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韋琳
論文名稱: 舒曼< 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之詮釋報告
指導教授: 鍾家瑋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舒曼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8下載:1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幻想曲的本意是「富有想像」的音樂作品,其主要特色是沒有固定形式、多段落主題發展為基礎、以及具有即興演奏的功能。這樣自由隨性的優點,開闊了作曲家的創作空間,也提供了作曲家一個抒發情緒與表達自我的管道。
    幻想曲最早用於鍵盤音樂手稿的標題和音樂的圖表記譜法,十六世紀起,許多器樂的即興作品開始被題名為幻想曲,內容與觸技曲、前奏曲兩曲種相似,著重於技巧的表現及創作對位主題。十七世紀之後,幻想曲承襲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由風格,不受到曲式及標題的限制,更容易適應之後各個時代的作曲手法及特色。巴羅克時期以來,巴赫、艾曼紐‧巴赫和莫札特分別為幻想曲樹立了不同的典範:巴赫的幻想曲慣用對位手法、裝飾樂段、快速音群、調性轉換與和聲轉變等技巧,類似歌劇的宣敘調。艾曼紐‧巴赫重視即興形式與自由多變的演奏技巧。到了古典時期,莫札特的幻想曲作品兼具即興特色與裝飾功能,既可以用作導奏也可以獨立演奏。他們三人不同的風格,促成了幻想曲更多元化的發展。十九世紀初,貝多芬創作「幻想風格的奏鳴曲」,特色為突破傳統樂章的排列、試圖減少樂章間的間隔傾向、為單樂章的作品形式等。幻想曲與其他的樂曲形式結合,興起了幻想曲發展的新頁,也擴大了幻想曲的結構。
    舒曼深厚的文學涵養、多采多姿的習樂經歷和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成就了他不受拘束、渾然天成的音樂風格,使他得以承繼之前的音樂大師,更進一步開創了浪漫時期,《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是浪漫派幻想曲的代表作。在寓意上,像是分隔兩地的作曲者為被追求者寫的一首文情並茂的情詩,本作品一開始即是用許雷格的詩作為導引,第一樂章以奏鳴曲式為藍本,突破了原本嚴謹曲式的限制,曲風熱情澎湃,主題的呈現也頗有新意;第二樂章是前後兩段英雄式的進行曲樂段中放入一段的抒情段落,雄偉高亢與溫柔感性的強烈對比,成功地激盪著聽眾的情緒也反應了舒曼不同的人格特質;第三樂章由許多自由的段落所組成,慢板樂章作為結束,表現出的情感是內斂平靜的,舒曼的心境在這一個樂章中昇華,並以琶音方式分解和絃來貫穿全曲,使樂章前後相互呼應
    曲式結構上,舒曼《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與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作品二十七之二》相反,它是以幻想曲為名卻具有奏鳴曲式架構。第一樂章以奏鳴曲式寫作,但曲中第一主題群建立在五級和絃上,完全沒有終止式來確立調性,為不確定的C大調;第二主題則是不同於以往的在d小調與F大調上出現;發展部『傳奇』段落維持在穩定的c小調並馬上進入再現部,但再現部也不是從C大調再現;並加入了大量的插入段落來突破嚴謹的曲式。第二樂章以輪旋奏鳴曲式來表現,特別的是再現部由第二主題回來,調性上則是到了平行小調,這是比較特別的地方,另外,第二樂章可說是全曲節奏最單純的樂章,都是以一短一長的節奏變化而成。第三樂章是唯一的慢板樂章,在格式上完全的自由隨性,並以琶音式的分解和絃貫穿全曲。這三個樂章雖以奏鳴曲的形式創作,但舒曼在創作上卻自由的發揮,不受傳統的規則所束縛,符合了『幻想曲』的精神。
    在詮釋方面,舒曼《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可歸納成三個重點:第一點為速度的掌握,清楚標示的術語如慢板(Adagio),不清楚標示的如連續的漸慢記號等等,需要靠詮釋者多嘗試後才能決定,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第二點為旋律線條的處理,此作品在旋律上時常有多聲部旋律的出現,為對位聲部或者是卡農的旋律,在旋律線條上必須留意音量上的銜接以及情緒的堆積,一層一層的疊上來創造高潮,此外,在內聲部的彈奏上也必須注意旋律與伴奏間的層次。第三點為節奏的特色,舒曼喜歡用後起拍子與切分節奏來混淆正拍,以及用重音記號來改變重拍的感覺,附點節奏也是舒曼喜愛用的節奏之一。
    本篇詮釋報告參考了許多相關的資料及論文,先對舒曼《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的各個面向,進行深入的探討,再詳細分析樂曲架構,最後依照音樂的需求來做技巧調整的建議。相信在這樣仔細的分析之後,演奏者的詮釋將更加客觀而具說服力。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鍵盤幻想曲之歷史演變與發展………………………………………… 3 第一節 幻想曲之歷史演變………………………………………………… 3 第二節 幻想曲與奏鳴曲之結合…………………………………………… 11 第三章 舒曼之音樂背景與創作風格…………………………………………… 19 第一節 舒曼之音樂養成背景…………………………………………… 19 第二節 文學對舒曼的影響……………………………………………… 21 第四章 《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之分析………………………………… 27 第一節 《C大調幻想曲》之創作背景…………………………………… 27 第二節 第一樂章結構分析………………………………………………… 32 第三節 第二樂章結構分析………………………………………………… 49 第四節 第三樂章結構分析………………………………………………… 61 第五章 《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之詮釋探討…………………………… 75 第六章 結語………………………………………………………………… 100 附錄 貝多芬《致遠方的愛人,作品九十八》第六首之歌詞翻譯…………… 106

    【樂譜】
    Schumann, Robert. Fantasie C-dur, Opus 17. Leipzig: C. F. Peters, 1976.

    _______________. Fantasie C-dur, Opus 17. Germany: G. Henle Verlag, 1987.

    Bach, Johann Sebastian. Chromatic Fantasy and Fugue in d minor. Germany:
    Barenreiter-Verlag, 1999.

    【西文部份】
    Chissell, Joan. Schumann. Londo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972.

    Bach, Carl Philipp Emmanuel Bach. Essays on the True Art of Playing Keyboard
    Instrument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William J. Mitchell.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49.

    Daverio, John. Schumann's " Im Legendenton" and Friedrich Schlegel's
    Arabeske,
    Nineteenth Century Music 11, No.2 (1987), pp. 150-63.

    Gillesie, John. Five Centuries of Keyboard Music. New York: Dover, 1965

    Gordon, Stewart.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6.

    Kaminsky, Peter. Principles of Formal Structure in Schumann's Early Piano
    Cycles,
    Music Theory Spectrum 11 (1989), pp. 207-25.

    LaRue, Jan. Guidelines for Style Analysi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nd ed., 1995.

    Mark, Rozanski Ruby. Thematic Unification in Robert Schumann's Fantasia,
    Op.17. Ph.D.dis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89.

    Marston, Nicholas. Schumann Fantasie Op.17. Great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_______________. Schumann's Monument to Beethoven, Nineteenth Century Music
    14, No.3 (1991), pp. 247-64.

    _______________. Im Legendenton: Schumann's Unsung Voices, Nineteenth
    Century Music 16, No.3 (1993), pp. 227-41.

    Schumann, Robert. On Music and Musicians. New York: Pantheon, 1946.

    Sadie, Stanley, ed.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s. v.“Fantasia,”by Christopher D.S.Field, E.Eugene Helm, and William
    Drabkin.
    s. v.“Schumann,”by John Daverio. London: Macmillan, 1980.

    Taylor, Ronald. Robert Schumann: His Life and Work. New York: Universe
    Books, 1982.

    Todd, R. Larry. Nineteenth-Century Piano Music.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0.

    Walker, Alan. Schumann, Liszt and the C Major Fantasie, Op.17: A Declining
    Relationship, Music and Letters 60, No.4 (1979), pp. 156-65.

    Wasielewski, Joseph Wilhelm von Robert Schumann, 4thed., ed. Dr. Waldemar
    von Wasielewski (Leipzig 1906).

    【中文部分】
    彭聖錦。《鋼琴演奏與風格》。台北市:雙木林出版社,1996。

    陳玉芸。《舒曼鋼琴代表作之研究》。台北市:大陸書店,1997。

    苦憎譯。《舒曼鋼琴音樂》。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1997。

    林勝儀譯。《舒曼鋼琴曲》。台北市:大陸書店,1994。

    林公欽。《舒曼鋼琴變奏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2003。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台北市:美樂出版社,2001。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全音出版社,1983。

    劉志明。《曲式學》。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2001。

    嚴瑞祥譯。Tyler, James.“The Renaissance Guitar 1500-1600”in Early Music,
    Vol.3,
    No.4(October, 1975).

    Reich, Nancy
    B.著。羅基敏編審,陳秋萍、游叔峰譯。《克拉拉之死:一位堅毅不屈的傑出鋼琴家》。台北縣新店市:高談文化,1990。

    彼德奧斯華著。張海燕譯。《天使與魔鬼之舞》。台北縣新店市:高談文化,2000。

    蔡靜怡著。《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1998。

    尤懿心著。《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之詮釋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
    1997。

    蕭欣欣著。《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