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婉君 |
---|---|
論文名稱: |
蘭陽戲劇團《錯配姻緣》探究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李妙惠 、謝啟娶妻 、盧夢仙 、劇本分析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6 下載:5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限及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範限中涵括「蘭陽戲劇團」的介紹及文獻探討;第貳章「蘭陽戲劇團《錯配姻緣》故事探源」中,說明《錯配姻緣》劇本的來源,上溯到明代的戲文,並根據「漳州薌劇團」所演出的《李妙惠》,說明薌劇版本的演出情節及特色;第參章是「蘭陽戲劇團《錯配姻緣》演出本分析」,就DVD演出版本為依據,從情節、曲調、人物塑造、詞曲表現及主題思想等五大方面作深入鑑賞;第肆章「蘭陽戲劇團《錯配姻緣》舞臺展演」是就DVD版本所呈現出來的舞臺效果來分析,從演員表現、導演風格、舞臺美術、音樂設計等進行探究;末章「結論」則為前四章總結,並期許藉由對劇本、演出的分析,能提升歌仔戲之表演藝術。
參考書目
一、專書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晉‧張華,《博物志校証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
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四部備要‧集部;578》。
宋‧曾鞏,《元豐類稿》,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明‧徐復祚,《投梭記‧六十種曲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長安出版社,1979。
清‧徐大椿,《樂府傳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叢書集成續編102卷》。
清‧袁枚原著/張健,《隨園詩話精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方芷絮、陳金泉、黃素貞、游庭婷、林建華、蘇怡安,《百年傳唱歌仔情-第二屆外臺歌仔戲匯演精選導覽手冊》,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上海:文藝出版社。
呂自揚,《臺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高雄:河畔出版社,1996。
李殿魁,《傳統戲劇中的丑角》,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李潼,《臺灣歌仔戲》,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6。
宋慧芹,《臺灣歌仔戲》,臺北:稻田出版社,2000。
邱坤良,《「臺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舞臺設計手冊(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
林茂賢,《臺灣傳統戲曲》,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
林經甫、劉還月,《變遷中的臺閩戲曲與文化》,臺北: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1993。
林鋒雄、張炫文、藍素婧、鄭英珠,《找尋老歌仔調》,宜蘭市:宜蘭政府文化局,2001。
林鶴宜,《臺灣歌仔戲》,臺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臺北: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1997。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
唐圭璋,《全宋詞》,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
袁珂,《山海經校注本》,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80。
馬威,《戲劇語言》,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
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6。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
莊永明,《臺灣口語白話——臺灣諺語淺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陳正熙,《想像的空間:如何欣賞一齣戲》,臺北:藝術館,1999。
陳主顯,《臺灣俗諺語典》,臺北:前衛出版社,2003。
陳芳,《臺灣傳統戲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陳嘯高、顧曼莊,《福建和臺灣的劇種——薌劇》,上海:新文藝,1995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張炫文,《歌仔調之美》,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6。
戚宜君,《歷史紅顏——中國歷代名女人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曹其敏,《戲劇美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
曹銘宗,《臺灣歇後語》(一)~(三),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貫湧,《戲曲劇作法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郭漢城、沈達人,《戲曲研究‧戲曲劇本文學的特徵》,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黃少廷,《臺灣諺語》(一)~(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黃在敏,《戲曲導演藝術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7。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1991。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臺灣傳統戲曲之美》,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傅謹,《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葉長海,《中國藝術虛實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
董峰政,《全鬥句的臺灣俗語》,臺北:百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臺北:漢光文化,1999。
楊馥菱,《臺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
臺北市現代戲曲文教協會,《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7。
臺北市現代戲曲文教協會,《秋月對歌——臺灣新加坡歌仔戲的發展與交流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9。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
劉美菁,《歌仔戲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潘師麗珠,《清代中期燕都梨園史料評藝三論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
韓幼德,《戲曲表演美學探索》,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魏飴,《戲劇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
二、學位論文
呂冠儀,《臺灣歌仔戲武場音樂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周于甄,《國樂樂師對當代歌仔戲發展之影響探討》,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永仁,《臺灣閩南語諺語辭格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
柯銘峰,《電視調對臺灣歌仔戲曲調運用的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郁菁,《臺灣野臺歌仔戲丑角研究——以臺南市秀琴歌劇團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桂菁,《臺灣歌仔戲文場樂器的變遷與運用》,臺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郭澤寬,《從劇場演出看歌仔戲的現代化》,嘉義:南華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葉雅宜,《婚禮「四句聯吉祥話」研究》,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劉安琪,《歌仔戲唱腔曲調的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劉信成,《臺灣「歌仔戲導演」之探討》,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蔡淑慎,《歌仔戲歌唱藝術研究》,臺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賴達逵,《臺灣歌仔戲胡琴音樂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三、期刊論文
王振義,〈歌仔戲平仄規律實質意義的探討〉,《臺灣田野通訊研究》,第27期,1993年6月。
田井制,〈淺談丑角之美〉,《戲劇戲曲研究》,第1期,1994。
石文珊,〈漳州歌仔戲——薌劇〉,《漢聲》,第21期,1989。
沈鴻鑫,〈中國喜劇與丑角藝術〉,《戲劇戲曲研究》,第10期,1994。
張敬〈論淨丑角色在我國古典戲曲中的重要〉,《幼獅月刊》,45:5,1977。
劉南芳著〈重逢卻又陌生——漳州歌仔戲回娘家公演〉,《表演藝術》第34期,1995年8月。
潘師麗珠,〈好戲報知音——蘭陽戲劇團的歌仔戲「錯配姻緣」〉,《國文天地》,第109期,1994年。
四、影音資料
《錯配姻緣》、《吉人天相》、《愛吃糖的皇帝》、《杜子春》/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蘭陽戲劇團出版發行。
五、網站資料
中華文化信息網
中國文學網
四季舞臺:薌劇藝術之家
育語琳聲
阿邁佳家
華廈經緯
硯侶齋
廈門文化局
歌仔戲資訊站
漳州熱線
蘭陽戲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