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韋琳 |
---|---|
論文名稱: |
舒曼< 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之詮釋報告 |
指導教授: | 鍾家瑋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舒曼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35 下載:16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幻想曲的本意是「富有想像」的音樂作品,其主要特色是沒有固定形式、多段落主題發展為基礎、以及具有即興演奏的功能。這樣自由隨性的優點,開闊了作曲家的創作空間,也提供了作曲家一個抒發情緒與表達自我的管道。
幻想曲最早用於鍵盤音樂手稿的標題和音樂的圖表記譜法,十六世紀起,許多器樂的即興作品開始被題名為幻想曲,內容與觸技曲、前奏曲兩曲種相似,著重於技巧的表現及創作對位主題。十七世紀之後,幻想曲承襲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由風格,不受到曲式及標題的限制,更容易適應之後各個時代的作曲手法及特色。巴羅克時期以來,巴赫、艾曼紐‧巴赫和莫札特分別為幻想曲樹立了不同的典範:巴赫的幻想曲慣用對位手法、裝飾樂段、快速音群、調性轉換與和聲轉變等技巧,類似歌劇的宣敘調。艾曼紐‧巴赫重視即興形式與自由多變的演奏技巧。到了古典時期,莫札特的幻想曲作品兼具即興特色與裝飾功能,既可以用作導奏也可以獨立演奏。他們三人不同的風格,促成了幻想曲更多元化的發展。十九世紀初,貝多芬創作「幻想風格的奏鳴曲」,特色為突破傳統樂章的排列、試圖減少樂章間的間隔傾向、為單樂章的作品形式等。幻想曲與其他的樂曲形式結合,興起了幻想曲發展的新頁,也擴大了幻想曲的結構。
舒曼深厚的文學涵養、多采多姿的習樂經歷和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成就了他不受拘束、渾然天成的音樂風格,使他得以承繼之前的音樂大師,更進一步開創了浪漫時期,《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是浪漫派幻想曲的代表作。在寓意上,像是分隔兩地的作曲者為被追求者寫的一首文情並茂的情詩,本作品一開始即是用許雷格的詩作為導引,第一樂章以奏鳴曲式為藍本,突破了原本嚴謹曲式的限制,曲風熱情澎湃,主題的呈現也頗有新意;第二樂章是前後兩段英雄式的進行曲樂段中放入一段的抒情段落,雄偉高亢與溫柔感性的強烈對比,成功地激盪著聽眾的情緒也反應了舒曼不同的人格特質;第三樂章由許多自由的段落所組成,慢板樂章作為結束,表現出的情感是內斂平靜的,舒曼的心境在這一個樂章中昇華,並以琶音方式分解和絃來貫穿全曲,使樂章前後相互呼應
曲式結構上,舒曼《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與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作品二十七之二》相反,它是以幻想曲為名卻具有奏鳴曲式架構。第一樂章以奏鳴曲式寫作,但曲中第一主題群建立在五級和絃上,完全沒有終止式來確立調性,為不確定的C大調;第二主題則是不同於以往的在d小調與F大調上出現;發展部『傳奇』段落維持在穩定的c小調並馬上進入再現部,但再現部也不是從C大調再現;並加入了大量的插入段落來突破嚴謹的曲式。第二樂章以輪旋奏鳴曲式來表現,特別的是再現部由第二主題回來,調性上則是到了平行小調,這是比較特別的地方,另外,第二樂章可說是全曲節奏最單純的樂章,都是以一短一長的節奏變化而成。第三樂章是唯一的慢板樂章,在格式上完全的自由隨性,並以琶音式的分解和絃貫穿全曲。這三個樂章雖以奏鳴曲的形式創作,但舒曼在創作上卻自由的發揮,不受傳統的規則所束縛,符合了『幻想曲』的精神。
在詮釋方面,舒曼《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可歸納成三個重點:第一點為速度的掌握,清楚標示的術語如慢板(Adagio),不清楚標示的如連續的漸慢記號等等,需要靠詮釋者多嘗試後才能決定,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第二點為旋律線條的處理,此作品在旋律上時常有多聲部旋律的出現,為對位聲部或者是卡農的旋律,在旋律線條上必須留意音量上的銜接以及情緒的堆積,一層一層的疊上來創造高潮,此外,在內聲部的彈奏上也必須注意旋律與伴奏間的層次。第三點為節奏的特色,舒曼喜歡用後起拍子與切分節奏來混淆正拍,以及用重音記號來改變重拍的感覺,附點節奏也是舒曼喜愛用的節奏之一。
本篇詮釋報告參考了許多相關的資料及論文,先對舒曼《C大調幻想曲,作品十七》的各個面向,進行深入的探討,再詳細分析樂曲架構,最後依照音樂的需求來做技巧調整的建議。相信在這樣仔細的分析之後,演奏者的詮釋將更加客觀而具說服力。
【樂譜】
Schumann, Robert. Fantasie C-dur, Opus 17. Leipzig: C. F. Peters, 1976.
_______________. Fantasie C-dur, Opus 17. Germany: G. Henle Verlag, 1987.
Bach, Johann Sebastian. Chromatic Fantasy and Fugue in d minor. Germany:
Barenreiter-Verlag, 1999.
【西文部份】
Chissell, Joan. Schumann. Londo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972.
Bach, Carl Philipp Emmanuel Bach. Essays on the True Art of Playing Keyboard
Instrument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William J. Mitchell.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49.
Daverio, John. Schumann's " Im Legendenton" and Friedrich Schlegel's
Arabeske,
Nineteenth Century Music 11, No.2 (1987), pp. 150-63.
Gillesie, John. Five Centuries of Keyboard Music. New York: Dover, 1965
Gordon, Stewart.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6.
Kaminsky, Peter. Principles of Formal Structure in Schumann's Early Piano
Cycles,
Music Theory Spectrum 11 (1989), pp. 207-25.
LaRue, Jan. Guidelines for Style Analysi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nd ed., 1995.
Mark, Rozanski Ruby. Thematic Unification in Robert Schumann's Fantasia,
Op.17. Ph.D.dis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89.
Marston, Nicholas. Schumann Fantasie Op.17. Great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_______________. Schumann's Monument to Beethoven, Nineteenth Century Music
14, No.3 (1991), pp. 247-64.
_______________. Im Legendenton: Schumann's Unsung Voices, Nineteenth
Century Music 16, No.3 (1993), pp. 227-41.
Schumann, Robert. On Music and Musicians. New York: Pantheon, 1946.
Sadie, Stanley, ed.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s. v.“Fantasia,”by Christopher D.S.Field, E.Eugene Helm, and William
Drabkin.
s. v.“Schumann,”by John Daverio. London: Macmillan, 1980.
Taylor, Ronald. Robert Schumann: His Life and Work. New York: Universe
Books, 1982.
Todd, R. Larry. Nineteenth-Century Piano Music.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0.
Walker, Alan. Schumann, Liszt and the C Major Fantasie, Op.17: A Declining
Relationship, Music and Letters 60, No.4 (1979), pp. 156-65.
Wasielewski, Joseph Wilhelm von Robert Schumann, 4thed., ed. Dr. Waldemar
von Wasielewski (Leipzig 1906).
【中文部分】
彭聖錦。《鋼琴演奏與風格》。台北市:雙木林出版社,1996。
陳玉芸。《舒曼鋼琴代表作之研究》。台北市:大陸書店,1997。
苦憎譯。《舒曼鋼琴音樂》。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1997。
林勝儀譯。《舒曼鋼琴曲》。台北市:大陸書店,1994。
林公欽。《舒曼鋼琴變奏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2003。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台北市:美樂出版社,2001。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全音出版社,1983。
劉志明。《曲式學》。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2001。
嚴瑞祥譯。Tyler, James.“The Renaissance Guitar 1500-1600”in Early Music,
Vol.3,
No.4(October, 1975).
Reich, Nancy
B.著。羅基敏編審,陳秋萍、游叔峰譯。《克拉拉之死:一位堅毅不屈的傑出鋼琴家》。台北縣新店市:高談文化,1990。
彼德奧斯華著。張海燕譯。《天使與魔鬼之舞》。台北縣新店市:高談文化,2000。
蔡靜怡著。《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1998。
尤懿心著。《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之詮釋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
1997。
蕭欣欣著。《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