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尹崇儒 Yin, Chung-Ju |
---|---|
論文名稱: |
論臺灣京劇武生表演身體從古典走向異化:以六位演員為例 Classic to Discrepancy: A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Body of Peking Opera Actor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曾照薰
Tseng, Jao-Hsun |
口試委員: |
曾照薰
Tseng, Jao-Hsun 邱坤良 Chiu, Kun-Liang 詹惠登 Zhan, Hui-Deng 施德玉 Shih, Te-Yu 潘麗珠 Pan, Li-Chu |
口試日期: | 2024/12/18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3 |
中文關鍵詞: | 京劇武生 、身體行動方法 、表演身體 、文化即身體 |
英文關鍵詞: | Wu-Shen performers in Peking Opera, Method of Physical Actions, performing body, culture as body |
研究方法: | 參與觀察法 、 歷史研究法 、 比較研究 、 世代研究 、 深度訪談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 下載: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由觀察臺灣京劇教育的教學現場出發,察覺教育系統缺乏身體訓練原理的知識教導,從而探討傳統京劇武生的表演身體,以祈改善目前教學場域過度側重經驗傳授的情形。本文先行耙梳相關京劇史料,結合中國文化史梳理出傳統京劇武生的表演身體。次則藉由觀察及訪談三個世代共六位武生的身體差異,論證表演身體的邏輯與多種現象,藉以提出未來培養京劇身體的原則與方式。本研究串聯文化與身體的核心理論,主體採鍾明德的「身體行動方法」(MPA),以此套入分析京劇武生的身體行動內涵,輔以歷史考據法,探討京劇傳統身體文化的哲學,期能完善京劇武生這一特殊腳色行當的表演身體。研究最終以武生表演身體理論作結,提出不同身體觀影響下,身體呈現的視覺與美感皆會產生差異。故表演身體高度受文化哲理影響;進而引伸出京劇表演身體文本之變遷,對京劇藝術產生的各種影響,以及在多元教育下臺灣京劇面臨的傳承困境,未來仍須持續關注上述議題。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how culture change and movements in the Peking Opera shape the performances of “Wu-shen” acto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physical differences of Peking Opera “Wu-shen” performers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The variation as displayed in the body of “Wu-shen” is then sort out to find the logic of the performing body in Chinese cul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to reconstruct the principles used for cultivating the physical body of the Peking Opera actors in schools. Meanwhile, further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king Opera performance’s body texts is still required, and more research on the Taiwan’s Peking Opera education remains an important topic for additional focus.
一、古籍
〔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0。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據清嘉慶二十一年重刊宋本景印。
〔清〕王廷章:《昭代簫韶》,臺北:天一出版社,1986。
〔清〕吳長元:《燕蘭小譜》,收入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收入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清〕玩花主人:《綴白裘》:《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清〕徐大椿:《樂府傳聲》,收於《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臺北:學海出版社,1971。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清〕焦循:《花部農譚》,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
〔清〕焦循:《劇說》:《中國典戲曲論著集成》第8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清〕楊積慶:《吳嘉紀詩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收入《近代中國史輯叢刊》第三十八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85。
〔清〕顧彩:《容美記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二、叢書
中國戲曲研究院輯校:《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京劇談往錄》,一至四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1996。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劉紹唐、沈葦窗主編:《平劇史料叢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 版事業公司,1998。
三、專書
丁秉鐩:《孟小冬與言、高、譚、馬》,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
丁秉鐩:《青衣、花臉、小丑》,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
丁秉鐩:《國劇名伶軼事》,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
于志鈞:《中國傳統武術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于志鈞:《太極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于志鈞:《太極拳理論之源《易經》通俗解》,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
中國戲劇出版社:《說楊小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
毛家華:《京劇二百年史話》,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王大錯:《戲考:顧曲指南》,臺北:里仁書局,1980。
王元富:《國劇鑑賞與批評》,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
王安祈:《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啟京劇新紀元》,臺北:相映文化,2008。
王安祈:《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王安祈:《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王安祈:《蕙風蘭生:高蕙蘭紀念特輯》,臺北:國立國光劇團,2004。
王政堯:《清代戲劇文化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王慶琪:《戲劇生涯:王振祖先生家傳》,臺北:國劇月刊社,1981。
包緝庭:《京劇的搖籃富連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史煥章:《中華國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田士林:《中國戲曲的理解與欣賞》,臺北:芬芳寶島雜誌社,1984。
申克常:《國劇聲韻》,臺北:三民書局,1975。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武術理論基礎》,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朱建明:《申報》崑劇資料選編》,上海:《上海崑劇志》編輯部出版,1992。
朱家溍:《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
朱書紳:《同光朝名伶十三絕傳略》,北京:三六九畫報社,1943。
朱繼彭:《藝高德劭一代巨擘:王金璐傳》,上海:商務印書館,2016。
江上行:《六十年京劇見聞》,北京:學林出版社,1986。
江百龍、林鑫海:《明清武術古籍拳學析論》,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何時希:《京劇小生曲譜六種》,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4。
何時希:《京劇小生宗師姜妙香》,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何時希:《京劇史料叢編之一:小生舊聞錄》,北京:北京市戲曲研究所,1981。
余 從:《戲曲聲腔劇種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余濱生:《國劇音韻及唱唸法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2。
吳小如:《吳小如戲曲隨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吳小如:《吳小如戲曲隨筆續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吳小如:《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北京:中華書局,1986。
李元皓:《不辭遍唱陽春-京劇鬚生李金棠生命紀實》,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4。
李克和:《中國曲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9。
李浮生:《中華國劇史》,臺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振興國劇研究發展委員會,1969。
李殿魁:《露華凝香: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
李 熙:《中國戲曲表演技術述要》,香港:文華圖書公司,1981。
沈玉斌:《京劇群曲滙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沈鴻鑫:《梅蘭芳周信芳和京劇世界》,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
阮紀正:《太極拳道新探-太極拳的道家文化探究》,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
周世瑞、周攸:《周傳瑛身段譜》,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
周志輔:《京戲近百年瑣記》,香港:周志輔,1951。
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5。
周明泰:《枕流答問:楊小樓評傳》,北京:文津出版社,2022。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和寶堂:《畫說京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孟繁樹、周傳家:《明清戲曲珍本輯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
孟繁樹:《中國板式變化體戲曲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季 季:《奇緣此生顧正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7。
岳美緹、楊汗如:《臨風度曲‧岳美緹─崑劇巾生表演藝術》,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岳美緹:《巾生今世─岳美緹崑曲五十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彼得.布魯克著,于東田譯:《敞開的門-談表演和戲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怡庵主人:《六也曲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臺北:里仁書局,2004。
林保堯:《傳統戲曲、音樂、舞蹈影音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1993。
林國源、李柏君:《尚派武戲香火-李柏君傳藝錄》,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8。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
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
封 傑:《京劇大家絕藝錄:武生篇》,上海:商務印書館,2015。
柳天依:《郭小莊雅音繚繞》,臺北:臺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洪惟助:《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談錄》,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胡紹嘉:《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8。
唐伯弢:《富連成三十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
唐德剛:《史學與紅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孫玉奎:《孫祿堂武學思想》,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
孫玉奎:《孫祿堂武學論語》,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
孫奕材:《梨園譚叢》,臺北:中國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7。
徐城北:《中國京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徐城北:《京劇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徐城北:《京劇獅虎獸》,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徐城北:《京劇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徐慕雲:《中國戲劇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
柴俊為:《京劇大戲考》,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特佐普羅斯等著,黃覺、許健譯:《特佐普羅斯和阿提斯劇院:歷史、方法和評價》,沈林校,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
翁思再:《京劇叢談百年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翁偶虹:《驚才絕藝,一代伶工:回憶程硯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
馬少波:《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馬 威:《京劇泰斗傳記書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常靜之:《論梆子腔》,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張永和:《皮簧初興菊芳譜:同光十三絕合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張伯謹:《國劇大成》,臺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振興國劇研究發展委員會,1972-1974。
張伯謹:《國劇精華》,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85。
張育華:《戲曲之表演功法: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張善曾:《北京十三轍及詞語匯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
張 輝:《中華名伶傳奇叢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敖鳳翔:《國劇音韻》,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4。
曹駿麟:《氍毹八十》,新北:漢大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97。
章詒和:《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
章詒和:《伶人往事:寫給不看戲的人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許姬傳、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許姬傳:《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
郭躍進、戴謹憶、付桂生:《中國京劇表演教學研究論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8。
陳多、葉長海:《中國京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陳志明:《陳德霖評傳》,北京:文津出版社,1998。
陳 芳:《抒情.表演.跨文化:當代莎戲曲研究》,臺北:師大出版社,2018。
陳 芳:《晚清古典戲劇的歷史意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陳 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2002。
陳德興:《氣論釋物的身體哲學-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北京:中華書局,2008。
傅 謹:《京劇學前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曾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游汝杰:《地方戲曲音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焦文彬、閻敏學:《中國秦腔》,西安:陜西省人民出版社,2005。
黃仕忠:《戲曲文獻研究叢稿》,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楊文穎:《宋上華、楊令俗及秦腔名宿藝術叢談》,西安:西安出版社,1998。
楊家駱:《元明清劇曲史》,臺北:鼎文書局,1974。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6。
萬裕民:《京劇劇藝基礎訓練》,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08。
鈴木忠志:《文化就是身體》,臺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2011。
廖 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廖 奔:《中國戲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廖 奔:《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熊姝、賈志剛:《崑曲表演藝術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翟克寬:《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紀念史冊》,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9。
麼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麼書儀:《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清代至民初京師戲曲的輝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劉東昇:《京劇表演藝術家侯喜瑞》,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
劉枋、顧正秋:《顧正秋的舞臺回顧》,臺北:徵信新聞報,1967。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劉雲樵:《八極拳》,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蔡敦勇:《戲曲行話辭典》,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臺大文學院,1997。
盧健英:《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錢 穆:《歷史與文化論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戴淑娟、金沛霖等:《楊小樓藝術論評》,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謝國祥:《傳統京劇故事》,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鍾明德:《MPA三嘆:向大師史坦尼拉夫斯基致敬》,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8。
鍾明德:《三身穿透本質出:自殘、裸體與慈悲》,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20。
鍾明德:《紐約檔案》,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9。
鍾明德:《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
鍾明德:《藝乘三部曲:覺性如何圓滿?》,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13。
韓 樸:《首都圖書館藏舊京戲報》,北京:學院出版社,2004。
顔全逸:《清代京劇文學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魏子雲:《京劇表演藝術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羅常培:《北京俗曲百種摘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羅麗容:《曲學概要》,臺北:里仁書局,2003。
龔鵬程:《武藝-俠的武術功法叢談》,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
四、學位論文
尹崇儒:《復興京劇‧永矢弗諼:論曹復永先生的藝術生涯》,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王沂紳:《析論《慾望城國》之文本空間》,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2022。
王 彥:《媒介框架理論的前世、今生與未來:華人傳播學術社群的追古溯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論文,2021。
吳岳霖:《擺盪於創新與傳統之間:重探當代傳奇劇場(1986-2011)》,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吳桂李:《李寶春京劇藝術研究(1991-2006)》,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李若竹:《翻譯、改寫暨型式和內容之操縱──以吳興國改編莎劇《馬克白》成《慾望城國》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李銘偉:《崑劇表演方法研究:論「演員身體」的構成元素與角色創造上的運用》,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周吟儒:《從全能戲劇觀點試析當代傳奇劇場的《蛻變》》,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林詠翔:《「當代傳奇劇場」跨文化改編劇作探析(2013-201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
邱詩婷:《魏海敏當代京劇表演創作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侯汶姍:《《李爾在此》之跨文化劇場改編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洪逸柔:《從明清崑弋到當代戲曲:崑劇《西廂記》表演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
馬光弘:《當代傳奇劇場《暴風雨》演出的「虛擬性」表現》,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
馬薇茜:《京劇小生行當表演藝術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育華:《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
張彩鸞:《吳興國版《蛻變》之閾限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2014。
曹復永、尹崇儒:《曹復永口述訪談稿彙編》,收於尹崇儒:《復興京劇‧永矢弗諼:論曹復永先生的藝術生涯》,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盛榮萱:《吳興國程式化與化程式表演特色研究:以《李爾在此》為例》,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7。
陳維柔:《臺灣當代表演藝術跨文化研究─兼以當代傳奇劇場《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為例》,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楊筠圃:《尋找演員的存在感:起霸作為一種身體行動方法》,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2014。
廖振博:《當代傳奇劇場《蛻變》導播創作論述》,臺北: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
廖浩閔:《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果陀》之跨文化改編》,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9。
趙延強:《京劇小生表演藝術研究》,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鄭傑文:《慾望現代與混血表演:1986-2006當代傳奇劇場作品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2008。
魯 璐:《從符號學視角分析《李爾在此》的劇中人物》,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8。
五、學術期刊
Langevin, H.M. and Yandow, J.A. (2002), “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ridians to connective tissue planes.” Anat. Rec., 269: 257-265.
中國戲曲學院:《《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文學.戲曲史研究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曁京劇學學科建設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余英時:〈我與中國思想史研究〉,《思想》第8期(2008年3月),頁3-4。
陳建榮:〈漫議京劇把子功〉,《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6卷(1),2005,頁91-93。
六、工具書
Eugenio Barba等著,丁凡譯:《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藝》,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2。
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編委會:《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王沛綸:《戲曲辭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
王芷章:《中國京劇編年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
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北京: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歷史組,1935。
何為、王琴:《簡明戲曲音樂詞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余漢東:《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武昌:湖北辭書出版社,1994。
吳同賓:《京劇知識詞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李漢飛:《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
徐 沛:《京劇常識手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徐桂峰:《藝術大辭海》,臺北:華視文化公司,1984。
教育部國劇劇本整理委員會:《修訂國劇選》,臺北:國立編譯館,1978-1983。
曾白融:《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湯草元、陶雄:《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黃鈞、徐希博:《京劇文化辭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1。
葛士良、林瑞康:《京劇典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
七、新聞雜誌
唐凱莉:〈國劇需要改良嗎?〉,《民生報》,1979.5.21。
應慶普:〈美中不足的「雅音小集」:談演出時燈光上的缺失〉,《民生報》,1979.5.24。
社論:〈國劇應求變求新〉,《自立晚報》,1979.5.26。
傅斯年:〈再論戲劇改良〉,《新青年》5.4,1918.10。
八、網路資料
丁玉冰:「德藝雙馨」的文化源流,《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4日 16版,https://news.gmw.cn/2021-12/24/content_35402759.htm ,2024.11.24。
王安祈、羅仕龍:【李家德專訪】武生培養術:練就「看起來好看、吃起來好吃」的四功五法,https://www.ic975.com/aod/%E6%89%93%E9%96%8B%E6%88%B2%E7%AE%B1%E8%AA%AA%E6%95%85%E4%BA%8B/20231117-20/,2024.11.18。
王昀燕:50後,憤怒已昇華 吳興國:年輕時想當棵樹,現在還是想當個人,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19253 ,2024.11.18。
朱柏澄FB:https://www.facebook.com/howieactor/photos/pb.100076101493036.-2207520000/2338071003005692/?type=3 ,2024.11.18。
李寶臣:京劇「四功五法」流行已久,但「法」所指為何卻是眾說紛紜,https://news.bjd.com.cn/2022/05/16/10088072.shtml ,2024.11.24。
凌筠婷:EX-亞洲劇團「假戲真作2.0」 4月23、24日南投文化局演藝廳演出,https://www.ner.gov.tw/news/607ffc648ad13400070905b0,2024.11.18。
國光劇團FB:https://www.facebook.com/GuoGuangOperaCompanytw/photos/%E6%88%B4%E7%AB%8B%E5%90%BE%E9%A3%BE%E6%BC%94%E9%BB%83%E5%A4%A9%E9%9C%B8/1492186600894229/,2024.11.18。
張穎齊:舞出靈魂!基隆女兒林秀偉再秀大師級舞蹈,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711002342-260405?chdtv ,2024.11.18。
梨園百年瑣記:稽古社子弟班,https://history.xikao.com/school/%E7%A8%BD%E5%8F%A4%E7%A4%BE%E5%AD%90%E5%BC%9F%E7%8F%AD,2024.11.18。
許世霖:消失的演員主體性《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5fa709c8-9efe-4c3b-8160-bf448f29afdc,2024.1.14。
許柏昂FB: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4062258077502&set=t.1552843540&type=3 ,2024.11.18。
許柏昂FB: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47447035344324&set=t.1552843540&type=3 ,2024.11.18。
陳昭妤:無悔京戲人生 「美猴王」朱陸豪:要一輩子活在舞台上,https://500times.udn.com/wtimes/story/12670/5995728,2024.11.18。
楊惠君:京劇還魂記──以文學作化骨散,王安祈不容失敗的「國光任務」,https://www.twreporter.org/a/new-beijing-opera-in-taiwan-wang-an-chi ,2024.11.18。
楊惠君:京劇還魂記──以文學作化骨散,王安祈不容失敗的「國光任務」,https://www.twreporter.org/a/new-beijing-opera-in-taiwan-wang-an-chi,2024.11.18。
當代傳奇:《慾望城國》介紹,http://www.twclt.com/drama_idea.aspx?ID=148b3be8-0868-4281-8c23-198ef3bcc81d,2023.4.2,2023.4.2。
當代傳奇:傳奇風雅肆 青年戲曲節,http://youth-vitality.blogspot.com/2015/0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