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蓓萱 |
---|---|
論文名稱: |
電影《帝國大審判》的敘事模式與 歷史再現:兼論影視文本在中學教育的運用 |
指導教授: | 陳登武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9 |
中文關鍵詞: | 帝國大審判 、白玫瑰事件 、歷史教學 、二次大戰 、納粹 、影視史學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24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4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試圖在歷史教育過程中,利用情境教學理論,結合影視史學融入歷史教學,激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學生應該要能夠以多元為出發理解歷史發展的多重因果關係,建構自己的歷史意識。
電影作為認知歷史的文本應該要借用影視史學的理論加以分析。本研究即以影視史學的理論探究電影《帝國大審判》,深入探討電影再現歷史的敘事模式。運用電影《帝國大審判》影片中的歷史意涵,規畫影視教學活動課程與教學評量,引導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並藉由學生的學習成果分析電影對學生認識歷史事件、建構歷史意識的影響。
研究可知,透過影視文本結合學習單撰寫,學生表現出多元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生不僅能夠覺知影片中的歷史元素,亦對這一部分歷史產生高度興趣。由此可知,影視輔助歷史教學在高中階段具有一定效益,歷史老師若能善用影視教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亦可加強學生思維能力。
一、影視資料
馬克˙侯特蒙(Marc Rothemund),《帝國大審判》,台北市,向洋影業,2006年臺灣上映。
二、中文專書
A.L. Rowse著 廖中和譯,《歷史的功用》,台北,幼獅出版,1970年。
Arendt, Hannah著,蔡佩君譯,《責任與判斷》,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8 年。
Arendt, Hanna著 孫傳釗譯,《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東北,吉林人民出版,2011年。
Carola Stern, Ingke Brodersen著 李雪媛、呂以榮 譯,《希特勒草莓--屠殺、謊言與良知的歷史戰場》,臺北,商周出版,2006年。
Collingwood, R. G.《歷史的理念》,黃宣範譯,台北,聯經事業出版,1981年。
Daniel Bell,高铦等譯,《後工業社會來臨》(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臺北,桂冠出版,1989 。
David Bordwell, 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麥格羅希爾出版,2008年。
E. H.Carr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What is History?),臺北,幼獅出版,1968年。
Erich Fromm著,莫迺滇譯,《逃避自由》,臺北市,志文出版,1991年。
Inge Aicher-Scholl著 周全譯,《白玫瑰一九四三》,臺北,遠足出版,2003年。
Jean Baudrillard,洪玲譯,《你仿物與擬像》(Simulacres et Simulatuon),臺北,時報出版,1998年。
Mark C. Carnes編,王凌霄譯《幻影與真實 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臺北,麥田文化出版, 1998年。
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臺北:麥田文化出版,1998年。
Natalie Zemon Davis著,陳榮彬譯,《奴隸、電影、歷史─還原歷史真相的影像實驗》(Slaves on Screen: Films and Historical Vision,Canada: Vintage Canada),臺北,左岸出版,2002年。
Taylor,L. &Willis,A.著,吴靖、黄佩譯,《媒體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8年。
William L.Shirer(威廉•夏伊勒),董樂山 譯,《第三帝國興亡史【第三冊】》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
文光,《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臺北,遠流出版,1992年。
江曉雯,《當代世界電影文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2004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1992。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1988年。
陳登武《歷史與人生》,台北,三民,2007。
三、英文專書
Dumbach, A. E. Sophie Scholl and the White Rose (Rev., expanded ed.). Oxford: Oneworld Pub,2006.
Hayden White,The Content of the Form: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Jennifer Lind,Sorry States: Apologi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thaca,N. 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8.
Lebow, Richard Ned, Wulf Kansteiner, and Claudio Fogu.. The politics of memory in postwar Europ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6.
Robert A. Rosenstone, Visions of the Past: The Challenge of Film to Our Idea of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Stuart Parkes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Germany.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7.
四、中文期刊
Hayden White著,周樑楷譯,〈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2001年,頁11-17。
Lee Peter.著,周孟玲譯,〈為什麼學習歷史〉,《清華歷史教學》,第8期,1997年,頁6-28。
王明珂,〈歷史的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第5期,2001年,頁136-147。
王琪,〈第三帝國時代各類青年團體所進行的反抗運動〉,《西洋史集刊》,第9期,1999年12月,頁219-268。
王琪,〈第三帝國時代兩大基督教會與納粹政權之間的衝突〉,《西洋史集刊》,第7期,1997年12月,頁121-171。
王霞,〈如何再現納粹屠殺海頓懷特的歷史相對主義思想辨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年,頁38-47。
吳珊妃,〈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臺灣師範大學「中學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9年,頁295-314。
宋肅懿,〈影視史學的發展與教學之應用〉,《實踐通識論叢》,第4期,2005年,頁69-88。
周樑楷,〈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以「誰殺了甘迺迪」和「返鄉第二春」為討論對象〉,《當代》,第74期,1984年,頁48-61。
周樑楷,〈辛德勒的選民—評史匹柏的影像敘述和史觀〉,《當代》,第96期,1994年,頁44-53。
周樑楷,〈台灣影視文化的歷史意識,1945-1979:以《源》為主要分析對象〉,《1997台北金馬影展》國片專題影展節目特刊,1997年11月,頁18-24。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與課程主題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頁 445-470。
周樑楷,〈歷史劇情片的「實」與「用」—以「羅馬帝國淪亡錄」和「神鬼戰士」為例〉,《當代》,第156期,2000年,頁 48-61。
周樑楷,〈影像中的人物與歷史—以《白宮風暴》為討論對象〉,《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2002年,頁1101-1116。
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方法〉,《思想:歷史與現實》,第2期,2006年,頁125-162。
唐世平,〈和解與無政府狀態的再造——基於六部作品的批判性綜述〉,《國際政治科學》,第1期,2012年,頁61-104。
陳登武,〈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Atom Egoyan的電影「A級控訴」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第17期,2006年,頁641-675。
陳登武,〈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隋唐史教學為中心〉,《歷史教育》,第14期,2009年,頁233-264。
徐叡美,〈電影與歷史:評介史家費侯、戴維斯與羅森史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5期,2004年,頁199-216。
黃乃琦,〈多元動態「影視史學」的教學分析〉,《歷史月刊》,第170期,2002年,頁111-115。
張廣智,〈重現歷史──再談影視史學〉,《學術研究》),第8期,2000年8月,頁80-86。
劉怡芳,〈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2007年,頁107-134。
五、西文期刊
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The Amec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93,No.5(Dec,1988), pp.1193-1199。
I. C. Jarvie, "Seeing Through Movies,"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8 (1978),pp.374-379
Paul B. Weinstein, “Movies as the Gateway to History: The History and Film Project,”The History Teacher 35,no.1(2001), pp.27-48
Putnam, R. D.“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42(no.03) (1988),pp.427-460
Robert A. Rosenstone, “History in Image History In Words: Reflections the Possibility of Really Putting History onto Film,” AHR, 93 (Dec. 1988) pp. 1193-1199
Young, A. T. The Adaptation of Europe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From Rome to Seattle. JCMS: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38(1) (2000),pp. 93–116
六、學位論文
李育如,〈影視史學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影片《稻草人》為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冠吟,〈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惡魔教室》為中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徐叡美,〈歷史劇情片「赤色份子」的歷史書寫與思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思瑾,〈聯邦德國電影對二次大戰的歷史詮釋(1945-2005)〉,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盈如,〈影視史學課程對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國家認同影響之研究—以二二八事件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雅淳,〈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西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祖國之名》為中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黃靖涵,〈影視教材在高中臺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應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為中心〉,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盧慧芳,〈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情節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六、教科書
南一版,《普通高級中學歷史 第四冊》,台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2月。
七、其他資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www.naer.edu.tw/bin/home.php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
電影《帝國大審判》官方網站:http://www.sophiescholl-derfilm.de/freiheit/。
TheWave相關文本介紹: http://www.diederikrep.nl/thewave/wav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