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哲彥
Chang Che Yen
論文名稱: 北區高中棒球聯會文化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ulture of North District High School Baseball Association
指導教授: 林伯修
Lin, Po-Hs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北區高中棒球聯會乙組棒球棒球運動文化
英文關鍵詞: North District High School Baseball Association, second division baseball, baseball sport cultu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2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分析北區高中棒球聯會之成立背景因素、發展歷程、運作阻礙和運動文化。本研究蒐集臺灣棒球文化、北區高中棒球聯會相關文獻資料,並對北區高中棒球聯會之會長、指導老師、教練和學生棒球聯盟副會長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研究結果發現,1990年代開始休閒意識抬頭,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廣設大學政策讓大學入學的窄門放寬,加上政府週休二日的施行,家長開始較能接受學生在課餘時間從事休閒活動。1995年開始舉辦的金龍旗更掀起了高中棒球熱潮,許多學校紛紛衝著金龍旗成立棒球社團,但與棒球傳統學校的實力差距,各個學校希望自己來辦比賽玩得過癮,這一切的背景因素都促成了北區高中棒球聯會的成立。聯會從1999年的寒假期間舉辦第一次的冬季聯賽,到了2001年,更開始在暑假期間擴大舉辦夏季聯賽,2006年新竹高中加入聯會,顯示聯會影響範圍開始擴及到臺北縣市以外,此後參賽隊伍數大幅提升,2012年的夏季聯賽,參與隊數更高達了57隊創下歷史新高,顯示聯會的成功發展。聯會在場地、經費上皆有遇到阻礙,領導階層的不固定,傳承性不佳,高中生的能力限制,和畢業學長姐的連結性不夠,都造成組織無法有效經營,進而產生功能性侷限的狀況。臺灣學生棒球的菁英功利主義,經濟成長伴隨著社會力量興起,教育政策的改變,這些社會結構影響聯會運動文化的形成,全面提升參與、回歸教育意義、不仰賴政府補助。誠如文化研究強調之接合的觀點,北區高中棒球聯會的創立都是在重要組織的中介與互動下,在彼此不同的政治、經濟、教育的脈絡中,接合在一起,少了他們的能動性,臺灣的乙組棒球可能就會是另外一番不同的面貌,亦或是類似北區聯會高中棒球聯會的組織會在不同的時間點出現,接合成不同的模樣。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obstacles to the operation, and the sport culture of the North District High School Baseball Association. This article appli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s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pondents include: president and the cadres. The study result shows, since mid-1990, the implement of two-day weekend and the program of “Broaden establishing college” which raised the college admission rate resulted in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more spare time to engage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 Gold Dragon Cup launched in 1995 was all the rage with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refore many schools had set up their own baseball teams. Accordingly, the above factors acceler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rth District High School Baseball Association. The Association organized the first winter league during the winter of 1999, and began to expand the summer league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1. HCHS joined the Association in 2006. Thus it can be seen, the influence of the Association has spread out of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Thereafter, the number of team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There are 57 teams in the summer league of 2012, and this record high proves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e Association. North District High School Baseball Association faces difficulty both with the game field and funds. Furthermore, the unstable leadership and the lack of connection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alumni caused the ineffective operation and the functional limitations in the organization. Social structures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sport culture in the Association, which are to enhance the participation, to make sense of education, and to operate without government subsidies. As cultural studies stressed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articulation, North District High School Baseball Association was founded in the articulation of different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educational context. Lack of their agency, Taiwanese second division baseball may have some other different look.

    口試委員及所長簽字證書 i 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謝 誌 vi 目 次 vii 表 次 x 圖 次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高中棒球運動發展 4 第二節 運動文化的研究徑路 16 第三節 聯會成立與文化接合之關係 24 第四節 北區高中棒球聯會成立背後的社會因素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6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9 第五節 研究設計及實施 4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1 第肆章 北區高中棒球聯會之文化 42 第一節 北區高中棒球聯會之成立背景因素 42 第二節 北區高中棒球聯會之發展歷程 52 第三節 北區高中棒球聯會之運作阻礙 68 第四節 北區高中棒球聯會運動文化與社會意義 8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結論 96 第二節 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附錄 109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09 附錄二:訪談逐字稿-受訪者A 111 附錄三:訪談逐字稿-受訪者B 116 附錄四:訪談逐字稿-受訪者C 119 附錄五:訪談逐字稿-受訪者D1 124 附錄六:訪談逐字稿-受訪者E1 128 附錄七:訪談逐字稿-受訪者F1 130 附錄八:訪談逐字稿-受訪者G1 134 附錄九:訪談逐字稿-受訪者H4 136 附錄十:訪談逐字稿-受訪者I5 141 附錄十一:訪談逐字稿-受訪者J5 145 附錄十二:訪談逐字稿-受訪者K7 150 附錄十三:訪談逐字稿-受訪者L9 155 附錄十四:訪談逐字稿-受訪者M11 158 附錄十五:訪談逐字稿-受訪者N12 162 附錄十六:訪談逐字稿-受訪者O14 165 附錄十七 聯賽競賽規程(2012年夏季聯賽) 168

    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2010)。98學年度高中、國中、國小棒球運動聯賽 學校球隊資料、比賽成績記錄。臺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2012)。報名隊數一覽表。取自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報名資訊查詢網址http://www.ctsbf.edu.tw/ReportServer?/SFM014_3&rs:Command=Render。
    中華職棒大聯盟(2012a)。聯盟簡介。取自中華職棒大聯盟官方網站,聯盟簡介網址http://www.cpbl.com.tw/html/cpbl.asp
    中華職棒大聯盟(2012b)。球迷成長數。取自中華職棒大聯盟官方網站,聯盟簡介網址http://www.cpbl.com.tw/html/numeration.asp
    日本文部科學省(2012)。都道府県別学校数。取自e-Stat,政府統計之綜合窗口網址http://www.e-stat.go.jp/SG1/estat/GL08020103.do?_toGL08020103_&tclassID=000001037154&cycleCode=0&requestSender=dsearch。
    日本高等學校野球聯盟(2012a)。部員數統計-硬式。取自日本高等學校野球聯盟,資料網址http://www.jhbf.or.jp/data/statistical/index_koushiki.html。
    日本高等學校野球聯盟(2012b)。日本學生野球憲章。取自日本高等學校野球聯盟,憲章&規定網址http://www.jhbf.or.jp/rule/charter/index.html。
    尹俊翔(2009)。臺灣獨木舟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玗心(2008)。高中棒球社團成員從事棒球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桃園縣。
    王宗吉(1987)。競賽的文化橫斷面研究。體育學報,9,9。
    王宗吉(1996)。運動社會學。臺北市:銀禾。
    王翔(2009,3月17日)。每年3億 補助基層競技球隊。聯合晚報,A7版。
    玉山盃官方網站(2009a)。玉山盃緣起。取自玉山盃官方網站,關於玉山盃網址http://esuncup.pixnet.net/blog/post/23854602。
    玉山盃官方網站(2009b)。玉山盃目標與願景。取自玉山盃官方網站,關於玉山盃網址http://esuncup.pixnet.net/blog/post/23854616。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振興棒球運動總計畫。臺北市:作者。
    吳烱宏(2006)。學校運動團隊後援團體組織運作之研究-臺灣大學與淡江中學OB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經國(1988)。從臺北市公立學校籃球聯賽談運動聯賽與學校運動風氣。國民體育季刊,17,4-6。
    李仁德(2009)。中小學棒球聯賽二十年。學校體育,113,4-15。
    李坤培(1993)。運動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台大體育,23,87。
    李承曄(2007)。甲子園-野球少年們的夢想聖殿。Passion,47。
    李國彥(1995,11月9日)。臺灣的甲子園 金龍旗青棒賽 53隊報名。聯合報,24版。
    李國彥(1999,1月26日)。金龍旗四年有成 盼遠離放水陰影。聯合報,29版。
    李翔群(2007)。運動明星的形成與反思(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逸楠(2009)。王建民效應對於青少棒、青棒球員參與運動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周西寬、胡小明(1999)。體育文化泛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祝瑛(2008)。臺灣教育怎麼辦?。臺北市:心理。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林以君(1995,12月13日)。曾經 他們是青棒選手。聯合報,24版。
    林以君(1999a,2月13日)。棒球社團搏熱情 高中生創造比賽。聯合報,29版。
    林以君(1999b,2月14日)。留級、補考 不悔棒球夢。聯合報,29版。
    林以君(2009,12月28日)。光打球不念書 棒球從根爛。聯合報,頭版。
    林以君(2011,2月14日)。到底哪個比賽 才是臺灣甲子園?。聯合報,B3版。
    林東寬(2008,2月5日)。教長南美行 踢出畸形體育。聯合報,AA2版。
    林冠年(2010)。百年孤寂-臺灣棒球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林琪雯(1995)。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臺灣棒球發展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易劍東(1998)。體育文化。臺北市:揚智。
    邱仲緯(2011)。臺灣青年棒球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1970~2008)(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市。
    邱金松(1976)。體育社會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正中。
    邱建章(2009)。運動全球化對在地運動主體價值的衝擊與回應(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瑞萌(2010)。學校運動競賽─精緻化與國際化 學生運動聯賽。載於許義雄(主編),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350-366)。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唐子騏(2004)。美國Trinity College運動文化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唐維敏(編譯)(1998)。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臺北市:元尊文化。
    徐元民(2006)。體育學導論。臺北市:品度。
    翁志成(1993)。運動裁判法中的體育概念。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31-38。
    高正源(2001),希望圓夢的北區高中棒球聯會。學校體育,11(6),54-59。
    高俊雄(2009)。臺灣全民運動發展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38(2),11-16。
    婁靖平(1996,12月20日)。建中一本熱忱 倉促成軍。民生報,4版。
    婁靖平(2003,11月1日)。金龍旗不再飄揚了。民生報,3版。
    康正男(2009)。中華青棒發展。學校體育,19(4),23-27。
    張威克(1995)。臺灣運動文化的反省與批評—以臺灣區運動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臺北市:滄海。
    教育部(2009)。促進優質學生棒球運動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99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1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100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辭編會(1992),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
    梁淑玲(1993)。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臺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1990)(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莊東波(2000),北區高中棒球聯誼賽之發展。學校體育,10(3),20-21。
    許義雄(1977)。體育學原理。臺北市:文景。
    陳柏甫(2005)。多元迷思?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陳博洲(2009)。亂中有序的一盤散沙:看球也玩球的臺灣棒球民眾文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彭誠浩(2006)。臺灣棒球百年史。臺北市: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曾文誠、孟峻瑋(2004)。臺灣棒球王。臺北市:我識。
    黑中亮(1996,12月22日)。棒球生機 金龍躍起。民生報,4版。
    黃淑真(1996)。正視青少年休閒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8,77-80。
    黃麗華(1997,12月25日)。球隊數激增 實力大提升。聯合晚報,15版。
    楊光庭(2007)。臺灣光復後社會變遷對休閒活動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州大學,臺中市。
    溫勝智(2004)。臺灣地區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897-2001)(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賈亦珍(1996,12月27日)。棒球路走得比別人艱辛 誰叫他們是讀書囝仔。聯合報,24版。
    賈亦珍(2001,4月11日)。今年,臺灣棒球年!聯合報,31版。
    趙志卿(2003)。社會環境變遷對第34屆世界盃棒球賽效益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照金(2010)。我國中央與地方體育行政組織發展之關係。國民體育季刊,39(4),14-20。
    歐建智(2008)。玉山盃青棒/首起比賽放水被取消 桃縣宜縣缺乏運動精神。取自NOWnews,網址http://www.nownews.com/2008/06/12/341-2288855.htm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岱亨(2003)。臺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蔡宗信(1992)。日據時代臺灣棒球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1895(明治28)年至1926(大正15)年為中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博任(2005)。躍向世界的野球:戰後臺灣基礎棒球發展與國家機器─以美和中學棒球隊興衰(1970~1983)為例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蕭保祥(2011)。王建民回大聯盟 帶動基層棒球。取自中央社CNA,網址http://www.cna.com.tw/Topic/Popular/2296-1/201107300018.aspx。
    蕭美君(1991,3月9日)。王貞治杯青棒邀請賽 11日起舉行。聯合報,30版。
    賴綉哖(2000)。學校社團--培育新世紀領袖的搖籃。北縣教育,36,46-47。
    龍冠海(1994)。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謝仁義(2003)。戰後臺灣社會變遷對全國運動會發展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謝佳芬(2005)。臺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謝宗順(2007)。臺灣足球職業化成立的運動體系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瞿欣怡(2011)。打一場生命的好球:棒球之父謝國城的故事。臺北市:天下文化
    羅世宏(2010)。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蘇瑞陽(1992)。運動文化的出路與發展。中華體育,6(3),7-17。
    蘇維杉(2004)。臺灣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過程研究(1945~2003)(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維杉(2009)。運動社會學。臺北市:華都。
    Giddens, A. (1979). 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 Agency, structure and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analysis. London, UK: Macmillan.
    Giddens, A.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Soren Damkiar (2004). Post-Olympism and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Sport,in Post-Olympism? Questioning Spo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xford, UK: Berg, 21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