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水南
Xie, Shui-Nan
論文名稱: 我國學童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
指導教授: 郭為藩
Guo, Wei-F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畢業學年度: 62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教育
英文關鍵詞: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非操作性與操作性智力之主要差異,在於前者是「
    惟我中心的」(egocentric)思維;後者是「離中化的」(decentering) 思維。從惟
    我中心思維轉變到離中化思維,兒童必須具備二種基木能力:在非社會界(unsocial
    World 或叫物質界)認知方面,須有保留概念(conservation);在社會界(Social
    World)認知方面,須有角色取替能力(role-taking ability)。
    在當前浩瀚的兒童認知發展研究文獻中,幾乎都偏重於非社會認知方面的題材,
    對於社會認知方面的研究相對地忽略。尤其對社會認知之核心概念一角色取替一方
    面的研究更屬少數。國外雖有學者致力於此一題材之研究,然社會認知深受社會文
    化因素之影響,各國文化背景不盡相同,是否能將彼等之研究結論,據以解釋我國
    兒童社會認知能力之發展,實有待實際驗證。復以目前國內此方面的文獻尚付闕如
    ,殊有引介之必要。因此乃從事此項研究,冀能藉此研究達成下列目的:
    1.瞭解我國學童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歷程;
    2.探討影響我國學童角色取替能力發展的因素;
    3.歸納研究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俾供教師或父母指導兒童從事社會學習之參考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皮亞傑式的個別測驗及晤談法,參照弗烈威爾(J. H.
    Flavell)設計之「角色取替測驗」,對我國國民小學二、三、四、五年級男女學童
    一百六十名實施測驗。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結果,得到下列數項發現:
    1.我國學童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時期,在皮亞傑智能發展階段中之具體操作屬期
    內(七至十一歲);
    2.我國學童獲得知覺性角色取替能力之時間比概念性角色取替的為遲,前者在五
    年級,後者在四年級;
    3.我國學童惟我中心思維轉變為離中化思維的時間,約當國小三年級之際;
    4.我國學童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速率,早期(二、三年級)比晚期(四、五年級
    )為快;
    5.我國學童獲得角色取替能力之時間,一般而言,較獲得保留概念之時間為遲;
    6.影響我國學童角色取替能力發展的個體因素為年級和智力,性別影響不顯著;
    7.知覺性與概念性角色取替能力間有顯著的相關。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試提下列建議,俾供教師或父母指導兒童進行社會學
    習之參考:
    一、基本觀念的澄清
    1.認識兒童認知結構的特殊性;
    2.社會認知應與非社會認知並重;
    3.社會認知須與社會行為合一;
    4.家庭應與學校協同合作。
    二、實際教學上的應用
    1.採行角色扮演;
    2.提供認同模範;
    3.重視團體活動。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