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嚴傳凱 Yen, Chuan-Kai |
---|---|
論文名稱: |
元明清《周易》「洗心」思想研究 元明清《周易》「洗心」思想研究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口試委員: | 趙中偉 陳威瑨 賴貴三 |
口試日期: | 2021/05/2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0 |
中文關鍵詞: | 《周易》 、佚心 、先心 、洗心 、工夫 、本體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46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3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透過「訓詁哲學」為論述脈絡與詮釋進路,分析《周易》蘊涵的「洗心」思想。首先,在第一章總論「佚心」、「先心」、「洗心」三者,分別從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傳》、魏晉《周易王韓注》,以及唐代陸德明(550-630)《經典釋文》,條陳考述其最早的出處。並明確指出箇中主旨,「佚心」涵融道家哲思的去除心靈塵埃,「先心」為《易》理能先導心智,而「洗心」核心是洗濯本體心靈。
再者,就元、明、清三朝《易》學家的生平為引言,切入其觀點註解。可知以「工夫」和「本體」二論兼詮「洗心」的修養作用佔多數,亦有憑老、莊思想的「無思無為」、「沖默無朕」剖析要義,且並陳儒學「心繫天下」之「有為」角度。此外,從群經與子、史呼應「洗心」,以增字、譬喻、圖解等方式理解「洗心」,甚至視「洗心」為《周易》主幹,更有以「洗心」為本,品味詩文、回歸生活,雖存差異,但皆在在體現出「洗心」思想,具有圓神廣博的靈通性。
一、古籍專書(先分朝代,再以作者出生年先後為序)
(一)唐宋元古籍
1.〔唐〕陸德明(550-630):《經典釋文》,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2.〔唐〕孔穎達(574-648)等疏:《周易正義》,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
3.〔唐〕孔穎達(574-648),黃侃句讀:《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宋〕胡瑗(993-1059):《周易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冊,1986年。
5.〔宋〕陳襄(1017-1080):《古靈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93冊,1986 年。
6.〔宋〕張載(1020-1077):《橫渠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冊,1986年。
7.〔宋〕程顥、程頤(1032-1085):《二程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98冊,1986年。
8.〔宋〕張根(1062-1120):《吳園周易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冊,1986年。
9.〔宋〕張浚(1097-1164):《紫巖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冊,1986年。
10.〔宋〕郭雍(1106-1187):《郭氏傳家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冊,1986年。
11.〔宋〕林栗(1120-1190):《周易經傳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6年。
12.〔宋〕朱熹(1130-1200):《周易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6年。北京:中國書店,1987年。
13.〔元〕黃超然(1236-1296):《周易通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明抄本影印,2002年。
14.〔元〕胡一桂(1247-?):《易附錄纂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2冊,1986年。
15.〔元〕胡一桂(1247-?):《雙湖先生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一三二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明抄本影印,2002年。
16.〔元〕吳澄(1249-1333):《易纂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2冊,1986年。
17.〔元〕胡炳文(1250-1333):《周易本義通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4冊,1986年。
18.〔元〕俞琰(1253-1320):《俞氏易集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19.〔元〕龍仁夫(1253-1335):《周易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7冊,1986年。
20.〔元〕胡震(?-?):《周易衍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3冊,1986年。
21.〔元〕董中行(?-?)注《周易》,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孔氏嶽雪樓抄本,2002年。
22.〔元〕王申子(?-?):《大易緝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4冊,1986年。
23.〔元〕熊良輔(1310-1380):《周易本義集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4冊,1986年。
24.〔元〕李簡(?-?):《學易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5冊,1986年。
25.〔元〕梁寅(1303-1389):《周易參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7冊,1986年。
26.〔元〕趙汸(1319-1369):《周易文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7冊,1986年。
(二)明朝古籍
1.〔明〕胡廣(1369-1418):《周易傳義大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8冊,1986年。
2.〔明〕薛瑄(1389-1464):《讀書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11冊,1986年。
3.〔明〕周瑛(1430-1518):《翠渠摘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54冊,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4.〔明〕蔡清(1453-1508):《易經蒙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3冊,1986年。
5.〔明〕湛若水(1466-1560):《格物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16冊,1986年。
6.〔明〕湛若水(1466-1560):《湛甘泉先生文集》,臺南:莊嚴文化,清康熙二十年黃楷刻本,1997年。
7.〔明〕湛若水(1466-1560):《遵道錄》,濟南:齊魯書社,明嘉靖二年刻本,2001年。
8.〔明〕鄭岳(1468-1539):《莆陽文獻列傳》,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9.〔明〕馬理(1474-1556):《周易贊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嘉靖三十五年鄭絅刻本,2002年。
10.〔明〕林希元(1481-1565):《易經存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0冊,1986年。
11.〔明〕金賁亨(1483-1564):《學易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嘉靖刻本,2002年。
12.〔明〕季本(1485-1563):《易學四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嘉靖刻本,2002年。
13.〔明〕聶豹(1487-1563):《困辯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九三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南京博物館藏明刻本,2002年。
14.〔明〕王漸逵(1498-1559):《讀易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 類》第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刻本,2002年。
15.〔明〕熊過(1506-1565):《周易象旨決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1冊,1986年。
16.〔明〕姜寶(1514-1593):《周易傳義補遺》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萬曆十四年刻本,2002年。
17.〔明〕查鐸(1516-1589):《毅齋查先生闡道集》,北京:北京出版社,清光緒十六年涇川查氏濟陽家塾刻本,2000年。
18.〔明〕徐師曾(1517-1580):《今文周易演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隆慶二年董漢策刻本,2002年。
19.〔明〕來知德(1526-1604):《周易集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2冊,1986年。
20.[明]章潢(1527-1608):《圖書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68冊,1986年。
21.〔明〕沈一貫(1531-1617):《易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萬曆刻本,2002年。
22.〔明〕張朝瑞(1536-1608):《皇明貢舉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八二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萬曆刻本,2002年。
23.〔明〕潘士藻(1537-1600):《讀易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冊,1986年。
24.〔明〕錢一本(1539-1610):《像象管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冊,1986年。
25.〔明〕方學漸(1540-1615):《心學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清康熙繼聲堂刻本,1995年。
26.〔明〕焦竑(1540-1620):《國朝獻徵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第五三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館刻本,2002年
27.〔明〕焦竑(1540-1620):《焦氏筆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28.〔明〕姚舜牧(1543-1627):《性理指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九四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萬曆刻清順治重修本,2002年。
29.〔明〕吳桂森(1565-1632):《周易像象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4冊,1986年。
30.〔明〕黃正憲(?-?):《易象管窺》,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1.〔明〕張振淵(?-?):《周易說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萬曆四十三年石鏡山房刻本,2002年。
32.〔明〕孫從龍(?-?):《易意參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萬曆五年書林翁時化刻本,2002年。
33.〔明〕黃道周(1585-1646):《易象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5冊,1986年。
34.〔明]黃道周(1585-1646):《榕壇問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17冊,1986年。
35.〔明〕佚名:《性命圭旨》,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明嘉靖間刊本影印,2013年。
36.〔明〕張鏡心(1590-1656):《易經增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刻本,2002年。
37.〔明〕何楷(1594-1645):《古周易訂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6冊,1986年。
38.〔明〕張元蒙(?-?):《讀易纂》,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萬曆王世貞刻本,2002年。
39.〔明〕王鳴鶴(?-?):《登壇必究》《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兵家類》第九六零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刻本,2002年。
(三)清朝古籍
1.〔清〕孫奇逢(1585-1675):《理學宗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
傳記類》第五一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康熙六年刻本,2002
年。
2.〔清〕孫承澤(1592-1676):《孔易》,北京:北京出版社,清康熙孫氏家塾
刻本,2000年。
3.〔清〕刁包(1603-1669):《用六集》,濟南:齊魯書社,清康熙刻本,1997年。
4.〔清〕刁包(1603-1669):《易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9冊,1986年。
5.〔清〕賀貽孫(1605-1688):《易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第十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咸豐刻水田居全集本,2002年。
6.〔清〕傅以漸(1609-1665)、曹本榮(1621-1664):《易經通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7冊,1986年。
7.〔清〕黃宗羲(1610-1695):《明儒學案》,臺北:世華書局,1987年。
8.〔清〕張爾岐(1612-1678):《周易說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康熙五十八年徐氏真合齋磁版印本,2002年。
9.〔清〕錢澄之(1612-1693):《田間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 閣四庫全書本,第39冊,1986年。
10.〔清〕王夫之(1619-1692):《周易內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船山遺書本,2002年。
11.〔清〕王夫之(1619-1692):《詩廣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六十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同治湘鄉曾氏金陵節署刻本,2002年。
12.〔清〕毛奇齡(1623-1716):《仲氏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1冊,1986年。
13.〔清〕王宏(?-?):《周易筮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1冊,1986年。
14.〔清〕陳廷敬(1638-1712)等編注:《御選唐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46冊,1986年。
15.〔清〕孫在豐(1644-1689)、牛鈕(1648-1686)等撰:《日講經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7冊,1986年。
16.〔清〕包儀(?-?):《易原就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3冊,1986年。
17.〔清〕查慎行(1650-1727):《周易玩辭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7冊,1986年。
18.〔清〕陳夢雷(1650-1741):《周易淺述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9.〔清〕張沐(?-?):《周易疏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康熙刻本,2002年。
20.〔清〕胡方(1654-1727):《周易本義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嶺南遺書本,2002年。
21.〔清〕納蘭性德(1655-1685):《大易集義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6冊,1986年。
22.〔清〕陸奎勳(1663-1738):《陸堂易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2002年。
23.〔清〕朱軾(1665-1736):《周易傳義合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7冊,1986年。
24.〔清〕任啟運(1670-1744):《周易洗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1冊,1986年。
25.〔清〕魏荔彤(1670-?):《大易通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 閣四庫全書本,第44冊,1986年。
26.〔清〕李文炤(1672-1735):《周易本義拾遺》,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四為堂刻李氏成書本,2002年。
27.〔清〕張廷玉(1672-1755):《明史》,臺北:中華書局,1986年。
28.〔清〕汪紱(1692-1759):《易經如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易類》第二十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同治十二年活字印本,2002年。
29.〔清〕陳法(1692-1766):《易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9冊,1986年。
30.〔清〕劉紹攽(?-?):《周易詳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 類》 第二十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乾隆劉氏傳經堂刻本,2002年。
31.〔清〕惠棟(1697-1758):《周易本義辨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惠氏紅豆齋抄本,2002年。
32.〔清〕汪師韓(1707-?):《觀象居易傳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清刻本,2002年。
33.〔清〕莊存與(1719-1788):《繫辭傳論》,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莊綬甲寶研堂刻味經齋遺書本,2002年。
34.〔清〕王太岳(1722-1785):《四庫全書考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冊,1986年。
35.〔清〕汪縉(1725-1792):《汪子文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一四三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道光三年張杓刻本,2002年。
36.〔清〕段玉裁(1735-1815):《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37.〔清〕孫希旦(1736-1784)撰:《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38.〔清〕孫星衍(1753-1818):《孫氏周易集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武漢:湖北圖書館藏清咸豐五年南海伍崇曜刻粵雅堂叢書本,2002年。
39.〔清〕倪象占(1756-?):《周易索詁》,北京:北京出版社,清嘉慶刻本,2000年。
40.〔清〕李鈞簡(1757-1823):《周易引經通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清鶴陰書屋刻光緒七年王家璧補修本,2002年。
41.〔清〕郝懿行(1757-1825):《易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光緒八年東路廳署刻郝氏遺書本,2002年。
42.〔清〕張惠言(1761-1802):《周易虞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嘉慶八年阮氏瑯嬛仙館刻本,2002年。
43.〔清〕焦循(1763-1820):《易章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樓《易》學本,2002年。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44.〔清〕劉沅(1768-1855):《周易恒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嘉慶刻本,2002年。
45.〔清〕黎世序(1772-1824):《河上易注》,北京:北京出版社,清道光元年豫謙齋刻本,2000年。
46.〔清〕鮑作雨(1774-1832):《周易擇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同治三年南堤項傳梅刻本,2002年。
47.〔清〕卞斌(1778-1850):《周易通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十二年吳興劉氏嘉業堂刻吳興叢書本,2002年。
48.〔清〕龔自珍(1792-1841):《定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清光緒二十三年萬本書堂刻本,2017年。
49.〔清〕蘇秉國(?-?):《周易通義》,北京:北京出版社,清嘉慶刻本,2000年。
50.〔清〕黃式三(1789-1862):《易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定海黃氏家塾刻儆居遺書本,2002年。
51.〔清〕姚配中(1792-1844):《周易姚氏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五年汪守成等活字印一經廬叢書本,2002年。
52.〔清〕黃應麒(?-?):《周易述翼》,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光緒山陰宋氏刻懺花盦叢書本,2002年。
53.〔清〕曾釗(1793-1854):《周易虞氏義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七年面城樓刻本,2002年。
54.〔清〕徐堂(?-?):《周易考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圖書館藏稿本,2002年。
55.〔清〕秦篤輝(?-?):《周易集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湖北叢書本,2002年。
56.〔清〕何志高(?-?):《易經本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道光十八年刻西夏經義本,2002年。
57.〔清〕趙新(1809-1876):《還硯齋周易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八年刻還硯齋全集本,2002年。
58.〔清〕陳壽熊(1812-1860):《讀易漢學私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2002年。
59.〔清〕梁紹獻(1814-1874)等纂:《南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60.〔清〕紀磊(?-?):《周易消息》,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民國十二年吳興劉氏嘉業堂刻吳興叢書本,2002年。
61.〔清〕陳懋侯(1837-1892):《知非齋易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陳懋侯刻本,2002年。
62.〔清〕吳汝綸(1840-1903):《易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三年王恩紱刻桐城吳先生合書本,2002年。
63.〔清〕焦雲龍(1840-1901)等編纂:《三原縣新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清光緒六年刻本,2010年。
64.〔清〕沈紹勳(1849-1906):《周易易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分館藏1931年鉛印本,2002年。
65.〔清〕丁澤安(?-?):《易學節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圖書館藏清光緒刻自得齋易學四種本,2002年。
66.〔清〕皮錫瑞(1850-1908):《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67.〔清〕皮錫瑞(1850-1908)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68.〔清〕強汝諤(?-?):《周易集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求恕齋叢書本,2002年。
69.〔清〕段復昌(?-?):《周易補註》,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五年船山書院刻本,2002年。
70.〔清〕王樹柟(1851-1936):《費氏古易訂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四十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光緒十七年清神刻本,2002年。
71.〔清〕馬其昶(1855-1930):《重定周易費氏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四十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復旦大學圖書館藏
民國七年抱潤刻本,2002年。
72.〔清〕劉師培(1884-1919):《經學教科書》,長春:人民出版社,2013年。
二、當代專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2.王新春:《虞氏周易注今詮》,臺北:頂淵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3.王磊、張淳注釋:《莊子》,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4.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7冊,2002年。
5.孟祥才評注:《老子》,北京:中國兒少兒童出版社,2003年。
6.姜亮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4年。
7.馬宗霍著:《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8.徐國能著:《第九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9.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學》,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10.張善文,黃壽祺:《周易譯註》,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3刷。
11.許新作註譯:《老子讀本》,臺南:西北出版社,1991年。
12.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6年。
13.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4.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15.趙爾巽等著:《清史稿》,上海:聯合書店,1942年。
16.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7.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18.蔣伯潛註:《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臺北:啟明書局,2007年。
19.謝冰瑩、李鍌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20.〔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2版。
21.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卷中》,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博士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史甄陶:《元代前期徽州朱子學——以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
2.楊自平:《吳澄之《易經》解釋與《易》學觀》,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0年。
3.鄭伊庭:《明代考據學家之博學風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0年。
4.謝成豪:《焦竑經學史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3年。
(二)碩士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柯佳儀:《梁寅《易參義》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9年。
2.紀華裕:《秦篤輝《易象通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研究所,2016年。
3.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6年7月。
4.戴琡蓉:《胡瑗《周易口義》明體達用研究》,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文學系,2004年。
四、學報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再依出版順序排列)
1.陳睿宏:〈論林栗易學消沉之原由――從與朱熹之歧異進行開展〉,《政大中文學報》,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6月,頁98。
2.張嘉鳳:〈愛身念重――《折肱漫錄》(1653)中文人之疾與養〉,《臺大歷史學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13年6月,頁10。
3.賀廣如:〈心學《易》流別之始——《童溪易傳》定位商榷〉,《漢學研究》,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11年9月,頁271。
4.賀廣如:〈心學《易》學中的陰陽與卜筮――以季本為核心〉,《臺大文史哲學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012年5月,頁29-31。
5.楊自平:〈從《易經通注》論順治殿堂《易》學特色〉,《興大中文學報》,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6月,頁251-253。
6.楊自平:〈刁包《易》學的思想基礎及治《易》立場與做法〉,《臺大中文學報》,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6月,頁263。
7.楊自平:〈何楷《古周易訂詁》的訂詁成果析論〉,《鵝湖學誌》,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2月,頁93。
8.楊自平:〈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治《易》特色析論〉,《淡江中文學報》, 臺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6月,頁42。
9.楊自平:〈胡炳文《易》學學統的建立與以《本義》會通眾說析論〉,《成大中文學報》,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9月,頁23。
10.楊自平:〈胡震《周易衍義》的宗程立場析論〉,《國文學報》,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8年12月,頁50。
11.楊自平:〈元代李簡《學易記》析論〉,《興大中文學報》,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9年6月,頁56。
12.賴貴三:〈宋至清儒詮釋「洗心退藏於密」異同析論〉,《國文學報》,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8年6月,頁135-170。
五、網路資料(依照檢索日期排序)
1.朱子文化選粹:
檢索網站:http://zx.np.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7&id=667
檢索日期:2020年7月12日
2.中國哲學電子化計畫之《黃石齋先生文集五》:
檢索網站: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40485&page=43
檢索日期:2020年7月19日
3.〈清代四川經學之歷史演變――清代四川經學三考之一〉:
檢索網站: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12/t20071231_32504.htm
檢索日期:2021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