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麗安
Li-An Chen
論文名稱: 籃球心體驗:SBL超級籃球聯賽體驗行銷與品牌權益之關聯性研究
Experiencing Basketball from Your Hear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nd Brand Equity in Super Basketball League
指導教授: 施致平
Shih, Chin-P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SBL超級籃球聯賽體驗行銷品牌權益
英文關鍵詞: Super Basketball League (SBL), experiential marketing, brand equ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4下載:6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身處二十一世紀這個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時代,重視消費者價值已成為競爭優勢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對企業而言,消費者乃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資產,因此,如何找出並維繫住關鍵顧客乃是企業運作的必然議題。就運動場上而言,勝負可能是短暫的,然而維繫與球迷間的情感互動關係卻是長久的,鑑於中華職籃行銷策略不彰,且歸納體驗行銷與品牌權益皆有助於承諾與情感的傳遞,因此,本研究合併體驗行銷和品牌權益概念,以SBL超級籃球聯賽為研究主體,旨在從消費者觀點探討其體驗行銷與品牌權益之關聯性。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第五屆(2007-2008) SBL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為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588份樣本問卷,並使用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變量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探討。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SBL超級籃球聯賽主要消費族群係為女性、年齡層介於15-24歲、月平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下之高中、大學生;其次,多數為群體行動,且有特定支持隊伍,其中,以台啤球迷最多。二、現場觀眾在體驗行銷認知部分,以感官體驗認知最高,情感體驗居次;品牌權益認知則以品牌忠誠度最佳,品牌知名度居次。三、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之現場觀眾在體驗行銷和品牌權益認知上呈現顯著差異,其中主要消費族群皆有較高的感受程度。四、SBL超級籃球聯賽體驗行銷與品牌權益間具有顯著正相關,且有典型相關存在,其中以情感體驗對品牌聯想的解釋力最大。依據研究結果,建議賽會經營者於未來應針對目標族群持續提供創新的感官、情感體驗刺激,增加其與球員、球隊之互動機會,同時,以改善負面形象,加強現場人員服務品質為首要任務。除此之外,在建構品牌之際,應將品牌精神與消費者的情感做結合,明確傳達品牌核心價值。

    Nowadays is a customer-oriented age. Customers have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asset to a company, and how to find out and keep long-term relationship with key customers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issue for the operation of business. In the sports field, athletic success may be fleeting, but a focus on commitment to customers is not. Sports industry manager must put more emphasis on what consumers really want and nee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bine both concept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nd brand equity to examine the spectators’ perceptions toward the 5th SBL, and further, to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This research involved a quessionnair survey and 588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 tool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 (1)The spectators of SBL were mainly consisted of female, age15-24,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whose average monthly income below 10,000 NT. And Taiwan Beer’s fans were most; (2)Spectators had better perceptions on sense and feeling experience; and reflected better cognitions toward brand loyalty and brabd awareness; (3)The variables of demographic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nd brand equity; (4)SBL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brand equity, and feeling experience best explained brand associ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SBL should improve league’s image and equality of staff. Finally, fost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sumers and brand.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証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 誌 v 目 次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 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 第七節 名詞釋義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SBL超級籃球聯賽發展緣起與行銷策略 9 第二節 體驗行銷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品牌及品牌權益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29 第四節 體驗行銷與品牌權益之相關性探討 47 第五節 本章總結 51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之編製 57 第五節 實施程序 6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66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67 第一節 受試樣本人口結構特性分析 67 第二節 SBL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對體驗行銷與品牌權益認知現況分析 76 第三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於體驗行銷上之差異比較分析 82 第四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於品牌權益上之差異比較分析 98 第五節 SBL超級籃球聯賽體驗行銷與品牌權益之相關情形 11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4 附錄一 SBL超級籃球聯賽體驗行銷與品牌權益之關聯性調查量表【預試問卷】 135 附錄二 SBL超級籃球聯賽體驗行銷與品牌權益之關聯性調查量表【正式問卷】 139

    一、中文部分
    hoopjunkie(2007年10月2日)。沉默的SBL像失蹤人口。2007年10月3日取自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丁永祥(2008)。品牌經營新詮釋。管理雜誌,403,29。
    方正儀(2007)。白崇亮:品牌是長期心佔率戰爭。管理雜誌,391,44。
    方正儀(2008)。心中的烙印。管理雜誌,403,6。
    王人生(2005)。淺談超級籃球聯賽(SBL)賽會之經營管理。大專體育,77,45-50。
    王志明(2007)。中華職棒大聯盟現場觀眾對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縣立棒球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王育英、梁曉鶯(譯)(2000)。體驗行銷。台北市:經典傳訊。(Schmitt, B. H., 1999)冉龍華(2007年11月27日)。經營知識。工商時報,D3。
    王明璐(2008)。中華職棒大聯盟品牌形象、服務品質及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池欣玲(2007)。企業贊助超級籃球聯賽效益之研究—以消費者態度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本會積極推動超級籃球聯賽。國民體育季刊,32(2),96。
    吳正奇(2006)。運動賽會現場觀眾參與行為與企業贊助效益認知之研究—以第三季超級籃球聯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三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呂政家(2005)。體育球隊球迷之消費行為研究-品牌權益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李安東(2007年6月5日)。SBL第五季12月8日開打 即日起受理選秀報名。2007年10月3日擷取自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7/6/5/n1734257.htm
    李季龍(2004)。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李詩琦(2000)。統計方法應用於銀行顧客滿意度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李嘉宜(2006)。誠泰銀行經營職棒球隊之效益評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邱媞(2003)。體驗行銷模式與其遊客行為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金恩堯(譯)(2006)。品牌就是王牌。台北縣:前景。(King, M., 2006)。
    俞龍通(2004)。從「創造體驗」的觀點論休閒農業的經營策略。育達商管學報,創刊號,225-238。
    哈佛商業評論(2007)。國際品牌管理-差異化。2006品牌經營策略班, 8。
    施致平(2000)。高中籃球聯賽經營策略探討。中華體育,14(2),34-42。
    施致平(2001)。中華職籃觀眾參與之預測模式研究。體育學報,30,131-142。
    洪勝鴻(2004)。體驗行銷及關係行銷對顧客價值及顧客滿意影響之研究-以休閒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洪順慶(2004)。品牌權益的五大關鍵。突破雜誌,227,21-24。
    洪順慶(2006)。台灣品牌競爭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洪穎思(2004)。體驗行銷與品牌形象互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縣。
    紀慧琪(2004)。體驗模組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以統一星巴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夏業良、魯煒(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台北市:經濟新潮社。(Pine II, B. J., & Gilmore, J. H., 1999 ).
    奚聖林(2007)。改善運動賽會品質吸引國民參與運動,提升運動產業產值[摘要]。2007台灣體育運動高峰論壇-臺灣體育運動10年之回顧與前瞻。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孫傳賢(2006年5月10日)。SBL閉門會議 籃協、球團達共識。Yam天空運動網。資料引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6/5/n1734257.htm
    徐永億(2006)。中部地區室內游泳池消費者體驗行銷與購後行為之研究。運動與休閒管理學報,4 (1),120-138。
    袁薏樺(2003)。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顧客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高俊雄(2000)。運動服務管理。台北市:智軒。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智軒。
    高登第(2002)(譯)。品牌領導。台北市:天下遠見。(Aaker, D. A., & Joachimsthaler, E., 2000)。
    張立品(2003)。品牌體驗對品牌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張原皓(2005)休閒農場體驗行銷策略、體驗滿意度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張家豪(2004)。中華民國92年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慶珍(2002)。從體驗行銷的觀點探討廣告的視覺符號-以女性雜誌服飾廣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莊馥瑄(2003)。圖書館品牌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許秩維(2006)。超級籃球聯賽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可杰(2005)。體驗行銷和顧客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正然(2000)。蕃薯藤的體驗行銷。體驗行銷。台北市:經典傳訊文化。
    陳永宜(2005)。超級籃球聯賽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佩秀(譯)(2001)。MBA自修手冊 品牌。台北市:遠流。(Mariotti, J. L., 1999)。
    陳冠全(2006)。體驗行銷與顧客忠誠度、顧客滿意度之關係—以ESPN行銷SBL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振遂(2000)。產品概念策略、品牌命名策略和來源國效果影響品牌權益建立之研究。管理評論,19(2),35-56。
    陳振燧、洪順慶(1999)。消費品品牌權益衡量量表之建構—顧客基礎觀點。中山管理評論,7(4),1175-1199。
    曾光華(2004)。行銷管理:理論解析與實務應用。台北市:前程。
    程紹同(2001)。第五促銷元素。台北市:滾石文化。
    程紹同、江澤群、黃煜、彭小惠、呂佳霙(譯)(2003)。運動行銷學。台北市:藝軒。(Mullin, B. J., Hardy, S., & Sutton, W. A., 2000)。
    陽和平(2007)。第四季超級籃球聯賽(SBL)現場觀眾對贊助企業認知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中皓(2006)。職業棒球隊品牌權益衡量構面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嘉義市。
    黃邱倫(2007年12月9日)。啦啦隊、吉祥物與出走 職籃在不遠將來。ET today新聞網。資料引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09/17/pn5t.html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台北市:中國經濟企業硏究所。
    黃俊英(2005)。行銷學的世界(三版)。台北市:天下遠見。
    黃映瑀(2005)。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品牌形象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煜(2000)。非實體性運動產品特性與行銷應用之討論。國民體育季刊,29(3),52-60。
    黃煜(2003)。美國職業運動產業發展趨勢概況。國民體育季刊,31(4),38-44。
    葉允祺、陳美燕(2007)。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自行車休閒運動為例。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331-364。
    葉美玲(2006)。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探討-以台北市立北投區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鄒文恩(2005)。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華納威秀電影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廖俊儒(2004)。職棒現場觀眾消費體驗要素對體驗滿意度與忠誠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廖若岑(2005)。遊客體驗、品牌形象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劍湖山王子大飯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臧魯望(2003)。品牌權益、顧客滿意與消費者購買行為之關係-以加油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劉裕春(2003)。體驗行銷與關係結合方式對網路忠誠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蔡翔証(2006)。臺灣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賞潛在顧客生活型態與未消費行為導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坤來(2004)。品牌聯想對品牌識別與品牌關係之影響 ─以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賴政豪(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體驗行銷與體驗價值關係之研究~以原動力健身中心為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戴翌茹(2004)。職業運動球隊品牌聯想因素之探究--以中華職棒大聯盟統一獅與兄弟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文雀(編譯)(1998)。行銷管理—亞洲實例。台北市:華泰。(Kotler, P., Leong, S. M., Ang, S. H., & Tan, C. T., 1996)
    鍾志強(2005)。運動服務產業體驗行銷策略之探討。大專體育,81,114-120。
    鍾志強(2007)。運動會參與者體驗與體驗價值關係之研究:以2006年大學校院運動會為例。大專體育學刊,9(1),1-12。
    鍾志強(2008)。職業棒球消費者體驗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0(1),34-45。
    簡茂發(1988)。信度與效度。楊國樞 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市:東華書局。
    羅許紘(2003)。主題遊樂園品牌權益衡量構面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二、外文部分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NY: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s.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Bauer, H. H., Sauer, N. E., & Schmitt, P. (2005).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in the team sport industry.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9(5/6), 496-512.
    Berry, L. L. (2000). Cultivating service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8, 128-137.
    Biel, A. L. (1992).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2(11), 6-12.
    Blackston, T. (1992). Observation: Building brand equity by managing brand’s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2(3), 79-83.
    Blattberg, R. C., (1998). Management the firm using lifetime-customer value. Chain Store Age, 74(1), 46-49.
    Brasco, T. C. (1988). How brand name are valued for acquisitions. Cambridge, MA: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Doyle, P. (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 The Strategic Option, Journal of Cosumer Marketing, 7(2), 5-20.
    Farquhar, P. H. (1990). Managing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0, 7-12.
    Farquhar,P. H., Han, J. Y., & Ijiri, Y. (1991). Recognizing and measuring brand assets. Report Number 91-119.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Cambridge, MA.
    Gladden, J. M., & Funk, D. C. (2002). Developing an understanding of brand associations in team spor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onsumers of professional sport.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6(1), 54-81.
    Gladden, J. M., & Milne, G. R. (1999). Examining the importance of brand equity in professional sport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8(1), 21-29.
    Gladden, J. M., Irwin, R. L., & Sutton, W. A. (2001). Managing North American major professional sport teams in the new millennium: a focus on building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5(4), 297-317.
    Gladden, J. M., Milne, G. R., & Sutton, W. A. (1998).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brand equity in Division I college athletics.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2(1), 1-19.
    Joy, A., & Sherry, J. F. (2003). 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2), 259.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 (January), 1-22.
    Kim, P. (1990). A Perspective on Brand.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Fall, 20-30.
    King, S. (1991). Brand-building in the 1990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8(4), 43-53.
    Lassar, W., Mittal, B. & Sharma, A. (1995). Measur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Cosumer Marketing, 12(4), 11-19.
    Mahajan, V., Rao, V. R., & Strivastava, R. K. (1994). An approach to 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brand equity in acquisition decision.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1(3), 221-236.
    Martin, G. S., & Brown, T. J. (1990). In search of brand equity: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brand impression construct. In M. L, Childers, et al (Eds.), Market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pp.431-438), Chicago, IL: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Market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 IL, 431-438.
    O’Sullivan, E. L., & Spangler, K. J., (1998). Experience marketing: Strategic for the new millennium.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
    Oursoff, A. (1992). What’s in a name? Financial World, 161(September), 32-46.
    Pine II, B. J., & Gilmore, J. H. (1998).Welcome to experience economy. Havard Business Review, 76(4), July-August, 97-105.
    Ross, S. D., & Russell, K. C. (2008).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spectato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2(3), 322-337.
    Rozanski, H. D., Baum, A. G., & Wolfsen, B. T. (1999). Brand zealots: Realizing the full value of emotional loyalty. Strategy & Business, 17, 51-62.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ce marketing. New York, NY: Free Press.
    Shocker, A. D., & Weitz, B. (1988). A perspective on brand equity principles and issues. In L.Leuthesser (Ed.), Report 88-104, Cambridge, MA: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Simon, C. J., & Sullivan, M. W. (1993). The 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brand equity: A financial approach. Marketing Science, 12(Winter), 25-52.
    Tauber, E. M. (1988). Brand leverage: Strategy for growth in a cost control worl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8, 26-30.
    Wang, Y. Y. (2008). A means-end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visitors’ perceived values of leisure farms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Academy of Business, 12(2), 45-52.
    Williams, A. (2006).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marketing: fantasy, feeling and fu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8(6), 482-495.
    Woodruff, R. B. (1997). Customer value: 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5(2), 139-15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