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亞男
論文名稱: 「自君之出矣詩」研究及其教學應用
指導教授: 黃明理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自君之出矣閨怨意象詩歌教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9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君之出矣詩」原型來自東漢末年徐幹的〈室思〉,徐幹之詩能引起後人興趣相繼模仿,與其第三句的譬喻有關,這樣的句式限定形成了所謂的「自君之出矣體」:首句為「自君之出矣」、第三句為「思君如」、五言四句。南朝時期的作家多以此體進行仿作,作家將詩題為〈擬徐幹詩〉、〈擬詩〉、〈擬古詩〉等,直到陳後主時才將這樣體式的作品以〈自君之出矣〉名之。唐代之後的詩人多以〈自君之出矣〉為詩題進行這一類的模擬創作,發展成〈自君之出矣〉同題詩,即「自君之出矣題」。為同時關注「自君之出矣體」與「自君之出矣題」的作品,並得到較完整全面的瞭解;又為利於教學相關活動研究,故將主要研究內容限定在以「自君之出矣」為首句的五言四句詩,並以「自君之出矣詩」稱之。最後確定研究內容為歷代作家145人的367首詩作。
    本研究主要進行的範圍有二:一是文學的範疇,二是詩歌教學的範疇。就文學的範疇來說,從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別探討「自君之出矣詩」的歷時性與共時性、閨怨主題、意象經營等內容,釐清「自君之出矣詩」在文學史上的流變。就詩歌教學範疇來看,於第五章就「自君之出矣詩」的研究結果進行相關詩歌教學活動,說明如何指導學生欣賞、模擬及創作。透過文學與教學相關的運用與研究,確立「自君之出矣詩」為一有生命力的存在,它不受時空限制,能不斷發展出符合時代潮流又不失本質的樣貌。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 研究動機........................................1 二、 研究目的.........................................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3 一、 研究範圍........................................3 二、 研究內容........................................4 第三節 文獻探討.......................................6 一、 與「自君之出矣詩」相關............................6 二、 與「詩歌教學」相關................................9 第二章、 「自君之出矣詩」綜觀..........................13 第一節 「自君之出矣詩」初探............................13 一、 「自君之出矣詩」的原型..........................13 二、 「自君之出矣詩」擬作的形成.....................16 第二節 歷代「自君之出矣詩」概覽........................19 一、 南北朝時期.....................................20 二、 隋唐時期.......................................22 三、 宋朝時期.......................................25 四、 元朝時期.......................................27 五、 明朝時期.......................................28 六、 清朝時期.......................................41 第三節 與「自君之出矣詩」相類詩作......................50 一、 「自君之出矣」為句首、同題而非四句之詩作.........51 二、 「自君之出矣」為句首、詩題另訂而非四句之詩作.....54 三、 題為〈自君之出矣〉,而首句非使用「自君之出矣」......58 四、 題為〈自君之出矣〉,而無「自君之出矣」定型句....59 第三章、 「自君之出矣詩」的閨怨主題..................61 第一節 閨怨詩的定義與開展.............................61 一、 閨怨詩的定義...................................58 二、 閨怨詩的產生...................................63 三、 閨怨詩的發展...................................64 第二節 「自君之出矣詩」中思婦的悲怨之因................70 一、 漫長等待.......................................71 二、 觸景傷情.......................................75 三、 無所依靠.......................................76 四、 年老色衰.......................................78 五、 夢短情長.......................................78 第三節 「自君之出矣詩」中思婦的狀貌行為................79 一、 無精打采.......................................80 二、 形貌憔悴.......................................86 三、 自我封閉.......................................89 四、 賢淑堅貞.......................................90 第四節 「自君之出矣詩」的變調..........................95 一、 事出有因.......................................95 二、 無關閨怨.......................................98 第四章、 「自君之出矣詩」的意象探析.................102 第一節 意象概說.....................................102 一、 比興與意象的關係..............................102 二、 意象的意涵....................................103 三、 意象的分類....................................106 第二節 「自君之出矣詩」的自然意象.....................108 一、 天文意象......................................108 二、 地理意象......................................114 三、 動物意象......................................116 四、 植物意象......................................119 第三節 「自君之出矣詩」的人事意象.....................123 一、 室內器物意象..................................123 二、 室外器物意象..................................129 三、 空間建築意象..................................130 第四節 「自君之出矣詩」的其它意象.....................131 一、 夢魂意象......................................131 二、 典故意象......................................133 第五章、 「自君之出矣詩」的價值展現.................137 第一節 文學藝術價值..................................137 一、 樸實真切的情感表現............................137 二、 同中求異的創作模式............................143 第二節 詩歌教學價值..................................147 一、 中學古詩教學應用..............................147 二、 教學重點與成效分析............................166 第六章、 結論.......................................177 參考書目...............................................181

    參考書目
    一、 電子資料
    (一) 《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年版。(依朝代先後排列,再依書號順序)
    1、 三國 何晏:《論語》,書號:09028。
    2、 三國 王肅:《孔子家語》,書號:08794。
    3、 漢 毛亨傳、漢 鄭玄箋、唐 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書號:09203。
    4、 漢 班固:《漢書》,書號:10163。
    5、 漢 司馬遷:《史記》,書號:10169。
    6、 漢 劉向:《古烈女傳》,書號:10764。
    7、 漢 王逸:《楚辭》,書號:18060。
    8、 漢 班固:《白虎通德論》,書號:19710。
    9、 漢 鄭玄:《禮記》,書號:33482。
    10、 晉 張華:《博物誌》,書號:05201。
    11、 晉 葛洪:《西京雜記》,書號:18353。
    12、 南北朝 宗懍:《荊楚歲時記》,書號:09611。
    13、 南北朝 王嘉:《拾遺記》,書號:09911。
    14、 南北朝 范曄:《後漢書》,書號:10175。
    15、 南北朝 徐陵:《玉臺新詠》,書號:17899。
    16、 南北朝 劉勰:《文心雕龍》,書號:18190。
    17、 南北朝 蕭統:《文選》,書號:19592。
    18、 南北朝 蕭統編、唐 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書號:20118。
    19、 南北朝 江淹撰、明 胡之驥注:《江文通集注》,書號:33181。
    20、 南北朝 徐陵輯、清 吳兆宜注:《玉臺新詠箋注》,書號:33903。
    21、 南北朝 庾信撰、清 倪璠注:《庾子山集注》,書號:41675。
    22、 唐 房玄齡:《晉書》,書號:10002。
    23、 唐 姚思廉:《梁書》,書號:10003。
    24、 唐 劉知幾:《史通》,書號:10297。
    25、 唐 吳競:《樂府古題要解》,書號:17955。
    26、 唐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書號:18152。
    27、 唐 駱賓王:《駱賓王文集》,書號:18164。
    28、 唐 顧況:《華陽集》,書號:18248。
    29、 唐 王維:《王摩詰文集》,書號:33032。
    30、 唐 韓愈:《昌黎先生文集》,書號:34487。
    31、 唐 李商隱:《李義山詩集》,書號:40499。
    32、 唐 歐陽詢:《藝文類聚》,書號:41078。
    33、 宋 蔣捷:《竹山詞》,書號:09791。
    34、 宋 黃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書號:09862。
    35、 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書號:17892。
    36、 宋 阮閱:《詩話總龜》,書號:17927。
    37、 宋 朱熹:《楚辭集注》,書號:18020。
    38、 宋 李清照:《漱玉詞》,書號:18131。
    39、 宋 葛紹體:《東山詩選》,書號:18371。
    40、 宋 柳永:《樂章集》,書號:20308。
    41、 宋 陳起:《江湖小集》,書號:40489。
    42、 宋 呂祖謙:《東萊集》,書號:40909。
    43、 宋 胡寅:《斐然集》,書號:40920。
    44、 宋 鄭樵:《通志》,書號:41449。
    45、 宋 李昉:《文苑英華》,書號:41585。
    46、 宋 陳思:《兩宋名賢小集》,書號:41621。
    47、 宋 洪邁:《萬首唐人絕句選》,書號:41624。
    48、 宋 蘇軾撰、宋 王十朋集注:《東坡詩集注》,書號:41711。
    49、 宋 蘇軾:《東坡詞》,書號:41776。
    50、 元 楊維楨:《鐵崖古樂府》,書號:20121。
    51、 元 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書號:32115。
    52、 元 顧瑛:《草堂雅集》,書號:42094。
    53、 元 劉履:《風雅翼》,書號:41596。
    54、 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書號:17935。
    55、 明 鍾惺:《唐詩歸》,書號:18532。
    56、 明 謝榛:《詩家直說》,書號:18648。
    57、 明 胡應麟:《詩藪》,書號:19601。
    58、 明 李攀龍:《唐詩選》,書號:20946。
    59、 明 劉儲秀:《劉西陂集》,書號:32876。
    60、 明 江盈科:《雪濤詩評》,書號:36382。
    61、 明 吳應箕:《樓山堂集》,書號:36382。
    62、 明 胡廣:《禮記大全》,書號:41277。
    63、 明 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書號:41598。
    64、 清 劉堅:《修潔齋閑筆》,書號:11344。
    65、 清 曹寅:《全唐詩》,書號:18103。
    66、 清 葉燮:《原詩》,書號:18138。
    67、 清 徐釚:《本事詩》,書號:18399。
    68、 清 宋長白:《柳亭詩話》,書號:18401。
    69、 清 錢謙益:《列朝詩集》,書號:18526。
    70、 清 張玉穀:《古詩賞析》,書號:18529。
    71、 清 費經虞:《雅倫》,書號:18625。
    72、 清 龔自珍:《定盦全集》,書號:18743。
    73、 清 陳田:《明詩紀事》,書號:20249。
    74、 清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書號:20343。
    75、 清 董沛:《六一山居詩集》,書號:20925。
    76、 清 李鍈:《詩法易簡陸》,書號:21084。
    77、 清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書號:21088。
    78、 清 尹繼美:《詩管見》,書號:32202。
    79、 清 萬斯同:《明史》,書號:33566。
    80、 清 張潛:《詩法醒言》,書號:33227。
    81、 清 梁廷枏:《藤花亭鏡譜》,書號:34303。
    82、 清 紀容舒:《玉臺新?考異》,書號:41584。
    83、 清 張豫章:《四朝詩》,書號:41612。
    84、 清 彭孫貽:《明詩鈔》,書號:42107。
    二、 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列)
    1、 漢 許慎著,清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初版。
    2、 漢 王逸注:《楚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初版。
    3、 南朝梁 劉勰著、民國 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10月初版。
    4、 南朝梁 蕭統撰、唐 李善等註:《六臣注文選》六十卷,四庫善本叢館景印本。
    5、 南朝陳 徐陵撰、清 陸費逵總勘、臺灣中華書局重校訂:《玉臺新詠》,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初版。
    6、 唐 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一百卷,民國間上海中華書局影印本。
    7、 宋 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初版。
    8、 清 錢謙益選:《列朝詩集》,宣統庚戌(1910重鐫,絳雪樓原本。
    9、 清 阮元教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初版。
    三、 近人論述(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 方祖燊:《漢詩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67年6月臺初版。
    2、 王運熙、王國安:《漢魏六朝樂府詩》,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80 年。
    3、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初版。
    4、 王力堅:《古典新證──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初版。
    5、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 : 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6、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相思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7月。
    7、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8、 王德明:《中國古代詩歌句法理論的發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9、 王忠林等著:《中國文學史初稿(增訂版)》,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10、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6年10月。
    11、 朱東潤:《杜甫敘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
    12、 何文匯:《雜體詩釋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初版。
    13、 江寶釵:《綿綿思遠道─樂府詩選粹》,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5月初版。
    14、 汪中:《樂府詩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10月初版。
    15、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初版。
    16、 李若鶯:《唐宋詞鑑賞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
    17、 李瑞騰:《相思千里/中國古典情詩》,臺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8月重排初版。
    18、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
    19、 李癸雲:《結構與符號之間:臺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初版。
    20、 吳啟禎:《王維詩的意象》,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5月初版。
    21、 吳元嘉:《張九齡及其詩研究》,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初版。
    22、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央研究院叢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2月初版。
    23、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臺灣初版。
    24、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月初版。
    25、 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6月初版。
    26、 馬積高、黃均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7月初版。
    27、 徐世昌編:《晚晴簃詩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28、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7月初版。
    29、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30、 張敬文:《中國詩歌史》,臺北:幼獅出版社,1970年初版。
    31、 張法:《中國文化的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第3次印刷。
    32、 陳啟佑:《普遍的象徵》,臺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33、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34、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35、 陳振寰:《漢魏六朝詩三百首》,臺南:金安出版社,1999年6月。
    36、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微觀詩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8月1版。
    37、 陳銘:《說詩: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味》,臺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
    38、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7月初版。
    39、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初版。
    40、 張春榮:《詩學析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初版。
    41、 張簡坤明:《詩學理論與詮釋》,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年元月一版。
    42、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與結構》,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
    43、 陰法魯等著:《古代禮制風俗漫談1》,臺北:萬卷樓圖書有現公司,1998年1月再版。
    44、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2月初版。
    45、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
    46、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初版。
    47、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年12月四版。
    48、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1999年初版。
    49、 黃振名:《漢詩‧魏晉詩‧南北朝詩》,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4年1月初版。
    50、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
    51、 路燈照等:《古詩文修辭例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初版。
    52、 楊生枝:《樂府詩史》,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初版。
    53、 趙昌平、李夢生主編:《先秦漢魏六朝詩三百首新譯》,臺北:建安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54、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12月。
    55、 歐麗娟:《杜甫詩之意象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初版。
    56、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57、 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11月。
    58、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6 年。
    59、 潘嘯龍等:《何物最關情》,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8月。
    60、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4月。
    61、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11年9月3版。
    62、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84年初版。
    63、 蕭瑞峰:《多情自古傷別離: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64、 羅斯寧、彭玉平編著:《宋遼金元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65、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初版。
    66、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月四版。
    67、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8月初版。
    四、 期刊論文(依發表年度先後排列)
    1、 顏元叔:〈中國古典詩的多義性〉,《中央月刊》五卷一期,1972年10月,頁42-50。(收入顏元叔:《談民族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4月再版,頁55-72。)
    2、 李瑞騰:〈自君之出矣─一種定型的閨怨詩〉,《文藝月刊》166期,1983年4月,頁84-89。(收入李瑞騰:《相思千里/中國古典情詩》,臺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8月重排初版,頁56-64。)
    3、 吳若芬:〈直與紆─詩經國風中兩種女性角色聲音〉,《中外文學》,第13卷第12期,1985年5月,頁140-157。
    4、 吳功正:〈唐代詩人審美心理研究〉,《文學遺產》,1987年第六期,1987年12月,頁62-74。
    5、 王念恩:〈賦、比、興新論〉,《古典文學第十一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2月,頁1-65。
    6、 喬以鋼:〈中國古代婦女文學的感傷傳統〉,《文學遺產》,1991年第4期。
    7、 梅家玲:〈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4,1996年6月,頁123+125-164。(收入鍾慧玲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頁35-83。)
    8、 司全勝:〈關於中國古典組詩的界定〉,《語文學刊》,1998年01期,頁5-7。
    9、 徐玉如:〈轉益多師番新曲──淺談古代詩歌創作中的借鑒、寄承與創新〉,《景德鎮高專學報》1998年第1期。
    10、 王立:〈意象因襲與中國古代懷古文學主題〉,《齊魯學刊》,1999年第5期。
    11、 朱崇儀:〈閨怨詩與豔詩的「主體」〉,《文史學報》29期,1999年6月,頁73~91。
    12、 黃清順:〈魚書與燈花──談《偶成》一詩中的兩個典故〉,《國文天地》,2001年5月,第16卷第12期,頁57-63。
    13、 曹爽:〈淺論文人閨怨詩與感懷不遇詩的合流〉,《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3月,頁8-10。
    14、 呂德強:〈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離別後──談古代詩歌中以「征婦之怨」為題材的閨怨詩〉,《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5卷第2期,2005年5月,頁84-86。
    15、 呂妙芬:〈晚明《孝經》論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論及其文化脈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8期,2005年6月,頁1-46。
    16、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2006年6月,抽印本。
    17、 龐海音:〈別有幽情恨此生—淺談閨怨詩的幽怨美〉,《新疆職業大學學報》,第13卷第3期,2005年9月,頁52-54。
    18、 張學民、董曉鴻:〈樂府舊題「自君之出矣」詩話〉,《中學語文》2006年06期,頁48。
    19、 王書輝:〈牽牛織女傳說與七夕溯源(一)〉,《歷史月刊》,2006年7月,第222期,頁134-136。
    20、 彭衍綸:〈民間文學在作家文學中的展現──唐詩中的望夫傳說考察探析〉,《民間文學研究通訊》,2006年7月,第2期,頁35-64。
    21、 王立、蘇敏:〈古典文學中竹意象的神話原型尋祕〉,《大連大學學報》,2006年10月,第27卷第5期,頁1-6。
    22、 孫偉騂:〈淺談望夫石傳說〉,《國文天地》,2006年10月,第22卷5期,頁41-47。
    23、 劉學智、李路兵:〈七夕文化源流考論〉,《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11月,第36卷第6期,頁57-62。
    24、 王緒東:〈中國古代閨怨詩略述〉,《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145—146、149。
    25、 黃樹生:〈簡論「賦得」詩體並賞析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9卷第8期,2008年8月,頁5-8。
    26、 林佩儀、陳筱瑀:〈孤寂感的概念分析〉,《澄清醫護管理雜誌》,第4卷第4期,2008年10月,頁45-50。
    27、 黃新園、古春梅:〈論唐代閨怨詩的獨特之處〉,《綜合天地》,2009年1月,頁91-93。
    28、 郭建勛、張偉:〈先唐七夕詩歌的形成與演變〉,《中國文學研究》, 2009年第4期,頁20-23。
    29、 李澤華:〈論求異思維與古代同題詩之異趣美〉,《名作欣賞》,2009年18期,頁122-125。
    30、 劉依芸:〈論《玉臺新詠》中之燈燭意象〉,《國文天地》2010年1月號,頁48-53。
    31、 王輝斌:〈論宋代的歌行類樂府〉,《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年04期,頁88-93。
    32、 洪素香:〈唐樂府中的征夫思婦「人物書寫」主題探析〉,《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7卷第1期,2010年7月,頁1-32。
    33、 王豔軍:〈征衣視角下唐代邊塞詩中的閨情〉,《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30卷第5期,2010年9月,頁162-164。
    34、 郭麗平:〈劉宋時期的模擬詩創作與文學接受〉,《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5期,2010年9月,頁59-64。
    35、 許云和:〈漢《公莫巾舞歌行》破譯商兌〉,《成大中文學報》第三十期,2010年10月,頁1-36。
    36、 沈希安:〈論張祜樂府詩的復與變〉,《樂府學》,2011年00期,頁277-285。
    37、 王輝斌:〈論宋代的舊題樂府及其新變〉,《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頁83-89。
    38、 杜兆茵:〈南朝樂府器物類意象研究〉,《華章》2011年21期,頁89。
    39、 王輝斌:〈明代的擬古樂府創作及其褒貶之爭〉,《開江學刊》2011年05期,頁110-116。
    40、 宣英:〈同體擬樂府與魏晉南北朝之音〉,《寫作》,2011年03期,頁8-10。
    41、 張一南:〈漢唐詩歌中兩種比喻模式的交替演進〉,《文學遺產》,2012年01期,頁39-48。
    42、 李佩璇:〈論《美人梳頭歌》歷代同題詩作一互文關係及文學史意義〉,《東華漢學》第16期,2012年12月,頁147-182。
    五、 學位論文(依發表年度先後排列)
    (一) 博士論文
    1、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1年。
    2、 劉德玲:《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為斷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2年。
    3、 涂佩鈴:《歷代莫愁詩歌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5年。
    (二) 碩士論文
    1、 李鮮熙:《兩漢民間樂府及後人擬作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72年。
    2、 廖美玉:《杜甫連章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79年。
    3、 高莉芬:《漢魏怨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1988年。
    4、 許翠雲:《唐代閨怨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89年。
    5、 羅希吉:《六朝抒情詩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 1995年。
    6、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1年。
    7、 徐千雯:《魏晉南北朝五言詩擬作現象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
    8、 邱欣心:《隋代樂府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學系,2003年。
    9、 崔恩亨:《漢魏思婦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3年。
    10、 陳瑩珠:《古詩十九首語言藝術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
    11、 顏芳美:《魏晉南北朝擬作組詩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系, 2006年。
    12、 蘇佳玲:《國中國文古典詩歌教學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
    13、 余毓敏:《溫庭筠詞閨情意象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7年。
    14、 黃千足:《東坡送別詞意象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7年。
    15、 曾瓊芳:《高中國文詩詞曲教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16、 陳妙玄:《唐詩在國小語文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年。
    17、 袁小晴:《梁代閨怨詩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
    18、 黃念慈:《南北朝樂府女性形象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8年。
    19、 謝永珍:《詩歌意象教學析論─以現行高中國文課文為考察範圍》,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8年。
    20、 吳自立:《閩南語創作兒童詩歌教學之設計與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8年。
    21、 辛佩芳:《蘇軾詩中的草木意象管窺》,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9年。
    22、 劉淑菁:《〈漱玉詞〉花鳥意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9年。
    23、 傅雪芬:《〈古詩十九首〉篇章結構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0年。
    24、 趙淑貞:《國中古典詩的情境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25、 蘇雅惜:《〈玉臺新詠〉女性詩歌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2010年。
    26、 徐曉方:《王融詩歌校注》,陜西:西北大學中國古典獻學科,2010年。
    27、 周雅雯:《國中國文古典詩歌多元思維教學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28、 陳蕾如:《國中國文科古典詩歌意境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29、 李明諭:《國中國文詩歌教學中的蒙太奇(Montage)運用》,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30、 張明玉:《林良童詩於國小國語文教學之應用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3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