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正賢
論文名稱: 清儒黃宗炎「憂患學易」之研究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9
中文關鍵詞: 黃宗炎周易象辭圖學辨惑尋門餘論憂患學易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5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黃宗炎生平及其學術時代背景;第三章《周易象辭》研究;第四章《圖學辨惑》與《尋門餘論》研究;第五章結論。共約十八萬字。
      黃宗炎(1616-1686)為明清鼎革之際《易》學家,以其義理派《易》學與考據學家之背景,對宋代陳摶(872-989)、周敦頤(1017-1073)、邵雍(1011-1077)等人的圖書象數之學進行批判與修正。總體來說,宗炎既有以義理論《易》之爻象,亦復辨圖書之學之疑慮,其思想全面而精湛,稱其為清初《易》學名家,絕非溢美之詞。
      義理方面,宗炎承繼孟子性善、本心等思想,以為人性本善,其之所以為惡乃是因受到欲望之障蔽,故要「求其放心」,以恢復其善之本性。同時,宗炎以為五品、五教並非僅書於經典之中,而是應當在日常生活一言一行中實踐,絕非託諸空言。反對宋明以來儒者將道德與事功判為二途,宗炎認為:有道德之人,當將學問道德發而為事功;而有事功之人,其內在必有道德以為之本。德為內在之身心,行為外在之事功,德與行之間非分而為二。
      於論辯圖書之學方面,受到清初經學復古運動的影響,宗炎認為宋儒所傳的圖書之學,並非《周易》經傳的本來面目,因此需要正本清源,論辯《易》圖來源,證明其非古聖所傳,尋出其依托的根源。其中更是直接針對宋代陳摶、周敦頤、邵雍等人之學進行駁難與批判。宋代圖書之學與佛道二教間的聯繫,在黃宗炎以後,幾乎成為學者間普遍的共識。可以說,宗炎對於圖書之學的諸多批評,開啟了清代論辯圖書象數之學的風氣。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一 版本校勘 -4- 二 結合社會史與學術思想史 -4- 第三節 研究步驟 -5- 一 時代背景 -5- 二 黃宗炎易學體系 -6- 三 黃宗炎易學之影響 -6- 第四節 文獻探討 -7- 一 文獻原典 -7- 二 近人研究成果 -8- 第二章 黃宗炎生平及其學術時代背景 -11- 第一節 生平傳略 -11- 一 家世背景 -11- 二 明末抗清 -12- 三 治易歷程 -12- 第二節 明末清初的學術思潮與經世學風的形成 -13- 一 明代理學的反省 -13- 二 經世致用的思潮 -17- 三 考據學風的興盛 -27- 第三節 清初易學的發展 -32- 一 圖書易學的總結 -32- 二 程朱易學的轉化 -36- 第三章 宗炎義理《易》學體系之探討 -43- 第一節 釋易之手法 -43- 一 理與象合一 -43- 二 析字以解易 -53- 三 以史事解易 -60- 第二節 繼承孟子之心性論 -67- 一 主張有心 -67- 二 人性本善 -75- 三 以天下之性命為性命 -79- 第三節 重踐履的道德觀 -82- 一 論仁義禮智四德 -82- 二 聯繫道德與事功 -88- 三 善惡皆積累而來 -93- 第四節 反映時事的政治觀 -97- 一 治亂互相轉化 -98- 二 君臣一心同德 -103- 三 當以養人為務 -109- 第五節 肯定易源於自然 -114- 一 八卦根源於天地 -114- 二 八卦乃文字起源 -121- 第四章 宋代圖書《易》學之檢討與批判 -125- 第一節 宋代圖書易學之發展 -125- 一 陳摶象數之學 -126- 二 劉牧河洛圖式 -133- 三 周敦頤太極圖 -141- 四 邵雍之先天學 -147- 第二節 黃宗炎對宋圖書三派的檢討 -155- 一 辨河圖洛書說之非 -157- 二 辨周敦頤太極圖說 -164- 三 辨邵雍先天諸圖式 -172- 第三節 清初諸儒對圖書三派的檢討 -184- 一 批河圖洛書說之非 -184- 二 批周敦頤太極圖說 -194- 三 批邵雍先天諸圖式 -199- 第五章 結 論 -205- 一 黃宗炎易學反映其時代背景 -205- 二 繼承孟子心性論 -206- 三 開啟清代論辯圖書之學的風氣 -207- 四 批評朱熹將河洛圖式列於經典之中 -207- 五 黃宗炎思想體系之缺失 -208- 六 本論文未竟之處與研究限制 -210- 徵引書目 -213-

    一、總集
    (1)〔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1989年)。
    (3)〔清〕張潮、楊復吉、沈楙惪編纂:《昭代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
    (5)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6)趙韞如編:《大易類聚初集》(台北:新文豐,1983年)。

    二、古典文獻
    (一)經部
    (1)〔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收於〔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
    (2)〔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台北:大安,1999年)。
    (3)〔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2004年)。
    (4)〔宋〕朱熹:《易學啟蒙》,收於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宋〕朱震:《漢上易傳》,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6)〔宋〕李光:《讀易詳說》,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7)〔宋〕李杞:《用易詳解》,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8)〔宋〕程頤:《易程傳》(台北:文津,1987年)。
    (9)〔宋〕劉牧:《易數鉤隱圖》,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0)〔宋〕 劉牧:《易數鈎隱圖》,收於國家圖書館藏《通志堂經解》清同治十二年(1873)粵東書局重刊本。。
    (11)〔明〕刁包:《易酌》,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2)〔明〕方孔炤著、〔清〕方以智編:《周易時論合編》(台北:文鏡,1983年)。
    (13)〔明〕來知德:《周易集註》,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4)〔明〕郝敬:《周易正解》,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郝千秋等刻郝氏九經解本。
    (15)〔明〕錢澄之:《田間學易》,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6)〔清〕王夫之:《周易內傳》,收於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一冊(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
    (17)〔清〕王夫之:《周易稗疏》,收於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一冊。
    (18)〔清〕牛鈕等撰:《日講易經解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9)〔清〕毛奇齡:《仲氏易》,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0)〔清〕李光地:《周易通論》,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1)〔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2)〔清〕李塨:《周易傳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3)〔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24)〔清〕胡渭:《易圖明辨》(北京:中華,2008年)。
    (25)〔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年)。
    (26)〔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九冊。
    (27)〔清〕章學誠著、葉瑛校著:《文史通義校注》(台北:頂淵,2002年)。
    (28)孫劍秋點校:《清儒黃宗炎易學著作合輯》(台北: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7年4月)。
    (29)陳鼓應、趙建偉注譯:《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二)史部
    (1)〔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1991年)。
    (3)〔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台北:里仁,1985年)。
    (4)〔清〕吳偉業:《復社紀事》,收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台北:大通,1987年)。
    (5)〔清〕周炳麟:《餘姚縣志》,民國63年張元傑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清光緒廿五年刊本重印。
    (6)〔清〕陸世儀:《復社紀略》卷一,收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台北:大通,1987年)。
    (7)〔清〕黃宗羲:《思舊錄》,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一冊。
    (8)〔清〕黃宗羲:《黃氏家錄》,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一冊。
    (9)〔清〕黃炳垕:《黃忠端公年譜》。收於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58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10)〔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台北:鼎文)。

    (三)子部
    (1)〔宋〕陸象山:《陸象山全集》,收於《四部叢刊》第5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2)〔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1986年)。
    (3)〔清〕王先謙著:《莊子集解》(台北:東大,2004年)。
    (4)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5)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台北:學生,1983年)。

    (四)集部
    (1)〔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收於《四部叢刊》第5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2)〔宋〕呂祖謙編、齊治平點校:《宋文鑒》(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1992年)。
    (3)〔宋〕周敦頤撰、〔清〕董榕輯:《周子全書》(台北:廣學社,1975年)。
    (4)〔宋〕邵雍:《皇極經世書》(台北:中華,1965年)。
    (5)〔宋〕陸九淵:《陸象山全集》(香港:廣智書局,2005年)。
    (6)〔明〕刁包:《用六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7)〔明〕王畿:《王龍溪全集》,據清道光二年刻本影印(台北:華文,1970年)。
    (8)〔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1974年)。
    (9)〔明〕高攀龍:《高子遺書》,收於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年(1876)東林書院原刊本。
    (10)〔明〕葉適:《水心先生集》,收於《四部叢刊》第5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11)〔明〕顧憲成:《小心齋劄記》(台北:廣文,1975年)。
    (12)〔清〕毛奇齡:《西河文集》(台北:臺灣商務,1968年)。
    (13)〔清〕毛奇齡:《河圖洛書原舛編》,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14)〔清〕毛奇齡:《太極圖說遺議》,收於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間(1662-1722)書留草堂刊本。
    (15)〔清〕方以智:《物理小識》,收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00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清〕方以智著、龐樸注釋:《東西均》(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17)〔清〕全祖望著、詹海雲校注:《全祖望《鮚埼亭集》校注》(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18)〔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9)〔清〕李光地輯:《榕村全集》(台北:力行,1969年)。
    (20)〔清〕李光地著、陳祖武點校:《榕村語錄》(北京:中華,1995年)。
    (21)〔清〕徐珂:《清稗類鈔》(台北:臺灣商務,1966年)。
    (22)〔清〕陳乾初:《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23)〔清〕黃宗羲:《宋元學案》,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三冊。
    (24)〔清〕黃宗羲:《明儒學案》,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八冊。
    (25)〔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一冊。
    (26)〔清〕黃宗羲:《孟子師說》,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一冊。
    (27)〔清〕黃宗羲:《南雷文定》(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28)〔清〕黃宗羲:《南雷文約》,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53冊(台北:新文豐,1996年)。
    (29)〔清〕黃宗羲:《南雷學案》。收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26冊(台北:明文,1985年)。
    (30)〔清〕黃宗羲:《南雷詩文集》,收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十冊。
    (31)〔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明倫,1970年)。
    (32)〔清〕顧炎武:《亭林文集》,收於《四部叢刊》第7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33)〔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三、近人著述
    (一)易類專書
    (1)王永寬:《河圖洛書探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王新華:《周易繫辭傳研究》(台北:文津,1998年)。
    (3)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1991年)。
    (4)朱伯崑主編:《周易知識通覽》(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5)朱伯崑《易學漫步》(台北:學生,1996年)。
    (6)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7)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8)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9)高懷民:《兩漢易學史》(台北:文津,1975年)。
    (10)高懷民:《先秦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11)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12)唐明邦、汪學群:《易學與長江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郭彧:《易圖講座》(北京:華夏,2007年)。
    (14)張其成主編:《易經應用大百科》(台北:地景,1996年)。
    (15)張其成:《象數易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16)趙中偉:《易經圖書大觀》(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
    (17)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18)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台北:五南,1994年)。

    (二)其他
    (1)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著:《清代哲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2)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台北:藝文,1970年)。
    (3)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9年)。
    (4)李元度:《清朝先正事略》(台北:明文,1985年)。
    (5)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1986年)。
    (6)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台北:明文,1985年)。
    (7)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台北:文津,1990年)。
    (8)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
    (9)唐明邦:《邵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0)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收於《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1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藍燈,1989年)。
    (12)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1999年)。
    (13)章太炎:《國故論衡》(台北:世界,1982年)。
    (14)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1981年)。
    (15)詹海雲:《清初學術論文集》(台北:文津,1992年)。
    (16)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廣文,1983年)。
    (17)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2005年)。
    (18)嚴文郁:《清儒傳略》(台北:臺灣商務,1990年)。

    四、碩博士論文
    (1)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91學年度)。
    (2)許維萍:《歷代論辯太極圖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4學年度)。

    五、外籍學者專著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
    (2)路先‧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3)羅蘭‧巴特:《符號學要義》(Elements of Semiology)(洪顯勝譯,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9年)。
    (4)羅蘭‧巴特:《神話學》(Mythologies)(許薔薔、許綺玲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

    六、學報與期刊論文
    (1)丁國順:〈黃宗炎學術思想初探〉,《孔子研究》第四期,1992年。
    (2)王爾敏:〈經世思想之義界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3期,1984年6月。
    (3)方延豪:〈鷓鴣先生略傳〉,《建設》第28卷11期,1980年4月。
    (4)方祖猷:〈浙東學術在哲學、經學、史學、自然科學和佛學上的貢獻〉,《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04期。
    (5)朱德魁:〈略論《周易》的文獻價值和研究方向〉,《貴州社會科學》1996年03期。
    (6)余英時:〈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史學評論》第5期,1983年1 月。
    (7)李鴻儒:〈黃宗炎《周易象辭》初探〉,收於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大會論文集,中華易學月刊社、中華民國易經學會出版。
    (8)杜保瑞:〈邵雍儒學建構之義理探究〉,《華梵人文學報》第3期,2004年6 月。
    (9)何佑森:〈清初三大儒的思想〉,《故宮文獻》4卷3期,1973年六月,頁15。
    (10)高懷民:〈從易學史的發展看邵雍的易學成就〉,《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期,1996年12月。
    (11)章偉文:〈無極圖太極圖的道教文化內涵〉,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宗教》,2008年04期。
    (12)許志信〈邵雍的觀物思想〉一文,《東吳中文學報》第17期,2009年5月。
    (13)黃俊傑:〈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鵝湖學誌》,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1992年。
    (14)楊效雷:〈清代學者對“河圖”“洛書”的考辨〉,《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七、網路資料
    (1)中華民國易經學會網站(http://www.yihching.org.tw/superCouncilSunGiaGiu-P1.htm)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料庫提供「中國博碩士論文全文資料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
    (3)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210.69.170.100/s2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