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亞男 |
---|---|
論文名稱: |
「自君之出矣詩」研究及其教學應用 |
指導教授: | 黃明理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0 |
中文關鍵詞: | 自君之出矣 、閨怨 、意象 、詩歌教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9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君之出矣詩」原型來自東漢末年徐幹的〈室思〉,徐幹之詩能引起後人興趣相繼模仿,與其第三句的譬喻有關,這樣的句式限定形成了所謂的「自君之出矣體」:首句為「自君之出矣」、第三句為「思君如」、五言四句。南朝時期的作家多以此體進行仿作,作家將詩題為〈擬徐幹詩〉、〈擬詩〉、〈擬古詩〉等,直到陳後主時才將這樣體式的作品以〈自君之出矣〉名之。唐代之後的詩人多以〈自君之出矣〉為詩題進行這一類的模擬創作,發展成〈自君之出矣〉同題詩,即「自君之出矣題」。為同時關注「自君之出矣體」與「自君之出矣題」的作品,並得到較完整全面的瞭解;又為利於教學相關活動研究,故將主要研究內容限定在以「自君之出矣」為首句的五言四句詩,並以「自君之出矣詩」稱之。最後確定研究內容為歷代作家145人的367首詩作。
本研究主要進行的範圍有二:一是文學的範疇,二是詩歌教學的範疇。就文學的範疇來說,從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別探討「自君之出矣詩」的歷時性與共時性、閨怨主題、意象經營等內容,釐清「自君之出矣詩」在文學史上的流變。就詩歌教學範疇來看,於第五章就「自君之出矣詩」的研究結果進行相關詩歌教學活動,說明如何指導學生欣賞、模擬及創作。透過文學與教學相關的運用與研究,確立「自君之出矣詩」為一有生命力的存在,它不受時空限制,能不斷發展出符合時代潮流又不失本質的樣貌。
參考書目
一、 電子資料
(一) 《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年版。(依朝代先後排列,再依書號順序)
1、 三國 何晏:《論語》,書號:09028。
2、 三國 王肅:《孔子家語》,書號:08794。
3、 漢 毛亨傳、漢 鄭玄箋、唐 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書號:09203。
4、 漢 班固:《漢書》,書號:10163。
5、 漢 司馬遷:《史記》,書號:10169。
6、 漢 劉向:《古烈女傳》,書號:10764。
7、 漢 王逸:《楚辭》,書號:18060。
8、 漢 班固:《白虎通德論》,書號:19710。
9、 漢 鄭玄:《禮記》,書號:33482。
10、 晉 張華:《博物誌》,書號:05201。
11、 晉 葛洪:《西京雜記》,書號:18353。
12、 南北朝 宗懍:《荊楚歲時記》,書號:09611。
13、 南北朝 王嘉:《拾遺記》,書號:09911。
14、 南北朝 范曄:《後漢書》,書號:10175。
15、 南北朝 徐陵:《玉臺新詠》,書號:17899。
16、 南北朝 劉勰:《文心雕龍》,書號:18190。
17、 南北朝 蕭統:《文選》,書號:19592。
18、 南北朝 蕭統編、唐 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書號:20118。
19、 南北朝 江淹撰、明 胡之驥注:《江文通集注》,書號:33181。
20、 南北朝 徐陵輯、清 吳兆宜注:《玉臺新詠箋注》,書號:33903。
21、 南北朝 庾信撰、清 倪璠注:《庾子山集注》,書號:41675。
22、 唐 房玄齡:《晉書》,書號:10002。
23、 唐 姚思廉:《梁書》,書號:10003。
24、 唐 劉知幾:《史通》,書號:10297。
25、 唐 吳競:《樂府古題要解》,書號:17955。
26、 唐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書號:18152。
27、 唐 駱賓王:《駱賓王文集》,書號:18164。
28、 唐 顧況:《華陽集》,書號:18248。
29、 唐 王維:《王摩詰文集》,書號:33032。
30、 唐 韓愈:《昌黎先生文集》,書號:34487。
31、 唐 李商隱:《李義山詩集》,書號:40499。
32、 唐 歐陽詢:《藝文類聚》,書號:41078。
33、 宋 蔣捷:《竹山詞》,書號:09791。
34、 宋 黃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書號:09862。
35、 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書號:17892。
36、 宋 阮閱:《詩話總龜》,書號:17927。
37、 宋 朱熹:《楚辭集注》,書號:18020。
38、 宋 李清照:《漱玉詞》,書號:18131。
39、 宋 葛紹體:《東山詩選》,書號:18371。
40、 宋 柳永:《樂章集》,書號:20308。
41、 宋 陳起:《江湖小集》,書號:40489。
42、 宋 呂祖謙:《東萊集》,書號:40909。
43、 宋 胡寅:《斐然集》,書號:40920。
44、 宋 鄭樵:《通志》,書號:41449。
45、 宋 李昉:《文苑英華》,書號:41585。
46、 宋 陳思:《兩宋名賢小集》,書號:41621。
47、 宋 洪邁:《萬首唐人絕句選》,書號:41624。
48、 宋 蘇軾撰、宋 王十朋集注:《東坡詩集注》,書號:41711。
49、 宋 蘇軾:《東坡詞》,書號:41776。
50、 元 楊維楨:《鐵崖古樂府》,書號:20121。
51、 元 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書號:32115。
52、 元 顧瑛:《草堂雅集》,書號:42094。
53、 元 劉履:《風雅翼》,書號:41596。
54、 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書號:17935。
55、 明 鍾惺:《唐詩歸》,書號:18532。
56、 明 謝榛:《詩家直說》,書號:18648。
57、 明 胡應麟:《詩藪》,書號:19601。
58、 明 李攀龍:《唐詩選》,書號:20946。
59、 明 劉儲秀:《劉西陂集》,書號:32876。
60、 明 江盈科:《雪濤詩評》,書號:36382。
61、 明 吳應箕:《樓山堂集》,書號:36382。
62、 明 胡廣:《禮記大全》,書號:41277。
63、 明 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書號:41598。
64、 清 劉堅:《修潔齋閑筆》,書號:11344。
65、 清 曹寅:《全唐詩》,書號:18103。
66、 清 葉燮:《原詩》,書號:18138。
67、 清 徐釚:《本事詩》,書號:18399。
68、 清 宋長白:《柳亭詩話》,書號:18401。
69、 清 錢謙益:《列朝詩集》,書號:18526。
70、 清 張玉穀:《古詩賞析》,書號:18529。
71、 清 費經虞:《雅倫》,書號:18625。
72、 清 龔自珍:《定盦全集》,書號:18743。
73、 清 陳田:《明詩紀事》,書號:20249。
74、 清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書號:20343。
75、 清 董沛:《六一山居詩集》,書號:20925。
76、 清 李鍈:《詩法易簡陸》,書號:21084。
77、 清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書號:21088。
78、 清 尹繼美:《詩管見》,書號:32202。
79、 清 萬斯同:《明史》,書號:33566。
80、 清 張潛:《詩法醒言》,書號:33227。
81、 清 梁廷枏:《藤花亭鏡譜》,書號:34303。
82、 清 紀容舒:《玉臺新?考異》,書號:41584。
83、 清 張豫章:《四朝詩》,書號:41612。
84、 清 彭孫貽:《明詩鈔》,書號:42107。
二、 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列)
1、 漢 許慎著,清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初版。
2、 漢 王逸注:《楚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初版。
3、 南朝梁 劉勰著、民國 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10月初版。
4、 南朝梁 蕭統撰、唐 李善等註:《六臣注文選》六十卷,四庫善本叢館景印本。
5、 南朝陳 徐陵撰、清 陸費逵總勘、臺灣中華書局重校訂:《玉臺新詠》,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初版。
6、 唐 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一百卷,民國間上海中華書局影印本。
7、 宋 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初版。
8、 清 錢謙益選:《列朝詩集》,宣統庚戌(1910重鐫,絳雪樓原本。
9、 清 阮元教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初版。
三、 近人論述(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 方祖燊:《漢詩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67年6月臺初版。
2、 王運熙、王國安:《漢魏六朝樂府詩》,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80 年。
3、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初版。
4、 王力堅:《古典新證──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初版。
5、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 : 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6、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相思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7月。
7、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8、 王德明:《中國古代詩歌句法理論的發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9、 王忠林等著:《中國文學史初稿(增訂版)》,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10、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6年10月。
11、 朱東潤:《杜甫敘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
12、 何文匯:《雜體詩釋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初版。
13、 江寶釵:《綿綿思遠道─樂府詩選粹》,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5月初版。
14、 汪中:《樂府詩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10月初版。
15、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初版。
16、 李若鶯:《唐宋詞鑑賞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
17、 李瑞騰:《相思千里/中國古典情詩》,臺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8月重排初版。
18、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
19、 李癸雲:《結構與符號之間:臺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初版。
20、 吳啟禎:《王維詩的意象》,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5月初版。
21、 吳元嘉:《張九齡及其詩研究》,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初版。
22、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央研究院叢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2月初版。
23、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臺灣初版。
24、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月初版。
25、 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6月初版。
26、 馬積高、黃均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7月初版。
27、 徐世昌編:《晚晴簃詩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28、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7月初版。
29、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30、 張敬文:《中國詩歌史》,臺北:幼獅出版社,1970年初版。
31、 張法:《中國文化的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第3次印刷。
32、 陳啟佑:《普遍的象徵》,臺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33、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34、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35、 陳振寰:《漢魏六朝詩三百首》,臺南:金安出版社,1999年6月。
36、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微觀詩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8月1版。
37、 陳銘:《說詩: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味》,臺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
38、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7月初版。
39、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初版。
40、 張春榮:《詩學析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初版。
41、 張簡坤明:《詩學理論與詮釋》,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年元月一版。
42、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與結構》,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
43、 陰法魯等著:《古代禮制風俗漫談1》,臺北:萬卷樓圖書有現公司,1998年1月再版。
44、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2月初版。
45、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
46、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初版。
47、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年12月四版。
48、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1999年初版。
49、 黃振名:《漢詩‧魏晉詩‧南北朝詩》,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4年1月初版。
50、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
51、 路燈照等:《古詩文修辭例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初版。
52、 楊生枝:《樂府詩史》,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初版。
53、 趙昌平、李夢生主編:《先秦漢魏六朝詩三百首新譯》,臺北:建安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54、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12月。
55、 歐麗娟:《杜甫詩之意象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初版。
56、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57、 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11月。
58、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6 年。
59、 潘嘯龍等:《何物最關情》,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8月。
60、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4月。
61、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11年9月3版。
62、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84年初版。
63、 蕭瑞峰:《多情自古傷別離: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64、 羅斯寧、彭玉平編著:《宋遼金元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65、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初版。
66、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月四版。
67、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8月初版。
四、 期刊論文(依發表年度先後排列)
1、 顏元叔:〈中國古典詩的多義性〉,《中央月刊》五卷一期,1972年10月,頁42-50。(收入顏元叔:《談民族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4月再版,頁55-72。)
2、 李瑞騰:〈自君之出矣─一種定型的閨怨詩〉,《文藝月刊》166期,1983年4月,頁84-89。(收入李瑞騰:《相思千里/中國古典情詩》,臺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8月重排初版,頁56-64。)
3、 吳若芬:〈直與紆─詩經國風中兩種女性角色聲音〉,《中外文學》,第13卷第12期,1985年5月,頁140-157。
4、 吳功正:〈唐代詩人審美心理研究〉,《文學遺產》,1987年第六期,1987年12月,頁62-74。
5、 王念恩:〈賦、比、興新論〉,《古典文學第十一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2月,頁1-65。
6、 喬以鋼:〈中國古代婦女文學的感傷傳統〉,《文學遺產》,1991年第4期。
7、 梅家玲:〈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4,1996年6月,頁123+125-164。(收入鍾慧玲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頁35-83。)
8、 司全勝:〈關於中國古典組詩的界定〉,《語文學刊》,1998年01期,頁5-7。
9、 徐玉如:〈轉益多師番新曲──淺談古代詩歌創作中的借鑒、寄承與創新〉,《景德鎮高專學報》1998年第1期。
10、 王立:〈意象因襲與中國古代懷古文學主題〉,《齊魯學刊》,1999年第5期。
11、 朱崇儀:〈閨怨詩與豔詩的「主體」〉,《文史學報》29期,1999年6月,頁73~91。
12、 黃清順:〈魚書與燈花──談《偶成》一詩中的兩個典故〉,《國文天地》,2001年5月,第16卷第12期,頁57-63。
13、 曹爽:〈淺論文人閨怨詩與感懷不遇詩的合流〉,《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3月,頁8-10。
14、 呂德強:〈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離別後──談古代詩歌中以「征婦之怨」為題材的閨怨詩〉,《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5卷第2期,2005年5月,頁84-86。
15、 呂妙芬:〈晚明《孝經》論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論及其文化脈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8期,2005年6月,頁1-46。
16、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2006年6月,抽印本。
17、 龐海音:〈別有幽情恨此生—淺談閨怨詩的幽怨美〉,《新疆職業大學學報》,第13卷第3期,2005年9月,頁52-54。
18、 張學民、董曉鴻:〈樂府舊題「自君之出矣」詩話〉,《中學語文》2006年06期,頁48。
19、 王書輝:〈牽牛織女傳說與七夕溯源(一)〉,《歷史月刊》,2006年7月,第222期,頁134-136。
20、 彭衍綸:〈民間文學在作家文學中的展現──唐詩中的望夫傳說考察探析〉,《民間文學研究通訊》,2006年7月,第2期,頁35-64。
21、 王立、蘇敏:〈古典文學中竹意象的神話原型尋祕〉,《大連大學學報》,2006年10月,第27卷第5期,頁1-6。
22、 孫偉騂:〈淺談望夫石傳說〉,《國文天地》,2006年10月,第22卷5期,頁41-47。
23、 劉學智、李路兵:〈七夕文化源流考論〉,《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11月,第36卷第6期,頁57-62。
24、 王緒東:〈中國古代閨怨詩略述〉,《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145—146、149。
25、 黃樹生:〈簡論「賦得」詩體並賞析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9卷第8期,2008年8月,頁5-8。
26、 林佩儀、陳筱瑀:〈孤寂感的概念分析〉,《澄清醫護管理雜誌》,第4卷第4期,2008年10月,頁45-50。
27、 黃新園、古春梅:〈論唐代閨怨詩的獨特之處〉,《綜合天地》,2009年1月,頁91-93。
28、 郭建勛、張偉:〈先唐七夕詩歌的形成與演變〉,《中國文學研究》, 2009年第4期,頁20-23。
29、 李澤華:〈論求異思維與古代同題詩之異趣美〉,《名作欣賞》,2009年18期,頁122-125。
30、 劉依芸:〈論《玉臺新詠》中之燈燭意象〉,《國文天地》2010年1月號,頁48-53。
31、 王輝斌:〈論宋代的歌行類樂府〉,《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年04期,頁88-93。
32、 洪素香:〈唐樂府中的征夫思婦「人物書寫」主題探析〉,《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7卷第1期,2010年7月,頁1-32。
33、 王豔軍:〈征衣視角下唐代邊塞詩中的閨情〉,《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30卷第5期,2010年9月,頁162-164。
34、 郭麗平:〈劉宋時期的模擬詩創作與文學接受〉,《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5期,2010年9月,頁59-64。
35、 許云和:〈漢《公莫巾舞歌行》破譯商兌〉,《成大中文學報》第三十期,2010年10月,頁1-36。
36、 沈希安:〈論張祜樂府詩的復與變〉,《樂府學》,2011年00期,頁277-285。
37、 王輝斌:〈論宋代的舊題樂府及其新變〉,《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頁83-89。
38、 杜兆茵:〈南朝樂府器物類意象研究〉,《華章》2011年21期,頁89。
39、 王輝斌:〈明代的擬古樂府創作及其褒貶之爭〉,《開江學刊》2011年05期,頁110-116。
40、 宣英:〈同體擬樂府與魏晉南北朝之音〉,《寫作》,2011年03期,頁8-10。
41、 張一南:〈漢唐詩歌中兩種比喻模式的交替演進〉,《文學遺產》,2012年01期,頁39-48。
42、 李佩璇:〈論《美人梳頭歌》歷代同題詩作一互文關係及文學史意義〉,《東華漢學》第16期,2012年12月,頁147-182。
五、 學位論文(依發表年度先後排列)
(一) 博士論文
1、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1年。
2、 劉德玲:《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為斷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2年。
3、 涂佩鈴:《歷代莫愁詩歌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5年。
(二) 碩士論文
1、 李鮮熙:《兩漢民間樂府及後人擬作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72年。
2、 廖美玉:《杜甫連章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79年。
3、 高莉芬:《漢魏怨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1988年。
4、 許翠雲:《唐代閨怨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89年。
5、 羅希吉:《六朝抒情詩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 1995年。
6、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1年。
7、 徐千雯:《魏晉南北朝五言詩擬作現象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
8、 邱欣心:《隋代樂府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學系,2003年。
9、 崔恩亨:《漢魏思婦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3年。
10、 陳瑩珠:《古詩十九首語言藝術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
11、 顏芳美:《魏晉南北朝擬作組詩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系, 2006年。
12、 蘇佳玲:《國中國文古典詩歌教學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
13、 余毓敏:《溫庭筠詞閨情意象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7年。
14、 黃千足:《東坡送別詞意象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7年。
15、 曾瓊芳:《高中國文詩詞曲教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16、 陳妙玄:《唐詩在國小語文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年。
17、 袁小晴:《梁代閨怨詩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
18、 黃念慈:《南北朝樂府女性形象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8年。
19、 謝永珍:《詩歌意象教學析論─以現行高中國文課文為考察範圍》,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8年。
20、 吳自立:《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之設計與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8年。
21、 辛佩芳:《蘇軾詩中的草木意象管窺》,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9年。
22、 劉淑菁:《〈漱玉詞〉花鳥意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9年。
23、 傅雪芬:《〈古詩十九首〉篇章結構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0年。
24、 趙淑貞:《國中古典詩的情境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25、 蘇雅惜:《〈玉臺新詠〉女性詩歌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2010年。
26、 徐曉方:《王融詩歌校注》,陜西:西北大學中國古典獻學科,2010年。
27、 周雅雯:《國中國文古典詩歌多元思維教學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28、 陳蕾如:《國中國文科古典詩歌意境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29、 李明諭:《國中國文詩歌教學中的蒙太奇(Montage)運用》,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30、 張明玉:《林良童詩於國小國語文教學之應用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