學力測驗歷史試題表列………………………………………216 附錄六:91年基本學力測驗歷史試題表列………………………………………224 附錄七:92年基本學力測驗歷史試題表列………………………………………232 附錄八:92年基本學力測驗歷史試題表列………………………………………238

    一、專著
    Edward. H. Carr,王任光譯,《What is History》,(台北:幼獅文化),民國77年12月11版。
    Kenneth D. Hopkins著,李茂興譯,《教育測驗與評量》,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1年2月,初版一刷。
    Michael W.Apple著,王麗雲譯,《意識形態與課程》,(台北市:桂冠圖書),2002年8月初版一刷。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與教育發展》,(台北:臺灣書店),民國80年12月初版。
    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民國81年5月31日。
    友田泰正編著,宋明順譯,《教育社會學》,(台北:水牛),民國76年6月30日初版。
    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商鼎文化出版社,民國86年6月10日,第一版第一刷。
    布列克里局˙杭特著,李錦旭譯,《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民國76年9月。
    布魯姆著,邱淵等譯,《教育評價》,(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2年2月第四次印刷。
    朱際鎰先生文及編輯委員會,《中國歷史與歷史教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2年3月初版。
    羊憶蓉、林全等著,《臺灣的教育改革》,(台北:前衛),民國83年12月初版第一刷。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民國85年12月2日。
    何兆武,《歷史與歷史學》,(香港:牛津大學),民國84年。
    何英奇,《唯智功績主義與正義之衝突:臺灣升學主義改革的兩難困境與挑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所,民國88年2月28日。
    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民國93年1月初版一刷。
    吳翎君、吳志堅、陳芬蘭、莊育詩,《小學社會科課程中歷史意識與歷史教學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90年專題研究計畫,民國九十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李宗侗,《中國史學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國75年2月再版。
    林生傳,《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民國89年。
    林純如、黃麗蓉、鄭秀蘭、劉曉燕、陳莉婷,〈試題分析研究—以高雄市九十二學年度上學期二年級各校社會科第一次段考試題為例〉,《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2004教育論壇論文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民國93年12月,頁293-319。
    林麗月、吳連賞、王愛君、林純如,《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研究—各版本中國史地教材之分析》,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專案研究,民國94年1月,NAER-93-05-A-2-07-00-2-26。
    柯華葳、幸曼玲、秦葆琦、陳明月、張惠芬,《我國近五年來高中聯招社會科試題內容分析研究》,民國80年。
    胡昌智,《歷史知識的理論》,(台北:聯經),民國75年。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民國77年12月初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主辦,思與言雜誌社協辦,《中學歷史教育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民國71年12月。
    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87年6月。
    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聯經),民國76年第五次印行。
    教育部主編,《80學年度高中(職)五專聯考試題分析彙編》,教育部,民國81,初版。
    梁恒正、陳雅美、楊崇仁、陳淑貞,《「高中聯招制度之改進」民意調查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民國81年5月。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書局)民國74年初版。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9。
    郭實渝譯,《美國歷史科課程標準》,教育部編印,民國85年6月。
    陳伯璋編著,《意識形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民國77年10月。
    陳冠華,《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臺北縣:龍騰文化),民國90年。
    陳英豪、吳裕益,《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1996年3月三版二刷。
    陳莉婷等,〈歷史試題評析〉,《小題大作(四)--國中歷史題庫(2)》,(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民國94年4月,頁299-305。
    陳豐祥,《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臺灣學生,民國83年,初版。
    陳麗華、王鳳敏譯,《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教育部編印,民國85年6月。
    黃武雄,《童年與解放衍本》,(臺北,左岸文化),民國93年4月初版。
    黃炳煌等,《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之研究》,民國86年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9年10月初版。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合編,《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師大歷史系所),民國75年6月。
    劉德美譯,《美國歷史科--外國史課程標準》,教育部,民國85年12月。

    二、學位論文
    王彥妮,《高中多元入學方式與地理科學習成就之關係—一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未出版。
    王雅蘭,《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意見調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民國91年,未出版。
    吳進喜,《現行國中地理教學評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未出版。
    宋明娟,《啟發歷史思維的教與學—理論與實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未出版。
    李東實,《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未出版。
    林全義,《臺灣地區高級中學入學方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未出版。
    柯智焰,《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問題之調查研究----以高雄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未出版。
    馬向青,《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未出版。
    許定邦,《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未出版。
    許泰益、《我國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政策規劃與執行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2年,未出版。
    陳怡欣,《試題應理論與知識結構分析在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評量上之應用》,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未出版。
    陳淑丹,《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目標達成及其對國中學生選校的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未出版。
    陳惠敏,《知識、權力、課程—以Foucault權力/知識論述評析九年一貫課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未出版。
    陸炳杉,《多元入學學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高雄市立中正高級中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未出版。
    傅怡銅,《試題分析─鑑別度之探討與比較》,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未出版。
    黃新民,《再製與抗拒-我國高中職入學制度(1971-2002)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2年,未出版。
    黃麗蓉,《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歷史批判思考教學方案之探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8月,未出版。
    廖萬清,《影響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相關因素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未出版。
    蔡毓智,《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臺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未出版。
    鄭婉琪,《政治控制、教育管制與升學主義:歷史社會學的詮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未出版。
    羅曉雯,《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0年,未出版。
    譚光鼎,《臺灣省高中高職入學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未出版。
    譚光鼎《中等教育選擇功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1年,未出版,未出版。
    蘇德祥,《高中多元入學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未出版。

    三、期刊論文
    〈歷史教育相關研究成果之回顧與前瞻〉,《臺灣歷史學會會訊》,13卷14期,民國91年5月,頁33-34。
    92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問與答(上),《飛揚》,第十九期,92年2月出版。
    王明蓀,〈歷史知識與歷史教育初論〉,《興大歷史學報》,第9期,民國88年6月,頁161-174。
    王家通,〈升學競爭如何解決—以臺灣的高中入學制度為例〉,載於《亞洲儒家文化圈(地區)升學競爭問題之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教育部顧問辦公室主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中心承辦,頁102-112。
    王家通,〈聯考制度與升學主義〉,《教改專題論壇—從聯考制度看分流教育》,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頁3-5。
    王國川、黃春太,〈臺北地區87學年度高中聯考社會科試題之信效度與試題分析之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民國88年8月。
    任海,〈「中華民族主義」的話語與其對立話語〉,《當代》,96期,民國82年4月1日,頁94-111。
    朱鴻,〈國民中學歷史課程目標的研究—兼論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中華民國七十六年科技整合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冊》,民國77年3月,頁279-294。
    吳翎君,〈學童歷中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第15期,民國91年12月,頁83-109。
    呂芳上,〈新編國中歷史課本第二冊的撰寫構想〉,《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七卷五期,民國86年2月,頁12-20。
    呂實強,〈參與中學歷史教學有關的幾項工作回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民國87年2月,第八卷第五期,頁6-23。
    李坤崇,〈修訂Bloom認知分類及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期,民國93年6月。
    李筱峰,〈檢討台灣的歷史教育〉,http://www.jimlee.idv.tw/art_01_03.htm。
    沈育美 陳惠珠 劉佳玲,〈九十學年度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中的歷史試題評析〉,《歷史月刊》,161期,民國90年6月,頁108-117。
    林慈淑,〈「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第7期,民國90年,頁139-172。
    林慈淑,〈歷史為何而教--英國教育學者(J. White)與歷史學者(P. Lee)針對中學以下歷史教育之爭〉,《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7期,民國87年9月,頁33-36。
    林慈淑,〈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試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吳歷史學報》,第5期,民國88年3月,頁179-204。
    林麗月,〈國中「歷史」本國史上冊的教材綱要與編輯構想〉,《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七卷五期,民國86年2月,頁6-11。
    徐雪霞,〈我國國小歷史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民國81年2月,第二卷第五期,頁42-58。
    徐慧珍,〈最近三年「臺北區公立高級中學聯招考試」社會科歷史試題分析報告(民國76-78 年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卷1期 民國79年6月,頁93-112。
    翁國盈,〈臺北區公立高中聯考的地理試題分析〉,《地理教育》,18期,民81年6月,頁21-36。
    翁國盈、陳國川,〈八十三學年度臺灣省和高雄市與臺北市公立高中聯考地理試題的比較研究〉,《地理教育》,22期,民國85年6月,頁29-56。
    張元,〈測量的目的〉,《「大學入學考試歷史科命題參考手冊之編製」研究報告》,(臺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民國81年9月15日,頁3-16。
    張元,〈歷史試題的認知領域〉,《大學聯考歷史科命題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民國81年1月1日,頁1-7。
    張繼瑩〈從歷史知識到歷史課程--談一位教師的課程設計與教科書運用〉,《歷史月刊》,第165期,民國90年10月,頁74-78。
    郭諭陵,〈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師資陪與方面的應用與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二期,民國84年1月1日,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2/e000792.html。
    陳國川 翁國盈,〈臺灣省立高職職考地理試題的項目分析〉,《地理教育》,19期,民國82年6月,頁35-44。
    陳嘉和,〈歷史教育的宗旨及價值〉,《歷史教學》,1卷6期,民國78年5月,頁48-52。
    陳豐祥,〈布魯姆認知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卷2期,民國83年8月。
    陳豐祥,〈聯合招生考試、推薦甄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試題的比較研究〉,《八十九學年度臺北市國中社會科評量研討會—歷史科研習手冊》,民國90年6月14日。
    黃麗生,〈歷史思考與整體史觀的教育啟示--以「中西歷史之匯合」課程為例〉,《通識教育》,8卷3期,民國90年9月,頁19-47。
    楊明哲,〈歷史教學的理念與實際〉,《通識教育》,8卷3期,民國90年9月,頁1-17。
    葉連祺 林淑萍,〈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板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期,民國92年1月,頁94-106。
    管美蓉,〈大學聯考歷史科題型初探〉,《清華歷史教學》,第11期,民國89年9月,頁3-12。
    鄧毓浩,《高中社會科基本學力測驗、推薦甄選入學及聯考試題分析比較研究報告—公民與道德科》,未出版。
    蘇峰山,〈教育市場化論述分析:教育鬆綁的雙重詮釋〉,《市場、國家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分析》,(高雄:復文),民國92年。

    四、課程標準與教科書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民國四十一年十二月教育部修正公佈》,(臺北:正中書局),民國41年1月初版。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民國五十一年七月教育部修正公佈》,(臺北:正中書局),民國51年7月臺初版。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民國五十七年一月教育部公佈》,(臺北:正中書局),民國58年3月臺五版。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民國六十一年十月教育部公布》,(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1年11月臺六版。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民國七十二年七月教育部公布》,(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3年7月,初版第七次印刷。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民國七十四年二月教育部修訂公布》,(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5年8月第二版。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民國八十三年十月教育部修正發布》,(臺北:教育部),民國84年5月。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民國90年1月。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民國92年1月15日。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2年8月改編本五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3年1月改編本五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3年8月改編本五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四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5年1月改編本六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五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2年8月改編本三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90年8月正式本三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90年8月正式本三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91年1月正式本三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90年8月正式本再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四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91年1月正式本再版。

    五、聯考命題印卷研究報告與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研究報告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八十六年度招生入學考試命題研究改進委員會》,民國86年6月。
    臺灣省立東石高級中學,《臺灣省暨高雄市公立高級中學八十六學年度招生聯合命題印卷研究報告》,臺灣省暨高雄市公立高級中學八十六學年度招生聯合命題印卷委員會編印,民國87年4月。
    臺灣省立員林高級中學,《臺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七學年度招生聯合命題印卷研究報告》,聯合命題印卷委員會,民國88年4月。
    國立台中女子高級中學,《臺灣省高級中學八十八學年度招生聯合命題印卷研究報告》,聯合命題印卷委員會,民國89年。
    國立臺南第二高級中學,《臺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九學年度招生聯合命題印卷研究報告》,聯合命題印卷委員會,民國89年12月。
    國立台中女子高級中學,《九十年度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研究報告(第一冊)》,聯合印卷委員會,民國91年5月。
    國立台中女子高級中學,《九十年度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研究報告(第二冊)》,聯合印卷委員會,民國91年5月。
    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九十一年度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第一次測驗試務工作暨試題研究報告》,聯合印卷委員會,民國92年3月。
    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九十一年度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第二次測驗試務工作暨試題研究報告》,民國92年3月。
    國立東石高級中學,《九十二年度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第一次測驗試題研究報告》,聯合印卷委員會,民國93年4月。
    國立東石高級中學,《九十二年度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第二次測驗試題研究報告》,聯合印卷委員會,民國93年4月。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九十三年度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第一次測驗試題研究報告》,聯合印卷委員會,民國94年4月。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九十三年度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第二次測驗試題研究報告》,聯合印卷委員會,民國94年4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