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美慧
Wu, Mei-Hui
論文名稱: 國小自然科學領域教師實踐中年級自然科學雙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an Elementary Schools Natural Science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指導教授: 甄曉蘭
Chen, Hsiao-Lan
熊同鑫
Hsiung, Tung-Hsing
口試委員: 甄曉蘭
Chen, Hsiao-Lan
熊同鑫
Hsiung, Tung-Hsing
王力億
Wang, Li-Yi
田耐青
Tyan, Nay-Ching
林子斌
Lin, Tzu-Bin
陳秋蘭
Chern, Chiou-Lan
陳錦芬
Chen, Chin-Fen
口試日期: 2024/07/01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3
中文關鍵詞: 自然科學領域教師自然科學雙語教學實踐中年級自然科學
英文關鍵詞: natural science teachers, implementing bilingual teaching in natural sciences, middle-grade natural science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18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5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24位國小中年級學童為教學對象,實施4個單元40節課自然科學雙語教學,探討自然科學教師實施自然科學雙語教學之歷程與專業成長。研究發現包括:(一)就學科雙語教師而言,以學科英語為主,搭配課室英語,讓語言、動作在情境中產生連結,有利發展自然科學雙語教學;(二)搭配操作體驗活動,有助減緩學生抗拒英語學習,創造自然學科英語的學習機會;(三)教師規劃雙語課程,應落實以自然科學學科為主、英語為輔的教學模式;(四)教師宜妥善經營並凝聚跨學科共備社群的向心力,來提升備課品質;(五)教師公開授課有助於檢視自然科學雙語教學技能,儲備後續雙語教學行動研究力;(六)自然科學雙語教學,有待進一步破除環境中的無形障礙。研究者從三個層面提出實施雙語教學的實務建議如下:一、自然科教師實施學科雙語教學層面把握「英語量由少至多;語言、動作、情境連結」的實施原則;以學科英語為主,搭配學科內容實施課室英語;規劃實作體驗的活動,提供英語練習機會;善用跨學科共備資源,發展探究式教學活動,設計探究式的英語提問句型、短語或字彙,建立學生對學科英語的熟悉感,培訓學科教師規劃雙語教學能力,使用英語的敏銳度,以減輕實施雙語教學的壓力。二、學校推動自然科學雙語教學政策層面連結全校性的數位學習進程計畫,以利數位工具應用於自然科學雙語教學;提升行政單位對雙語教學政策的理解和橫向聯繫,以形塑友善的支持系統;行政團隊應培育雙語學習的校園文化,營造推動雙語教學的氛圍。三、後續研究層面立穩「自然科學學科知識為主、英語為輔」的定錨點,持續修煉教材編輯力,邀請英語領域教師入班觀課,檢視英語說話語速,以求精進雙語教學技能。後續以社團方式進行雙語教學研究,了解學生使用英語學習的狀況;亦可探究跨學科共備社群的組織、運作及發展,納入雙語教學研究主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processe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n elementary science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a middle-grade natural science classroom with 24 students.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as applied in this study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in four teaching units through 40 lessons in total.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clude: (1) Bilingual science teachers can benefit from prioritizing subject-specific English supplemented with classroom English, fostering bilingual science teaching by linking language with actions in context. (2) Integrating hands-on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can alleviate students’ resistance to learning English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studying subject-specific English. (3) It is crucial for teachers to design bilingual curricula that prioritize natural science knowledge with English as a supplementary language. (4)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cohesion of the cros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community are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esson preparation quality. (5) Lesson studies can help assess teaching skills in bilingual science teaching and help prepare for subsequent action research on bilingual teaching. (6) Further attention is needed to address invisible barriers in the bilingual science teaching environment.This study offers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better implementing bilingual teaching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I. 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bilingual science teaching.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gradually increasing English usage while connecting language, actions, and context.” Focus on subject-specific English, complemented by classroom English related to the subject content. Plan hands-on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practicing English skills. Effectively use cross-disciplinary resources to develop inquiry-base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design inquiry-based English question models, phrases, or vocabulary to familiarize students with subject-specific English. Provide training for subject teachers in planning bilingual teaching to enhance their sensitivity to English, thereby reducing the pressure associated with implementing bilingual teaching.2. School policies for promoting bilingual instruction in natural sciences.Integrate schoolwide digital learning plans to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ools in bilingual teaching of natural sciences.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bilingual teaching policies in the administrative unit and promote horizontal coordination to create a supportive system. The administrative team should cultivate a bilingual learning culture on campus and foster an environment that promotes bilingual teaching.3. Subsequent research. Establish a solid foundation in “prioritizing natural science knowledge with English as supplementary.” Keep enhancing skills in ed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Invite English teachers to conduct classroom observations to assess teaching skills and to provide feedback for improving bilingual teaching. Subsequent research can adopt club-based approaches to study bilingual teaching, focusing on understanding students’ use of English in learning. It can also explore the organization,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communities, integrating these aspects into the research topics of bilingual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13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研究限制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雙語教育的發展與挑戰 17 第二節 臺灣雙語教育實施模式的分析與討論 38 第三節 臺灣雙語融入國小自然領域教學實務上的問題 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研究者 80 第三節 課程規劃與教學活動 90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94 第五節 研究的可信賴度 98 第六節 研究倫理 104 第四章 自然科學領域教師實踐國小中年級自然科學雙語教學之發展歷程與討論 107 第一節 「單元一 大家來種菜」108 第二節 「單元二 廚房科學」132 第三節 「單元三 光和能源」168 第四節 「單元四 宇宙科學:日月星辰」201 第五章 自然科學領域教師實踐中年級自然科學雙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批判與反思 241 第一節 自然科學雙語教學實施狀況的挑戰與因應之道 241 第二節 自然科學教師實施自然科學雙語教學之成長 25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63 第一節 結論 263 第二節 建議 268 後記:雙語教學研究雖結束,對語言學習的關懷仍持續 273 參考文獻 275 壹、中文文獻 275 貳、英文文獻 285 附 錄 289

    壹、中文文獻
    王力億(2020)。雙語教育的師資先決與師培改革。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31-36。
    王力億、林子斌(2021)。雙語教育的第一步:雙語學科教師培訓與增能的建議。載於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編,台灣的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頁375-394)。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王力億(2024)。雙語教學單元計畫之設計思維與撰寫原則。載於林子斌編,雙語教育沃土模式在臺灣教學現場之實踐經驗(頁65-79)。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昌國小(2022年10月22日)。111 年度課程計畫書,臺北市教育局。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PSfF0GmepnElM-dbo4UjJfo4vulWZzUx
    王俞蓓、林子斌(2020)。雙語教育的推動模式:從新加坡、加拿大的經驗反思台灣雙語政策。中等教育,72(1),18-31。
    臺北市111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聯合甄選委員會(2022年3月18日)。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聯合甄選簡章。臺北市教育局。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B3DDF0458F0FFC11&sms=72544237BBE4C5F6&s=0AA883BE6CE5E836
    田孟心(2019年6月26日)。7國新住民語言列入國小必選 全球首創的政策為何引發家長抗議?。親子天下。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5774
    田耐青(2020)。論國小雙語師資應有之教學知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 (9),51-56。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教育改革總諮詢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https://teric.naer.edu.tw/wSite/ct?mp=teric_b&xItem=2048389&ctNode=645
    行政院人事局(2006年)。公務人員英語能力之政策執行評估。https://ecamp.syups.tp.edu.tw/infor_detail.php?p_id=223&id=174&flag=menu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7年)。營造國際生活環境建設計畫。https://ws.hl.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TExL3JlbGZpbGUvMjE1NDgvMTM5ODM2LzZjMjg5M2M5LWRlY2ItNDhlOS05OGQ4LTM5ZjYwZDhhMDI3Yi5wZGY%3D&n=MDEwMzYyNzAt6ZmELnBkZg%3D%3D&icon=..pdf
    行政院國家政策發展委員會(2009年)。營造英語生活環境(91-96年度)建設計畫。https://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240001011400-0911004
    行政院(2018年12月6日)。雙語國家政策藍圖,行政院會議案。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b7a931c4-c902-4992-a00c-7d1b87f46cea
    朱乙真(2019年10月3日)。雙語國家元年 全台英語教學資源體檢。遠見未來Family雜誌。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6084
    江思妤(2022)。雙語要漸進,豈能漸而不進?。人本札記,394,24-29。
    李佳家、林麗菊(2023)。雙語教育的四大核心推動主軸:以彰化縣雙語計畫推動為例。載於林子斌(主編),雙語教育沃土模式在臺灣教學現場之實踐經驗(頁101-118)。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萬順(2020)。從雙語國家和雙語教育:反思臺灣的語言價值觀。教育評論月刊,9(10),1-7。
    林若馨(2017)。東南亞新住民子女之平等受教育權--雙語教育作為積極平權措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林靖軒、陳瑩慈、許家齊(2020年3月)。全台公立國中小雙語課程全覽。親子天下,111,82-84。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麗文文化。
    林子斌(2020)。臺灣雙語教育的未來:本土模式之建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8-13。
    林子斌(2021a)。雙語教育:破除考科思維的20堂雙語課。親子天下。
    林子斌(2021b年9月5日)。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畫:本土雙語教育模式之建構與推廣。本土雙語教育模式之建構與推廣專案計畫辦公室。https://cirn.moe.edu.tw/WebFile/index.aspx?sid=1192&mid=14711
    林子斌、吳巧雯(2021)。公立國民中學推動雙語教育之挑戰與回應:政策到實踐。教育研究月刊,327,4-13。
    林子斌(2022)。跨文化溝通的基礎:臺灣雙語教育的實踐與挑戰。課程研究,17(1)。1-13。
    林子斌(2023),雙語教學模式語評量:跨國的比教語分析。載於林子斌(主編),雙語教育沃土模式在臺灣教學現場之實踐經驗(頁35-50)。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文川(2021)。當雙語教育碰上多語現實:探究臺灣跨語言教育的可能性與挑戰。載於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主編),台灣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論文集(頁419-448)。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何希慧(2022)。雙語教育與國際教育的合縱連橫。臺灣教育,733,70-82。
    何萬順(2020)。從雙語國家和雙語教育:反思臺灣的語言價值觀。教育評論月刊,9(10),1-7。
    吳佩珊、熊同鑫(2020)。雙語教育—參訪富山國小有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56-59。
    宋明娟(2020)。雙語教育的議題:國際化、語言與價值、教育的起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14-18。
    沈秋宏、翁福元(2021)。台中市學校推動國際教育之困境與因應策略:以一所學校為例。臺灣教育研究期刊,2(5),159-194。
    李高英(2021年10月18日)。高中以下學校實施雙語教育問題研析。立法院。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212693
    李振清(2021)。雙語教育的國際化迷思語功能性實踐。載於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主編),台灣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論文集(頁23-65)。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呂翠齡、陳慧琴、鄒文莉(2021)。成功的跨領域學科雙語教育:西門實小教學卓越典範。書林出版社。
    吳瓊洳(2005)。從課程社會學觀點論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之識的選擇。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4,113-133。
    周中天(2021)。雙語教育:兩全其美,還是兩頭落空?載於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主編),台灣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論文集(頁97-120)。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邱玉蟾(2021)。地方政府雙語教育推動計畫之評析-以六都為例。載於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主編),台灣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論文集(頁121-176)。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洪月女(2021)。雙語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知課程與實師。載於洪月女、陳怡安(主編),雙語教學師資培育與教學應用(頁21-30)。五南出版社。
    姚美華、胡幼慧(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巨流出版社。
    徐順乾(2022)。技術型高中推動雙語教育之挑戰與實踐。臺灣教育,733,61-69。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年)。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https://www.ey.gov.tw/File/9D8184D696681795?A=C
    翁福元(2022)。台灣學校實施2030 國家雙語政策探析:雙語或雙語教育。臺灣教育,733,31-38。
    高實玫、鄒文莉(2021)。雙語教育不等於英語教育:建立台灣模式的雙語教育。載於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主編),台灣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論文集(頁253-276)。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22年3月29日)。國立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自然科學/力與運動(110學年度)。https://cirn.moe.edu.tw/Module/WebFileVideo/Detail.aspx?sid=1192&menuId=14266&resourceId=2363
    教育部(2023年2月17日)。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中國小部-自然科學/風與空氣(110學年度)。https://cirn.moe.edu.tw/Module/WebFileVideo/Detail.aspx?sid=1192&menuId=14266&resourceId=235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22年3月29日)。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空氣與燃燒(110學年度)。https://cirn.moe.edu.tw/Module/WebFileVideo/Detail.aspx?sid=1192&menuId=14266&resourceId=2362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教育部。
    教育部(2018)。全面啟動教育體系的雙語活化、培養臺灣走向世界的雙語人才。教育部,2019年12月6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B7D34EA3ED606429。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課程綱要國民小學生活課程,課程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小學自然科學領綱。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2019年)。前瞻基礎建設─ 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2030雙語政策(110至113年)計畫。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FB233D7EC45FFB37
    教育部(2020年)。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https://ws.moe.edu.tw/Download.ashx?u=C099358C81D4876C725695F2070B467E8B81ED614D7AF43EF55FFFF8E382F49230FBFEBE3FBA67410E3D088235FCEFF8A33CA54BD67D7DFD957229DE7F658AFACA347539D32BA23B9A142AA2B7545659&n=260CF99641E8382A1BED23C70A14D4360FFA25EF159D1B19F966E1C98FBC313ADE66237F87CDF55C2003096F7477E0E7D121FDBA1A06975D&icon=..pdf
    110學年度補助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畫,臺教國署國字第1100027976號函。(2021年3月17日)。https://lces.tc.edu.tw/p/404-1321-63204.php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21)。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國民中小學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實施計畫。https://cirn.moe.edu.tw/Module/index.aspx?sid=1192
    國民小學教師加註各領域專長專門課程架構表實施要點,(民國100年2月21日)。臺教師(二)字第1132600314A號令。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49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師資培育處雙語教學研究中心(2024年6月10日)。國小自然科學筆記本、雙語教學資源手冊。https://bilingual.ntue.edu.tw/p/404-1054-31326.php?Lang=zh-tw
    國家發展委員會(2002年12月31日)。挑戰2008,E世代人才培育成效預估。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2DCDB96EC62664CF&sms=75F5C3F1D89C1224&s=A05D06F03B0C91B2
    陳至中(2021年9月8日)。雙語國家2024年目標 6成中小學英語課全英語。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9080322.aspx
    陳昀萱(2019)。雙語教育的國際趨勢。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86,1-11。
    陳柏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省思。師大書苑。
    陳秋蘭(2021)。論雙語教師語言之能培養的重要。載於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主編),台灣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論文集(頁221-236)。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陳錦芬(2021a)。臺灣雙語教育的定位、政策架構與實施策略。載於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主編),台灣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論文集(頁1-22)。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陳錦芬主編(2021b)。英語沉浸式跨領域雙語教學課程架構與教學活動設計。載於陳錦芬(主編),地方教育輔導叢書(頁3-22),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陳錦芬(2023)。臺灣雙語教學之教學方針與策略。教育實踐語研究,36(1),163-188。
    張武昌(2006)。臺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69,129-144。
    張新仁(2015)。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漢文。
    黃政傑(2001)。課程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225-239)。揚智。
    黃光國(2003)。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謀。印刻出版。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冠學。
    黃昆輝(2017)。導言:檢視教育與教改問題。載於黃昆輝、江文雄、吳明清、郭生玉、黃政傑、周愚文(主編),當前臺灣重大教育問題的診斷與對策,(頁1-7)。五南。
    曾琦芬(2023)。國小實施雙語教學的有效行政作為:兩個成功案例。在林子斌(主編),雙語教育沃土模式在臺灣教學現場之實踐經驗(頁119-137)。高等教育出版。
    楊文賢(2021)。2030年實現雙語臺灣:CLIL帶來的在地省思。載於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主編),台灣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論文集(頁177-193)。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楊岳龍(2023)。雙語教育的校園實踐:「課室英語」的推廣規畫與教學策略。載於林子斌(主編),雙語教育沃土模式在臺灣教學現場之實踐經驗(頁83-99)。高等教育出版。
    楊淳卉(2021年4月26日)。2030雙語國家政策 全教總:應分階段實施。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Taipei/breakingnews/3512104
    鄒文莉、高實玫(2018)。CLIL教學資源書:探索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書林。
    鄒文莉(2020)。臺灣雙語教育師資培訓。師友雙月刊,622,30-40。
    鄒文莉(2021)。臺灣雙語教育之全球在地思維:學術面與實踐面的反思與啟示。教育研究月刊,321,17-29。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師大書苑。
    甄曉蘭(2015)。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高等教育文化有公司。
    趙宥寧(2022年10月16日)。中小學教學周數高於OECD平均 教團評「加法哲學」所致。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6885/6691678
    臺北市教育局(2019年5月10日)。臺北市雙語大教室―各領域CLIL教給你看。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0F560782595DACFC&s=0AAF462783829118
    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聯合甄選委員會(2022)。臺北市111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聯合甄選簡章。臺北市 111 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聯合甄選委員會。https://cte.utaipei.edu.tw/var/file/13/1013/img/1825/387229731.pdf
    臺北市教育局(2022a)。臺北市雙語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局。
    臺北市教育局(2022b)。臺北雙語大教室素養導向CLIL教案彙編。臺北市教育局。
    臺北市教育局(2022c年12月22日)。臺北市自編CLIL雙語教材及聽說評量工具。臺北市教育局。https://sites.google.com/view/tp-clil
    臺南市教育局(2021)。雙語教育中程計畫:110學年度-113學年度。https://www.tkes.tn.edu.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9287
    劉堯馨(2022)。雙語教育推行之探討-以臺北市一所雙語實驗課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偉民(2020)。2020年臺灣公立國小推展雙語教育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9),90-96。
    歐用生(2003)。誰能不在乎課程理論?教師課程理論的覺醒。教育資料集刊,28,373-387。
    樂羽嘉(2016年11月30日)。雙語教育,對大腦有這6種好處。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9668
    蔡清田(2017)。教育行動研究新論。五南。
    盧丹懷(2004)。雙語教育的實質、有效性及不同的教學語言。全球教育展望,2,59-62。
    戴雲卿(2019)。從「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探討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臺灣教育之實施。評論月刊,8(1),225-232。
    謝金枝(2022)。澳門高等教育的國際教育政策與現況—對臺灣高等教育國際教育的啟示。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國際教育:趨勢、問題與展望(頁423-454)。五南。
    謝傳崇、沈芷嫣(2022)。歐洲國家英語融入學科(CLIL)教學的困境與因應之道。臺灣教育,733,1-18。
    簡雅臻(2019年5月30日)。培養學生以英語學習學科的 CLIL。HELLO!E.T.電子板。https://www.cet-taiwan.com/DrCET/detail.asp?serno=1248
    鍾靜、洪振傑、吳茵慧(2003)。國小數學種子教師對其角色與任務之知覺。國立臺北師院學報:數理教育科技類,16(2),1–36。
    蘇慧貞(2022年9月6日)。國際人才的時代,雙語不只為高薪。天下雜誌756期。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2687

    貳、英文文獻
    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pple, M. (Ed.), (1982). Culture and Economic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Baker, C. (2001). 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3rd ed.). Multilingual Matters.
    Baker, C & Wright, W. E. (2017). Found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6th ed.)
    Berliner, D. C. (1987). Ways of thinking about students and classrooms by more and less experienced teachers. In J. Calderhead (Eds.),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 (pp. 60–83). Cassell.
    Berliner, D. C. (1994). Expertise-The wonder of example performance. ResearchGate. https://www.academia.edu/29686158/Expertise_The_wonder_of_exemplary_performances
    Bialystok, E. (2018). Bilingu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Review of the effects and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21(6), 666-679.
    Bloom, B.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The cognitive domain.
    Carcia, O. & Beardmore, H. B. (2009).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 global perspective. Oxford: Wiley-Blackwell.
    Cazden, C. B. & Snow, C. E. (Eds.) (1990). English Plus: Issu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08.
    Cenoz, J., Genesee, F., & Gorter, D. (2014). Critical analysis of CLIL: 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forward. Applied Linguistics, 35(3), 243–262.
    Chou, I. C. (2016). The review and futures of immersion programmers in teaching kindergarten children’s tribal languages. Taiwan Educational Review Monthly, 5(9), 25-30.
    Cummins, J. (1984). Bilingualism and Special education: Issues in Assessment and Pedagogy.
    Cummins, J. (2007). Rethinking monolingual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 multilingual classroom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2), 221–240.
    Cummins, J. & Early, M. (eds) (2011). Identity texts: The collaborative creation of power in multilingual schools. Trentham Books.
    Denzin, N. (1978). Sociological methods: A sourcebook (2nd).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1994). Introduction: Enter the fiel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1-17).
    Fishman, J. A. (2001). Why is it so hard to save a threatened language? In J. A. Fishman (Ed.), Can Threatened Languages be Saved? (pp.1-22).
    Freeman, R. (2007). Reviewing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education programs. In O. Garcia, & C. Baker (2007) (Eds.). Bilingual Education: An introductory reader (pp.3-18).
    García, O. & Beardsmore, B. H. (2009).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 global perspective.
    Goodland, J. I. (1991). Curriculum making as a sociopolitical process. In M.F. Klein (Ed.), The politics of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Issues in centralizing the curriculum (pp.9-23).
    Grundy, S. (1987). Curriculum: Product or praxis.
    Guba, E. G. (1981).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naturalistic inquirie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29(2), 75-91.
    Molly, F., Na, L., Joanna, D., Beatriz, A., & Terrence, W. (2014). Investigating Language Policies in IB World Schools: Final Report. “IB language Policy” (PDF).https://www.ibo.org/globalassets/newstructure/research/pdfs/languagepolicyfullreport.pdf. 2024/2/28.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9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3rd ed.).
    Lawton, D. (1980). The politics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Paul.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Macintyre, C. (2000). The art of action research in the classroom. Fulton Publishers.
    Marrow, A. J. (1969). The practical theorist: The life and work of Kurt Lewin.
    Maykut, P. & Morehouse, R. (1994). Begin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hilosophical and practical guide.
    McKernan, J. (1996).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2nd Ed). Kogan. Page.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Morse, J. M., Barrett, M., Mayan, M., Olson, K. & Spiers, J. (2002). Verification. strategies for establish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1 (2), 1-19.
    García, Ofelia, and Angel Lin. 2017. “Translanguaging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In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edited by Ofelia García, Angel Lin, and Stephen May, 117–130. Cham: Springer. doi:10.1007/978-3-319-02324-3_9-1.
    Patton, M. Q. (1999).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Pérez Cañado, M.L. (2018).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s in CLIL Teacher Train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57, pp.212-221.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405841.2018.1492238
    Sachdev, I & Bourhis, R.Y. (1993).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Some motivational and cognitive considerations.
    Walker, D (1990). Fundamentals of curriculum. Jovanovich.
    Unruh, A., & Turner, H. E. (1970). Supervision for change and innovation. Houghton.
    Yin, R. K. (2001).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