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心瑜 PENG,HSIN-YU |
---|---|
論文名稱: |
普普風格應用於沙發吧視覺化設計 The Study of Applying Pop Art on Lounge bar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
指導教授: |
康台生
Kang, Tai-S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0 |
中文關鍵詞: | 普普藝術 、沙發吧 |
英文關鍵詞: | Pop Art, Lounge Ba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4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人們對於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戰後經濟不穩定的狀態,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在思想有了很大的轉變,普普藝術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在六、七十年代形成了一股風潮,此風格在商品、繪畫、服裝、文學和電影,結合各個領域;從英國跨海至美國,在美國熱烈發展,形成充滿美國文化氣息的藝術風格,到了七十年代末式微,卻未完全消暱無影,而仍然持續的發展;甚至時至今日,復古風潮的興起,普普藝術仍以強大的力量席捲人們的心,蔚為一股流行時尚的潮流,在消費市場中,可大量見到普普藝術風格的商品,甚至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也可以見到普普藝術的表現;普普藝術何以有如此大的能量可以持續幾十年的發光發熱,幾十年後成為流行文化的一環,因此筆者在本論文中,觀察現今的社會文化的流行趨勢,了解普普藝術的發展和脈絡,經過學理的探討,透過視覺圖像的創作呈現,和現今時下流行文化中的沙發吧作為結合,希冀可將作為日後相關設計者的參考。
After World War II, the unstable stat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prevailing culture at the time, brought about great changes in popular thinking. The era co-incided with the creation of Pop Art and in the sixties this Pop Art found expression in items of merchandise, paintings, clothing, literature and movies. From Englan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op Art expanded rapidly to integrate with local culture and it became a new art style filled with American culture but in the seventies it went into decline and reached a low ebb. There is still interest in Pop Art however and the desire to recall the old times has become fashionable, many artefacts of Pop Art now being found in the marketplace and the concept also emerges even in interior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How is it that Pop Art is still popular after so many years and how could it become a 'new' fashion? In order to research this phenomenon, I will make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p Art and the process of combination of Pop Art and the Lounge Bar.
〔中文〕:
‧Lucy R. Lippard編,張正仁譯,1991,《普普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Paul Taylor,徐洵蔚、鄭甚譯,1996,《後普普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社
‧戴安娜.克萊恩著,張心龍譯,1996,《前衛藝術的轉型》,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品章,1991,《設計與視覺環境》,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狄克.赫布迪齊著,張儒林譯,1997,《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台北:駱駝‧出版社
‧黛安.艾克曼著,莊安祺譯,1993,《感官之旅》,台北:時報出版社
‧約翰.史都瑞,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出版社
‧羅蘭巴特著,敖軍譯,2000,《流行體系(一)》,台北:桂冠出版社
‧羅蘭巴特著,敖軍譯,2000,《流行體系(二)》,台北:桂冠出版社
‧文瀚,1994,《流行音樂啟示錄》,台北:萬象出版社
‧呂清夫,1985,《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
‧鄭麗玉,2002,《認知心理學》,台北市,五南書局
‧Williams編,李玉龍、張建成譯,1995,《新設計史》,台北市,六合
〔相關論文〕:
‧呂靜修,2001,《普普風格的諷刺及隱喻手法應用在視覺傳達設計的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李錦如,2004,《普普風格表現手法應用在服飾廣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周寶玲,2001,《從羅蘭.巴特符號學觀點論普普藝術︰以安迪.沃荷作品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中壢
‧鄭惠文,1999,《安迪.沃荷藝術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台北
‧趙桂英,1992,《文化如畫普普藝術的大眾趣味與後現代的文化取向》,東海大學社會學碩士,台中
‧林儀慈,2003,《台灣沙發音樂文化中「時尚」操作現象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台南
‧蕭伊容,1994,《台北新興PUB的休閒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鍾振華,2003,《台北PUB消費動機與體驗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
‧陳建勳,2003,《酒吧類型、區位選擇與消費者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市區酒吧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台北
〔期刊論文〕:
‧王受之,1998,《新普普主義》,46:6=277期,352-373頁
‧鄭建華,2004,《從流行文化思考在地性文化形塑之初探》,設計研究第四期,171-178頁
‧簡瑞榮,2002,《從精緻藝術到流行文化》,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報,413-434頁
‧羅門,1967,《普普藝術潛在思想的探索與反思》,現代美術56期
‧南方朔,2000,《流行文化的社會影響及其重要性》,流行文化研討會
〔雜誌〕:
‧許彩雪編輯,2002,《夜夜狂歡Lounge bar》,台北:麥浩斯,第1期
‧許嘉鴻總編,《Taipei Walker》,台北:台灣國際角川書店
‧劉文雯等編,2003,《夜店》,台北:朱雀
‧杜祖業編輯,2004,《GQ》,台北:康泰納仕綜合媒體
‧林哲儀編輯,《mcb Taiwan》,台北:馬雅音樂, 2000。
‧吳勝天編輯,《Vogue》,台北:康泰納仕綜合媒體 ,2003。
‧孫嘉騏編輯,《C’est Moi》,台北:年代全球, 2003。
‧譚俊立編輯,《錢櫃》,台北:錢興文化 ,2003。
‧《搖滾客音樂雜誌》,復刊五號5月號,台北:水晶,2001。
‧《Working House》,台北:育冠企業 ,2004。
‧《Working House》,台北:育冠企業 ,2003。
‧《Highnoter》,台北:映象唱片,第十四期,2004。
‧《年度風格夜店精選》
〔專賣Lounge music唱片行〕:
‧lounge lounge records: 台北市延吉街62巷11號1樓 02-2711-9136 / 3:00pm~11:00pm
〔網頁〕:
‧《A+D創意實驗室》,http://www.artsdealer.net
‧《Cross Pens》,http://www.cross-tw.com.tw/
‧《ELLE Taiwan Online》,http://www.elle.com.tw
‧《GQ》,http://www.gq.com.tw
‧《Hinet時尚燒貨-時尚故事》,http://sofashion.hinet.net/
‧《In house》,http://www.inhouse19.com/
‧《Pop Art》,http://artchive.com/artchive/pop_art.html
‧《Yahoo!奇摩生活+》,http://tw.lifestyle.yahoo.com
‧《自由電子新聞網-流行消費》,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康百視雜誌》,http://www.taiwanfun.com
‧《方惠光教授藝術著作》,http://www.tnnet.com.tw/Pages/art/fang/note_2.htm
‧《印象唱片》,http://www.hinote.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