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孟愷
論文名稱: 全民國防教育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效益研究-以高中職教師為例
An Exploratory Study o Teaching f Effectiveness Assisted by means of Web-based Community on All-out Defence Education - A Case of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 施人英
Shih, Jen-Ying
曾章瑞
Tzeng, Jang-Rue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Global Business and Strateg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全民國防教育網路社群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
英文關鍵詞: All-out Defense Education, Web-based Community, Network community assisted in teach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2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全民國防教育使用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之效益,並以現階段高中職國防通識教師個案為例。99課綱實施後,全民國防教育面臨了課程更多元並兼具動態性的內容,但時間性卻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運用多元的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習成效。而在資訊化社會的現在,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強調分享與合作的學習模式,無疑提供了一種選擇。為了有效且深入瞭解全民國防教育運用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之效益,決定採取質性研究方式,以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為主,藉以真正了解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的成效,主要探討之內容包含: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之應用、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之成效、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當前問題等三方面。根據文獻分析與訪談資料結果,得知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對於學生而言,具有提升學習興趣及使同儕間互動增加的效益;對於教師而言,可藉此突破授課時數減少的影響,也能更加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而增進教學相長的機會。然而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在當前,仍會受到資訊環境及資訊倫理素養的限制而無法普遍且廣泛的運用。

    The main concept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quire the benefit of the network community assisted in teaching by All-out Defence Education, taking the cases of the current general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teachers from high schools as examples. After 99 semaster has started, All-out Defence Education will face the influence of limited teaching time but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diver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courses, teachers thus need to diversify our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t is no doubt that web-based community assisted in teaching, emphasizing on sharing and cooperator while learning, provides us an op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effecitively and thoroughly the benefit of the use of teaching for web-based community by All-out Defence Education, this study takes qualitative research, including documents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context includes the utilization and effectiveness teaching of web-based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it suffe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we know that network community assisted in teaching can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interest and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It also can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limited teaching time, and can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for teachers. Now the web-based community assisted in teaching still be limited by environment and ethics, so it can't be used commonly and generally.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全民國防教育 9 第二節 網路教學 18 第三節 網路學習社群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參與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7 第四節 研究程序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2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6 第一節 高中全民國防教育授課之現況與問題分析 56 第二節 全民國防教育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之應用 65 第三節 全民國防教育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之成效 70 第四節 全民國防教育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之綜合討論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建議 89 參考文獻 92 中文部分 92 西文部分 97 附錄 99 附錄一 研究邀請函 99 附錄二 前導性研究訪談大綱 100 附錄三 正式研究訪談大綱 101 附錄四 研究參與者訪談同意書 102 附錄五 訪談謝函 103 附錄六 訪談逐字稿示例 104 表目錄 表2-1-1學校教育之全民國防教育意涵表 13 表2-1-2政府機關在職教育之全民國防教育意涵表 14 表2-1-3社會教育之全民國防教育意涵表 14 表2-1-4國防文物保護、宣導教育之全民國防教育意涵表 15 表2-2-1網路學習的意義 19 表2-2-2網路教學的三種模式 21 表2-2-3網路教學的優點 27 表2-2-4網路教學的缺點 28 表2-3-1網路社群的定義 33 表3-2-1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46 圖目錄 圖1-3-1研究步驟 6 圖2-3-1影響參與網路社群的因素 34 圖3-1-1研究架構圖 43 圖3-4-1研究程序圖 49

    中文部分:
    王智玄(1989),〈新的學習策略─網路合作是學習知識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第78期,頁119-142。
    王淑如、王欲德(2001),〈教學新策略-網路合作學習〉,《台灣教育》,第603期,頁33-39。
    王文元(2003),〈大家一起來實踐全民國防〉,《吾愛吾家》,第289期。
    王政彥(2003),〈當前歐盟推展e學習的工作重點及其對我國資訊終身教育之啟示〉,《成人教育》,第74期,頁2-13。
    王千倖(2003),〈以網路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行動研究〉,《師大學報》,第48期,頁119-142。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
    王順民、賴俊帆(2007),〈數位學習、網路社群與個人適應-兼論e-learning的人文思索〉,《國政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方東台(2001),《我國中等學校軍訓教育之定位與發展》,政治大學中山所碩士論文。
    利亞蒨(2000),《網路輔助教學在國小數學學習領域學習成效、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雯婷(1995),《國二數學科合作中配對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正勝,(2005),〈全民國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九十四年全民國防教育師資研習手冊》,頁5。
    何榮桂、郭再興(1996),〈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網路上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第55期,頁25 -31。
    何宛芳(2008),〈Facebook站上全球第一大社群網站〉,《數位時代》,第172期,頁24。
    金壽梅(2005),《全民國防教育之推展:社會資源整合的觀點》,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論文。
    金育台(2006),《我國軍訓教官甄選與任用制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益彰(2000),《網路學習社群於大學實施之實證研究─社群的使用、影響使用的因素及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電腦》,第58 期,頁14-1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M. 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美美(1998),〈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自學式網路資源知識庫〉,《教學科技與媒體》,第41期,頁32-42。
    吳明隆(1998),〈電腦網路學習特性及其相關問題的省思〉,《教育部電子計算機簡訊》,頁23-39。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教學研究資訊》,第6期,頁20-27。
    邱世宗(1999),《網路教學系統之功能分析與設計》,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倩、孫春在(1995),〈遠距合作學習環境之設計與建立: CORAL經驗〉,《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6期,頁13-21。
    周斯畏、孫思源、朱四明(2000),〈遠距教學的應用─進修推廣教育教師與學員的探索性研究〉,《中華管理評論》,第3期,頁123-134。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台北:華彩。
    洪文華(2003),《我國軍訓教育之研究─兼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軍訓教育制度研究》,世新行政管理學系學系碩士論文。
    洪燕竹(2004),〈網路教學─新一代教學輔助模式〉,《教師之友》,第45卷5期,頁8-13。
    范佐驊(2006),〈現階段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探析〉,《空軍學術雙月刊》,第595期,頁72。
    侯東旭、侯幸雨(2008),〈從學習者角度探討影響數位學習績效之因子分析〉,《網路科技雜誌》,第2期,頁179-184。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Maxwell Joseph A.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台北:心理。
    莊國佐(2009),《以Wiki概念為基礎的多人協同網站開發環境》,佛光大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第40期,頁31-42。
    張瑞雄(2000),〈網路-教育敵人或朋友〉,《師友》,第396期,頁5-9。
    張世忠、侯凱喨(2000),〈網路在中學建構教學之應用〉,《中等教育》,第50期,頁90-96。
    張淇龍、卜小蝶(2006)。〈淺談Web 2.0與通俗分類於圖書資訊服務之應用〉,《圖書與資訊學刊》,第57期,頁74-93。
    國防部 (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2010),〈全民國防教育簡介〉,2010 年4 月2 日,取自:http://gpwd.mnd.gov.tw/onweb.jsp?webno=333333351
    教育部(2010),〈軍訓教育的沿革〉,2010 年3 月20 日,取自:http://www.edu.tw/MILI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7762
    梅時雨(2007),《我國大學院校全民國防教育課程建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雅如(2006),《知識管理導向數位學習系統架構設計》,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子平(2007),〈從中共「三戰」威脅探討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具體實踐〉,《96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
    莊益瑞、陳德懷、李訓福(2000),〈自治社群-一種網際網路上學習社群的組織模式〉,《第四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論文集》,新加坡。
    陸承志(2000),〈網路社群的現況與趨勢〉,《中華民國資訊學會通訊》,第3卷,第4期,頁15。
    黃貝玲(2000),〈虛擬社群的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第12期,頁16-17。
    黃剛銘(2002),〈虛擬社群激勵機制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成(2005),《現行軍訓組織變革對教官角色壓力與定位之研究-論教育部軍訓制度改進方案》,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所碩士論文。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協助國小學童製作專題作業之研究〉,《第四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會議論文集─新千年代的教與學》,頁248-255。
    曾慶華 (2004),〈全民國防之理念與落實〉,《中華戰略學刊》,頁40。
    曾章瑞(2006),《全民國防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湯文淵(2006),〈學校教育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法之困境與精進-以軍訓教育為例」〉,《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4卷,第498期,頁113。
    彭梓晏(2007),《線上學習滿意度之前因與後果探討》,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玉麟(2003),《數位學習教學策略在學習成效上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佩瑛(2009),《人文學研究者對專業社群網路認知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宏達(2004),《網路學習社群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維基百科(2010),〈YouTube介紹〉,2010 年7 月27 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YouTube
    廖順權(2008),《全民國防教育數位化教學模式之研究》,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葆琳(2002),《大學生在非同步網路教學環境中自我效能研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俊吉(2007),《網路輔助教學、學習風格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國中社會領域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第11卷,第1期,頁115-143。
    龍盈江(2005),《國高中數學課程銜接問題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月蓮(2003),《一個數位教學架構的模式探討》,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部分:
    Bernard, H. R. (2002), "Research methods in anthropology: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3rd Ed.)," CA:Alta Mira Press.
    Bielaczyc, K.,and Collins, A. (1999), "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Classroom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Reigeluth, C. (Eds.):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Volume II A New Paradigm for Instructional Theory. Lawrence Erlbaum, Mahwah, NJ, pp.269-292
    Bryant, K., Campbell, J., and Kerr, D. (2003). " Impact of web based flexible learning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14(1). pp.41-50.
    Cerulo, K., Ruane, J., and Chayko, M. (1992),"Technological Ties that Bind: Media Generated Primary Group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 (1), pp.109-129.
    Daft, R. L., Lengel, R. H.,and Trevino L. K. (1987),"Message Equivocality, Media Selection, and Manager Performance:Impl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MIS Quarterly, 11(3), pp.355-366.
    Eveland, J. D., and Bikson, T. K. (1988), "Work Group Structures and Computer Support: a Field Experiment, ACM Transactions on Office Information Systems," 6(4), pp.354-379.
    Hall, B. (1997), " Web-based Traing Cookbook," New York:Wiley.
    Hagel III, John, and Arthur G. Armstrong. (1997), "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Harasim,L (1999).A Framework for Online Learning: The Virtual-U,[online] Available: http://www.telelearn.ca/g_access/news/r9044.pdf
    Jonassen,Peck, and Wilson. (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Inc
    Gwebu, Kholekile L., and Wang, Jing (2007).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Factors in e-learning diffus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Technologies, 2(2), 59-78.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CA:Sage.
    Pisani Francis.(2006). "Journalism and Web2.0.Nieman Reports. " Cambridge ,60(4) p42-44
    Rosenberg, L.J. and Czepiel, J.A. (1983), "A Marketing Approach for Customer Reten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pp.45-51
    Romm, Celia, Nava Pliskin, and Rodney Clarke. (1997),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Toward an Integrative Three Phas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7(4), pp.261-270.
    Slavin, R. E. (1984), "Component building: A strategy for research-based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4(3), pp.254-269.
    Scardamalia, M., Bereiter, C., and Lamon, M. (1994), "The CSILE project: Trying to bring the classroom into world," In K. McGilly (Ed.), Cambridge, MA: MIT Press/Bradford Book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6),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entling, T. L., Waight, C., Gallaher, J., Fleur, J. L., Wang, C., and Kanfer, A. (2000), "E-learning- A review of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s(NCS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Ward, J., and LaBranche G. (2003),"Blended Leaming: The Convergence of E-leaming and Meetings," Franchising World, 35(4), pp.22-2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