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素妏
論文名稱: 學童等時性概念的發展研究
指導教授: 黃湘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時間概念發展時間間隔等時性建構皮亞傑同調性
英文關鍵詞: Piaget, time, concep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九年一貫的教學理念帶給筆者很大的衝擊,打破過去在筆者的求學過程中,師長們所慣用的傳統教學法。在唸碩士班的過程中,有幸接受 黃湘武教授的指導。在老師秉持皮亞傑學派的教學理念引導下,走在創新教學方法的研究路上。時間概念一直以來是課程設計者頭痛的問題,因為時間看不到,也摸不著,那要如何進行教學呢?而學童的時間概念結構又是如何進行發展的?這些是我們感興趣的地方,也是本研究的重點。
    我們延續皮亞傑在時間概念上的研究,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並進一步設計成學習活動,探討學習活動對學童概念的影響。本研究採個別面談的方式進行,面談的對象包括幼稚園中班到大班學童43人,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童167人,總計210人。根據研究結果,我們的發現如下:
    (一)學童初始的時間次序與空間次序概念會相互混淆。在時間長度守恆概念上,較低階層的學童在判斷時間的先後次序時,會以物體本身的快慢或動作的結果來判斷。學童認為“走的快的物體=先停的物體”或“兩物體同時停,因為都不動了”,此與皮亞傑的發現有所不同。而在時間長度的判斷上,學童會認為“走的快=走的長=花的時間多”。此與皮亞傑的理論是相符的。
    (二)學童時間長度守恆概念的發展是藉由想像“當一物體停了,而另一物體還在走”這件事,發現到慢停下來的物體,它的時間點凸出去了,而認為時間點凸出去的物體移動所需時間較長。時間長度概念是經由時間次序概念而來,這一點與空間上長度守恆概念的發展相同。皮亞傑並未提出這樣的論點。
    (三)學童要具有等時性概念,必須先具備有時間長度守恆概念。而由時間長度守恆概念進一步發展到等時性概念間所欠缺的能力,由同調性概念所補足了。當兩物體以不同速度同時走、同時停時,學童藉由想像兩物體在運動過程中一對一的對應關係,瞭解到片刻間相同的時間長度決定了兩物體相同的時間次序,而肯定了兩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同時性,產生了穩定的等時性概念。這一點與皮亞傑的理論是相符的。
    (四)利用“學童認知結構形成的模式”來設計學習活動,可以使得學童的學習得到適性的發展。例如在本研究中:同調性概念是連接等時性概念與時間長度守恆概念兩者的橋樑,而藉由同調性概念的學習活動,不但可以使得未通過等時性概念的學童,其等時性概念的階層獲得提昇,也使得低階層的學童在時間長度守恆概念上有所提昇。
    本研究的結果使我們對學童時間概念的發展結構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此外,也希望本研究的成果,對於教師與學者專家們在設計與時間相關的課程時,能夠提供重要的資訊。
    關鍵詞:時間概念、概念發展、時間長度守恆、等時性、相關性、同調性。

    目 錄 摘要 ---------------------------------------------I 目錄 ---------------------------------------------I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名詞釋義---------------------------------2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3 第一節 各學派認知發展論與學習理論---------------3 第二節 皮亞傑關於時間方面的相關理論-------------10 第三節 其它相關文獻討探-------------------------17 第四節 時空概念在科學史上發展的歷程-------------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23 第一節 研究對象---------------------------------23 第二節 研究工具---------------------------------25 第三節 研究程序---------------------------------2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35 第一節 階層特徵與案例分析-----------------------35 第二節 相關能力分析-----------------------------49 第三節 探討學習活動對學童概念的影響-------------54 第五章 結論--------------------------------------63 參考文獻------------------------------------------67 附錄一 ------------------------------------------70 附錄二 ------------------------------------------71

    中文部份:
    Piaget, J.(1980):心理學與認識論。黃道譯。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惠婷(民89):中小學童等速率運動概念發展的研究。臺灣師大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明昱(民91):中小學童時間、空間、運動概念發展之相關性研究。臺灣師大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皮亞傑(Piaget.j)(王憲鈿等譯,1981):發生認識論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p21。
    John L. Phillips, Jr.著 :皮亞傑理論初階。王文科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1983[民72]。
    李其維(2001):破解「智慧胚胎學」之謎。台北,貓頭鷹出版,p291-292
    黃湘武(民82):皮亞傑理論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研究。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移植與應用,杜祖貽編,遠流出版社,53-62頁。
    譚寧君(民87):從學童的時間迷思概念看教師對學童知識的了解。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
    張州甫(1999):學童等時性概念和液體量守恆概念發展的研究。臺灣師大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政諺(1999):學童時間單位和時間轉移概念發展與學習的研究。臺灣師大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M. KLINE(1995):西方文化中的數學。張祖貴譯,台北,九章出版,p405-419。
    L.E.Berk & A.Winsler(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谷瑞勉譯。台北,心理出版社。p24-25
    13. 二間瀨敏史(1996):圖解時間簡史。劉麗鳳譯,台北,世茂出版社。P34-35

    二、英文部份:
    1.Piaget.J(1969):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 trans. by Pomerans, A. J.,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pix-xi, 83-111.
    2.Jean Piaget and Barbel Inhelder(1948【1956】):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space /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F. J. Langdon & J. L. Lunzer,P36。
    3.Inhelder, B., Sinclair, H. &Bovet, M.((1974):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Inhelder & Chipman(1976) :Piaget and His School. New York:Springer-Verlag, p122, 128-129
    5.Sidney Strauss 和 Joseph Ilan (1975):Length Conservation and Speed Concepts : Organizational Disequilibrium Training Between Concep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Vol.67, No.4, 470-477.
    6.Thomas J. Berndt and David J. Wood (1974):The Development of Time Concepts through Conflict Based on a Primitive Duration Capacity. Child Development , 45, 825-828.
    7.D. Michael Richie and Mark H. Bickhard (1988):The Ability To Perceive Duration : Its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Concept of Tim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24, No.3, 318-323.
    8.Vygotsky, L.S.(【1930-1935】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Eds.& trans.M.Cole, V.John-Steiner, S.Scribner, &E. Souberman.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Tharp.R.G., & R. Gallimore(1988):Rousing minds to lif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Vygotsky, L.S.(【1934】1986):Thought and language, trans. A.Kozulin. Cambridge, MA:MIT Press. p188-189
    11. Piaget.J,(【1962】1979)Comments on Vygotsky’s critical remarks. Archives of Psychology 47:P237-49 .
    12.Tudge, J.R.H., & P.A.Winterhoff (1993):Vygotsky, Piaget, and Bandura:Perspective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cial world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Human Development36:P61-81. .
    13.Hsiang-Wu Huang and Hui-Ting Chang(2000):Department of Phys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88 SEC.4 Ting-Chou Rd. , Taipei 117, Taiwan.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