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正晏 |
---|---|
論文名稱: |
壓迫與抵抗—鍾理和作品中的後殖民論述 |
指導教授: | 蔡淵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2 |
中文關鍵詞: | 鍾理和 、後殖民論述 、小說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35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鍾理和創作時間跨越日本統治與戰後台灣社會,作品所呈現的「民族」、「鄉土」意識,不僅暴露殖民行為的罪惡,也為他贏得鄉土文學之父的美稱。其中所展現之「中國經驗」亦時常成為各界研究「文化認同」、「民族意識」的辯證話題,唯其文學的「後殖民」性格,至今反未受到廣泛研究探討。
然而目前經由「現代化」的巧妙包裝下,西方的文化霸權極可能透過某些中介的力量,在獨立後的殖民地產生出新的知識和權力關係,於是後殖民理論受到當前學術界普遍的重視。當勢力強大的一方,以強勢文化團體為中心觀點,藉著政治運作壟斷媒體,迫使位居劣勢的族群「消音」,如何發展以「抵中心」為出發點的後殖民論述,亦成為知識份子所面臨的嚴肅課題。
本論文將「後殖民論述」 (postcolonial discourse)定義為在當代文化(包括廣義的文學)、歷史和政治領域中做「文化抵抗」形式的寫作與批評。
嘗試以此觀點探討鍾理和的文學作品如何塑造「後殖民」的歷史環境,發掘他如何透過「我者」、「他者」對照的論述角度,重建被壓迫者的身份尊嚴。藉由小說的客家詞彙特色,凸顯台灣殖民經驗所塑造的多元化語言模式。並引導讀者理解到自我主體意識提升時,也一併達成「台灣文化即是跨文化」的共識,認同後殖民台灣的「多元文化」與「混融文化」精神。
經歷過殖民統治的台灣作家,在後殖民論述中最值得觀察的應是其殖民地性格,本文希望提供觀察鍾理和作品除了社會意識、鄉土寫實外的第三種層次—反殖民或反壓迫的抵抗精神。前瞻性亦包含希望透過對「後殖民議題」的了解,提醒讀者警覺文化霸權的支配。畢竟不釐清帝國與殖民的課題,就無法進一步理解台灣與當代世界之間「既是邊陲,又是核心」之複雜關係。
壹、中文書目
一、鍾理和著作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一)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二)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三)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四)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五)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鍾理和著,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六)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二、專書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
台北:巨流書局,1986。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著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
1945)》,台北:巨流出版社,2001。
田雅各,《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上),美國聖荷西:蓬島文化公司,1980。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主計室編,《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台灣
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省通志稿‧保安志》,台北:省文獻委員會,
1959。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編輯委員會,《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台北: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1997。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之工業論集卷一》,台灣研究叢刊第65 種,
台北:台灣銀行,1958。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業調查報告》,
第20卷,高雄縣報告,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5。
江自得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
江湖,《鄉之魂 —鍾理和的人生與文學之路》,北平:作家出版社,2006。
江炳倫等,《台灣對峙卅年》,台北:黃河出版社,1980。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1987。
吳新榮,《震瀛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吳萬煌等譯,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日治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
卷 ,南投:省文獻會,1997。
吳錦發,《生命Hiking》,台北:串門企業出版社,2000。
吳錦發編,《悲情的山林:台灣山地小說選》,台中:晨星出版社,1988。
宋國誠,《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台北:擎松圖書出版社,2004。
李元貞,《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出版社,1991。
李敏勇,《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台北:玉山社出版社,1997。
李喬、許素蘭、劉慧真主編,《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台北:天下
遠見出版社,2004。
李筱峰,《島嶼新胎記一從終戰到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1988。
周憲文,《日治時代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銀行,1958。
孟樊,《後現代併發症》,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
林正珍,《近代日本的國族敘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2002。
邱彥貴、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洪馨蘭,《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台北:唐山出版
社,1998。
美濃鎮誌編簒委員會,《美濃鎮誌》,美濃:鎮公所,1997。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范咸等修,《重修台灣府志》,上海:中華書店,1994。
施正峰,《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8。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文化,1991。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
翁嘉禧,《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
復文圖書公司,1998。
徐國章編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
明治三十三年)》,南投:省文獻會,1999。
梁志輝等,《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七輯》,清宮中檔奏摺,南投:省文
獻會,1998。
張良澤,《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台南:大行出版社,1974。
張恒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
張小虹,《性帝國主義 = Sexual imperialism》,台北:遠流出版
社,1998。
張恒豪編,《呂赫若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4。
張恒豪編,《賴和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
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書局,1996。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
陳運棟,《客家人》(台北:東門出版社,1991。
陳芳明編,《台灣戰後史資料選一二二八事件專輯》,台北:二二八和平
促進會,1991。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陳建忠,《書寫台灣‧ 台灣書寫 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台北:春暉出
版社,2004。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
彭瑞金,《鍾理和傳》,南投:省文獻會出版社,1994。
彭瑞金主編,《台灣作家全集—吳濁流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
曾萍萍,《噤啞的他者 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2003。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黃淑璥,《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印,1961。
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出版社,1984。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1995。
黃富三、曹永和主編,《台灣史論叢》第一輯,台北:眾文書局,1980。
黃瑞祺主編 ,《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 》,台北:左岸文化出
版社,2003。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
北:麥田出版社,2007。
賀祥麟等,《西方現實主義文學》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台灣史料概述》,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楊碧川編,《後藤新平傳/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台北:一橋書局,1995。
楊翠,《日治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出版社,1993。
葉石濤,《一個老朽作家的五0年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0。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
圖書公司,1992。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
,1995。
廖炳惠,《回顧現代一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
趙莒玲,《美濃─鍾理和原鄉風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劉還月編,《台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南投:省文獻會,2001。
劉還月編,《台灣客家族群史‧民俗篇》,南投:省文獻會,2001。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6。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北:新化圖書出版社,1994。
鄧迅之,《客家源流研究》,台北:天明出版社,1982。
鄧孔昭,《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錢鴻鈞編,《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 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應鳳凰編,《鍾理和論述 1960-2000》,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
鍾秀梅,徐正光編,《高縣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政府,1997。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社,1988。
鍾肇政,《原鄉人—作家鍾理和的故事》,高雄:春暉出版社,2005。
藍博洲,《高雄縣二二八暨五0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高縣:高雄縣政
府,1997。
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
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年。
三、單篇論文
山本有造,〈殖民地經營〉,收錄於中村龍英、尾高煌之助編,許向東、張
雪譯,《日本經濟史6:雙重結構》,北平:三聯書局,1997。
王拓,〈「殖民地意願」還是「自主意願」?〉,收錄尉天聰編,《鄉土
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與價值反思〉,《文藝研究》,1期,(1993)。
石萬壽,〈乾隆以前台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台灣文獻》,37卷4期,
(1986)。
李國銘,〈鳳山八社舊址初探〉,《台灣史田野調查通訊》26期,(1993)。
李歐梵,〈情感的歷程〉,收於《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6。
李豐楙,〈命與罪—六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宗教意識〉,收入《台灣文學中
的社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1996。
余宏揚,〈買菸業務簡介〉,《菸酒業務通訊》,第2 卷第4 期,1959。
周婉窈、許佩賢,〈台灣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總說〉,《台灣風物》,
53卷4期,(2003.12)。
林諍,〈美濃紀行〉,《城鄉生活雜誌》,31期,(1996.8)。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刊於《中外文
學》,第2 卷第7期,(1973.12)。
吳有仁,〈菸葉品質之鑑定(續完)〉,《台菸通訊》,第1卷第10期,
(1964)。
近藤正己著,許佩賢譯,〈對異民族的軍事動員與皇民化政策─以台灣
軍夫為中心〉,《台灣文獻》,第46 卷第 2 期 (1995)。
邱彥彬,李翠芬譯,〈從屬階級能發言嗎?〉,《中外文學》,24卷 6期
,(1995)。
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 27卷9期
(1999.2)
孫大川,〈從言說到書寫—台灣原住民的文字創作、文獻整理及其傳播經
驗,以《山海文化》為例〉,收於《夾縫中的歷史建構》,台北:聯合
文學出版社,2000。
陳光興,〈去殖民的文化研究〉,收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期,
(1996.1)。
陳君愷,〈光復之台灣光復初期衛生與文化問題的鉅視性觀察〉,《思與言》
31卷1期,(1993.3)。
陳翠蓮,〈「大中國與「小台灣」的經濟矛盾--以資源委員會與台灣行政長
官公署的資源爭奪為例」〉,收入張炎憲、陳美容、楊雅惠編,《二二
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1995。
陳建忠,〈末日啟示錄: 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中外文學》,32
卷4期,(2003. 9)。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台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
想史為座標〉,《台灣史研究》第 7 卷第 2 期 (2000.12)。
陳儒修,〈電影中的台灣意識〉,收於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
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0。
陳麗芬,〈文學批評與文化身份 ─周蕾‧後殖民‧香港〉,收於陳麗芬著,
《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 》,台北:書林出版社,2000。
彭瑞金,〈試論鍾理和的社會參與〉,《台灣文藝》,54期,(1977)。
彭小妍,〈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台灣新文學的起源〉,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期,(1996.03)。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其實相與虛相〉,《跨界的台灣史研究
─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2004。
許素蘭,〈冷眼與熱腸〉,《紀念鍾理和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要》,
高雄:縣政府,1992。
游勝冠,〈戰後的反殖民文學〉,《台灣史料研究》,第3 號 (1994.2)。
黃靜嘉,〈日治下之台灣殖民地法治與殖民統治〉,《台灣文獻》,10卷1期
,(1959.3)。
黃金祥,〈配合提早種菸-談菸草前作水稻栽培〉,《台菸》,15卷12期,
(1978)。
劉士永,〈一九三0年代以前日治時期台灣醫學的特質〉,《台灣史研究》,
4卷1期(1999.4)。
劉志偉、柯志明,〈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
主與農民(1945-1953)〉,《台灣史研究》,第9卷第1期(2002.6)。
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台灣文學政治
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
鍾永豐,〈淺論傳統客家婦女的身分〉,收於《重返美濃》,台中:晨星出
版社,1994。
鍾秀梅,〈談客家婦女〉,收於《重返美濃》,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
鍾鐵民,〈鍾理和文學中所展現的人性尊嚴〉,《台灣文藝》雙月刊創新
8號(總號128 期),(1991.12)。
鍾鐵民,〈鍾理和的文學生活〉,收於《國文天地》,16卷11期(2001.4)。
藍適齊,〈超越民族想像──中國的台灣論述與民族論述〉,收於岸本美緖
等作,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之交
錯》,台北:播種者出版社,2004。
羅永生,〈後殖民評論與文化政治〉,收入陳清橋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型
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
所專刊(21),1989。
四、 學位論文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
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台中:東海
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8。
何淑華,〈鍾理和地誌書寫與認同形構歷程研究〉,台東: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吳雅蓉,〈超越悲劇的生命美學--論鍾理和及其文學〉,嘉義:中正
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李敏忠,〈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漢文報
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4。
林文益,〈台灣農村土地改革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姿如,〈鍾理和文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1999。
林廣文,〈鍾理和作品與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
回流碩士論文,2005。
夏金英,〈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 〉,台北:師範大學
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徐秀慧 ,〈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
,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張典婉,〈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台北: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燕萍,〈人間的條件---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台中:靜宜大學中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張二文,〈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 〉,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豔紅,〈後藤新平在台殖民政策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6。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新竹: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
黃俊憲,〈美濃菸葉聚落與菸葉建築之研究(1919-2004)〉,台中:中
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2004。
楊雅慧,〈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 1937-1945)一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
與動員〉,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楊嘉玲,〈台灣客籍作家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研究〉,台南:成功大學
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劉奕利,〈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
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高雄:高雄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
劉融,〈日治時期台灣參展島外博覽會之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
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劉自強,〈台灣日治時期專賣制度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日本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0。
潘孟鈴,〈屏東萬巒開發的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1999。
蔡其昌,〈戰後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蔡蕙光,〈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台北: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賴慧如,〈現實與文學的糾纏 —談鍾理和的貧與病〉,台北:台灣師範
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3。
鍾淑敏,〈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統治權的確立 1895年—1906年〉,台北:
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9。
鍾怡彥,〈鐘理和文學語言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羅尤莉,〈鍾理和文學中的原鄉與鄉土〉,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1995。
五、 網路資料
民國九十三年三月〈海峽兩岸關係紀要〉,
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cschrono/9303.htm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
http://cc.shu.edu.tw/~gioc/download/941013speech.ppt
宋國誠,《後殖民主義概述》摘要 2007.09.08,
http://blog.yam.com/mmdmt777/article/11686805
莊紫蓉,〈訪馬漢茂教授談兩鍾—兼談台灣文學史的撰寫〉,
http://www.twcenter.org.tw/b01/b01_10001_1.htm
徐世榮,〈土改小地主 煎熬一甲子〉,中時電子報╱2009-06-07
ttp://n.yam.com/chinatimes/life/200906/20090607895707.html
陳其南,〈現代意識的形成〉,
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21221/20021221-3.pdf
楊佳嫻,〈女性意識和歷史使命感 專訪黃娟〉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
n/21/life/article-1.htm
楊明暐,〈「女人生育機器」 日厚生大臣被轟〉,《中國時報》,綜合
廿八日外電報導 2007.01.29
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3659
謝錦芳,〈人物專訪:客籍作家鍾理和與鍾舜文〉中時電子報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_story/20081011/inside3.html
鍾鐵民,〈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未來〉 http://news01.cdns.com.tw/20060402/news/nsxw/U91014002006040117383996.htm
鍾鐵民,〈從鍾理和文學中的客家身影看台灣的客籍作家〉
http://www.th.gov.tw/6dway/study/study5.pdf
鍾理和數位博物館,鍾理和生平掛圖
http://140.138.172.55/ZHONGLIHE/01/main_05.htm
魏國金,〈「別染指我的國家」 波蘭鋼琴家 演奏會上嗆美國〉,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09/04/29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29/today-
int7.htm
貳、外文書目(含譯書)
小森陽一著,陳多友譯,《日本近代國語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著,《拉伯雷的創作與中世紀
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嘉雷斯.格里菲斯(Gareth
Griffiths)、凱倫.蒂芬(Helen Tiffin)合著,劉自荃譯,《逆寫帝
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 Colonial Literatures),板橋市:駱駝
出版社,1998。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出版社
,2003。
布勞特(J. M. Blaut)著,譚榮根譯,《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地理傳播主義
和歐洲中心主義史觀》(The Colonizer's Model of the World:
GeographicalDiffusionism and Eurocentric History. The
Guilford Pres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安德森(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
布》,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
西蒙波娃(Beauvoir, Simone de) 著,歐陽子、楊美惠、楊翠屏譯,《第
二性》(Le deuxieme sexe),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
學》(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遼寧:教育出版
社,1998。
艾瑞克.霍布斯邦 (Eric J. Hobsbawm)著,賈士蘅譯,《帝國的年代:
1875-1914》(The Age of Empire:1875-1914 ),台北:麥田出版
社, 1997。
弗朗茲 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Black
Skin ,White Masks),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
克莉絲.維登 (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
義》(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 alist theory),台
北:桂冠出版社,1994。
沖本克己等作,江支地譯,《禪與漢方醫學》,新店:立緒文化出版社,
1996。
依田憙家著,卞立強譯,《日本帝國主義研究》,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
迪特馬.羅特蒙特 (Dietmar Rothermund)著,《殖民統治的結束:1947年
8月15日,德里》(Das Ende Kolonialer Herrschaft :
Delhi,15.August 1947),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
月旦出版社,2000。
哈洛德.伊薩克 (Harold R. Isaacs) 著,鄧伯宸譯,《族群》(Idols
of the Tribe),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4。
荊子馨(Leo Ching)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
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許寶強、羅永生選,《解殖與民族主義》(Decolcnization and
Nationalism),北平: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
張戎著,張樸譯,《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台北:中華書局,1999。
湖島克宏著,黃蔡玉珠、孫愛維、鄭誼寧譯,《杜聰明與阿片試食官》,
台北:玉山社,2001。
薩依德 (Edward W. Said)著,王弘忍等譯,《東方主義》
(Orientalism),新店:立緖文化出版社,1999。
薩依德 (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r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Ashcroft, Bill., Gareth Griffiths., Helen Tiffin. , 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Ashcroft, Bill., Gareth Griffiths., Helen Tiffin. 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 Colonial
Literatur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Gayatri C. Spivak,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1988。
Said, E. W.,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