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佩貞 Liou, Pey-Jen |
---|---|
論文名稱: |
《智囊補‧閨智》女性才德敘述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明理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3 |
中文關鍵詞: | 智囊補 、馮夢龍 、女性 、才德 、敘述比較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36.2018.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智囊補》是馮夢龍編纂的一部智書,其中〈閨智〉篇章,蒐羅歷朝歷代女性用智的故事,本論文以〈閨智〉為考察對象,探討女性才德內容及敘述特色。
全文共分六章,第二章透過編纂者生平、成書背景、編纂原則等面向,探討《智囊補》所蘊含的思想,以及〈閨智〉對女性才智的強調。第三章,依「世說體」的編排架構,重新分類、整理,將女性的才德表現,分為識見高遠、才思敏捷、膽量出眾、不忘德行四類,再佐以馮夢龍書中的評點,詮釋才德的實際作用。第四章從任俠精神、情教思想、才德關係、女教內容、應世精神的視角,多方面探討馮夢龍編纂此書欲傳達的文化意涵和教化作用,以了解明代所謂「智」的實質內容。第五章經由共同本事作品的比較,歸納編者寫此書所運用的敘事技巧,進而觀察女性才德所呈現的面貌。第六章歸納〈閨智〉在傳統女性才德上的繼承及創新。
〈閨智〉內容採自前朝與明代的故事,因各個作者寫作目的不同,導致切入角度或結論有所差異。透過與古籍、小說、雜記等共同本事作品的對比,歸納出馮夢龍透過裁剪精煉、虛實交錯、寓論於事、凸顯主角的敘事手法,塑造婦女形象。從比較中發現女性才德的表現由單一趨向多元,有因襲傳統貞順賢孝的賢妻良母角色,也有勇於突破傳統框架,不畏強權、獨立營生的新女性形象。透過馮夢龍的塑造與書寫,讓閱讀者更深入了解女性才德內涵及典範作用。
一、古籍
春秋‧李聃著,范永勝譯注:《老子》(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春秋‧左丘明著,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3年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戰國‧荀況著,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戰國‧韓非著,邵增樺註譯:《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漢‧毛亨著,鄭玄,孔穎達:《毛詩正義》(臺北:五南圖書)2001年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漢‧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漢‧鄭玄:《周禮注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漢‧劉安:《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劉向著,張濤譯注:《列女傳譯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
漢‧戴聖著,楊天宇譯注:《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魏‧劉劭:《人物志》(臺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五南圖書)199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歐陽脩著,洪本健校箋:《歐陽脩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蘇軾:《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元‧羅貫中:《三國演義》(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明‧王守仁著,孫愛玲譯注:《傳習錄》(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年
明‧王世貞:《續豔異編》(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明‧朱國楨:《湧幢小品》(臺北:新興出版社)1960年
明‧江盈科著,黃仁生輯校:《江盈科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
明‧李贄:《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李贄:《初潭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明‧李贄:《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呂坤:《呂新吾先生去偽齋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161(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三年呂慎多刻本影印,1997年
明‧來知德:《來註易經圖解》(臺北:武陵出版社)2004年
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
明‧胡廣:《性理大全書》《四庫全書珍本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據清末廣雅書局重刊本排印
明‧俞琳,夏咸淳編:《經世奇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孫能傳,夏咸淳編:《益智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張岱:《快園道古》(上海: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張岱:《西湖夢尋》(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撰,高洪鈞箋注:《馮夢龍箋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湯顯祖:《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明‧趙世杰:《古今女史》(臺北:新興書局)1967年
明‧樊玉衝,夏咸淳編:《智品》(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蔡保禎:《孝紀》(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據明崇禎十二年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第88冊,卷16〈女孝紀〉
明‧劉基:《劉基集》(上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明代筆記小說》(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明‧夏鍭:《夏赤城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45(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據天津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七年映南軒活印本影印,1977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王照圓:《列女傳補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李銘皖等修:《蘇州府志》(臺北:文成出版社)1970年據清光緒九年刊本影印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陳宏謀:《五種遺規》(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劉熙載:《劉熙載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蔣伯潛廣解、宋‧朱熹集註:《四書讀本》(臺北:啟明書局)1941年
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暖紅室彙刻傳奇:四、紅、通、臨、秣》(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二、近人著作
王凌:《畸人‧情種‧七品官――馮夢龍探幽》(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2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板橋:稻鄉出版社)2002年
任冠文:《李贄史學思想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朱耀廷:《中國古代人才觀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
呂思勉:《中國通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46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吳興明:《謀智、聖智、知智――謀略與中國觀念文化型態》(上海:三聯出版社)1993年
林保淳:《縱橫今古說武俠》(臺北:五南出版社)2016年
屈玲妮編:《馮夢龍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高洪鈞:《馮夢龍集箋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5月。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中壢: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
孫康宜:《陳子龍與柳如是詩詞情緣》(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陳寶良:《悄悄散去的幕紗――明代文化歷程新說》(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張大春:《文章自在》(臺北:新經典文化,2016年)
張寅德編選,朱毅譯:《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陸樹侖:《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陸樹侖:《馮夢龍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5年)
程有為:《中國古代人才思想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5年。
傅承洲:《馮夢龍與通俗文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傅雲龍:《中國哲學史上的人性問題》(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年
楊義:《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劉乃和、宋衍申編:《司馬光與資治通鑑》(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文化)1995年
鄭篤清:《馮夢龍新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繆咏禾:《馮夢龍和三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聶付生:《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三、學位論文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林玉珊:《馮夢龍情教說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玄之:《歐陽脩古文典範地位形成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林艾齡:《智囊補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官廷森:《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金貞淑:《中國人品觀兩種原型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俐雯:馮夢龍《古今譚概》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姚琪珠:《「世說體」小說發展述論》,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5年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72 年
郭淑芬:《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才女形象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 年
陳國香:《根據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穗芳:《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情論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88年
黃明芳:《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4 年
雷雅淳:《明清之際世說體對世說新語的繼承與轉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鄭雅文:《兩端之間的游疑與流轉――論馮夢龍世界的塑模》,臺灣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1993年
蔡佩潔:《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蔡麗玲:《從晚明「世說體」著作的流行論張岱的《快園道古》》,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3年
劉淑娟:《馮夢龍通俗文學志業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7年
蔣美華:《馮夢龍文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4年
四、期刊論文
王光宜:〈晚明的女教――從「女子無才便是德」談起〉,《歷史教育》創刊號,1997年6月
李玉梅:〈論徐渭對女性才德之表彰〉,《明史研究專刊》第9集,1989年12月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 年9月
林麗月:〈從性別發現傳統:明代婦女史研究的反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 13期,2005年12月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5卷2期,1992年 10月
金貞淑:〈論明中葉「吳中名士」人格重構與《世說新語》復興的關係〉,《有鳳初鳴年刊》第9期(2013年7月)
周群:〈馮夢龍的文學思想及其儒學根源〉,《寧波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2000年12月
周慧麗:〈劉向列女傳中的女性角色規範〉,《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 2010年10月
房厚信:〈《智囊》成書緣起、性質及其文學價值〉,《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四期,2010年
吳惠敏:〈論馮夢龍《智囊全集》的人物塑造〉,《學術論壇》第3期,2009年(總第218期)
胡萬川:〈從《智囊》《智囊補》看馮夢龍〉,《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聯經出版社,1979年8月
洪素貞:〈《世說新語‧賢媛》篇呈現的女性形象〉,《慈濟通識教育學刊》第8期, 2013年
夏咸淳:〈《智囊》諸書與晚明崇智思潮〉,《學術月刊》第10期,1998年
高柏園:〈經權原則與道德判斷:以《儒家生命倫理學》為中心之討論〉,《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5期,2003年5月
孫康宜:〈明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中外文學》21卷11期,1993年4月
容肇祖:〈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嶺南學報》,1931年7月
馬興榮:〈馮夢龍及其創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哲社科版),1985年
康正果:〈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22卷6期,1993年11月
梅家玲:〈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4月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敘事藝術――兼論其對中國敘事傳統的傳承與創變〉,《國 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4卷第1期,1994年1月
陳曉昀:〈明代女教書中的復仇、性別與倫理〉,《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7期,2010年12月
傅承洲:〈馮夢龍《太平廣記鈔》的刪訂與評點〉,《南京師大學報》第六期,2012年11月
詹皓宇:〈書寫才女――李漁〈喬復生王再來二姬合傳〉評析〉,《東方人文學誌》 第8卷第4期,2009年12月
閻世平、董虹凌:〈劉劭的才德觀研究〉,《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2001年
趙秀麗:〈明代女性教化體系的建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五卷第2期,2008年3月
劉天振、李進:〈晚明智書的經世精神與文士情懷〉,《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 科學報》,2016年07月12日
劉越峰:〈論歐陽脩散文刻意求簡之病〉,《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三十卷第4期,2010年7月
鄭怡:〈淺談紅拂女故事在明代的傳播〉,《文藝生活‧文海藝苑》第1期,2011年
鄭幸雅:〈試論《世說新語》編撰指向〉《第二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友暨南區四 校中文系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
鄭培凱:〈晚明袁中道的婦女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6月
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6卷2期,1994年7月
蔣美華:〈馮夢龍的政事觀〉,《醒吾學報》第18期,1995年6月
嚴明:〈中國古代女性形象的道德傾向――以明清才女創作為中心〉,《東華漢學》 第2期,2004年5月