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嚴冠珠
論文名稱: 臺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成效之研究(1945-2002)
指導教授: 黃人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7
中文關鍵詞: 古蹟古蹟保存古蹟維護古蹟再利用
英文關鍵詞: Historical Monuments,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Re-use of Historical Monumen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7下載: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化資產是一個國家文化承續的實體表現,而古蹟是文化資產中最豐富且最吸引我們的一項;不同年代的古蹟,具有該時期之特色與風格。保存古蹟,即保存人類之歷史文化,為現今世界文明國家社會建設、文化建設與都市計畫一致努力追求的目標。
    台灣經濟成長,於國際間佔有一席之地,但國家社會的發展大多重視經濟效益,忽略了民眾的生活空間與土地的歷史、文化。環顧四週的環境,實在很難捕捉到有關歷史的觸感;馬路一條條地拓寬,老房子一間間地拆除,重要的史蹟卻一一地消失。我們的居住環境盡是冰冷、無情的鋼筋、混凝土或玻璃帷幕的水泥叢林,滿街令人眼花撩亂的招牌,那負起歷史傳承的古蹟文化,幾儘淹沒其中。
    本研究探討重點,從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內涵、原則、價值及要領;古蹟政策制度、法理依據、主管機關與台北市文化局近年來作為的探討;以至於臺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問題、困境及改進方向之檢討研究;並檢視台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之現況與進展。
    本研究建議:(1)古蹟保存與維護及再利用推向文化經營層面,作為一個文化教育的場所;(2)透過社區教育、地方居民認同,帶來地方發展契機;(3)法令與政策隨時空變遷,彈性修改;(4)確立古蹟主管機關權責,建立政府與民眾協調機制;(5)政府重視古蹟、活化古蹟、古蹟再利用,為國內古蹟保存運動的另一個思考方向。

    Cultural property is solid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tinuity of a country, while the historical monuments are the most attractive items in related with it. We understand that each kind of historical monuments represent diffe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its particular nature. As a result, the advanced countries are ensuring to keep its historical heritage in line with its on-going modern social activities, cultural developments and city planning.
    In respect of economy, Taiwan gains a predominant plac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ut the government over emphasized the economic effects and lack of concern the environment of living space linking with our historic cultures. Nowadays we can see nothing but modern skyscrapers while the old buildings and historical monuments have been demolished in order to enlarge the roads. We are living in a cruel environment that make up of concrete/steel buildings, glass wall buildings and colorful signboards. All of these will destroy our cultural heritage gradually.
    This article is to elucidate the following things: Firstly, the implication, principle and necessity of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Secondly, the legal ground, the policy and doings of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of Taipei; Thirdly, the questions and plight about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lastly, the existing system and improvement progres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by the Taipei authorities.
    We suggest 1) To promote culture developments to deal with the preservation and appropriate adaptable re-use of historical monuments and make it as milieu for cultural education; 2)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may be an opportunity to bring out the thriving for community; 3) To make the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more flexible to deal with from time to time; 4) To assure the power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and build the coordinative mechanism for the people; 5) To value, revitalize and appropriate adaptable re-use of historical monuments in various profitable business aspects for producing other approach of the preservation movement.

    摘要⋯⋯⋯⋯⋯⋯⋯⋯⋯⋯⋯⋯⋯⋯⋯⋯⋯⋯⋯⋯⋯⋯⋯⋯⋯I 關鍵詞⋯⋯⋯⋯⋯⋯⋯⋯⋯⋯⋯⋯⋯⋯⋯⋯⋯⋯⋯⋯⋯⋯⋯I 目次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 6 第四節定義與文獻探討…..………………………………. 8 第二章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之基本概念 第一節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之內涵…………………… 27 第二節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之原則…………………… 33 第三節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之價值……..……………….. 43 第四節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之要領……..……………….. 50 第三章文化古蹟保存與維護之法理與實際 第一節臺灣地區古蹟保存與維護政策制度…………….. 59 第二節臺灣地區古蹟保存與維護法令依據…………….. 68 第三節臺灣地區古蹟保存與維護主管機構…………….. 82 第四節臺北市文化局古蹟保存與維護作為…………….. 91 第四章臺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之問題 第一節古蹟之使用問題…….……………………………… 99 第二節古蹟之管理問題…….…………………………….. 104 第三節古蹟之維修問題…………………….…………….. 111 第四節其他之古蹟破壞問題…………………..………….. 116 第五章臺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之困境 第一節私有古蹟保存與維護面臨之困難..………………. 121 第二節古蹟保存與維護之都市計劃影響..………………. 129 第三節古蹟保存與維護專業人才之缺乏………..………. 140 第四節古蹟保存與維護政策制度之不全..………………. 152 第六章臺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之改進 第一節臺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之現況…….……………….159 第二節臺北市古蹟保存區規劃之落實….…………………. 173 第三節臺北市古蹟活化再利用之進展……….……………. 182 第四節臺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之案例…..…...……………. 189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207 第二節建議……..…………..……………………….………. 213

    【中文部份】
    書籍
    1. 于國華,2002,〈紅樓有夢—看一座古蹟重生〉,《建築師雜誌》,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336期,頁54~57。
    2. 中國技術學院,2002,《臺北市古蹟保存區涵蓋範圍規劃調查研究》,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
    3.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4. 仇德哉,1983,《臺湾之寺廟與神明》,臺中:臺湾省文獻會。
    5. 王世慶,1996,《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6. 王鎮華,1986,《中國建築備忘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頁23-30。
    7. 包遵彭,1979,《博物館學》,臺北:正中書局。
    8.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科學理論之研究,巨流圖書公司。
    9. 台灣省文獻會重編,1995,〈政事志外事篇〉,《臺灣省通志第二冊第三卷》,台灣省文獻會。
    10. 石守謙,1993,〈古蹟,史料,記憶,危機〉,《當代雜誌》,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2期,頁10~19。
    11. 朱容慧,2000,《國人對文化資產保存法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鹿港地區居民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江柏煒,2001,《市定古蹟艋舺謝宅修復調查與再利用規劃研究》,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
    13. 池永歆,1996,〈聚落存在空間的審定與詮釋:以嘉義内埔仔十三在頭十四缘巡境活動為例〉,《思與言》34卷2期,臺北:思與言雜誌社,頁199-234。
    14. 米復國計畫主持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研究,1997,《臺灣北部及東部地區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5. 米復國計劃主持,1996,《臺灣南部地區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一次∼第七次《古蹟修護技術研討會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7. 何培夫,1986,〈古蹟之省思〉,《臺南文化》,新21期,台南:台南文獻委員會,頁183 – 184。
    18. 吳慶桓, 1997,〈臺灣地區古蹟空間幾個問題探究-以權利與公平觀點〉,《都市計劃》,24卷,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系會,頁129-151。
    19. 呂登元,1989,《古蹟保存與私人權益平衡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李俊華,2000,《臺灣日據時期建築家鈴置良一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系建築碩士論文。
    21. 李乾朗,1999,《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臺北市政府委託。
    22. 李清全,1993,《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劃程序初探-以臺灣日據時期建築物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卓克華,1977,《臺湾古蹟集第一輯》,臺中:臺湾省文獻會。
    24. 卓克華,1978,〈艋舺行郊初探〉,《臺灣文獻》,29卷1期,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88~191。
    25. 卓克華,1990,《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台北:臺原出版社。
    26. 卓克華,1992,〈三級古蹟壽山岩的史蹟研究〉,《臺北文献》,直字100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頁29-43。
    27. 卓克華《清代臺灣行郊之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28. 林孟章,1994,《臺灣古蹟保存政策執行與保存論述關係初探》,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林芬,1996,《戰後臺灣古蹟保存政策變遷歷程之研究(1945-1996)》,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林華苑,2002,《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論文。
    31. 空間雜誌社編輯部整理,1998,〈古蹟保存之困境與出路研討座
    談會記錄〉,《空間雜誌社》, 臺北:空間出版社,108期,頁35~52。
    32. 夏鑄九,1998,〈臺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期,台北:台灣大學,頁1-9。
    33. 孫全文,1989,〈古蹟維護與都市計劃建築管理〉,《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專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印行,頁164~169。
    34. 徐明福,1991,〈尋找「文化資產保存灰色帶」〉,《雅砌》,臺北,華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2期,頁10~15。
    35. 徐惠玲,1999,《古蹟保存結合社區特性發展之研究--以鹿港曰茂行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徐惠鈴,1998,《古蹟保存結合社區特性發展之研究-以鹿港日茂行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馬以工,1985,〈古蹟指定問題多〉,《房屋市場月刊》,臺北,房屋市場月刊社, 47卷55期,頁93~97。
    38. 涂順從,1994,《南瀛古廟志》,新營: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39. 張婉真,1997,《古物保存維護間易手冊》,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40. 張瓊慧,1999.6.1,〈古厝成新寵──典藏夢裡故鄉〉,《中國時報》,臺北:報紙10版。
    41. 莊芳榮,1983,《古蹟管理與維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2. 莊展鵬,1991,《臺北歷史散步—艋舺、大稻埕》,臺北,遠流出版社。
    43. 許枝霖主持,1987,《古蹟組第四次、五次研討會》,〈文化資產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4. 許淑華,1997,〈我國對文化藝術如何獎勵-文化藝術有賞〉,臺北,法律與你雜誌社,《法律與你》,119期,頁70-79。
    45. 陳以超,1986,《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6. 陳妙雲,2001,《古蹟保存區劃設與執行機制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碩士論文。
    47. 陳志梧,1991,〈歷史就是這樣保存的〉,《中央月刊》,臺北:中央月刊社,24期,頁113~116。
    48. 陳志梧,1995,〈社區歷史保存的初步題綱〉,《漢聲雜誌》,澳洲:漢聲雜誌,74期,頁64-66。
    49. 陳志華編譯,1992,《保護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臺北;博遠出版公司。
    50. 陳雅慧,2002,《古蹟指定相關法制問題之研究》,臺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
    51. 陳新民,1996,〈論社會基本權利〉,《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臺北:三民書局,頁95-128。
    52. 傅朝卿,1993,〈老建築的二春─ 談臺灣日據時期歷史性建築等,再利用之契機與問題〉,《建築師雜誌》,19卷11期,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頁93-99。
    53. 曾建元,2000,〈文化政策與法制變遷-從臺北府城牆遺址爭議出發縱看臺灣古蹟保存法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8卷1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頁237~278。
    54. 曾思凱,1997,《私有古蹟保存與再發展策略之研究一以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為策略》,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5. 曾國恩主持,1986,《第一級古蹟五妃廟調查研究及修護計劃》,臺南:臺南市政府委託。
    56. 曾憲嫻,1987,《日據時期土木建築營造業之研究-殖民地建設與營造業之關係》,中原大學建築系建築碩士論文。
    57. 黃昆山主持,1997,《臺閩地區私有宅地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調查分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58. 黃素絹,2000,《古蹟保存之經營管理-國民信託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59. 黃健敏,2002,〈美國駐臺領事館的歷史變遷—從政治禁忌走向民眾參與〉,《建築師雜誌》,336期,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頁46~49。
    60. 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臺灣古蹟保存運動》,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61. 葉乃齊,1993,〈古蹟在文化資產保存法之地位〉,《建築師雜誌》,219期,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頁84-89。
    62. 廖春生,1988,《臺北之都市轉化—以清代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為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63. 廖漢臣,1953,〈艋舺沿革志〉,《臺北文物》,二卷1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64. 榮芳杰,2000,《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臺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5.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1991,《新竹市古蹟保存範圍劃定研究》,新竹市政府,頁15~21。
    66. 漢寶德,1999,《古蹟的維護》,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67. 漢寶德與李乾朗,1992,〈古蹟的理論與實際〉,《建築師雜誌》,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頁31~35。
    68.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1,《臺北市街區暨歷史性建築物發展自治條例之研擬》。
    69. 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83,《臺南縣的寺廟與神明》,臺南:臺南縣政府。
    70. 趙文傑、李文玲,1993,《古蹟業務法規彙編》,內政部。
    71. 樂山文教基金會,1993,《古蹟管理與維護辦法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72. 潘璽,2000,〈歷史建築再利用〉,《文化視窗》,24期,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52~59。
    73. 魯道夫斯基(Rudofsky, Bernard (林憲德譯)),1987,《被建築史遺忘的建築》(Architecture Without Aarchitects),臺北,大佳出版社。
    74. 賴朝俊建築師事務所、法國ORSAY-LAM規劃團隊,2002.2,〈臺北之家〉,《建築師雜誌》,臺北:頁42~25。
    75. 閻亞寧,1989,〈我國當前私有古蹟維護問題之探討〉,《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印行,頁208~217。
    76. 閻亞寧主持,2001,《臺北市古蹟保存區涵蓋範圍規劃調查研究》,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國技術學院。
    77. 薛琴,1994,〈從私有財產權的觀點看文化資產保存法〉,《建築師雜誌》,236期,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頁45~49。
    78. 薛琴,2001,〈歷史建築保存的法令機制〉,《歷史建築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建設委員會,頁53~57。
    79. 薛琴,2002,〈古蹟歷史建築修復內容及原則〉,《中部地區古蹟修復工程工地主任培訓課程資料》,內政部委託成功大學辦理,頁29。
    80. 簡文彥,1995,《私有古蹟保存與地方發展的難題──臺中縣霧鄉霧峰林宅二級古蹟保存維護過程研究》,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81. 蘇子程,2000,《古蹟文化經營之探訪──以臺灣地區第一級公有古蹟為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82. 蘇昭英,2000,《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臺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83. 顔亮一,1995,《都市保存之政治過程─三峽民權街個案》,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相關網站】
    1. 內政部,2001.9,〈古蹟概況〉,《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統計年報》,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2. 文化環境網,2002.5,http://www.ceformoso/org.tw/
    3. 北宋官訂,1091,《營造法式》,http://ultra.ihp.sinica.edu.tw/~hanchi/homepage/people/people1/3-12.htm。
    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1,〈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建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cca.gov.tw/。
    5. 卓克華,2003.4,〈臺閩地區古蹟基本資料〉,《資訊計劃及建檔計畫報告書》,頁A-60,http://ccntl.ckitc.edu.tw/arch/acstudio/research.htm。
    6. 芳蘭大厝,2002.3,http://proxy.yphs.tp.edu.tw/~cyber-m/ie/map_daam-4a.htm。
    7. 邱如華,2000.7,〈臺灣當前文化資產保存政策與現況審思〉,http://www.taiwan-ngo.org.tw/blac/group/groupc9.htm。
    8. 臺北市市政府文化局,2003.2,http://www.culture.gov.tw/home_c.htm‧文化政策白皮書參考整理。
    9. 臺北縣文化局,2002.11,http://www.cabtc.gov.tw/。
    10. 寶成公司,2000.8,http://www.pouchen.com.tw。
    【英文部份】
    1. Bernard Gallin, 1966, 《小龍村》,出版地、處不詳。
    2. Boeschenstein, Warren, 2001, 'Historic Perspectives- Historic American towns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APA Journal", Vol.67, No.2, pp.223-224.
    3. Bramwell, B., 1999, 'Sustaining the culture heritage of Europ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PP.455~457.
    4. Delafons, John, 1997, "Ploitics and Preservation: a Policy History of the Built Heritage", 1882-1996, London: New York: E& FN. Sporn 1st., ed.
    5. Feilden, bernard M., 1982,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London: Butterworth Scientific.
    6. Hutter, Michael & Ilde Rizzo, 1997, "Economic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Heritage", ST. MARTIN'S PRESS, INC.,
    7. Richard J.Roddewig, 1983, "Preparing a Historic Preservation Ordinanc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PAS).
    8. Roger W. Suddards, 1988, "Listed Buildings: The Law and Practice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cient Monuments, and Conservation Areas", S & M, London.
    9. The Architectural Press, 1984, "Urban conservation & Historic Buildings -A Guide to the Legislation", Royal Borough of Kensington & Chelsea, London.
    10. Tyler, Norman, 2001, 'Historic Preserv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 Principle, and Practice', "APA Journal", Vol.67, No.2, pp.225-226.
    11. William J.Murtagh, 1997, "Keeping Time-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Preservation in America",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