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詩珈
Wei, Shih-Chia
論文名稱: 韓漢焦點類型之對比研究與教學啟示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Focus in Korean and Chinese with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指導教授: 陳俊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對比分析漢語韓語句尾焦點對比焦點
英文關鍵詞: Contrastive Analysis, Chinese, Korean, end focus, contrastive focu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SL.027.2018.A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7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焦點(focus)反映的是句子中的新信息(new information),是說話者在交際中最想強調的內容,也是句子中語調最凸出的部分。在漢語和韓語中,雖然有多位學者進行焦點的研究,但是對比兩種語言焦點概念的文獻仍十分匱乏。本研究預期成為韓漢焦點對比研究的初探性研究,為韓漢的焦點對比做初步的介紹,為往後的後續研究起頭。
      本研究以漢語的焦點概念為主軸出發,針對「句尾焦點」(end focus)、「雙名詞焦點」(double nominative focus)、「對比焦點」(contrastive focus),進行介紹,接著探討這三種焦點是否在韓語中存在。另外,本研究也針對三個漢語中能體現焦點的句式「雙名詞句」(double nominative construction)、「分裂句」(cleft structure)、「連字句」進行探討( ‘lian’ structure),並且找出韓語中相對應的句式,最後藉由實際考察語料庫觀察以上的焦點以及焦點句式的使用情形及分布情形。藉由文獻回顧及實際考察語料庫之後,得到以下幾點發現:
    一、 韓語中存在與漢語相對應的三個焦點,且在語料庫中的分布比例相近,唯由於類型學之差異,兩者的焦點體現形式不同。
    二、 韓語中的助詞系統發達,「이(i)/가(ga)」和「은(eun)/는(neun)」兩組助詞在語法上能夠標記主語和話題;前者在信息結構中分別能夠標記新信息(句首焦點),後者能夠標記對比焦點以及對比話題。
    三、 考察語料庫後發現,在漢語及韓語中,句尾焦點的使用頻率最高,接著是對比焦點。由於語料庫語體為書面語,未能發現雙名詞焦點的語料。
      筆者最後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華語教學中,將能夠體現焦點的漢語句式進行教學排序,期望針對韓籍漢語學習者的教學能得到最佳教學效果。

    In Chinese and Korean, there are many scholars who focus on the research about information focus, but the comparison of focus concepts of the two languages is still scarce.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ocus in the two languages, and to begin the subsequent follow-up stud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ree focus concepts in Chinese, which are "end focus," "double nominative focus," and "contrastive focus," and then try to find the counterparts in Korean.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addresses thre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double-nominimative structure”, “cleft structure” and the “ ‘lian’ structure”, which can reflect focus.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out corresponding concepts in Korean, and then observe the above focus and structures by actually examining the authentic data.
    In the end, the author tries to apply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to sort out the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that can reflect the focus, so as to expect the best teaching effect for the Korean Chinese learners' teaching.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向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 第四節 術語解釋 4 一、句尾焦點 (end focus) 4 二、雙名詞焦點 (double nominative focus) 4 三、對比焦點 (contrastive focus) 4 四、句首焦點 5 五、副詞焦點 5 六、雙名詞句 (double nominative structure) 5 七、分裂句 (cleft structure) 6 八、連字句 ( ‘lian’ structure) 6 第五節 研究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韓漢類型學對比 9 一、形態類型 9 二、語序類型 11 三、主要分枝方向及中心語參數 11 四、主語顯著與話題顯著語言 13 五、聲調語言、語調語言與音高重音語言 14 六、韓語的格助詞(격조사)和補助詞(보조사)系統 16 七、小結 19 第二節 信息結構的相關理論 20 一、信息結構的新到舊 20 二、主位(theme)與述位(rheme) 20 三、話題(topic)和述題(comment) 21 第三節 焦點的相關研究 22 一、焦點的定義 22 二、話題與焦點 23 三、焦點的表現手法 26 第四節 韓漢的焦點對比 36 一、漢語的焦點 36 二、韓語的焦點標記 45 三、韓語和漢語的焦點比較 54 第五節 韓漢體現焦點的句式對比 56 一、體現焦點的句式之一:「雙名詞句」 56 二、體現焦點的句式之二:「分裂句」與「準分裂句」 64 三、體現焦點的句式之三:「連字句」 7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5 一、語料分析架構 75 二、焦點標記原則 7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88 一、研究方法選定 88 二、語料來源 88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91 第一節 研究問題一 91 一、句尾焦點 92 二、雙名詞焦點 93 三、對比焦點 94 四、句首焦點 97 五、副詞焦點 100 第二節 研究問題二 102 一、句尾焦點 103 二、雙名詞焦點 109 三、對比焦點 110 四、句首焦點 121 第三節 小結 123 第五章 教學應用 125 第一節 漢語焦點句式 125 第二節 困難度與跨語言差距 126 一、句尾焦點 128 二、雙名詞句 128 三、無標對比 129 四、分裂句 129 五、準分裂句 129 六、連字句 130 七、小結 130 第三節 語言使用的頻率 130 第四節 語法點教學排序 131 第六章 結論 133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3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展望 133 參考文獻 135

    一、中文文獻
    千葉史子(2012)。《現代漢語「給」與日語相對應 形式之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尤莉莉(2015)。《現代漢語信息結構與斯語對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方梅(1995)。漢語對比焦點的句法表現手段。中國語文,第四期,279- 288。
    朱永生、 嚴世清(2011)。《系統功能語言學再思考》,第二章。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
    朱斌(2013)。《漢語複句句序和焦點研究》。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廣州市。
    朴民庭(2002)。《「比」字句的語用分析及否定形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昌圭(2011)。《世上最強韓語文法》。台灣廣廈出版集團,國際學村:台北。
    李阿衡(2016)。《從信息角度看語氣詞 “呢”的焦點與話題功能》。現代語文雜誌7, 101-110。
    具民惠(2015)。《韓國學生漢語「連」字句偏誤分析》。南京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京。
    周士宏(2009)。信息結構中的對比焦點和對比話題 —兼論話題焦點的性質。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32(4),12-16。
    屈承熹(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文鶴出版有限公司:臺北。
    屈承熹(2006)。《漢語篇章語法》。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北京。
    禹鋕岷(2016)。《「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 式探究與教學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壯麟 朱永生 張德祿 李戰子(2009)。《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徐烈炯、劉丹青(2003)。《話題與焦點新論》。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
    徐烈炯、潘海華(2005)。《焦點結構和意義的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
    栗原祐美(2005)。《中日話題的對比分析以及教學語法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彥梅(2015)《語篇語義框架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望月十八吉(1984)從日語看華語的主題。第一屆世界華語問教學研討會
    論文集-語法組。.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P.111-123
    清尾奈津子(2009)。《現代漢語持續貌「著」與日語相應形 式的對比分析與其教學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曹逢甫、謝佳玲(2000)華語的聚焦結構『分裂句』再探。第六屆時屆華語文研討會論文集,42-56頁。
    郭謦維(2011)。《漢日語尾助詞對比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俊光(2010)。《漢語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新學林出版社:台北。
    陳俊光(2011)。《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文鶴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游雅欣(2017)。《漢語「其實」和「事實上」的語 義、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湯廷池(1983)。國語分裂句、分裂變句、準分裂句的限制之研究。漢語句法.語意學論集,177-104。
    湯廷池(2011)。從「從舊到新」的功能原則談華語與英語「引介句」的對比分析。輔仁外語學報,(8),1-19。
    黃筱婷(2018)。《漢語「固然」的 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人從(2018)。《新觀念韓語法》。眾文圖書公司,台北。
    楊尤媛(2015)。《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 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苡廷(2015)。《漢語「連字結構」的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丹青、徐烈炯(1998)。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連”字句。《中國語文》1998 年 4 期,1-10。
    劉辰誕、趙秀風(2011)。《什麼是篇章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上海。
    蔡沂庭(2014)。《漢語副詞「可」的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文鶴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鍾華(2012)。漢語疑問焦點語義、語用特徵探析。《海外華文教育》,第65期,392-407。
    二、英文文獻
    Chomsky, Noam & Morris Halle (1968)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Hang-Jin Yoon(2008)The structure of kes-clefts and the syntactic status of kes in Korean.Studies in Generative Grammar,18(3), 459-475.
    Jong-Bok Kim(2016)Copular Constructions and Asymmetries in the Specificational Pseudocleft Constructions in Korean.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7(1),89–112.
    Lust, B. (1983)On the notion ‘Principle Branching Direction:’ A parameter in Universal Grammar. In Y. Otsu et al.(Eds.),Studies in generative grammar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okyo: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Martinet, A. (1964).Elements of general linguistics. (Elizabeth Palmer, Tra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riginal Press)
    Schachter J. and Rutherford, W.E. (1983). Discours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ransfer. In B. W. Bobbinet, and J. Schechte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and related aspects.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ungdai Cho, John Whitman, Yuko Yanagida SUNY at Binghamton, Cornell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Tsukuba(2008)Clefts in Japanese and Korean.CLS 44-1: The Main Session,61-77.
    Victoria, F., Robert, R., & Nina, H. (2011).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9th Ed.). Canada: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三、韓文文獻
    金世美(2008).Vallduví(1990)의 정보포장이론을 통해 본 중국어의 정보구조.중국어문학논집 , (48), 161-185.
    박철우(2008). 국어 분열문의 통사구조. 한말연구학회.76-96.
    박철우(2014).‘대조’의미의 언어학적 성격 - 정보구조와 관련하여.한국어 의미학 45, 129-157.
    위혜경(2015).분열문의 의미와 초점 후치사의 수의성.《어학연구》 51(3), 771-792.
    전영철(2005).한국어의 대조초점.EONEOHAG : JOURNAL OF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43, 215-237.
    전영철(2006).대조 화제와 대조 초점의 표지 ‘는’.한글 , (274), 171-200.
    전영철(2013).한국어의 제언문/정언문 구별과 정보구조.국어학 68, 99-133.
    함병호(2016).정보구조의 분절 방법.동악어문학 67, 311-338.
    四、電子資源
    《東亞日報》,取自http://chinese.donga.com/BIG
    《全文報紙資料庫》,取自http://0-udndata.com.opac.lib.ntnu.edu.tw/ndapp/Index?cp=ud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