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玲瑜
Ling-yu Chang
論文名稱: 一座《十二樓》,尋幽言未休: 茅國權與韓南《十二樓》譯本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20th English Renditions of Li Yu’s Shier lou
指導教授: 鄭怡庭
Zheng, Yi-T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李漁《十二樓》英譯本茅國權韓南
英文關鍵詞: Li Yu, Shier lou, English renditions, Twelve Towers, A Tower for the Summer Hea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5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李漁生前火紅,死後冷落,名噪當時,卻消乏後世,由於作家本身特立獨行的言行舉止,為時人所不齒,令其小說作品向來難有較為公允的正面評價,洵為一悲劇天才。直到孫楷第先生開始研究李漁的小說起,提出笠翁是清代短篇小說佼佼者的論點,才逐漸扭轉李漁的文學史定位──如今,李漁的擬話本小說被視為繼《三言》、《二拍》之後的第二座里程碑,更是清代白話短篇小說之冠,而《十二樓》則是中國現存唯一完整無缺的李漁短篇小說集。
    自1815年《十二樓》中的短篇小說〈三與樓〉被翻譯成英文後,李漁的話本小說躍上國際舞臺,其中單篇的法文、德文譯作也陸續付梓,其小說中的文學成就更大受激賞,笠翁儼然成為海外漢學界的明日之星。直至二十世紀後半葉,史上第一本英文全譯本問世,於1975年由茅國權創作而誕生;爾後,韓南又於1992年出版節譯本,選譯其中六篇小說。本篇論文則以此二者為研究對象,細究其間的個別差異,試圖探討本於同一原著卻呈現截然不同風貌譯本的翻譯行為,即兩位譯者如何處理李漁的《十二樓》,以期印證譯者自身文化對譯本的巨大影響。
    在第一章緒論中,涵蓋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對象及目前相關研究概況等內容。第二章就基本背景知識進行連結,簡介李漁的時代與著作、後人對李漁的評價以及《十二樓》的文學成就和譯本的傳播概況。在第三章中,分析兩位譯者的翻譯風格,著重在篇名、內文、注釋與文體方面的處理。在第四章中,剖析譯本間的技法運用,探討人物譯名的安排、語言魅力的掌握、翻譯策略的使用以及誤譯的產生和避免等內容。第五章結論,則對本論文做概括性的總結,闡明兩譯本間的差異是由於譯者本身文化背景與個人翻譯意識,也提出研究後觸發的新議題,以供研究者參考。

    Li Yu’s works were very popular during his lifetime; however, he didn’t attract much attention after his death. Owing to his unique behavior, he was unable to receive much positive evaluation of his essays; what’s more, his contemporaries despised him. Not until Sun Kanti praised his novels did Li Yu’s historic 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 to rephrase. Today, his short stories are regarded as the most amazing literary work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Since Sir John Francis Davis translated “San-Yu-Lou” into English in 1815, which was the first ever English version of Shier Lou, Li Yu began to be understood by the world. In 1975, Nathan K. Mao created Twelve Towers, the translation book of Shier Lou for the first time, and Patrick Hanan published A Tower for the Summer Heat in 1992. In my thesis, I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great English versions of Shier Lou; in addition, I anticipate discovering that translators’ culture ma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ndi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ontains the motivation, materials, purposes, and approaches of studies. Chapter Two: Li Yu’s Shier Lou and its renditions provides some basic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including Li Yu’s era and his writings, evaluation about Li Yu, the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of Shier Lou, and the tracks of translations of Shier Lou as well. Chapter Thre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tyles of these two translations focuses on titles, contents, notes, and literary forms. Chapter Four: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of these two translations discusses the names, the figures, and language charm, the strategies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the way to generate or escape mistranslation as well.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I propose new problems that are worth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conclude that factors such a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ideology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dissimilarities in transla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versions.

    目錄 i 碩士學位論文通過簽表 ii 誌謝 iii 摘要 iv Abstract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目的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 7 第二章 李漁《十二樓》與英譯本 8 第一節 李漁與《十二樓》 8 第二節 《十二樓》英譯本 18 第三節 小結 22 第三章 譯本翻譯風格比較 24 第一節 篇名處理 24 第二節 內文處理 28 第三節 注釋處理 37 第四節 話本文體處理 42 第五節 小結 49 第四章 譯本翻譯技巧比較 51 第一節 人物譯名的安排 51 第二節 語言魅力的掌握 64 第三節 翻譯策略的使用 73 第四節 誤譯的產生和避免 78 第五節 小結 89 第五章 結論 91 參考文獻 95 附錄一 英譯本翻譯卷目中英對照表 99 附錄二 《十二樓》回目表 100 附錄三 《李漁全集》書目二十卷 102

    一、 中文文獻
    王秉欽:《文化翻譯學──文化翻譯理論與實踐》,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王爾敏編:《中國文獻西譯書目》,臺北:臺灣商務,1975。
    王麗娜編著:《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名著在國外》,上海:學林,1988。
    江增慶:《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羽離子:〈李漁作品在海外的傳播及海外的有關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成都:四川大學,2001年第3期,頁69-78。
    宋柏年:《中國古典文學在國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余美玲:《李漁的《連城璧》與《十二樓》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碩士
    論文,2001。
    杜書瀛:《李漁美學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何敏:〈論李漁小說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特點〉,《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8卷第一期,2008年2月,頁162-169。
    (清)李漁著,陶恂若校注,葉經注校閱:《十二樓》,臺北:三民,2008。
    李菁:《翻譯行為的操縱性研究──李漁〈夏宜樓〉英譯比較》,上海:華東師範大
    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博士論文,2008。
    沈新林:《李漁新論》,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
    沈新林:《李漁與無聲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孟瑤:《中國文學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6。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1986。
    吳麗晶:《李漁擬話本小說敘事研究──以敘事邏輯與行動元分析為主》,嘉義:嘉
    義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9。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臺北:五南,2002。
    林雅鈴:《李漁小說戲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5。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
    胡雲翼:《新著中國文學史》,上海:北新書局,1933。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臺北:鳳凰,1974。
    韋鳳娟、陶文鵬、石昌渝編著:《新編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浙江古籍出版社編:《李漁全集》,全二十冊,第一版(修訂版),杭州:浙江古籍出
    版社,1992。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鳳凰,1974。
    徐志平:《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俞為民:《李漁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徐保衛:《李漁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
    馬祖毅、任榮珍:《漢籍外譯史》,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崔子恩,《李漁小說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許仁圖:《新編中國文學史》,高雄:復文,1889。
    (比)勒弗維爾(Lefevere, A.):文學翻譯:比較文學背景下的理論與實踐(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北京:外語
    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張宏生:〈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韓南教授訪問記〉,《文學遺產》,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98年第三期,頁110-116。
    陳佳彬:《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11。
    陳美芳:《李漁《十二樓》之女性研究》,臺南:臺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
    陳德鴻、張南峰編:《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6。
    (美)張春樹、駱雪倫著,王湘雲譯:《明清時代之社會經濟巨變與新文化──李漁
    時代的社會與文化及其現代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章培垣,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張夢井主編:《比較翻譯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許鳳鳴:《李漁《十二樓》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
    士班碩士論文,2010。
    黃公偉:《中國文學史》,臺北:帕米爾,1967。
    黃強:《李漁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
    黃麗貞:《李漁硏究》,臺北:純文學,1974。
    ───:《中國文學概論》,臺北:三民,2001。
    溫秀穎:《翻譯批評──從理論到實踐》,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趙景深:《中國文學小史》,臺北:中新書局,1977。
    衛三畏著,陳俱譯,陳絳校:《中國總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香港:三聯,2001。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臺北:書林,1993。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收入《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海:人民,2005。
    劉興漢:〈論李漁在中國史中的地位〉《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長春:東
    北師範大學,1995年第2期,頁61-65,81。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廣文,1966。
    盧壽榮:《李漁戲曲小說研究──以娛樂性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博士論文,2003。
    (美)韓南著,尹慧珉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美)韓南著,楊光輝譯:《創造李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蕭淑汶:《李漁小說貞節觀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0。
    錢鍾書:《七綴集》,北京: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謝天振:《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臺北:業強,1994。
    譚正璧:《中國文學史》上海:光明書局,1984。
    羅曉:《美國漢學界的李漁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
    (二)英文文獻
    Bauer, Daniel J. “Review of A Tower for the Summer Heat by Li Yu; Patrick Hanan.”
    Asian Folklore Studies 59:1 (2000): 166-169.
    Chang, Kang-i Sun., Stephen Owe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Davis, John Francis. Chinese novels,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s. London: John Murray,
    1822. (Microform)
    Douglas, Robert K. Chinese stories. Edinburgh: W. Blackwood, 1893. (Microform)
    Hanan, Patrick. The Invention of Li Yu.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 trans. A Tower for the Summer Heat.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2.
    Hegel, Robert E. “Inventing Li Yu.”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13 (1991): 95-100.
    ---. The Novel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 “Review of Twelve Towers: Short Stories by Nathan K. Mao.”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3: 1(1981): 195-196.
    Henry, Eric. Chinese Amusement: The Lively Plays of Li Yü.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Li, Peter. “Review of Li Yü. By Nathan K. Mao; Liu Ts'un-ya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8: 3 (1979): 578-580.
    Liu, Ts'un-yan. “Review of The Invention of Li Yu by Patrick Hana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0: 2 (1990): 740-746.
    Mair, Victor H., ed.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 ed.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
    Mao, Nathan K., Liu Ts'un-yan. Li Yü.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77.
    Mao, Nathan K., trans. Twelve Towers: Short Storie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79.
    Owen, Stephen, ed.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New York:
    Norton and Company, 1996.
    Roy, David T. “Review of The Invention of Li Yu by Patrick Hana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8: 2 (1989): 359-36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