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佳嬋 Chen, Chia-Chan |
---|---|
論文名稱: |
立志與實踐──歸有光〈項脊軒志〉的詮釋與教學設計 Aspiration and Fulfillment:an interpretation and a lesson plan of “Xiang Ji Xuan Zhi” written by Gui You-Guang |
指導教授: |
黃明理
Huang, Ming-Li |
口試委員: |
黃明理
Huang, Ming-Li 曾守正 Tseng, Shou-Cheng 袁光儀 Yuan, Guang-Yi |
口試日期: | 2025/01/07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歸有光 、立志 、實踐 、項脊軒志 、教學設計 |
英文關鍵詞: | Gui You-Guang, aspirations, fulfillment, Xiang Ji Xuan Zhi, teaching design |
研究方法: | 新批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留心到高中國文教材選文〈項脊軒志〉,認為此文是歸有光自表其立志心態的文章。此觀察與詮釋是基於對歸有光生平的認識與瞭解,力求貼切作者為文時的意念與情思。
弱冠前的歸有光寫作〈項脊軒志〉,確立並宣告自己的志向;而立後的他停下腳步檢視自己的實踐成果,有感而發地書寫〈項脊軒志‧後記〉。像歸有光這般立下人生志向並勇敢實踐,是高中學習階段的學生需要培養、建立的能力,不論是歸有光寫作〈項脊軒志〉的時間,抑或是文中展現的人生階段性目標,都相當適合於課堂中提出與學生做討論,成為一典範與指引。
本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相關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歸有光的志向確立」,從歸有光的幼年教育、交游情況、身處的時代風氣,以及個人的立志宣言談起,論述並考察歸有光確立志向的經過。第三章「歸有光的志向實踐」,先闡述明代朝廷的教育目標及儒家遵循的自我實現理念,接著以歸有光向內修身、對外參與社會的角度,瞭解其實踐志向時的終極目標與生命境界,而後討論他的仕宦之途,明白他如何應對仕宦生涯與理想的差距。第四章「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先針對〈項脊軒志〉進行文本分析,以見歸有光立志與實踐的心路歷程,接著以教師的立場設計教學方案及課堂活動,並說明預期的成效。第五章「結論」,總結研究成果,希冀以歸有光立志與實踐的角度重新闡釋〈項脊軒志〉,為高中國文教學帶來助益,並提供新的啟發。
This study closely examines the selected text Xiang Ji Xuan Zhi from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for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viewing it as a piece in which Gui You-Guang expresses his determination and aspirations. This interpretation is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Gui You-Guang’s life and aims to capture the intentions and emotions he had when writing this piece.
Before the age of twenty, Gui You-Guang wrote Xiang Ji Xuan Zhi to establish and proclaim his aspirations. After the age of thirty, as he reflected on his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he composed Postscript to Xiang Ji Xuan Zhi with renewed insight. Gui You-Guang’s commitment to setting life goals and pursuing them with courage serves as an important examp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couraging them to cultivate similar skills. Both the timing of Gui You-Guang’s writing and the setting of his life goals expressed in the text provide an excellent basis for classroom discussion, offering students a valuable model and guidance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the motiv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reviews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outlin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Chapter Two, “Establishing Gui You-Guang’s Aspirations,” begins with his early education, friendships,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his era, and his personal declarations of ambition, discussing how he came to set his goals. Chapter Three, “Fulfilling Gui Youguang’s Aspirations,” first explains the educational goals in Ming Dynasty and self-fulfillment from Confucian ideals. It then explores Gui You-Guang’s self-cultivation and social involvement to understand his ultimate objectives and life ideal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his career path to clarify how he coped with the gap between his career and his ideals. Chapter Four,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Xiang Ji Xuan Zhi,” begins with a textual analysis of Xiang Ji Xuan Zhi to reveal Gui You-Guang’s journey in setting and pursuing his aspirations. Then, it provides a template for teachers when creating a teaching plan and classroom activities, along with expected outcome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of research, aiming to reinterpret Xiang Ji Xuan Zhi through Gui You-Guang’s perspective on setting and fulfilling goals, offering insights and inspiration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一、古籍(含今人點校本,分朝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周‧荀況:《荀子》,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漢‧司馬遷、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49-250冊,1985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三國魏‧王肅注:《孔子家語》,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晉‧郭象注:《莊子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6冊,1985年。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晉‧陶潛:《陶淵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63冊,1985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65冊,1985年。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55冊,1985。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5冊,1985年。
宋‧王十朋:《梅溪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51冊,198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
宋‧韋驤:《錢塘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97冊,1985年。
宋‧陳思:《兩宋名賢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64冊,1985年。
宋‧歐陽脩、宋祁等奉敕撰:《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74 冊,1985年。
宋‧羅願:《爾雅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22冊,1985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208冊,1966年。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09冊,1985年。
明‧王守仁,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5冊,1985年。
明‧朱睦㮮:《聖典》,明萬曆刻本。
明‧吳訥:《文章辨體》,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湖州知府徐洛重刊本。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清道光七年姚氏刻,同治八年補修本。
明‧計成:《園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續編91冊,1989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集‧皇明崑山人物傳》,明刻清雍正二年重修本。
明‧張應武:《(萬曆)嘉定縣志》,明萬曆刻本。
明‧梅鼎祚:《梁文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陸容:《菽園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1冊,1985年。
明‧陳夢蓮:《陳眉公先生全集》,明崇禎年間華亭陳氏家刻本。
明‧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1981年。
明‧黃省曾:《五嶽山人集》,明嘉靖刻本。
明‧黃淳耀:《陶菴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97冊,1985年。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明天啓刻本。
明‧雷禮:《皇明大政紀》,明萬曆刻本。
明‧雷禮:《國朝列卿紀》,明萬曆徐鑑刻本。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明‧歸有光著,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羅汝芳著;方祖猷等編校:《羅汝芳集‧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姚鼐撰,林紓評選:《古文辭類纂選本》,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1934年。
清‧孫岱:《歸震川先生年譜》,清光緒刻本。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97-302冊,1985年。
清‧陳淏子:《秘傳花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117冊,2002年。
清‧彭定求等修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馮桂芬:《(同治)蘇州府志》,清光緖九年刊本。
清‧傅澤洪:《行水金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82冊,1985年。
清‧趙宏恩:《(乾隆)江南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龍文彬:《明會要》,清光緒十三年永懷堂刻本。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臺北:世界書局,中國文學名著第三集23冊,1962年。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二、近人專著(含博碩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王文河:《聚焦十五》,臺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王行:《解放男人:男性的自覺與成長》,臺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王春瑜:《中國稀見史料》,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考論》,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年。
尹選波:《中國明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伍蠡甫、林驤華:《現代西方文論選:論現代各種主義及學派》,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吳宣德:《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余珊儀:《漫叟與浯溪──元結的空間命名文章及其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沈兼士:《選士與科舉──中國考試制度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年。
李慎謙:《傅遜及其《春秋左傳屬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李衛華:《價值評判與文本細讀:「新批評」之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柯佳君:《歸有光家庭文本之女性意識與傳統人格之考察》,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柯玲寧:《蘇軾命名散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國立編譯館:《重編宋元學案》,臺北:正中書局,1963年。
曹林娣:《中國園林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陳嘉英:《凝視古典美學:高中古文鑑賞篇》,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陳臻儀:《高中雜記類古文教學設計研究──以〈醉翁亭記〉、〈項脊軒志〉、〈岳陽樓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張季煊:《以社會情緒學習理論架構發展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24年。
張振昕:《明代官方馬匹的飼養、勞役與醫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
張傳元、余梅年:《歸震川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張業祥:《朱元璋自我形塑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
黃明理:《儒者歸有光析論──以應舉為考察核心》,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黃瑋琪:《元代文人的隱逸態度──以建物命名記為考察對象兼談其文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臺北:考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傅怡菁:《論陶淵明之思想及其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謝冰瑩等註譯:《新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戴華萱:《崑山歸有光研究──明代地方型文人的初步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蘇斌、郭爽:《唐詩百家全集:杜甫詩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
龔道明:《歸有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美〕艾爾曼,高遠致、夏麗麗譯:《晚期帝制中國的科舉文化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
〔美〕傑佛瑞‧S‧克雷斯、莫利斯‧J‧埃利亞斯,陳柚均譯:《「品格」孩子的核心素養:社會情緒學習的日常教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22年。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列)
于珮婷:〈〈項脊軒志〉與我的秘密基地〉,《國文天地》第449期,38卷5期,2022年10月,頁42-46。
成中英:〈儒家的自我理念:論儒家哲學中的修己與自由意志〉,《孔子研究》,2019年3月,頁5-18。
李立信:〈試析歸有光〈項脊軒志〉〉,《國文天地》第114期,10卷6期,1994年11月,頁22-26。
林哲立:〈從政策、學校與社群探究教師課室評量的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19卷第4期,2023年12月,頁55-82。
施筱雲:〈〈項脊軒志〉婉曲之筆〉,《國文天地》,第251期,21卷11期,2006年4月,頁71-76。
張文寬:〈一間小屋,萬般情意──〈項脊軒志〉中「項脊軒」的情感隱喻淺探〉,《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年第13期,2021年7月,頁103-106。
張旭、韋冬余:〈志堅、情潤、意趣清越──〈項脊軒志〉細讀〉,《中國語文教學》,2021年09期,頁56-59。
張金峰:〈「大時代」語境中儒家士人的精神境遇及其經典意義──以明代作家歸有光為例〉,《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4期,2010年7月,頁37-40。
黃明理:〈淺談命名文學及其在北宋的開展〉,《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頁659-688。
黃明理:〈論〈乞醯論〉──十歲歸有光的論文及其入集的意義〉,《中國學術年刊》,第30期,2008年9月,頁85-110。
楊曉菁:〈經典文選(五)志之所趨?時移事往與人情流動──明‧歸有光〈項脊軒志〉〉,《國文天地》第406期,34卷10期,2019年3月,頁108-113。
楊馥榮:〈CLIL雙語社會情緒學習教學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第26卷第4期,2023年10月,頁121-156。
廖棟樑、錢瑋東:〈「文如其人」、〈風格即人〉與李長之的「傳記批評」〉,《人文中國學報》第29期,2020年1月,頁189-231。
劉秋固:〈以道德認知及修身談《大學》三綱領八條目〉,《宗教哲學》第39期,2007年3月,頁136-146。
劉桂光:〈學習歷程檔案的理解與實踐〉,《中等教育》第72卷第2期,2021年6月,頁103-111。
鄭雅云、張奕華:〈大學入學制度的變革──學習歷程檔案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0卷第4期,2021年4月,頁24-30。
藍偉瑩:〈學習歷程檔案的理想如何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8卷第8期,2019年8月,頁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