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永林
Wang, Yung-lin
論文名稱: 圖騰之意象表現-王永林的水墨創作論述
The Image of Totem- Wang, Yung-lin’s Creation of Ink and Washing Painting
指導教授: 李振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9
中文關鍵詞: 圖騰人面線性書象風化木
英文關鍵詞: totem, cliff painting of human face, calligraphic, linear, weathered woo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5下載:7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從原始圖騰崇拜的切入點進行探究,藉由人面岩畫所呈現特殊的「神秘、象徵」性質,及其呈現的造型,非以一般「看」的造型,而是一種「純感覺」或「感覺點」的造型,爆發出一種不可思議的張力,傳遞出引起深刻動機的當代人內涵性情愫,試圖創造出時代新圖騰,圖騰意象不在於倒回原始文明,而是設法暫時離開資訊化的文字文明,追尋文字表達以外的方式,尋思出真正適合自己所處社會、文化脈動息息相關的契機來創作。
    所有繪畫都是以圖騰造型的,而圖騰造型不只是爲了再現意涵,也是爲了表現。除了研究題材的範圍擴展外,繪畫本體美學的分析也是一項要點,文中以書象線性的抽象形式來表述一種哲理的、意識形態的反思。它通過畫面的動來取靜,以傳達出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
    應用的材質「風化木」是自然界生成的材料,在創作中,也是與人類關係最為親密的材料之一,它們在質感上是無可替代,透過環境、時間風化的木質媒介更能彰顯主體的滄桑、惆悵,清晰地表現出人面心理的圖像,感受到圖騰的原始神祕魅力,透過這樣「個人的」藝術符號及材質構成方式,就可以發現自我、表現自我的一種可行性方法,畫面經營將三度視覺概念轉化為二維畫面,虛實可以是二維平面的對比,也可以是三維空間的對比,所以在畫中兩種空間並存,但虛實更多的是一種平面的空間觀。
    當代水墨畫探索一直在繼承中開闢新路。時至今日,當代水墨畫解構與其建構在廣泛吸納外來文化以及自身的發展基礎上變得異彩紛呈。其中,近幾十年來新生的當代水墨的水墨新意境起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作用。無論從形式語言到繪畫所表現的精神內涵都尚趨於多元實踐與多方探索,探索的定位也正是畫家為大膽接受新思維、嘗試新方法,以在作品中納入多元化因素而自我解套的一種方法。
    本研究試圖在題材上打破傳統的格局、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擴大了社會內容和繪畫語言形式。意象圖騰吸收西洋的美學、形式、技法及傳統東方精神,兼採中西繪畫之長將水墨畫與現代藝術熔於一爐,以充實水墨畫的精神意境與筆墨的當代思考,從內容到形式創造出新的繪畫語言。

    This research aims at exploring the image of primitivetotems. The cliff paintings of human faces which display the unique “mystery” and “symbol” convey the immanent emotions with inconceivable tensibility. The paintings should be admired with a kind of “pure feeling” instead of “looking”. The totems do not function as representation of primitive culture but as the medium which helps us escape from technology and writing civilization. The creation tries to convey the conception beyond the words and to present what fit in with the modern society and culture.
    All the paintings come from totems. Totems present not only immanence but also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own. This study also takes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paintings. It depicts the philosophical and ideological introspection through the calligraphic linear abstract forms. The deeper static spirit is displayed in the dynamic state of the painting.
    “Weathered woods” applied in creation are natural materials which cannot be replaced due to their specific characters. By using weathered woods, the dreary image of human faces and the mystery of primitive totems are clearly expressed. Ego is found and displayed through the “personal” art symbol and material construction. The no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pace is transferred into two-dimensional plane. Nihility and reality coexist in the two spaces, conveying spatial viewpoint in the plane.
    Modern ink and washing paintings are devoted to carry on the past and open a way for the future. They are blended with the foreign culture, de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forms into the splendid aesthetics. Among these decades, the thoughts of modern ink and washing paintings have been extended in many new styles. The artists accept new thoughts, trying the new ways in creation. The works diversify in external images as well as internal spirit. Artists explore new images by blending with multiple factors in their creation.
    This research tries to expand the social and painting language models in materials and theme. Western aesthetic theory, forms and technique blend with traditional eastern spirits through totem images in works. It creates the new painting language both in internal emotions and in external forms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and washing painting and modern ar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2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3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意象圖騰的探討 ……………………………………………… 6 第一節 圖騰的崇拜探源 ………………………………………… 6 第二節 岩畫的線性美感 …………………………………………10 第三節 現代繪畫走向新原始 ……………………………………13 第四節 感覺、意象的融合 ………………………………………16 第三章 當代水墨的再探 ………………………………………………21 第一節 水墨畫的解構與重建 ……………………………………21 第二節 對筆墨的當代思考 ………………………………………23 第三節 多元實踐與多方探索 ……………………………………25 第四章 意象圖騰的表現 ………………………………………………35 第一節 圖騰的表現意涵 …………………………………………35 第二節 線性的空間思維 …………………………………………38 第三節 材質的磨合創造 …………………………………………41 第五章 作品分析 ………………………………………………………44 第六章 結論 ……………………………………………………………63 參考書目 …………………………………………………………………65

    一 專書

    1.《霍布斯英文著作集》,第1卷,朱敏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35年一版。
    2.﹝美﹞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楊潤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一版。
    3.﹝美﹞裴魯恂著,胡祖慶譯,《原序》,《中國政治變與常》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臺北:台灣桂冠出版社,1988年初版。
    4.﹝英﹞霍布斯,《論物體》,《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一版19刷。
    5.〔法〕列維.斯特勞斯,《面具的奧秘》,知寒等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一版。
    6.〔美〕魯道夫.安海姆,《審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一版。
    7.〔美〕魯道夫.安海姆,《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一版。
    8.〔奧〕佛洛伊德,《圖騰與禁忌》,文良文化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2月一版一刷。
    9.〔意〕克羅齊,《美學原理:美學綱要 》,朱光潛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年一版。
    10.〔德〕克勞斯.霍內夫,〈一意孤行還是隨波逐流〉,《藝術的方位》,邵亦揚譯,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6月一版。
    11.〔蘇〕海通,《圖騰崇拜》,何星亮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年5月一版一刷。
    12.Anna Moszynska,《抽象藝術》,黃麗娟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年初版。
    13.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14.三民書局大辭典編,《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初版。
    15.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6月一版。
    16.王美欽編著,《克利論藝》,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4月一版一刷。
    17.王國維,《水經注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一版。
    18.王創華,《線條的藝術》,臺北:台灣珠海出版社,1992 年初版。
    19.王慶生,《繪畫―東西文化的衝擊》,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初版。
    20.北大哲學系,《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一版。
    21.北大哲學系,《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一版19刷。
    22.史作檉,《聆聽原始的畢卡索》,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年4月初版。
    23.皮道堅,《中國:實驗水墨二十年1980-2001》,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年一版。
    24.朱存明,《圖騰•圖像•仿像——論視覺文化的歷史範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一版。
    25.朱狄,《當代西方美學》,臺北:穀風出版社,1988年初版。
    26.何懷碩,《苦澀的美感》,臺北:立緒文化事業,1998年初版。
    27.何懷碩,《創造的狂狷》,臺北:立緒文化事業,1998年初版。
    28.克萊夫‧貝爾,《藝術》,周金環/馬鍾元合譯,臺北:商鼎文化,2000年10月初版。
    29.吳冠中,《畫裡陰晴-吳冠中文集》,青島: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8月一版。
    30.宋耀良,《中國岩畫考察》,臺北:聯經出版,1998年12月初版。
    31.宋耀良《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岩畫》,香港:三聯書店,1992年初版。
    32.李偉,《美術》,北京: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編輯部出版,2004年1月第一版。
    33.辛麗譯,《現代藝術大師論藝》,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年一版。
    34.宗白華,《美學散步》,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
    35.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一版。
    36.林銓居,《台灣近現代水墨大系.餘承堯》,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
    37.金濤聲點校,《陸機集》十卷,上海: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
    38.唐曉蘭,《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臺北:遠流出版事業,2004年1月初版二刷。
    39.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第12次印刷。
    40.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2月第七版。
    41.國立編譯館/主編,《理想國》,侯健譯,台北:聯經出版,1980年1月初版。
    42.張延風,《中國藝術的文化詮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3年12月一版。
    43.張純明,《中國政治兩千年》,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
    44.張曉淩,《中國原始藝術精神》,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4月一版2刷。
    45.曹玉林,《當代中國畫體格轉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9月一版。
    46.陳心懋,《綜合繪畫–材料與媒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1月一版。
    47.陳弘法,《亞歐草原岩畫藝術論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一版。
    48.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49.陳兆復,《原始藝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一版。
    50.陳龍海,《中國線性藝術論》,湖北:恆泰印務,2005年12月一版。
    51.章學誠《校讎通義‧ 原道篇》,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8月初版。
    52.曾肅良,《台灣現代水墨大系:意象構成水墨》,臺北:文建會,2004年12月初版。
    53.曾肅良,《傳統與創新》,臺北:三藝文化事業,2002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
    54.湯惠生/張文華,《青海岩畫:史前藝術中二元對立思維及其觀念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年7月一版。
    55.程代勒,《新民間美術―現代水墨創作自述》,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1996年6月印行。
    56.黃專,《黑白史——中國當代水墨畫》,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57.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初版。
    58.楊季,《國畫家》,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國畫家》編輯部,2004年6月第一版。
    59.楊韶剛,《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一版。
    60.鄒建平,《中國當代水墨畫》, 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61.雷奈•格魯塞,《中國的文明》,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一版。
    62.瑪格達雷娜.M.梅拉等著,《德國表現主義藝術》,臺北:藝術家圖書,2004年5月初版。
    63.蓋山林,《中國岩畫》,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4年12月一版。
    64.蓋山林,《巴丹吉林沙漠岩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7月一版。
    65.蓋山林,《烏籣察布岩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一版。
    66.蓋山林/蓋志浩,《內蒙古岩化的文化解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2年12月一版。
    67.劉其偉,《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臺北:雄獅圖書,2002年1月初版。
    68.潘運吉,《清人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3月二版。
    69.潘諾夫斯基(Panofsky ,Erwin),《造型藝術的意義》,李元春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初版。
    70.蔡長盛,《書法空間之研究論文》,1984年。
    71.鄭瑞澤,《社會心理學》,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1987年8月初版。
    72.盧輔聖,《朵雲第54集–關於筆墨的論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7月一版。
    73.遲軻,《西方美術理論文選》,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93年一版。
    74.謝恩,《絕對的藝術家:趙春翔的藝術世界》,臺北:大塊文化,1997年10月初版。
    75.韓樹英,《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一版。

    二 期刊
    1.王天德,《20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第3集,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1996年版,頁45。
    2.王南溟,〈「張力」的疲軟〉,《江甦畫刊》,1997年9月出版,頁126。
    3.王雅玄與陳幸仁,〈符號互動論— 社會學方法論之應用〉,《菁莪》,10卷2期,1998年7月,頁49。
    4.皮道堅,〈水墨性話語與當下文化語境〉,載《美苑》第1期,1995年,頁89。
    5.吳冠中,〈筆墨等於零〉,《明報週刊》,香港,1992年,3月號,頁65~69 。
    6.郎紹君,《20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第2集,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1994年版,頁7。
    7.孫曉彤,〈台灣水墨的當代詮釋〉,《典藏.今藝術》,170期,2006年11月,頁238。
    8.晏陽,《美苑》,瀋陽:魯迅美術學院學報編輯部出版 ,2004年6月第1版,頁142。
    9.清水敏男,《上海美術館通訊》第29期,上海美術館,1999年,頁6。
    10.蔣天耕,〈論線性藝術與點性思維〉,《書法研究》第四期, 2003年,頁49~53。

    (以上書目依照筆劃多寡排列)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