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來錦
Wu Lai-Jean
論文名稱: 臺灣役牛地理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
The Geographic Study of Draft Cattle in Taiwan---An Example of Yun-Chia-Nan Area
指導教授: 鄭勝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畢業學年度: 86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役牛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究水’黃牛引入台灣並隨農業及社會經濟發展,最近一百年來,在頭數’空間分布及役用取向等方面的變遷趨勢.根據文獻及統計分析,台灣最重要的役牛使用區是雲嘉南地區,故以此區為樣區,探討役牛於農家隨不同時期區域農作制度’機械化影響,而產生的年中與日中役用週期模式,並由不同時期模式之差異,探討農民因應役用需求,改水牛為黃牛之轉型事實.  水牛’黃牛主要在荷據至清代之間,因荷人及漢人由大陸沿海各省引入,逐漸繁衍成台灣本地牛種.水牛力氣大,在水田耕作效率大於黃牛,故水田耕作以水牛為主.黃牛步速較快,多用於輓車及旱田耕作.  1905至1970的65年間,除了二次大戰期間,台灣役牛數維持在30萬頭以上,是台灣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時期.其後工業發展,又推行機械化,役牛數遂自1961年起逐年下降;而農家改飼乳牛’肉牛為主,役牛減為少數族群.  分析日治時期役牛養殖趨勢可分三時期:役用牛數成長期’役用牛數成長穩定期及戰時減少期.光復後可分:役牛增加期’役肉兼用牛增加期’肉用牛發展期’乳用牛發展期及乳’肉用牛為主期五個時期.  影響役牛數變遷主要因素為:1.養牛政策,2.農業機械化,3.社經環境變遷及4.農村環境的改變.百年來,上述影響因素造成台灣役牛役用取向變遷,約可分為三階段:即1961年以前之役牛耕輓用並重期;1961至1980年的役牛與農機並重期;1981年至今的農機為主役牛為輔時期.  日治以來,雲嘉南地區即為最主要的役牛分布區.在耕輓用並重期(1961年以前)役牛分布遍及全區,以水牛為主.而目前耕作以農機為主,作物制度較複雜的近海輪作區如:台西’四湖’學甲’北門等鄉鎮,仍以役牛輔助農機耕作,以役黃牛為主.  耕輓並重期農家飼牛的經濟效益,約有如下四點:  1.農忙期役牛協助自家農田的犁耕,並可代耕賺取收入. 2.農閒期可利用牛車從事運蔗’客貨運送’農產品販運,增加農戶收入.  3.牛隻能將野草’蔗葉’薯藤等農作副產物加以消化吸收,轉換成人類可利用的役力 ,牛糞尿則提供作物生長所需堆肥的主要原料.  4.充分利用農家勞力飼養牛隻,貧農可養大小牛再賣出賺取價差.  目前近海輪作區農民繼續飼牛的原因有如下五點:  1.農作收入有限,自家養牛可節省部份雇用農機的支出.  2.農民習慣精耕細作,使某些栽培過程仍不可無牛.  3.田地過小或道路不佳等狀況,牛犁較農機適用.  4.自家養牛使用較方便.  5.農機操作技術不純熟,仍習慣用牛犁.  沿海鄉鎮農戶多無農業繼承人,又農作收入有限’經濟作物價格不穩定,使農民不願投資大量資本購置農機.在無農機設備的情況下,飼養耕牛雖然很費人工,但飼養過程的飼料’人工可以自給,飼牛可節省部份雇用農機的金錢支出’又有些作物栽培過程仍以牛犁效果較佳,而牛犁工不僅貴又難雇請,故沿海鄉鎮農民仍寧願費工養牛,以圖利用及耕作上的方便.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