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郁芸
論文名稱: 「寫字的小畢卡索」幼兒書寫教學歷程的探索與研究
指導教授: 張鑑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4
中文關鍵詞: 幼兒書寫書寫教學讀寫萌發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6下載:6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為主,量化資料為輔。以研究者所任教之班級進行幼兒書寫教學的探索與研究。研究目的為:一、探討幼兒書寫教學歷程。二、瞭解在研究者所提供的情境下,幼兒書寫學習的情形。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班級內的二十六名中、大班幼兒。資料的蒐集包括:讀寫評量、觀察紀錄、幼兒作品、研究日誌、家長問卷等。
    在歷時一年的教學過程中,本研究發現的結論如下:
    一、 教學的安排
    (一)空間環境的情境妝扮,是孩子創意種子的沃土良田,悉心的澆注養分老師責無旁貸。
    (二)以「鬆動框架」為門鑰,「目標教學」、「萌發教學」與「環境規劃」三者為引動互補。
    (三)從「整體到局部再回到整體」的往復學習脈絡,有層層堆疊的滾雪球效應。
    (四)多方路徑只是過程,讓孩子找到「自我書寫腳本」才是目的。
    (五)自然中的文字訊息─「象形」,是幼兒書寫教學中最直接、有效的媒材。
    二、教師的角色
    (一)適時給予欣賞,孩子才能盡情探索;創造「需要時刻」,書寫就會展露主動性。
    (二)孩子終會做出他的決定,而老師最該做的是─等待與注入新元素。
    (三)向孩子學習並重視他們丟出的球,老師才能悟出書寫教學的葵花寶典。
    三、幼兒的學習
    (一)孩子書寫是「開枝散葉式」的成長,而非階段性明顯的切割、或單一形式的呈現。
    (二)「在遊戲中試驗書寫」─是孩子併發最佳書寫能量的舞台。
    (三)孩子以「發展中的形式」展現書寫探索,那是甜美果實的雛型。
    (四)假裝書寫→漸次仿寫→文字成型→獨立書寫,是孩子們書寫的完整蛻變史。
    (五)幼兒書寫時,會以文字的某一部件來代表那個文字。
    (六)孩子對文字獨特的覺識過程為1.在書寫中大玩分解、重組的遊戲。2.在聲音連結上像玩一種變身遊戲。
    (七)「閱讀中學書寫,在書寫中學書寫,也在書寫中學閱讀」─幼兒的書寫學習是多元並進式。

    目次 前言 1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主題的選擇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幼兒書寫的重要性 13 第二節 幼兒書寫的發展 16 第三節 幼兒書寫能力的獲得 21 第四節 幼兒書寫教學 26 第五節 影響幼兒書寫發展的因素 34 第六節 幼兒書寫發展之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 49 第二節 研究情境 53 第三節 試探性研究 59 第四節 主要研究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4 第一節 幼兒書寫教學-感覺啟發期 84 第二節 幼兒書寫教學-應用發展期 113 第三節 幼兒書寫教學-整合持續期 157 第四節 幼兒書寫教學的回顧與發現 2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30 第一節 結論 230 第二節 研究限制 224 第三節 建議 245 參考文獻 248 附錄 254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254 附錄二 個別書寫訪談 255 附錄三 宣崇慧(2000)「學前兒童讀寫發展評定量表」之「書寫發 展能力量表 」 256 附錄四 角落素材一欄表 257 附錄五 象形文字舉隅 258 附錄六 期末問卷內容 259 附錄七 兩次書寫訪談結果比較表 261 附錄八 期末家長問卷統計表 262 附錄九 爸爸媽媽角三階段菜單舉隅 263 附錄十 第三階段食譜與菜單舉隅 264 表次 表2-6-1 國內相關研究 42 表2-6-2 國外相關研究 48 表3-2-1 陽陽國小附設幼稚園作息表 55 表3-3-1 試探性研究前期行動一覽表 61 表3-4-1 主要研究之環境規劃 76 表3-4-2 每日活動流程 78 表4-1-1 第一階段感覺啟發期「例行性活動」一覽表 87 表4-1-2 第一階段感覺啟發期「主題教學活動」一覽表 106 表4-2-1 第二階段應用發展期「例行性活動」一覽表 117 表4-2-2 第二階段應用發展期「主題教學活動」一覽表 143 表4-3-1 第三階段整合持續期「例行性活動」一覽表 159 表4-3-2 第三階段整合持續期「主題教學活動」一覽表 188 表4-4-1 三階段幼兒書寫教學之關注焦點 211 表4-4-2 三階段書寫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一覽表 217 表4-4-3 兩次書寫訪談結果比較表 227 表4-4-4 「學前兒童讀寫發展評定量表」之「書寫發展能力量表」 幼兒得分一覽表 229 圖次 圖1-2- 1 幼兒書寫終點的作品 10 圖3-3- 1 孩子主動寫信給家人 65 圖3-4- 1 研究流程圖 74 圖3-4- 2 教室空間規劃平面圖 77 圖4-1- 1 教學活動分支圖(一) 85 圖4-1- 2 妤妤的塗鴉書寫 89 圖4-1- 3 小曼的塗鴉書寫 89 圖4-1- 4 小瑋的塗鴉書寫(一) 89 圖4-1- 5 小瑋的塗鴉書寫(二) 90 圖4-1- 6 小安的塗鴉書寫 90 圖4-1- 7 祥祥書寫「火車」 93 圖4-1- 8 小曼做的小書 94 圖4-1- 9 怡怡的小書 95 圖4-1-10 小萱記錄綸綸點的餐點 97 圖4-1-11 小君寫的折價券 97 圖4-1-12 小萱畫媽媽 99 圖4-1-13 小萱寫自己的名字 99 圖4-1-14 小瑋寫給小曼的信 100 圖4-1-15 小諭的紙飛機 102 圖4-1-16 睦睦的紙飛機 102 圖4-1-17 繪本討論圖表 108 圖4-1-18 幼兒在文字旁畫出內容 109 圖4-1-19 繪本經驗圖表 110 圖4-1-20 小萱寫自己的姓 111 圖4-1-21 小瑋書寫「小」和「王」 111 圖4-2- 1 教學活動分支圖(二) 115 圖4-2- 2 怡怡的點餐書寫 120 圖4-2- 3 爸爸媽媽角菜單的轉變 121 圖4-2- 4 小卉記錄點餐內容 122 圖4-2- 5 小卉端食物給茜茜 122 圖4-2- 6 小安記錄餐點內容 123 圖4-2- 7 小萱記錄餐點 123 圖4-2- 8 小萱寫給媽媽的信 124 圖4-2- 9 怡怡和小君在白板上書寫 125 圖4-2-10 小卉從圖畫字典裡找到「友」 128 圖4-2-11 律律到文字牆前仿寫 129 圖4-2-12 律律仿寫的文字 129 圖4-2-13 小瑋摺紙記錄單 130 圖4-2-14 廷廷的記錄單 131 圖4-2-15 小諭的記錄單 132 圖4-2-16 早晨留言單(一) 134 圖4-2-17 早晨留言單(二) 136 圖4-2-18 示範書寫(一) 138 圖4-2-19 文字與顏色對應 138 圖4-2-20 幼兒演出綠色的青蛙和紫色的貓 140 圖4-2-21 小曼書寫繪本文字 144 圖4-2-22 小凱的小書 146 圖4-2-23 小萱的小書 146 圖4-2-24 小盛的小書 147 圖4-2-25 小君的小書 147 圖4-2-26 小諭的小書(一) 148 圖4-2-27 小諭的小書(二) 148 圖4-2-28 合作寫信內容 151 圖4-2-29 紙飛機的信件 153 圖4-2-30 示範書寫(二) 154 圖4-2-31 小萱寫給爸媽的信 155 圖4-2-32 小諭的信件 155 圖4-2-33 怡怡的信件 156 圖4-3- 1 教學活動分支圖(三) 158 圖4-3- 2 文文正在仿寫菜單 162 圖4-3- 3 文文仿寫的菜單 162 圖4-3- 4 小萱正在仿寫菜單 162 圖4-3- 5 看食譜煮食物 163 圖4-3- 6 幼兒寫的發票 164 圖4-3- 7 小瑋寫的發票 165 圖4-3- 8 小瑋記錄的內容 165 圖4-3- 9 小瑋仿寫「元」和「吐」 167 圖4-3-10 小瑋記錄三明治的價錢 168 圖4-3-11 小瑋書寫菜單 168 圖4-3-12 小萱仿寫字典 170 圖4-3-13 宇宇和文文找到「母親」二字 170 圖4-3-14 小凱的記錄單 172 圖4-3-15 周周的記錄單 173 圖4-3-16 睦睦和綸綸寫「大」「小」 174 圖4-3-17 幼兒主動書寫輪流表 174 圖4-3-18 茜茜記錄早晨留言 178 圖4-3-19 老師協助書寫 180 圖4-3-20 宇宇記錄玩具數量 180 圖4-3-21 宇宇記錄得分情形 181 圖4-3-22 小瑋記錄得分 182 圖4-3-23 好朋友簽名 182 圖4-3-24 仿寫名字卡 182 圖4-3-25 小凱描寫與仿寫 183 圖4-3-26 小凱寫給老師的信件 183 圖4-3-27 書寫小書 186 圖4-3-28 小瑋寫給小花老師的信(一) 190 圖4-3-29 茜茜寫給媽媽的信 191 圖4-3-30 小瑋寫給小花老師的信(二) 192 圖4-3-31 小萱寫給媽媽的信 192 圖4-3-32 小瑋的採購清單 195 圖4-3-33 小凱寫的信 197 圖4-3-34 婷婷寫的邀請函 197 圖4-3-35 小萱書寫的信封 199 圖4-3-36 宇宇指導小萱書寫 200 圖4-3-37 拓印記錄(一) 200 圖4-3-38 拓印記錄(二) 201 圖4-3-39 猜謎卡(一) 202 圖4-3-40 猜謎卡(二) 202 圖4-3-41 書寫線索(一) 202 圖4-3-42 書寫線索(二) 202 圖4-3-43 書寫線索(三) 202 圖4-4- 1 幼兒─老師─書寫之關係圖 205 圖4-4- 2 幼兒書寫教學流程與關係圖 207 圖4-4- 3 爸爸媽媽角素材的增加與幼兒學習的變化 213 圖4-4- 4 目標教學活動順序歷程圖 217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素卿(2001)。中文閱讀習得歷程中音素覺識角色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巴比‧費雪(1999)。快樂的學習:全語言幼稚園的一天。(林佩蓉譯)。台北縣:光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1)
    艾德華茲、甘地尼和富爾曼(2000)。兒童的一百種語言:瑞吉歐艾蜜莉亞教育取向進一步迴響。(羅雅芬、連英式、金乃琪等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8)
    李斯貝斯‧迪克生‧克勞斯(2001)。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谷瑞勉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6)
    宋慶珍(2004)。幼兒讀寫萌發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連珠(1995)。台灣幼兒之讀寫概念發展。幼教天地,11,37-68。
    吳敏而和黃琪芬(1993)。幼兒對文字用途的認識。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3,35-44。
    林玫君(1999)。讀寫遊戲之介入對學前幼兒遊戲型式與讀寫發展之影響。台南師範學報,32,495-515。
    林文韵(2003)。兒童語言發展-甜甜與糖糖的故事。國教學報,15,89-130。
    林麗卿、邱蓮春、張巧妙、黃詩穎、洪筑芸、吳嫈華、白宜芳、莊秋芬、洪俐如(2006)。全語文的新思維。台北市:華騰圖書公司。
    柯華葳(2006)。字的童話親子活動讀本。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社。
    宣崇慧(2000)。學前聽障及聽常兒童口語發展及讀寫萌發能力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威廉‧古德溫和蘿拉‧古德溫(2003)。幼教研究法。(賈芸棣譯)。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原著出版年:1996)
    馬修‧麥瑞斯和麥克‧賀堡曼(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張芬芬譯)。台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4)
    陳淑敏(2006)。如何引導幼兒故事書以增進幼兒的語文發展。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4,41-60。
    陳淑琴(2000)。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台北縣:光佑出版社。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雪莉‧瑞妮斯和羅伯特‧肯耐迪(1997)。全語言幼稚園。(薛曉華譯)。台北縣:光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0)
    莉亞‧麥基和唐諾‧利奇積爾斯(2005)。幼兒語文讀寫發展。(謝孟岑、吳亞恆、江燕鳳等譯)。台北市:華騰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康士坦士‧卡密和瑞河塔‧迪發爾斯著(1999)。幼兒物理知識活動: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中的應用。(陳燕珍譯)。台北縣:光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3)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台北市:學富出版社。
    黃秀文(1997)小學一年級學童書寫形式與概念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21-154。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1993)。幼兒語文經驗。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彭信禎(2006)。戰鬥機男孩與手持繪本的女孩-在角落情境下幼兒讀寫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歐瑞里‧麥克非和戴伯拉‧里昂(2005)。幼兒發展學習的評量與輔導。(廖鳳瑞、萊素珠、謝文慧、陳姿蘭、林怡滿等譯)。台北市:華騰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2)
    蔡敏玲和陳正乾(1997)。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敏玲(2004)。我看教育質性研究創塑意義的問題與難題:經歷、剖析與再脈絡化。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7(1),493-518。
    賽吉歐‧斯帕吉雅瑞、洛利斯、馬拉古齊、瑪利娜和卡拉‧瑞納迪等(2000)。鞋子與量尺。(黃又青、詹佳蕙譯)。台北縣:光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簡楚瑛、廖鳳瑞、林佩蓉、林麗卿(1995)。當前幼兒教育問題與因應之道。教改通訊,14,32-33。

    二、外文文獻:
    Dyson, A. H. (1985).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erging writing. In M. Farr (Ed.), Advances in writing research: Children’s early writing development (pp. 59-126). Norwood, NJ: Ablex.
    DeTemple, J. M. (2001). Parents and children reading books together. In D. K. Dickinson & P. O. Tabors (Eds.), Beginning literacy with language: Young children learning at home and school (pp. 31-51). Baltimore, MD:Paul H. Brookes.
    Ferreiro, E. (1986). The interplay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assimilation in beginning literacy. In W. H. Teale & E.Sulzby (Eds.),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eading (pp. 15-49). Norwood, NJ:Ablex.
    Goodman, Y. M. (1986). Children coming to know literacy. In W. H. Teale & E. Sulzby (Eds.),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pp. 1-14). Norwood, NJ:Ablex.
    Morrow, L. M., & Rand, M. K. (1991). Preparing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to promote literacy during play.
    In J. F. Christie (Ed.), Play and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pp. 141-165).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orrow, L. M. (2005).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years: Helping children read and write. Boston, MA: Pearson.
    Mundorf, N. K. (2000). Emergent writing: A study of three-year-old children in chinese,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pre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emphis , Memphis , TN.
    McGee, L. M., & Richgels, D. J. (2000). Literacy beginnings: Supporting young readers and writer.Boston, MA : Allyn Bacon.
    McGee, L. M., & Richgels, D. J. (2003a). Prekindergarten in action . In L. M. McGee & D. J. Richgels (Eds.), Designing early literacy programs (pp. 134-146).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McGee, L. M., & Richgels, D. J. (2003b). Kindergarten in action . In L.M. McGee & D. J. Richgels (Eds.), Designing early literacy programs (pp. 147-174).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Neuman, S. B., Copple, C., & Bredekamp, S. (2000).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ves for young children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euman, S. B., & Roskos, K. (1997). Literacy Knowledge in practice:Contexts of participation for young writers and reader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2 (1), 10-32.
    Rowe, D. W. (2003). The nature of young children’s authoring. In N. Hall, J. Larson & J. Marsh (Eds.),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 (pp. 258-270).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Smerling, K. G. (1991). The making of a young writer: Emergent writing in kindergart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ordham, Manhattan, NY.
    Smith, F. (1983). Myths of writing. In F. Smith (Ed.), Essays into literacy: Selected papers and some afterthoughts (pp. 81-88). Exeter, N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Snow, C. E. , Tabors. P. O., & Dickinson, D. K. (2001).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 In D. K. Dickinson & P. O . Tabors (Eds.), Beginning literacy with language: Young children learning at home and school (pp. 1-22) .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Sulzby, E. (1986). Writing and reading: Signs of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organization in young children. In W. H. Teale & E. Sulzby (Eds.),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pp. 50-89). Norwood, N J: Ablex.
    Sumsion, J. (1991). Playing with print. Australia: Australian Early Childhood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70694)
    Teale, W. H, & Sulzby, E. (1989). Emergent literacy: New perspectives. In D. S. Strickland & L. M. Morrow (Eds.), Emergent literacy: Young Children learn to read and write (pp. 1-15).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Tochinsky, L. (2006). The emergence of writing. In C. MacArthur, S. Graham & J. Fitzgerald (Eds.), Handbook of writing research. (pp. 83-95).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