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敏芳
論文名稱: 《周易》成語之物質文明、人文思想與精神文化義蘊研究
指導教授: 賴貴三
Lai, Kuei-S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2
中文關鍵詞: 成語周易易經文化文化義蘊文化意涵
英文關鍵詞: idioms, The Book of Changes, I-Ching, cul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4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周易》為篩,檢視中國成語源於《周易》卦辭、爻辭及相關論述者,舉其應用詞例,列於附錄兩章。再以此語料,以文化為切入角度,分析《周易》成語內在蘊涵的物質文明、人文思想與思維模式,亦即《周易》成語所呈現的文化特質。於思維模式、精神文化層面,連結至中國其他相關成語,以窺中國成語中所蘊含的《周易》思想。除期能提供於讀寫過程中,更精準地理解與應用成語之外,並提供成語研究與經典詮釋的另一途徑。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本文研究說明…………………………………………………2 一、 研究內容……………………………………………………………2 二、 研究方法……………………………………………………………3 三、 研究步驟……………………………………………………………6 四、 困境與限制…………………………………………………………6 五、 預期成果……………………………………………………………6 第二節  文獻評述………………………………………………………7 一、 臺灣成語研究概況…………………………………………………7 二、 中國成語研究概況…………………………………………………9 第三節  名詞釋義………………………………………………………10 一、 成語…………………………………………………………………10 二、 周易…………………………………………………………………14 三、 文化…………………………………………………………………17 四、 文明…………………………………………………………………19 第二章 《周易》成語的物質文明意涵 …………………………………21 第一節  「文明」:物質文化與社會文化……………………………21 第二節  物質文化(文明)意涵………………………………………22 一、 車馬…………………………………………………………………23 二、 飲食…………………………………………………………………26 三、 衣飾…………………………………………………………………28 四、 工具…………………………………………………………………29 五、 建築…………………………………………………………………30 第三章 《周易》成語的人文意涵 ………………………………………33 第一節  家國倫理………………………………………………………33 一、 家庭倫理……………………………………………………………33 二、 朋友倫理……………………………………………………………40 三、 君臣倫理……………………………………………………………40 第二節  規範制度………………………………………………………42 一、 社會規範……………………………………………………………42 二、 典章制度……………………………………………………………43 第四章 《周易》成語的精神文化意涵 …………………………………49 第一節  預測未來的占筮之道…………………………………………50 一、 自然物象的「探賾索隱」…………………………………………51 二、 人間事理的「知幾其神」…………………………………………52 第二節  總括萬理的《易》之三義……………………………………55 一、 易簡…………………………………………………………………56 二、 變易…………………………………………………………………58 三、 不易…………………………………………………………………61 第三節  影響中國的思維模式…………………………………………62 一、 二元思維……………………………………………………………63 二、 二元關係……………………………………………………………70 三、 三元思維……………………………………………………………72 四、 四元思維……………………………………………………………73 五、 六元思維……………………………………………………………75 六、 時位終始……………………………………………………………76 七、 變通則久……………………………………………………………80 第四節  改過修善的道德取向 …………………………………………83 一、 憂患…………………………………………………………………83 二、 誠……………………………………………………………………85 三、 善……………………………………………………………………88 四、 過……………………………………………………………………90 五、 謙……………………………………………………………………90 第五章 結論 ………………………………………………………………93 附錄一: 源自《易經》的成語…………………………………………97 第一節  出自上經卦爻辭的成語………………………………………97 一、 〈乾〉至〈否〉……………………………………………………97 二、 〈同人〉至〈離〉…………………………………………………109 第二節  出自下經卦爻辭的成語………………………………………114 一、 〈咸〉至〈井〉……………………………………………………114 二、 〈革〉至〈未濟〉…………………………………………………115 第三節  小結 …………………………………………………………119 附錄二: 《易傳》及《易》學成語……………………………………121 第一節  〈彖傳〉、〈象傳〉、〈繫辭傳〉、〈文言傳〉成語……121 一、 源自〈彖傳〉的成語………………………………………………121 二、 源自〈象傳〉的成語………………………………………………126 三、 源自〈繫辭傳〉的成語……………………………………………133 四、 源自〈文言傳〉的成語……………………………………………156 第二節 〈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成語…………………163 一、 〈說卦傳〉…………………………………………………………163 二、 〈序卦傳〉…………………………………………………………165 三、 〈雜卦傳〉…………………………………………………………166 第三節 源於《易》學之成語……………………………………………166 第四節 小結………………………………………………………………169 附錄三:唐‧呂溫〈人文化成論〉………………………………………173 附錄四:宋‧蘇轍〈六孫名字說〉………………………………………173 附錄五:近三十年「成語學研究」篇目(1976~2005) ……………174 參考文獻……………………………………………………………………186

    參考文獻

    壹、 古籍
    一、經部
    (一)周易類
    1.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
    2.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宋〕司馬光撰:《溫公易說》,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宋〕程頤撰:《伊川易傳》,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宋〕蘇軾:《東坡易傳》,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宋〕朱熹:《周易本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 〔元〕梁寅:《周易參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元〕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 〔明〕蔡清:《易經蒙引》,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 〔明〕來知德撰:《周易集註》,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 〔清〕李光地著、劉大鈞點校整理:《周易折中》,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5月初版,2006年1月2版。

    (二)其他類
    1. 〔漢〕戴德撰:《大戴禮記》,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 〔漢〕班固:《白虎通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漢〕許慎:《說文解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元〕吳澄:《禮記纂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清〕俞樾撰,〔清〕劉師培補,楊樹達續補,姚維銳補附:《古書疑義舉例》,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2月。

    二、史部
    1.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初版,1997年再版。
    2.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唐〕魏徵撰:《隋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5.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明〕宋濂:《元史》,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清〕萬斯同:《明史》,清鈔本。
    8. 〔清〕阮元撰:《疇人傳》,清道光《文選樓叢書》本。

    三、子部
    1. 〔晉〕郭璞注:《山海經》,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 《六韜》,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鴻烈解》,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漢〕應劭:《風俗通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漢〕王符:《潛夫論》,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漢〕徐幹:《中論》,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 〔唐末五代〕杜光庭撰《墉城集仙錄》。
    9. 〔宋〕范祖禹:《帝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 〔宋〕趙令畤:《侯鯖錄》。
    11.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2.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臺一版。
    13. 〔明〕黄宗羲撰:《明儒學案》,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 〔清〕紀昀撰、嚴文儒注譯:《新譯閱微草堂筆記》,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四、集部
    1. 〔魏〕曹植:《曹子建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
    3. 〔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唐〕李善註:《文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唐〕呂溫撰,劉禹錫編:《呂衡州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唐〕權德輿:〈李公墓志銘〉,《權載之文集》,宋刻本。
    6. 〔唐〕陸贄:《翰苑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唐〕韓愈:《昌黎先生文集》,宋蜀本。
    8. 〔宋〕姚鉉編:《唐文粹》,《四部叢刊》景元覆宋小字本,卷69。
    9.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10. 〔宋〕蘇洵:《嘉祐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 〔宋〕司馬光:《家範》,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 〔宋〕陳藻撰:《樂軒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 〔宋〕歐陽脩:《文忠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 〔宋〕蘇轍:《欒城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16. 〔宋〕蘇轍:《欒城後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 〔宋〕范純仁:《范忠宣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 〔宋〕李昉輯:《文苑英華》,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清鈔本。
    20. 〔元〕吳澄:《吳文正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 〔明〕張溥編:《漢魏六朝三百家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 〔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明萬曆二十六年劉元卿刻本。
    23. 〔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明天啟刻本。
    24. 〔明〕程敏政:《明文衡》,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5. 〔明〕王立道:《具茨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 〔清〕胡林翼:《胡文忠公遺集》,清同治六年刻本。
    27. 〔清〕吳楚材選注、王文濡評校:《古文觀止》,臺北:華正書局,1998年。
    28. 〔清〕清聖祖輯:《全唐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9. 〔清〕陸紹曾輯:《古今名扇錄》,清鈔本。
    30. 〔清〕阮元:《揅經室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1. 〔清〕林則徐撰:《雲左山房詩鈔》,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32.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藝文印書館據烏程蔣氏密韻樓本影印,1958年。

    貳、 專書
    一、易類
    1. 牛占珩著:《周易與古代經濟》,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4月。
    2.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修訂初版。
    3. 朱伯崑主編:《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11月。
    4. 吳怡注譯:《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
    5. 呂紹綱主編、常金倉副主編:《周易辭典》臺北:漢藝色研出版,2001年。
    6. 屈萬里:《讀易三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6月。
    7. 林師政華:《易學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5月。
    8.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兩冊,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初版,2001年3月二刷。
    9. 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 月初版。
    10. 張善文:《周易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2年初版,1995年印刷。
    11. 張善文:《潔靜精微之玄思》,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2月。
    12. 太老師黃慶萱教授:《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
    13. 太老師黃慶萱教授:《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5月初版,1988年8月三版,1992年5月增訂初版。
    14. 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15. 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16.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
    17. 翟廷晉主編,趙慶麟、周山副主編:《周易與華夏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18. 翟廷晉主編,趙慶麟、周山副主編:《周易與華夏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19. 賴師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1月。
    20. 賴師貴三:《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2月。
    21.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7年2刷。

    二、成語類
    1. 《漢語典故分類詞典》編寫組:《漢語典故分類詞典》,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于石等:《常用典故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
    3. 山東大學古籍所:《文學典故詞典》,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4. 中央日報、正中書局總策劃:《輕鬆學典故》,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5. 中國人民大學詞典編輯進修班:《詞書與語言》,北京:湖北人民,1985年。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辭典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第203印。
    7. 方福仁:《多形式典故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8. 方福仁:《典故大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9. 王廷慰等:《漢語典故詞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10. 王勤:《諺語歇後語概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1版第2印。
    11. 王寧、鄒曉麗:《工具書》,香港:海峰出版社,1999年。
    12. 王寧、鄒曉麗:《詞匯》,香港:海峰出版社,1998年。
    13. 王濤等編:《中國成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
    14. 王濤等編:《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
    15. 史式:《漢語成語研究》,成都:人民出版社,1979年。
    16. 伍宗文等編:《實用成語大詞典》,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17. 向光忠:《成語概說》,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
    18. 向光忠等主編、周文彬等編撰:《中華成語大詞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19. 向熹:《古代漢語知識辭典》,成都:人民出版社,1988年。
    20. 朱祖延主編:《漢語成語大詞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1. 朱祖延編著:《引用語大辭典》,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
    22. 余清逸主編:《古漢語成語典故詞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23. 吳似倩,楊敏怡合編:《實用經史子集大辭典》,臺南:文國書局,1997年10月。
    24. 呂微芬:《全元散曲典故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5年。
    25. 李文學:《唐詩典故詞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26. 李明權:《佛學典故匯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27. 佟玉斌,佟舟編著:《詩書畫印典故辭典》,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8月。
    28. 周心慧等主編:《中外典故大詞典》,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89年。
    29. 杭州大學中文系:《古書典故辭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30.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31. 金啟華:《全宋詞典故考釋詞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32. 長松編:《漢語成語大詞典》,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年。
    33. 姚淦銘著:《漢字心理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34. 范之麟等:《全唐詩典故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年。
    35. 唐志超主編:《中華成語大詞典》,吉林:延邊人民出版社,2000年。
    36. 唐啟運:《成語諺語歇後語典故概說》,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
    37. 唐樞主編:《成語熟語辭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2月。
    38. 夏征農:《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
    39. 徐青:《字典和辭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
    40. 馬國凡:《成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
    41. 高振興主編:《四角號碼漢語成語大詞典》(增補本),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1993年。
    42.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
    43. 張克敏:《學生多用成語辭典》,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
    44.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3印。
    45. 符淮青:《漢語詞匯學史》,安徽教育,1996年12月第4版。
    46. 許肇本:《成語知識淺談》,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47. 郭良夫:《詞匯》,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7月。
    48. 郭燦金、張召鵬:《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臺北:宇河文化出版公司, 2007年。
    49. 陳國弘編著:《成語語源典故詞典》,長沙:岳麓書院,1988年。
    50. 陸尊梧:《歷代典故辭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0年。
    51. 程志強編著:《中華成語大詞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
    52. 黃建華:《詞典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0月1版第2印。
    53. 楊天戈:《漢語成語溯源》,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年7月。
    54. 楊任之編著:《古今成語大詞典》,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年。
    55. 楊希祖、徐慶凱:《辭書學辭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11月。
    56. 溫端政、沈慧雲:《通用成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年1月。
    57. 溫端政:《諺語》,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
    58. 賈采珠、晁繼周:《漢語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3年4月。
    59. 漢語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
    60. 管錫華:《古漢語詞彙研究導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61. 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匯》,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62. 劉士忠主編:《中華成語大詞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
    63. 劉志屏、尚波主編:《漢語成語大詞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2年。
    64. 劉叔新、周荐:《同義詞語和反義詞語》,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12月。
    65. 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11月第2印。
    66. 劉萬國、侯文富主編:《中華成語大詞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67. 劉潔修:《成語》,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8月第1版,1997年9月第4印。
    68. 劉潔修:《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
    69. 潘維桂:《漢英漢語成語用法詞典》,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2年。
    70. 蔣蔭楠:《反義成語詞典》,成都:人民出版社,1981年。
    71. 鄭勛烈、鄭晴:《中國歇後語》,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8月第1版、1998年1月第3印。
    72. 羅竹風主編:《漢大成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0年。
    73. 蘇新春:《當代中國詞匯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74. 蘇新春:《漢語詞義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2印。

    三、其他類
    1. 《中國建築009─象徵與建築》,臺北:錦繡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
    2. 《中國建築023─天壇》,臺北:錦繡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
    3. 《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年。
    4. 王長金:《傳統家訓思想通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5. 早川著,柳之元譯:《語言與人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6. 吳宏一、沈清松、趙金祁等:《人文、社會、科技的展望‧從人文化成到文學轉型》,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12月。
    7.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2001年二刷。
    8.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8月初版,2005年修訂五版五刷。
    9. 李亦園:《文化與修養》,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3月。
    10. 杜維運:《憂患與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月。
    11.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1月。
    12.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13. 洪萬生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科技篇:格物與成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14. 馬重奇、周麗英:《中國古代文化知識趣談》,臺北:花田出版社,1994年。
    15. 高希均、林祖嘉合著:《經濟學的世界:上篇》,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初版,2004年10月二版11刷。
    16. 基辛(R.Keesing)著,張恭啟、于嘉雲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
    17.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臺北:學海出版社,2002年8月2版。
    18. 陳師滿銘:《辭章學十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19.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
    20.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21. 黃師麗貞:《實用修辭學》,臺北:國家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4年增訂初版。

    參、 論文
    一、 學位論文
    (一) 易類
    1. 王智榮,楊濟襄教授指導:《《周易》軍事思想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 李善慶,高懷民教授指導:《《易經》之善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3. 邱建智,李志勇教授指導:《從《易經》趨吉避凶到《易傳》性善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4. 楊陽光,太老師黃慶萱教授指導:《易經憂患意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5. 賴師貴三,太老師黃慶萱教授指導: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6. 戴妙全,太老師黃慶萱教授指導:《周易美學觀探微》,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碩士論文,1999年7月。
    7. 謝綉治,太老師黃慶萱教授指導:《周易憂患九卦之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二) 成語類
    1. 丁建川,唐雪凝教授指導:《漢語典故詞語的研究》,曲阜師範大學漢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8月。
    2. 王丹,趙世舉教授指導:《典故詞語的詞匯化研究》,武漢大學漢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9月。
    3. 王文暉:《《三國志》成語研究》,復旦大學漢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4. 王筱蘋,張清榮教授指導:《《三言》中的諺語研究》,臺南: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國語文碩士學位班博士論文,2003年。
    5. 唐莉莉,唐雪凝教授指導:《漢語成語的文化觀照》,曲阜師範大學漢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8月。
    6. 徐淑文:《折射文化的稜鏡》,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曾美雲教授指導,2007年。
    7. 黃太華,柯金虎教授指導:《漢語數詞之構詞與修辭探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8. 賈吉峰,道爾吉先生指導:《數詞成語研究》,內蒙古大學漢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9月。
    9. 潘昌文,金榮華教授指導:《明清俗語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10. 蔡寶琴,黃志民教授指導:《海音詩俗語典故之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三) 其他類
    1. 黃森茂:《晚明陳龍正鄉村賑濟思想與活動》,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志文教授指導,2005年。
    2. 楊淑閔,陳志榮教授指導:《禁錮的時代—善書(功過格)中的婦女角色》,臺北: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3. 楊淑閔:《禁錮的時代—善書(功過格)中的婦女角色》,臺北: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志榮教授指導,2008年。

    二、 學報期刊論文及其他
    (一) 易類
    1. (美)夏含夷作,李衡眉、郭明勤譯:〈結婚、離婚與革命—《周易》的言外之意〉,濟南,《周易研究》,1994.2,頁45,1994年。
    2. 丁文宏:〈中國兵學源頭活水的探尋—讀周易與兵法〉,《管子學刊》,1998.1,頁90-91。
    3. 丁世忠:〈金庸小說與周易〉,濟南,《周易研究》,第66期2004年8月,頁31-35。
    4. 于希賢:〈周易象數與元大都規劃佈局〉,《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頁17-25,1999年。
    5. 尹旦萍:〈《周易》的生存智慧與中國家訓文化〉,北京,《中國哲學》,2002年6期,頁22-32,2002年6月。
    6. 牛占:〈《周易》古經詞匯瑣議〉,濟南,《周易研究》,1992.3,頁55,1992年。
    7. 王子耀:〈《周易》的宇宙觀簡論〉,《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第6期,頁63,1993年6月。
    8. 王子耀:〈《周易》的歷史觀簡論〉,《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頁27,1992年5月。
    9. 王建堂:〈《周易》流行語及文化層面〉,《山西大學學報》,第63期,頁57,1994年2月。
    10. 王范之:〈《周易》元亨利貞解〉,《孔子研究》,第2期,頁111,1991年。
    11. 王國良:〈試析《周易》的《彖》《象》二傳中的剛健精神(兼論中國傳統哲學基本特徵的發端)〉,《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頁26-32,1986年10月。
    12. 王敏:〈論《周易》經、傳潛在的的文學意識語文體雛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複印報刊),1989.11,頁7,1989年。
    13. 王貽社、李秋麗:〈《周易》時的哲學管窺〉,《中國哲學》,第9期,頁10,2003年。
    14. 王維平:〈陰陽—《周易》美學思想之總綱〉,濟南,《周易研究》,1992.2,頁45,1992年。
    15. 王樹人、王文欽:〈論《周易》思維「分而變的循環」特徵〉,《孔子研究》,第3期,頁50,1995年9月。
    16. 朱立元:〈言意之間的”不盡之盡”—略論《周易》的言意觀〉,《學術月刊》,總第305期,頁65,1994年10月。
    17. 朱安群:〈易學與宋代文化〉,成都,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1991年8月,收入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18. 羊列榮等:〈從周易考察道家心齋思想的起源〉,《中國哲學》,1999.5,頁56-65,1999年5月。
    19. 何兆雄:〈當代周易研究的窘境與錯位〉,《中國哲學與哲學史》,第7期,頁18,1996年。
    20. 何洁冰:〈周易樸素系統觀及其對天工開物的影響〉,《中山大學學報》,第3期,頁28,1996年5月。
    21. 何根德:〈周易與先秦儒家道家思想〉,《山西師大學報》,第4期,頁59,1996年。
    22. 吳海倫:〈論周易的觀與審美〉,《遼寧大學學報》,頁122-124,2004年5月。
    23. 吳鈞:〈從《周易》的原點看人文精神與新世紀跨文化交際〉,濟南,《周易研究》,2002年第3期(總第53期),頁28。
    24. 宋祚胤:〈論周易的宇宙觀〉,《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頁23-39,1981年1月。
    25. 宋開玉:〈周易與古人的名與字〉,《周易研究》,總第27期,頁64,1996第1期。
    26. 李大用:〈《周易》思想新探〉,《孔子研究》,第3期,頁51,1989年。
    27. 李太生:〈周易精蘊初探〉,濟南,《周易研究》,第3期,頁69-79,1998年8月。
    28. 李丕顯:〈周易的哲學要義〉,《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第10卷第1期(總53期),頁91-91,1993年2月。
    29. 李先焜:〈論《周易》的符號學思想〉,《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4期,頁643-647,2004年11月。
    30. 李笑野、蔣凡:〈《周易》的婚姻家庭觀念〉,《復旦學報》,第1期,頁21,1996年1月。
    31. 李笑野:〈《周易》的隱逸思想探論〉,《學術月刊》,第414期,頁67-73,2003年11月。
    32. 李勤德:〈周易爻變與得位中正說〉,《廣州師院學報》,第4期,頁41,1995年。
    33. 李瑋如:〈周易繫辭傳象概念初探〉,濟南,《周易研究》,第4期,頁37-46,1998年11月。
    34. 李樹菁:〈《周易》經傳、歷代注疏及主要學派與自然科學的關係〉,《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頁12-35,1986年2月。
    35. 李戲魚:〈中國文化.原本與致用(《周易》管窺)〉,《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1988.8,頁56,1988年。
    36. 那薇:〈《周易注》中所包含的”虛靜為本”的思想〉,《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1987.6,頁79,1987年。
    37. 周文玖:〈《周易》的「中」與「變」〉,《山西師大學報》,第75期,頁69,1992年。
    38. 周德美:〈《周易》—現存最早的詞典〉,上海,《辭書研究》,第4期,1999年,頁123-132。
    39. 孟慶麗:〈言不盡意與立象以盡意周易的言意觀探微〉,《遼寧大學學報》,31卷4期,頁13-18,2003年7月。
    40. 於賢德:〈周易與民族審美文化〉,《美學》,頁3-11,1996年10月。
    41. 林慶彰:〈《周易》研究著述分類目錄〉,濟南,《周易研究》,1994.2,頁85,1994年。
    42. 邱文山:〈周易預測中的方法論思考〉,《管子學刊》,第1期,頁71,1997年。
    43. 金春峰:〈恐懼修省與現象進德—《周易‧大象》成書之時代與思想特色〉,濟南,《周易研究》,2002年第3期(總第53期),頁58。
    44. 侯婉如:〈周易中君子之特質初探〉,濟南,《周易研究》,第4期,頁77-84,1998年11月。
    45. 俞宣孟:〈意義、符號與周易〉,《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總第24期,頁109,1990年12月。
    46. 姜正冬:〈自出機杼 成一家之言-評《周易與中國夫婦之道》〉,《山東師範大學學報》,48/191,頁142,2003年11月。
    47. 姜廣輝:〈文王演周易新說-兼談境遇與意義問題〉,《哲學研究》,第3期,頁64,1997年。
    48. 姚鵬慈:〈同源成語芻議〉,《語言文字學》(複印報刊),1987年6月,頁69,1987年。
    49. 施炎平:〈《周易》史觀與中國古代歷史哲學〉,濟南,《周易研究》,1992.1,頁29,1992年。
    50. 施炎平:〈周易和中國古代陰陽矛盾學說〉,濟南,《周易研究》,總49期,頁46-56,2001年8月。
    51. 施炎平:〈周易和儒家人文哲學-從差異比較的視角作重新詮釋的嘗試〉,濟南,《周易研究》,第67期,頁57-64,2004年10月。
    52. 胡孚琛:〈周易象數和中國術數學—中國哲學的文化背景剖析〉,《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頁45,1992年。
    53. 范立舟:〈周易與陽明心學〉,濟南,《周易研究》,第68期,頁68-72,2004年12月。
    54. 唐功杰、姜雪英:〈容易望文生義類成語例說〉,《語文教學與研究》,第333期,2002年4月,頁49,。
    55. 唐明邦:〈《周易》九卦義理與東方企業文化〉,《孔子研究》,第4期,頁105,1995年12月。
    56. 唐明邦:〈太極思維方式與東方管理原則--《周易》的治國理財之道〉,《孔子研究》,第4期,頁20,1993年。
    57. 唐明邦:〈周易的憂患意識與自強精神〉,《中國哲學史》,第8期,頁63,1992年。
    58. 唐明邦:〈憂患意識與樂觀情懷-周易思想與21世紀〉,《貴州社會科學》,第1(109)期,頁11,1992年1月。
    59. 孫熙國:〈周易古經與墨家思想〉,濟南,《周易研究》,總50期,頁48-59,2001年11月。
    60. 徐大源:〈論程朱易學異同-兩賢如何理解周易其書〉,濟南,《周易研究》,總49期,頁36-45,2001年8月。
    61. 徐志銳:〈論周易的乾坤學〉,《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頁35-40,1980年6月。
    62. 徐傳武:〈《周易》成詞例說〉,《文史哲》,第1期(總第226期),頁89,1995年1月。
    63. 徐傳武:〈《周易》成語例說(節選)〉,濟南,《周易研究》,1994年第3期,頁43,1994年。
    64. 徐傳武:〈《周易》成語例說〉,濟南,《周易研究》,1993年第2期,頁36,1993年。
    65. 徐道一:〈從歸藏發展到周易的啟示〉,《殷都學刊》,總第93期,頁33-35,2004年3月。
    66. 袁振保:〈《周易》的美學精意〉,《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1984.10,頁42,1984年。
    67. 郝長江:〈周易中的自強不息精神〉,《中國哲學》,頁7-8,1998年1月。
    68. 高亨:〈談周易亢龍有悔〉,《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頁21-22,1980年11月。
    69. 崔波:〈試論周易的人才思想〉,《殷都學刊》,1996.1,頁11,1996年11月。
    70. 崔波:〈試論周易的民本思想〉,《中州學刊》,第4期,頁58,1996年7月。
    71. 張立文:〈周易的智慧〉,濟南,《周易研究》,總51期,頁46-53,2002年2月。
    72. 張其成:〈《周易》思維方式及其偏向發展〉,濟南,《周易研究》,1994.1,頁52,1994年。
    73. 戚良德:〈周易-文心雕龍的思想之本〉,濟南,《周易研究》,第66期,頁25-30,2004年8月。
    74. 梁韋弦:〈帛書周易三題—釋鍵川,設卦觀馬,禁民為非曰義〉,《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9期,頁12,1996年1月。
    75. 梁書弦:〈論周易的人道觀〉,《倫理學》,第7期,頁74,1995年7月。
    76. 連劭名:〈論周易與先秦哲學中的古今義〉,《文史哲》,總第280期,頁77-81,2004年1月。
    77. 陳堅:〈以佛解易佛易一家讀智旭周易禪解〉,濟南,《周易研究》,第4期,頁15-20,1998年11月。
    78. 陳堅:〈智旭對周易大過卦的佛學解讀〉,濟南,《周易研究》,總52期,頁56-62,2002年4月。
    79. 陳望衡:〈周易的文觀與美學〉,《遼寧大學學報》,31卷4期,頁8-12,2003年7月。
    80. 陳碧:〈周易謙卦的哲學內涵〉,《求索》,第137期,頁152-154,2004年1月。
    81. 傅雲龍、柴尚金:〈論《周易》的整體思維〉,《孔子研究》,第1期,頁30,1995年3月。
    82. 喻博文:〈論周易的中道思想〉,《孔子研究》,第4期,頁13,1989年。
    83. 富恩:〈簡論周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學說〉,《文史哲》,1978.2,頁76,1978年。
    84. 湯一介:〈關於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濟南,《周易研究》,第4期,頁2,1999年。
    85. 華玉增:〈試論周易道德準則及其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啟迪〉,《倫理學》,第8期,頁55-58,1995年8月。
    86. 黃玉順:〈天人體用貞一不二新唯識論與周易哲學之比較〉,《人文雜誌》,第5期,頁28-31,1999年。
    87. 黃師明理:〈范仲淹的易學--一個以踐履為主的易學實例〉,《中國學術年刊》,14期,1992 年3月。
    88. 黃黎星:〈周易乾坤易簡說對古代文論的影響〉,《江漢論壇月刊》,第2期(總第308期),頁100-102,2005年2月。
    89. 黃黎星:〈與時偕行趨時變通-周易對時之觀念析〉,濟南,《周易研究》,第66期,頁15-24,2004年8月。
    90. 楊先藝:〈《周易》哲學對中國古代生態環境理論的解析〉,《江漢論壇》,2004年4期〈總294期〉,頁88-90,2004年4月。
    91. 楊昌勇:〈《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探微〉,濟南,《周易研究》,1994.2,頁57,1994年。
    92. 楊昌勇:〈論《周易》的教育社會學思想〉,《齊魯學刊》,第1期(118),頁49,1994年。
    93. 楊建祥:〈《周易》「持盈有道」觀中的德性意識〉,濟南,《周易研究》,第3期,頁70,1999年。
    94. 楊建祥:〈悔字求缺持盈曾國藩運用周易的一個實例〉,濟南,《周易研究》,第3期,頁53-58,1998年8月。
    95. 虞友謙:〈《周易.謙卦》與泛謙德傳統〉,《學術月刊》,總第295期,頁41,1993年12月。
    96. 解光宇、孫以楷:〈老子與周易〉,《孔子研究》,第2期,頁54,1997年6月。
    97. 趙九洲、陳潔敏:〈淺探周易與中國古代農耕思想及其與現代化農業的相關性〉,《中國古代史(一)先秦至隋唐》(複印報刊),1994.6,頁53,1994年6月。
    98. 趙清慎:〈《周易‧革卦》卦義的從新認識〉,《復旦學報》,1989.6,頁98,1989年。
    99. 劉玉平:〈論周易的陰陽和諧思維〉,濟南,《周易研究》,第67期,頁65-71,2004年10月。
    100. 劉先枚:〈論易傳政治思想的生命力兼論秦始皇焚書不及周易之謎〉,《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102期,頁12,1996年3月。
    101. 劉金明:〈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論周易天人合一觀中天與人的結合點〉,濟南,《周易研究》,第3期,頁59-68,1998年8月。
    102. 劉青琬:〈《周易》哲思和漢語成語〉,《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1期。
    103. 劉青琬:〈周易的假象寓意信古崇聖和卜筮迷信〉,《河北學刊雙月刊》,2001年第4期(總第117期,第21卷第4期),頁52,2001年7月。
    104. 劉寶才:〈周易筮辭的德論和發現觀〉,《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頁3-9,1983年2月。
    105. 劉蘭肖:〈《周易》與魏源的社會改革思想〉,《山西師大學報》,31/126,頁56-61,2004年4月。
    106. 黎子耀:〈關於陰陽五行思想與周易的補充說明〉,《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頁61-64,1980年4月。
    107. 黎馨平:〈試論周易與論語中的語默觀〉,濟南,《周易研究》,第64期,頁38-41,2004年2月。
    108. 燕子杰:〈《周易》武術與靈感思維〉,濟南,《周易研究》,1992.3,頁37,1992年。
    109. 蕭淑貞:〈周易的變與不變〉,《史學史研究》,第4期,頁10,1996年。
    110. 蕭漢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易經》釋卦二則〉,濟南,《周易研究》,2006年第二期,頁3-8。
    111. 謝玉堂:〈《周易》哲理與現代權力決策層次的最佳組合〉,濟南,《周易研究》,1993.2,頁33,1993年。
    112. 謝祥榮:〈周易是古代行為學著作〉,《文史雜誌》,第68期,頁54,1997年3月。
    113. 韓仲民:〈《周易》六十四卦淺說〉,《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1984.10,頁20,1984年。
    114. 韓仲民:〈帛書《周易》六十四卦淺說〉,《江漢論壇》,1984.8,頁20,1984年8月。
    115. 韓偉表:〈論司馬遷對周易的範式踐履〉,濟南,《周易研究》,總52期,頁18-24,2002年4月。
    116.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燕京學報》第六期,1929年12月。

    (二) 成語類
    1. 丁毛:〈淺談成語與民族文化地域環境的關係〉,《中學語文.高中內容》,第12期,頁50,1993年。
    2. 丁秀菊:〈數詞成語的文化闡釋〉,《齊魯學刊》,176卷5期,頁67,2003年9月。
    3. 于國芳:〈成語教學功能初探〉,《教學藝術》,第6期,頁39-40,2000年。
    4. 子規:〈成語典故溯源二則〉,《文史雜誌》,2003年第3期(總第105期),頁58,2003年5月。
    5. 子規:〈成語典故溯源二則〉,《文史雜誌》,2003年第4期(總第106期),頁24,2003年7月。
    6. 子規:〈成語典故溯源二則〉,《文史雜誌》,2004年第2期(總第110期),頁37,2004年3月。
    7. 子規:〈成語典故溯源二則〉,《文史雜誌》,2004年第5期(總第113期),頁43,2004年9月。
    8. 子規:〈成語典故溯源六則〉,《文史雜誌》,2004年第3期(總第111期),頁55,2004年5月。
    9. 子規:〈成語典故溯源四則〉,《文史雜誌》,2004年第1期(總第109期),頁55,2004年1月。
    10. 文方:〈論典故〉,臨汾,《山西師大學報》,1990年2期。
    11. 方永航:〈注意成語中的性別組合〉,《語文月刊》,第233期,2001年8月,頁21。
    12. 牛振南:〈《孟子》在語言學方面的貢獻—《孟子》中的成語和名言警句〉,太原,《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3期,
    13. 牛鍾林:〈長江三峽中成語的活用〉,鄭州,《語文知識》,總第97期,頁30-31,1993年7月。
    14. 王士吉:〈成語運用的八個誤區〉,《秘書之友》,第3期,2003年,頁28-31。
    15. 王今錚:〈《三國演義》的語言與成語〉,《漢字文化》,2004年第1期〈總第61期〉,頁32-34。
    16. 王文暉:〈《三國志》成語研究與《三國志》的校理〉,《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3期。
    17. 王玉鼎:〈典故詞語與歷史文化〉,《華夏文化》,1995年3期。
    18. 王光漢:〈論典故詞的詞義特徵〉《古漢語研究》,1997年4期。
    19. 王光漢:〈關於典故溯源的再思考〉,《古漢語研究》,2000年4期。
    20. 王聿發:〈成語中的修辭格〉,《北京教育》,第5期,2001年,頁28-29。
    21. 王承惠:〈成語的演變與發展〉,《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0卷第2期,頁30-32,1997年3月。
    22. 王凌青:〈論《莊子》成語的審美價值〉,《湖州師專學報》,1991年1期。
    23. 王夏:〈從典故的選用看李商隱的心理特徵〉,《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1期。
    24. 王書貴:〈諺語、成語、格言〉,《語言文字學》(複印報刊),第11期,頁10,1979年11月。
    25. 王琪:〈從典故看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期。
    26. 王訶魯:〈論黃庭堅詩中的典故符號〉,《江西社會科學》,1999年1期。
    27. 王殿碧:〈成語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中學語文教學》((複印報刊),第9期,頁40,1989年9月。
    28. 王萬明:〈出自初中古詩文的成語及其含義演變〉,《語文教學通訊》,第245期,頁37,1999年6月。
    29. 王複光:〈《紅樓夢》名物典故探微〉,《集美大學學報》,2002年2期。
    30. 包紅梅:〈《類經‧序》中的成語典故擷釋〉,《內蒙古中醫藥》,2000年4期。
    31. 古扎麗‧艾合賣提:〈少數民族漢語成語教學初探〉,《新疆職工大學學報》,第7卷第2期,1999年5月,頁49-51。
    32. 古嘉林:〈最好不要把短句看做成語〉,《辭書研究》,第4期,頁140,1981年。
    33. 司慶平:〈源于開封的成語典故〉,《語文知識》,頁22,2003年10月。
    34. 史均翰:〈漢語成語定義新解〉,《南都學壇》,1988年1期。
    35. 史震己、張峰屹:〈簡述《論語》成語的文化影響〉,《內蒙古師大學報》,1995年2期。
    36. 左林霞:〈試論成語褒貶色彩的歷史演變〉,《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6期。
    37. 田樹生:〈九層之臺起累土-劉洁修《漢語成語考釋詞典》讀後〉,《語文研究》,第3期,頁8-15,1990年。
    38. 白丁:〈關於典故詞溯源問題的若干思考〉,《辭書研究》,1996年4期。
    39. 石修銀:〈誤用成語致語病〉,《語文月刊》,第243期,2002年6月,頁12。
    40. 任遠:〈古代詞藻成語典故之總集佩文韻府〉,《辭書研究》,第6期,頁80-94,1985年。
    41. 印文權、吉偉琴:〈諫太宗十思疏成語探析〉,《語文知識》,頁18,2003年9月。
    42. 向光忠:〈成語造型與衍變的時代特點〉,《語文月刊》1989年9月,頁11,1989年。
    43. 向光忠:〈成語與民族自然環境、文化傳統、語言特點的關係〉,《中國語文》,總第149期,頁135,1979年。
    44. 向光忠:〈論成語蘊含的時代因素〉,《語言文字學》(複印報刊),1990.2,頁61,1990年。
    45. 朱子政:〈成語中的錯別字診斷〉,《語文知識》,第 95期,2002年2月,頁36-37。
    46. 朱楚宏:〈成語的理解也須從俗從眾差強人意的意義淺析〉,《語文建設》,第4期,頁22,2000年4月。
    47. 朱劍芒:〈成語的基本形式及其組織規律的特點〉,《中國語文》,第2期,頁32,1955年。
    48. 朱學忠:〈典故研究之我見〉,《淮北煤師院學報》,1999年3期。
    49. 何淑芬:〈成語運用望文生義示例〉,《語文月刊》,第233期,2001年8月,頁21。
    50. 何淑貞:〈成語是言語的珠璣〉,《中國語文》,99卷3期(總第591期) 頁4-7,2006年9月。
    51. 余光中:〈成語是語言的罐頭嗎?〉,《明報月刊》,35卷5期,頁85,2000年5月。
    52. 吳九成:〈論《聊齋誌異》對成語典故的運用〉,《南通師專學報》,1986年4期。
    53. 吳文周:〈來源於《孟子》中的成語和名言〉,《丹東師專學報》,1982年3期。
    54. 吳辛丑:〈淺析來源子《論語》的成語〉,《語文月刊》,第3期,頁2,1994年。
    55. 吳直雄:〈語海之中家族多區別融通應探索論典故與成語俗語諺語歇後語等的區別及融通〉,《南昌大學學報》,2003年6期,頁124-130,2003年11月。
    56. 吳桂蓮:〈怎樣正確使用成語〉,《語文知識》,第90期,2001年9月,頁53-56。
    57. 吳越:〈同義成語的來源與辨析〉,《天津師院學報》,1978年4期。
    58. 吳鐵魁:〈成語與熟語及典故的關係〉,《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1期。
    59. 李一華:〈常用成語探源〉,《語文研究》,第4期,頁54-60,1983年。
    60. 李大農:〈成語與中國文化〉,《文化研究(複印報刊),第1期,頁47,1995年。
    61. 李大農:〈成語與中國文化〉,《南開學報》,第6期,1994年,頁68-71。
    62. 李小燕、李曉靜:〈《左傳》成語初探〉,《九江師專學報》,2004年3期。
    63. 李之亮:〈成語和典故的異同〉,《語文知識》,1986年3期。
    64. 李行建:〈成語規範問題〉,《辭書研究》,第2期,頁13-23,2001年。
    65. 李佩琴:〈簡論周易的管理思想〉,《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頁137-138,1992年11月。
    66. 李明高:〈反義成語輯錄〉,《語文知識》,第9期,頁41,1996年。
    67. 李明高:〈同義成語輯錄〉,《語文知識》,第8期,頁26,1996年。
    68. 李芸(Li, Yun) ; 李素建(Li, Sujian) ; 王治敏(Wang, Zhimin) ; 吳云芳(Wu, Yunfang):〈隱喻性成語的語義映射(Semantic Mapping in Chinese Metaphorical Idio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10卷4期,頁571-580,2005年12月。
    69. 李索:〈廣告語中成語的化用和規範〉,《語文建設》,1999年8月,頁13-15,1999年8月。
    70. 李啟文:〈從成語特點看漢語詞義的人文性〉,《語言文字學》(複印報刊),1990年12月,頁67,1990年。
    71. 李晶:〈重組與變異:《詩經》成語形義例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5期。
    72. 李景新、王吉鵬:〈典故詞對典故因素的攝取—典故詞的形成之研究〉,《湛江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3期。
    73. 李運龍:〈成語的變式及變式成語的運用〉,《湖北大學學報》,第6期(總第64期),頁50-54,1989年11月。
    74. 沈慧云:〈歇後語應該「歸入成語和諺語之中」嗎?〉,《語文研究》,第2輯,頁157,1981年。
    75. 沈鴻鑫:〈詩經與成語及其他〉,《古典文學知識》,第2期,頁31-36,2004年。
    76. 周光慶:〈成語內部形式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頁112,1994年9月。
    77. 周兆義:〈歇後語與成語〉,《語文知識》,總第90期,頁26,1992年12月。
    78. 周希文:〈由三國演義傳下來的慣用語歇後語成語〉,《語文知識》,頁12,1999年10月。
    79. 周希文:〈成語中詞義異化〉,《語文知識》,頁24-29,1999年8月。
    80. 周建成:〈取材於成語的人名〉,《語文知識》,總第99期,頁35,1993年9月。
    81. 周建成:〈詞語拾零(一)告別語源義的成語〉,《中學語文教學》,總第271期,頁47-49,2002年1月。
    82. 周建成:〈雙名成語〉,《語文知識》,1999年8月,頁32,1999年8月。
    83. 周荐:〈成語規範問題談略〉,《漢語學習雙月刊》,第3期,頁59-62,1998年。
    84. 周荐:〈慣用語新論〉,《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1998年,頁128。
    85. 周荐:〈熟語的經典性和非經典性〉,《語文研究》,第8期,1994年,頁33-38,。
    86. 季素彩:〈漢語成語中詞類的特殊使用〉,《河北大學學報》,第4期,1993年,。
    87. 季羡林:〈成語源流大辭典序〉,《中國語文》,第296期,頁469-471,2003年9月。
    88. 定泰:〈成語可以包括短句〉,《辭書研究》,第6期,頁121,1982年。
    89. 昌煊、全基:〈論成語〉,《中國語文》第10期,頁471,1958年。
    90. 林文金:〈從性質和特點看成語的範圍〉,《中國語文》,1959年2期。
    91. 林裕學:〈淺論成語的哲思性--以《論語》中的成語為例〉,《中國語文》,99卷2期(總第590期),頁48-56,2006年8月。
    92. 欣向:〈成語的特性〉,《中國語文》,第10期,頁474,1958年。
    93. 武占坤:〈有關「成語」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1962年2期。
    94. 祁偉:〈談對維吾爾族學生的漢語成語教學〉,《昌吉師專學報》,第3期,2001年,頁71-72。
    95. 邱昌員:〈詩歌典故與唐代小說的流傳傳播〉,《南昌大學學報》,2004年3期。
    96. 金小棟:〈六朝墓誌中用典來表未成年的詞語〉,《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6期。
    97. 金貞熙:〈論周邦彥詞中典故的運用〉,《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3期。
    98. 金輝、程水龍:〈《戰國策》成語文化透視〉,《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2期。
    99. 長華:〈《論語》中的成語〉,《語文教學(煙臺)》,1984年5期。
    100. 姜有榮:〈成語使用中的十大誤區〉,《語文知識》,第104期,2002年11月,頁30-32。
    101. 姜昆武:〈成語與成詞—一個語言學術語的討論〉,《語言文字學》(複印報刊) ,第12期,頁16,1979年12月。
    102. 姚鵬慈、趙建剛:〈它們是同一條成語的不同書面形式嗎與現代漢語詞典商確〉,《語文建設》,1999年9月,頁40-42,1999年9月。
    103. 洪楷萱:〈源自《詩經》中的成語〉,《國文天地》,22卷10期(總第262期),頁23-29,2007年3月。
    104. 唐健:〈成語和慣用語〉,《語文知識》,2000年11月號,頁32。
    105. 唐啟運:〈論四字格成語〉,《語言文字學》(複印報刊) ,第7期,頁31,1979年7月。
    106. 孫良明:〈談訓詁在漢語成語釋義中的運用-讀《漢語成語考釋詞典》札記〉,《辭書研究》,2000年2期,頁57-62,2000年2月。
    107. 孫雪敏:〈成語語義褒貶轉化試析〉,《語文建設》,1999年4月,頁19-21,1999年7月。
    108. 師慈惠:〈從叢林成語看佛教修行〉,《佛教文化》,第72期,頁37,2004年4月。
    109. 徐松:〈例析成語使用中的十個注意點〉《語文教學通訊》,總第355期,頁44,2003年11月。
    110. 徐耀民:〈成語的劃界定型和釋義問題〉,《中國語文》,第1期,頁11,1997年。
    111. 徐續紅:〈中華成語探源〉,《理論月刊》,第4期,2003年,頁73-74。
    112. 祝敏徹:〈《朱子語類》中成語與結構的關係〉,《湖北大學學報》,第2期(總66期),頁1-3,1990年3月。
    113. 祝鴻熹:〈論成語中的古語素〉,《福州大學學報》,第3期,頁79,2000年。
    114. 袁傲珍:〈試論《論語》語詞的成語化規律〉,《紹興師專學報》,1986年1期。
    115. 馬宏基:〈成語的範圍問題〉,《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第18卷4期,2002年8月,頁86-89。
    116. 馬秀恰、劉青琬:〈《莊子》成語淺析〉,《河北大學學報》,1998年4期。
    117. 馬國凡:〈成語的定型和規範化〉,《中國語文》,第10期,頁477,1958年。
    118. 馬錫鑒、陳增杰:〈臺灣省編成語典瑣議〉,《辭書研究》,第3期,頁147,1981年。
    119. 馬駿:〈說典故性成語〉,《語文教學與研究》,第329期,2002年2月,頁50。
    120. 高思嘉:〈談談西遊記中成語、俗語的運用與儒家傳統〉,《文史雜誌》,第64期,頁26-27,1996年7月。
    121. 高眾:〈編寫成語詞典的條目組織語義詮釋和資料運用談漢語成語大詞典的特點〉,《湖北大學學報》,第6期(總第46期),頁123-128,1986年11月。
    122. 高鳳元:〈容易誤解的兩用語境成語〉,《語文知識》,第97期,2002年4月,頁31-32。
    123. 張世挺:〈成語釋義略議〉,《辭書研究》,1982年3期。
    124. 張永芳:〈外國留學生使用漢語成語的偏誤分析〉,《語言文字應用》,第3期,1999年,頁25-30,。
    125. 張守剛:〈與教育有關的成語〉,《語文知識》,頁11,2003年8月。
    126. 張宏星:〈中學語文教材中所引用的詩經詩句及成語〉,《中學語文教學》(複印報刊),第1期,頁63,1994年1月。
    127. 張宏星:〈成語略語淺談〉,《語文月刊》,第11期,頁13,1991年。
    128. 張宏星:〈試談《詩經》中的成語〉,《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第23期,頁75,1992年1月。
    129. 張志毅、解海江:〈漢語計量詞匯學的豐碩成果─讀《漢語計量研究》〉,《辭書研究》,第3期,2003年,頁127-131。
    130. 張宗華:〈成語的義體與義場〉,《辭書研究》,1984年4期。
    131. 張法和:〈源于世說新語的成語〉,《語文知識》,頁13,2003年8月。
    132. 張治:〈「詩經成語」中的漢民族文化心理例釋〉,《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1期。
    133. 張英榮:〈成語教學點滴談〉,《中國語文教學》,1995年12月,頁86-88。
    134. 張國學:〈巧借修辭學成語〉,《語文知識》,第89期,2001年8月,頁78-79。
    135. 張登岐:〈現代漢語語法的教與學〉,《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2001年,頁50-63,。
    136. 張順發:〈從詩經中直接援用的成語〉,《語文知識》,1999.6,頁25,1999年6月。
    137. 張曉宏:〈論典故熟語中的民族文化色彩〉,《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3期。
    138. 張禮軍:〈如何分辨成語〉,《語文知識》,1999.1,頁28,1999年1月。
    139. 曹瑞芳:〈論語成語研究〉,《山西大學學報》,第3期,頁66,1996年8月。
    140. 梁之抑:〈成語引源散論讀辭源及辭海語詞分冊〉,《辭書研究》,第1期,頁33-46,1980年。
    141. 梁曉紅:〈源於佛教的成語〉,《語文園地》,1985年1期。
    142. 莫彭齡:〈關於成語定義的再探討〉,《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年1期。
    143. 郭美宗:〈淺談成語俗化〉,《文史知識》,1996.2,頁105,1996年2月。
    144. 郭媛昕:〈《論語》成語淺探〉,《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3期。
    145. 郭曉峰:〈淺談周易與武術文化〉,《遼寧大學學報》,總第137期,頁38,1996年1月。
    146. 陳汝法:〈成語引源問題說略〉,《辭書研究》,第4期,頁122,1981年。
    147. 陳秀蘭:〈成語探源〉,《古漢語研究》,第1期,2003年,頁78-79。
    148. 陳良梅:〈布萊希特的墨子成語錄與墨子的倫理道德觀〉,《倫理學》(複印報刊),第11期,頁33,1993年11月。
    149. 陳家西:〈要正確使用成語典故〉,《語文知識》,1999.3,頁34,1999年3月。
    150. 陳家霖:〈典故通論〉,《玉林師專學報》,1985年1期。
    151. 陳家霖:〈典故續論〉,《玉林師專學報》,1985年4期。
    152. 陳恩林、郭守信:〈關於周易大衍之數的問題〉,《中國哲學史〈季刊〉》,第3期〈總第23期〉,頁42-47,1998年。
    153. 陳根生:〈談魯迅使用成語的藝術〉,《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3第4期,頁101,1993年。
    154. 陳國慶:〈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關的成語〉,《語文知識》,2002年5月,第98期,頁16-17。
    155. 陳新:〈漢語成語典故的語源本義與文化色彩與情感價值〉,《國文天地》,22卷10期(總第262期),頁76-80,2007年3月。
    156. 陳增杰:〈成語辭典中的引證問題〉,《辭書研究》,第3期,頁12,1983年。
    157. 陳學祖、曾曉峰:〈稼軒詞典故之符號學闡釋〉,《湖北大學學報》,1998年3期。
    158. 陳學祖:〈典故內涵之重新審視與稼軒詞用典之量化分析〉,《柳州師專學報》,2000年3期。
    159. 陳聯星:〈元散曲的行成語藝術特色〉,《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複印報刊),1991. 2,頁209,1991年。
    160. 閆會才:〈成語中的文化常識〉,《語文月刊》,第8期,頁18,1996年8月。
    161. 曾繁平:〈在成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語文教學與研究》,第325期,2001年12月,頁48。
    162. 湯敏飛:〈輕輕鬆鬆說成語〉,《語文月刊》,第233期,2001年8月,頁14-15。
    163. 項昉初:〈唐宋詩詞成語典故例釋〉,《語文知識》,頁23,2003年11月。
    164. 黃弗同:〈論典故—詩歌語言研究〉,《華中師院學報》,1979年4期。
    165. 黃承貴:〈傳承與通融 老子與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較研究〉,濟南,《周易研究》,第4期,頁46-50,2003年8月。
    166. 黃品泉:〈談談《詩經》中的成語〉,《語文教學與研究》,第6期,頁43-44,1999年6月。
    167. 黃得蓮:〈源于老莊作品中成語的古今詞義差異〉,《古漢語研究》,第3期,頁89-93,2004年9月。
    168. 黃景湖:〈詩經成語的語法結構分析〉,《語言文字學》(複印報刊),第9期,頁43,1985年。
    169. 黃懋頤:〈《史記》與漢語成語〉,《南京大學學報》,1983年2期。
    170. 楊育華、王曙光:〈齊魯文化成語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義和價值〉,《管子學刊》,第2期(總第68期),頁24-35,2004年5月。
    171. 楊東:〈四字格成語的前奏和韻律〉,《語言文字學》(複印報刊),第8期,頁68,1980年8月。
    172. 楊欣安:〈成語和諺語的區別〉,《中國語文》,總第102期,頁31,1961年3月。
    173. 楊智慧:〈例談成語中似非而是現象〉,《語文知識》,第97期,2002年4月,頁33-34。
    174. 楊曉黎:〈由表及裡,形具神生─對外漢語成語教學探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6年,頁89-92。
    175. 楊薇:〈論成語與典故的異同〉,《語文研究》,總第89期,頁40,2003年第4期。
    176. 葛兆光:〈論典故—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特殊意象的分析〉,《文學評論》,1989年5期。
    177. 董並明:〈成語、俗語中的邏輯謬誤分析〉,《齊魯學刊》,第3期,頁73,2000年5月。
    178. 董銘傑:〈談談古代成語的來源和形成〉,《語言文字學》(複印報刊),第1期,頁38,1981年1月。
    179. 鄒光梅:〈成語與語境〉,《修辭學習》,第2期,頁18,1996年3月。
    180. 雍和明:〈試論成語及其在雙語詞典中的處理方法與原則〉,《辭書研究》,第2期,頁59-67,1999年。
    181. 管錫華:〈論典故詞語及其使用特點和釋義方法〉,《安徽大學學報》,1995年1期。
    182. 趙瑛、羅新芳:〈漢語成語四字格淺論〉,《天中學刊》,第10卷第4期,1995年11月,頁62-63。
    183. 趙端林:〈成語中的緊縮結構〉,《語文知識》,2000年11月號,頁30。
    184. 齊昆:〈淺析佛教成語的源流及結構〉,《語文學刊》,第4期(總第156期),頁67-68,2003年8月。
    185. 劉上福:〈與佛教有關的成語〉,《語文知識》,2000年1月號,頁25。
    186. 劉天偉:〈《周易》理念與管理之道〉,濟南,《周易研究》,1992.1,頁39,1992年。
    187. 劉天發:〈成語面面觀〉,《中國語文》,第57卷第6期,1985年12月。
    188. 劉方華:〈先秦諸子思想成語化簡論〉,《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2年4期。
    189. 劉永良:〈《三國演義》的典故運用〉,《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2000年1期。
    190. 劉永良:〈韓愈對成語的創造與提煉〉,《聊城大學學報》,2003年3期。
    191. 劉治平:〈源於《史記》的成語〉,《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1期。
    192. 劉青琬:〈《孟子》成語解讀〉,《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1期。
    193. 劉振前、邢梅萍:〈漢語四字格成語語義結構的對稱性與認知〉,《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2000年,頁77-81。
    194. 劉振前:〈漢語四字格成語平仄搭配的對稱性與認知〉,《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44-51,2004年7月。
    195. 劉素玉:〈互文見義的成語〉,《語文知識》,頁21,2004年11月。
    196. 劉堅:〈學術論文更應該正確使用成語〉,《中國語文》,第262期,頁74,1998年1月。
    197. 劉堡:〈出自《詩經》中的成語源遠流長〉,《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4期。
    198. 劉超班:〈異形同義成語的特點、形成及類型〉,《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第22期,頁103,1991年11月。
    199. 劉筠梅:〈從先秦文學探析成語的來源〉,《語文學刊》,第6期(總第158期),頁84-86,2003年12月。
    200. 劉筠梅:〈從先秦文學探析成語的來源及其文化內涵〉,《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3年4期。
    201. 劉筠梅:〈簡論先秦文化對成語的影響〉,《語文期刊》,總第161期,頁59-61,2004年3月。
    202. 劉曉梅:〈拓展詞彙學理論,倡導計量學研究〉,《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7月,頁55-60。
    203. 歐陽厚德:〈縮略成語探義〉,《語文知識》,頁26,2004年7月。
    204. 潘允中:〈成語、典故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學》(複印報刊),第8期,頁59,1980年8月。
    205. 蔡鏡浩:〈成語釋義瑣議〉,《蘇州大學學報》,1984年2期。
    206. 鄭良根:〈試說因望文生義形成的成語〉,《語言文字學》(複印報刊),第5期,頁88,1985年5月。
    207. 鄭曉:〈漢語成語與漢民族文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3期,頁35-38,2002年6月。
    208. 鄭興華:〈五字成語〉,《語文知識》,頁27,2004年6月。
    209. 鄭濤:〈《孟子》成語研究〉,《古漢語研究》,總第25期,頁76,1994年。
    210. 盧卓群:〈十餘年來的成語研究〉,《語文建設》,1993.7,頁5,1993年。
    211. 盧卓群:〈古代典籍和成語的源流〉,《咸寧師專學報》,1987年1期。
    212. 盧卓群:〈成語的特點及其變式〉,《語文建設(原名《文字改革》)》,總第9期,頁25,1987年。
    213. 盧卓群:〈成語研究和成語辭典的編纂〉,《辭書研究》,第96期,1996年3月,頁141-151。
    214. 盧卓群:〈近古注家和成語的發展〉,《湖北大學學報》,第2期(總第96期),頁8-12,1995年3月。
    215. 盧卓群:〈漢語成語和中古代社會的戀愛婚姻家庭問題〉,《湖北大學學報》,第2期(總66期),頁4-10,1990年3月。
    216. 蕭紅佩:〈漢語成語非規範義變現象初探〉,《語言文字學》(複印報刊),1990年12月,頁59,1990年。
    217. 錢宗武:〈《尚書》成語簡析〉,《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4期。
    218. 閻會才:〈談進口成語〉,《中學語文教學月刊》,第213期,頁47,1997年3月。
    219. 靜恩星:〈淺談成語的識記與應用〉,《語文月刊》,第228期,2001年3月,頁9-11。
    220. 戴長江、周向華:〈典故語辭釋義探析〉,《辭書研究》,1998年6期。
    221. 戴長江:〈典故與典故語辭的釋義〉,《淮北煤師院學報》,1996年2期。
    222. 薛興臻:〈《論語》多成語〉,《語文知識》,2000年4月號,頁24。
    223. 謝明輝:〈以成語故事介紹莊子思想〉,《中國語文》,99卷2期(總第590期),頁65-70,2006年8月。
    224. 鞠黨生:〈唐詩與成語〉,《語文知識》,第5期,頁18,1997年。
    225. 韓曉光:〈成語古今詞義演變探略〉,《寧夏教育學院學報》,1989年2期。
    226. 韓曉光:〈源於《論語》的成語淺析〉,《景德鎮高專學報》,2001年3期。
    227. 顧鳴塘:〈《三國志通俗演義》謠諺成語經緯談〉,《海南大學學報》,1991年1期,頁74,1991年。
    228. 龔穗丰:〈關於異形成語的思考--兼談《中國成語大辭典》中對異形成語的處理(A Look at the Varied Forms of Chinese Set Idioms)〉,《語文建設通訊(香港)》,第81期,頁40-44,2005年6月。

    (三) 其他類
    1. 仇小屏:〈論「時間三相」所形成之邏輯結構——以新詩為考察對象〉,收入辭章章法學會籌備會主編:《章法論叢》第二輯(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2. 王作新:〈古代駕車的馬與馬具〉,《文史雜誌》,第5期,頁51,1996年。
    3.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與廿一世紀文明之發展——環繞「存有」、「場域」與「覺知」三概念的展開〉,台北,《鵝湖》第廿八卷第八期(總號332),2003年2月,頁19-29。
    4. 雨水:〈車子小史〉,《汽車運用》,第3期,1996年。
    5. 黃師明理:〈淺談命名文學及其在北宋的開展〉,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臺北,2002年3月16-17日。

    肆、 資料庫及網站
    一、易類
    1.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網站收錄「簡帛易研究」http://zhouyi.sdu.edu.cn/jianboyiyanjue/index.asp
    2. 楊慶中撰:〈《周易》經傳論「謙」德〉,收錄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網站:http://philo.ruc.edu.cn/dept/teacher/cp/yangqingzhong/200504/589.html

    二、成語、熟語典(宋裕製表)
    網站名稱/建置者 網   址
    1 教育部成語典
    教育部 http://140.111.1.22/clc/chengyu/mandarin/index.htm

    收錄成語二萬條,並附有分類成語索引。
    2 成語
    中華文化研究院 http://www.chiculture.net/0610/html/index.shtml

    提供成語、諺語、歇後語等相關介紹及檢索。
    3 成語動物園
    香港教育統籌局 http://resources.emb.gov.hk/idiom2/#

    本站設置多個成語Flash,供學生自學及學校教學之用。
    4 成語大全
    中華詩詞網 http://www.cnpoem.net/cy/

    提供31655條成語釋義、出處、示例。
    5 成語典故
    大紀元文化網 http://www.epochtimes.com/b5/csc71_1.htm

    介紹多個成語典故。
    6 成語大全、詞典、搜索(簡體)
    IT學習者 http://union.itlearner.com/chengyu/

    提供13000條的成語記錄,包括發音、釋義、出處等資料。
    7 歇後語資料庫
    藍色小鋪 http://www.epig.idv.tw/x1/

    提供120篇台語歇後語。
    8 台灣俗語──古早話
    董峰政 http://www.dang.idv.tw/old1word.htm

    收錄有押韻的台語文字俗語,並且附上羅馬拼音。

    三、其他
    1. 「西北旅遊網—紫禁城」http://www.northwest.com.tw/view_china_palace.htm
    2. 吳文成:〈近代物理與新認識論‧混沌〉,1992年3月26日,http://www.atlas-zone.com/science/part_1/epistemology/page6.htm
    3. 倪再沁:〈神畫的形塑——論故宮三寶〉,慶祝靜宜大學創校50週年國際書畫藝文研討會,2006年12月2日。http://www2.thu.edu.tw/~fineart/upfiles/news01167287663.do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