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裕崑 Yu-kun Tsai |
---|---|
論文名稱: |
運動用品自創品牌歷程之研究 ─以A品牌為例 Case Study of Sporting Goods OBM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Brand A |
指導教授: |
鄭志富
Cheng, Chih-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1 |
中文關鍵詞: | 運動品牌 、發展歷程 、臺灣中小型產業 、運動用品製造商 、品牌權益 |
英文關鍵詞: | sports brand, development,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aiwan, sporting goods OBM, brand equi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過往以代工業為主,品牌的投入與認知相對較低,加上企業經營國際化不易,使得運動用品製造商卻步,但品牌所帶來的高附加價值卻可以為傳統的製造業帶來轉機。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究臺灣運動用品製造商品牌發展歷程。研究者以半結構式訪談,於2012年2月1日至5月1日進行調查研究,訪談A品牌董事長、母企業董事長、董事、業務共計6名人員。綜整研究發現如下:
一、A品牌2007年自創品牌投入臺灣市場,跨入因素是因二代企業主留學返國後接手公司運作,而經營品牌又是夢想,因此,自發性的投入品牌經營。但仍維持代工製造,期盼代工製造與品牌經營增加獲利,雙頭並進,永續經營。
二、A品牌發展至今約5年,現行品牌權益以品牌忠誠度、品牌知名度、品牌品質為主要發展方向,而品牌聯想與品牌附加價值則尚未完善,此與品牌發展為期不長有著相當關係,盡力建構完善品牌權益才能有效提升品牌獲利。
三、A品牌經營初期無通路、無經驗,直到聘用體育運動背景的專業人才後才突破困境,由小眾市場著手進行,以贊助、成為賽事用球為具體推動策略,未來將以臺灣經驗為品牌經營的範本,進軍中國大陸,邁向國際市場。
本研究結果將提供給個案公司做為未來發展品牌的參考,也提供相關臺灣製造業者投入經營品牌的參酌依據。除此之外,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品牌國際化策略進行研究,更深入了解運動用品品牌經營策略。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Taiwan’s major business was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 where investment and cognition of brands were relatively low. With the difficulties in running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many sporting goods manufacturers were struggling to step in owned brand business field. However, Own Branding & Manufacturing (OBM) development would add high value to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and lead to a turning poin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search sporting goods OBM development in Taiwa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used for the research during February 1st to May 1st. By interviewing the president, the president of their parent company, board members and sales of the case, Brand A Company, with a total of 6 persons, researcher organized some general points as followed.
1. Brand A created a self-owned brand and operated in Taiwanese market in 2007 as their second generation took over the company after studying abroad. They always had vision of making an owned brand. Thus, they spontaneously started the OBM busin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rent company continued their OEM business, and they expect to increase their revenue through two manufacturing models, making furth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Having been developed for five years, the main direction of Brand A Company’s current brand equity is to grow brand loyalty, brand awareness and brand quality. Brand A Company has not developed in OBM field for a long time and that directly affected brand association and brand’s added value which were still not mature enough. Focusing on building brand equity may efficiently lead to boosting company revenue.
3. At the initial stage, Brand A Company had no selling channels and zero experience. They broke through their difficulties after they recruited sales with professional sports background to promote their brand. First starting with brand marketing in niche market, Brand A’s strategy was to become a major sponsor and secure association balls in official matches. They expected to take their experience of operating OBM in Taiwan as a model, moving forward to China and, moreover, to the global market.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be provided to Company as reference for their future OBM development, and also will be serviced as other Taiwanese manufacturers’ investing reference. Additionally, future study of strategy to internationalize a brand could be a follow-up to understand more on sports bran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毛家驊(2007)。運動品牌舉辦運動促銷方案對品牌權益之相關性研究─以A品牌兒童籃球教室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113-126。
王慶堂(2008)。臺灣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2(1),131-150。
司徒達賢(2011)。OBM品牌化的七大條件。2011年12月14日,取自司徒達賢部落格,部落格網址: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18&nid=76&page=1。
何漢斌、李城忠(2010)。名人代言、公益行銷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以玉山銀行與王建民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38-54。
吳日盛(2003)。運動休閒產品現況與發展趨勢。鞋技通訊,131,24-33。
吳婉如、洪志秀(2009)。變革管理與護理資訊系統之推展。高雄護理雜誌,26(1),91-98。
呂佳霙、黃中皓、王慶堂(2007)。職業棒球隊品牌權益衡量構面之初始建構。運動與遊憩研究,2(2),143-152。
李文娟(1997)。邁向運動用品業的戰國時代。大專體育,30,68-74。
李繼宇(2011)。為臺灣運動產業把脈-專訪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葉公鼎教授。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0(10),28-31。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4)。高雄市:麗文。
林明珠(2007)。從OEM到OBM我國體育用品製造業應走的道路。中華體育季刊,20(2),92-97。
林信昌(2009)。「品牌臺灣」推動策略初探:以品牌投創基金個案為例談臺灣企業國際品牌之路(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婷鈴、謝美珍、劉恆逸、郭淑怡(2010)。創業家精神、互補產業、國際市場機會與品牌建構之研究-以臺灣運動休閒產業製造商個案為例。輔仁管理評論,17(3),85-110。
林曉芬(2010)。我國商業服務業發展契機研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3(3),130-136。
邱如美(譯)(1998)。企業成功轉型8 Steps。臺北市:天下遠見。(Kotter, J. P., 1996)
邱東泉(2003)。策略管理工具─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以P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邱昱婷(2009)。以生命週期觀點歸納品牌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邱峰祥、黃瓊恩(2005)。臺灣中小企業轉型策略與組織績效之研究。建國科大學報,24(2),75-90。
施振榮(2000)。品牌管理從OEM到OBM。臺北市:大塊文化。
施振榮(2004)。再造宏碁:開創、成長與挑戰。臺北市:天下文化。
洪順慶(譯)(2011)。品牌管理。臺北市:天下遠見。(Aaker, D. A., 1994)
范峻豪(2010)。體育用品製造業自創品牌與其重要性分析。大專體育,110,23-29。
徐英哲(2008)。臺灣中小企業創新過程之研究-以喬山健康科技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徐家偉(2006)。組織轉型能力之建構與評鑑工具之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文玫、陳成業(2009)。驗證職業運動球隊品牌權益模式之研究-以中華職棒統一7-ELEVEn 獅為例。臺大體育學報,14,65-80。
張國忠(2007)。高屏地區大學生生活型態與運動用品支品牌形象及品牌權益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59-69。
張國忠、史進得(2006)。高屏地區大學生運動用品品牌權益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4(2),39-52。
張涵妮(2011)。有關臺灣自行車OBM廠商產品開發與技術知識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張清泉、吳志銘、賴宗佑、王慶堂(2012)。觀眾的運動涉入程度對贊助企業品牌權益及購買意願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6(3),80-94。
張筱梅、林房儹(2005)。臺灣體育運動用品製造業經濟產值分析。運動管理,7,101-110。
許士軍(1995)。管理學。臺北市:東華。
郭崑謨(1993)。管理概論。臺北市:三民。
郭椀婷(2009)。創業家策略意圖對企業轉型歷程之分析─以歐都納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陳永宜(2005)。運動贊助對品牌權益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81,121-127。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成業(2010)。職業運動團隊品牌利益、品牌態度、心理承諾與球迷行爲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紐約洋基隊爲例。體育學報,43(1),53-67。
陳啟玄(2009)。組織變革成功個案分析-John P. Kotter 領導變革八大步驟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彭玥箖、林谷鴻(2010)。自行車品牌權益要素之分析-分析網路程序法之應用。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7(3),456-467。
黃中皓、呂佳霙(2005)。職業運動球隊建立品牌權益的先決條件與利益。中華體育季刊,19(4),50-59。
黃文星(2007)。企業贊助活動對企業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以兄弟象棒球隊為例。朝陽商管評論,6(5),25-46。
黃慧文(2012)。品牌,產業發展的下一步。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5(4),112-119。
黃蕙娟(1990)。臺灣企業國際上自創品牌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公鼎、王凱立(2005)。全球化趨勢下國內運動產業發展規範之研究:以舉辦運動賽會為例。載於葉公鼎(主編),全球化趨勢下國內運動產業發展規範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臺北國際體育用品展覽會﹝TaiSPO﹞(2011)。2010展後報告。2011年11月28日,取自臺北國際體育用品展覽會正式網站,展覽會網址:http://www.taispo.com.tw/zh_TW/show/info.html?id=363CC1A61CA47BE9D0636733C6861689。
臺灣區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TSMA﹞(2011)。臺灣區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優勢。2011年11月21日,取自臺灣區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正式網站,公會簡介網址:http://www.sports.org.tw/c/ass_1_sporting.htm。
臺灣區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TSMA﹞(2011)。臺灣區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產業主要產品項目。2011年11月21日,取自臺灣區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正式網站,公會簡介網址:http://www.sports.org.tw/c/ass_1_product.htm。
趙樁根(2009)。臺灣中小企業西進之經營策略個案研究─以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十二版)。臺北市:雙葉。(Babbie, E., 2010)
蔡延隆(2007)。健身器材產業自創品牌的個案研究─以喬山健康科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蔡明達、沈易利(2010)。運動休閒產業創新經營之道。大專體育,107,24-28。
蔡芬宜、李城忠(2008)。公益行銷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以福特汽車與王建民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8-34。
蔡裕崑、鄭志富(2011,12月)。臺灣運動用品製造業發展自有品牌的機會之探討﹝摘要﹞。2011體育運動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海報發表。臺北市。
鄭志富(2002)。二十一世紀臺灣運動產業之發展與挑戰。第二屆中華民國運動與休閒管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51-66)。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瞿宛文(2006)。臺灣後起者能藉自創品牌升級嗎?。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3,1-52。
蘇維杉(2007)。運動產業概論。臺北縣:揚智。
顧淑馨(譯)(2005)。全球舞臺大未來:無國界世界的挑戰與機會。臺北市:臺灣培生。(大前研一,2005)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 Biel, A. L. (1993). Brand equity & advertising: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oyle, P. (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s: The strategy op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7, 5-20.
Hamel, G., & Prahalad, C. K. (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for seizing control of your industry and creating the markets of tomorrow. Ashland, OH: Client Distribution Services.
Kaplan, R. S., & Norton, D. P. (1996). The balance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im, W. C., & Mauborgne, R. (2005). Blue ocean strategy. Ashland, OH: Client Distribution Services.
Kotler, P.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 Keller, K. L. (2009). Marketing management (13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Kotter, J. P. (1995). Leading change- 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2), 59-67.
Lin, B. W., Lee, Y., & Hung, S. C. (2006). R&D intensity and commercialization orientation effects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9, 679-685.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Onkvisit, S., & Shaw, J. J. (1989).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branding: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and decisio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6(3), 22-34.
Yeh, K. T. (2011). An analysis of sport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aiwan. In Taiwan Sporting Goods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TSMA﹞ (Eds.), TSMA: The most authoritative publication on the Taiwan sporting goods industry (pp. 76-85). Taipei: TS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