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孟函
論文名稱: 《老子》的空間隱喻
指導教授: 林明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老子空間隱喻一、二、三虛空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0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認知隱喻的角度切入《老子》,探究老子哲學,闡發《老子》隱而未顯的思維。在人類思維中,空間思維是最基本而具體的部份,《老子》有不少篇章提及空間,例如橐籥、器、車輪等,都是與空間相關的隱喻。〈第42章〉的「一」、「二」、「三」,正好可以統攝老子的空間思考及演變,因此本論文以此為論述的脈絡,分混沌一體的空間、二元相對的空間及融和的多元空間,從三大面向來闡述更深層的老子哲學。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5 第三節 研究文獻…………………………………………………… 13 第二章 混沌不分的空間隱喻……………………………………………………16 第一節 「道」的空間隱喻……………………………………………19 第二節 從蒙昧到演進─《山海經》與《莊子》「一」的空間思維…30 第三節 老子「一」的混沌空間.………………………………………37 第四節 老子「一」的無限大空間……………………………………42第三章 相對的空間隱喻……………………………………………… 54 第一節「從一體到相對」─空間意識的轉變…………………… 54 第二節 規律有序的虛空空間─橐籥與天地………………… 63 第三節 有無相生的實體空間─車輪、器、室…………… 72 第四章 融和的空間隱喻……………………………………………… 85 第一節 「從二而三」的空間概念…………………………… 86 第二節 「三」的空間隱喻─中與和、和與合………………… 96 第三節 從相對復歸於虛空─嬰兒、樸、無極……………… 103 第五章 結論…………………………………………………………… 124 徵引文獻……………………………………………………………… 129

    一、古籍
    [東漢]高誘注:《戰國策》,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1999年。
    〔唐〕陸德明著:《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朱熹注:《周易本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陸九淵撰:《象山先生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1993年。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中華書局,1973年。
    〔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義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尹振環:《帛書老子再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朱謙之:《老子釋譯.老子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胡毓寰編著:《孟子本義》,臺北:正中書局,1958年。
    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郭郛著:《山海經注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麗桂校注:《淮南子校注》,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聞人軍譯注:《考工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蔣錫昌:《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韓兆琦注譯:《史記注譯》,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嚴靈峰:《老子達解》,臺北:華正書局,2008年。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二、近人注譯及專著
    Gaston Bachelard(加斯東.巴舍拉),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2008年。
    John D. Barrow,蔡承志譯:《無限大的祕密》,臺北:三言社,2007年。
    Solso.R.L,吳玲玲譯:《認知心理學》,臺北:華泰書局,1998年。
    山田慶兒等:《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空間、分類、範疇》,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概要》,臺北:先知出版社,1977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3年。
    王 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
    古棣.周英:《老子通》,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吳 銳:《中國思想的起源》,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段石羽:《漢字中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胡壯麟:《認知隱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63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書局,1992年。
    閆德亮:《中國古代神話的文化觀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陳忠信:《先秦兩漢混沌神話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書局,1993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4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出版,1990年。
    游恆山編譯:《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修訂本。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出版,1991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葉煙海:《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認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路克.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2001年。
    劉笑敢:《老子》,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劉增福:《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鄭志明:《中國神話與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盧瑞容:《中國古代「相對關係」思維探討》,臺北:商鼎文化,2004年。
    薛明生:《先秦兩漢道家思維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龐 樸:《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

    三、學位論文
    王品方:《老子論道譬喻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呂蕙黛:《先秦道家之生死觀研究─以老子莊子為核心展開》,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周志美:《心靈之隱喻觀:試論Hopkins對於意識問題的解決》,新竹:清華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四、期刊論文
    杜瑞保:〈魏晉玄學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下〉,香港《人文論壇》〉第88期,2001 年4月。
    段瑜:《中國〈山海經〉討論會爭議的問題》,《新華文摘》第4期,1985年。
    高橋昌一郎:〈思考的迷宮「悖論」〉,《牛頓科學雜誌》第42號,2011年4月。
    陳鼓應:〈乾坤道家易詮釋〉,《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廿、廿一期合刊,1999年12月─2000年6月。
    劉笑敢:〈關於老子之雌性比喻的詮釋問題〉,《中國文學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
    鄭振偉:〈道家與原始思維〉,《漢學研究》第 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